王冕僧寺夜读的层次:【特别关注】《资本论》热销彰显其时代价值or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3:15:53
2008年11月26日08:49 【】

编者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发表于1867年9月14日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再度成为西方社会的“宠儿”,“马克思又回来了”的声音在西方社会渐渐响起。为何在世界经济出现危机的紧要关头,《资本论》又被人提起,《资本论》热销的原因何在,《资本论》的内容及时代价值究竟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占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中国,《资本论》又是怎样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些都是理论界十分关注和引起强烈反响的问题。
因此,我们推出新一期“特别关注”——“《资本论》热销彰显其时代价值”,综合理论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观点看法,为您关注、学习《资本论》提供借鉴与参考。
>>>点击查看往期“特别关注”栏目   特别推荐:金融危机中重读《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热销说明了什么
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特别是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冲击。在此情境下,西方某些“现代”经济理论无疑也和次级债券及其衍生品一道严重贬值了 ,这不能不说是《资本论》热销的重要原因。
欧洲争论资本主义出路 马克思《资本论》再度畅销
“马克思又回来了”,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句话的德国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喜上眉梢。最近,他们出版的《资本论》再度成为畅销书,销量是1990年的100倍。而就在上周,一座宽14米、高7米,重达33吨的马克思塑像重新回到了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校园。当初,这座塑像因被德国右翼指责为“体现东德的国家宣传主义”而流离失所。类似现象并非偶然,马克思已经重新回到了欧洲大众的记忆中。分析人士说,眼前的金融危机已经转化为经济危机,而且出现了向制度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转化的趋势。欧洲国家开始用自己的目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寻找出路。100多年前,法国将自由女神像送给美国。从此,女神高举的火炬始终引领着欧洲。如今,法国总统萨科齐却捧起了《资本论》,并高调宣称要在今年年底举行的世界领导人峰会上探讨金融危机问题,以期“重塑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在大洋彼岸的火光逐渐暗淡后,欧洲上空回荡着这样的疑问。
“世界资本主义面对责难”
家住伦敦中部地区伊士林顿的比特·霍尔在过去的15年里一直在当地经营着自家的水果蔬菜街角小店。在摆满各种水果的摊铺上,一行黑色的粗体英文被手写在一个竖起的硬纸板上,放在蔬果中间:“政府不能保护您的利益,比特可以。所有的蔬果价钱和危机前一样,没有变,欢迎选购。”因为这个标语,在《环球时报》记者观察的15分钟里,47岁的比特做成了20多笔买卖。“对于我们这种经营街角小店的人来说,信誉是最重要的。眼下物价飞涨,最容易被顾客抛弃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买卖人”。比特说,虽然农场已经把每种蔬果的单位价格提升了9便士左右,但是他不能把这个价格差转嫁给他的老主顾们,否则他们就不会再来了,为了信誉他也要挺过这个冬天。【详细】
《资本论》获青睐
在德国经济前景黯淡之时,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身处的这个社会,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弊病的经典著作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最近宣布,仅今年10月的头3个星期,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已售出417本,而且购买者以20至25岁的年轻人居多,而2005年全年的销售量才500本。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重读《资本论》?出版社经理约尔恩·许特隆普夫认为,一是通常情况下,社会发展越不好,马克思的书就越是会畅销;二是德国社会贫富差别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想弄懂资本主义的运行出了什么问题;【详细】
《资本论》热销说明了什么
今年是卡尔·马克思诞辰190周年,也许这位伟人自己也始料未及: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肆虐欧洲、蔓延全球,他的鸿篇巨制《资本论》再度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经典。
据外电报道,专门出版学术著作的德国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称,今年他们售出的《资本论》已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并可能成为今年圣诞节的最佳礼物。金融危机使《资本论》在欧洲许多国家受到追捧。重读《资本论》的不仅有青年知识分子,还有银行家、经理和政要人物。被金融危机搞得焦头烂额的德国财长布吕克自称成了马克思的“粉丝”,法国总统萨科齐正在研读《资本论》,甚至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也发表评价说:“长久以前,马克思就窥探到了资本主义的运转之道”。《资本论》骤然热销现象,的确发人深思。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西方某些“现代”经济理论无疑也和次级债券及其衍生品一道严重贬值了。【详细】
《资本论》热卖的背后
来自域外的消息说,由于华尔街金融危机蔓延,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论》重新成为欧美读者的宠儿。据德国出版商预测,马克思的《资本论》将重新成为今年圣诞节最佳礼物,目前该书的销售量相比2005年已提高两倍。德国的一位出版社社长说,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愿意读《资本论》是有理由的,因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告诉他们,新自由主义的幸福诺言并没有兑现。
如今在德国,马克思的影响力日渐扩大,魅力不断上升。德国现任财长施泰因布吕克,现在也开始阅读《资本论》。在接受《明镜周刊》杂志采访时,这位财长表示,“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承认马克思理论的相当一部分是不错的”。《汉堡晚报》则评论说:“现在马克思的魅力正在飞速增加。”【详细】
华尔街“凉”了 《资本论》“热”了
读者多是青年一代
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社长尤尔根·施特隆普说:“现在,马克思又成为了时尚。现在马克思的书非常热销,我们预计到今年底,销量还会增加很多。因为很多人都会选择这本书做圣诞节的礼物。”
马克思的著作中,最畅销的还是他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施特隆普介绍说,现在这本书的主要读者是青年学者。因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告诉青年一代,新自由主义的幸福诺言并没有兑现。
销售量提高两倍
据施特隆普透露,如今在德国,《资本论》销售量与2005年相比提高了两倍。《资本论》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100多年前,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现在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年轻一代的读者们再次产生了阅读这部鸿篇巨制的热情。
也正是因为《资本论》的巨大销量,英国媒体开玩笑称,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的巨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详细】
《资本论》到底讲了什么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它把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结合在一起,深刻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资本论》再研究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述,是诠释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依据。在当代新的境遇下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层次,仍然需攀登这座“思想高峰”。当然,今天的研究是要在过去奠定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检视既往的《资本论》研究史,就会发现,我们的研究至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将《资本论》视为一部俨然已经完成了的著作,离开其庞大的笔记和手稿群,甚至离开马克思本人的“第一手稿”,只是根据由后人整理“成型”、辗转翻译(德→俄→中)的三卷“通行本”展开研究,这明显缺乏真实、完整而权威的文献基础。其二,与国际《资本论》研究界的状况脱节,大多数论者不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人家的文献积累、研究进展和前沿论题。其三,把马克思完整的思想硬性地区隔为“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版块,《资本论》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一部单纯的经济学著作,而忽略或淡化了其宽广的理论视界、深邃的历史意识和深刻的哲学蕴涵。其四,无视马克思时代与其身后20世纪整个世界发展的时空视差、社会变迁及其二者复杂的内在关联,只是根据现实的需要便对《资本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随意的概括和极端性的评论,实际上并没有客观地再现和揭示《资本论》的思想史地位和当代价值。【详细】
《资本论》到底讲什么?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它首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它把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它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中所包含的矛盾分析起,一步一步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系。它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相互作用。在说明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对历史进步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科学地揭示出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和越来越尖锐化,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进而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资本论》自从出版以来, 至今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在这期间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但《资本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今天,我们应当以这些基本原理为指导,从当代客观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资本论》在主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同时,还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如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规律,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等等。《资本论》同时还科学地预见了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的某些经济规律。【详细】
重读《资本论》
最近一段时间,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欧洲已成为畅销书。据报道,2008年该书在柏林的销售量是去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资本论》的重新走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对于这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我们是不是足够了解呢?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年轻人,又有多少人读过或是翻阅过这部巨著呢?
《资本论》重获人们青睐,正在于它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示。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怀疑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而《资本论》所作的精彩描述,不仅让他们看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且给他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爆发周期性的危机,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是建立在资本私有化基础之上的分散决策运行体制。当分散决策所产生的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整个社会必然爆发经济危机。正是意识到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大声呼吁,必须建立劳动者主导的社会体制,克服资本主义的深层缺陷。
在中国,谈论《资本论》的人比看过《资本论》的人多。很多人都是通过别人的转述,才了解了《资本论》这部巨著的部分内容。而一些看过《资本论》的人,往往根据既定的价值取向,从中寻找自己的理论依据,这样做有时也不免会断章取义。《资本论》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部单纯的经济学著作。【详细】
聚焦《资本论》的时代价值
《资本论》这部篇巨著之所以在身受金融危机重创的西方社会掀起热潮,主要是因为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同时提出了具有重要开创意义的“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的时代价值在于它的持久的影响力核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剖析。
《资本论》能否解开金融风暴的症结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100多年前就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同时提出了具有重要开创意义的“剩余价值”学说。
当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一些国家的年轻一代读者,再次产生了阅读这部鸿篇巨著的热情。《资本论》之所以“重新走红”,不仅因为它直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还在于创建了联系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研究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在追求人的解放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认识经济(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思路。
通常来说,金融危机的出现,本质上源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资本论》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特别是货币的出现,生产过程之前和之后的交换产生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一旦这种分离导致商品卖出受阻,商品价值不能实现的危机就会发生。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两种不同的形式。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而产业循环中的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则被称之为现实资本。如果把股权融资凭证、债权融资凭证等包括进来的话,则可以将作为价值符号的非现实资本,统称为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马克思曾经明确说过,“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 。可见,他对虚拟资本与生俱来的价值不确定性和所有权归属不确定性,是深深担忧的。
实际上,虚拟资本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积极影响主要有:1、能扩大货币资本的积累,股票是未来收益的凭证,股票的发行为扩大货币资本积累创造条件;2、可以促进资本集中,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和交易为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条件;3、加速资本周转。负面后果则可归纳为:1、有价证券买卖能够成为投机的工具,造成虚假繁荣;2、容易引发经济危机;3、虚拟资本的积累不反映或不完全反映现实资本的过剩或不足,给宏观调控带来严峻挑战。【详细】
金融危机是生活方式危机
——西方再次掀起“《资本论》热”的启示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成为这段时期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这场危机,有人强调其并不表明美国的整个经济发展机制出了问题,而只是美国靠借钱发展的模式出了差错;正当此时,西方社会也有许多人却认定,这场金融危机已证明“全球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梦想破灭了”。他们强调,目前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相继采用“国有化”手段,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纳入政府掌控,这种手法与市场经济理念背道而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论》“热”了,马克思“火”了。在西方许多地方,人们争相购买和阅读《资本论》,试图借助《资本论》来理解和解释眼前所发生的一切。这说明马克思的“幽灵”再次在西方世界游荡,由《资本论》奠定的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又“出场”了。
在我看来,把眼前这场美国金融危机,仅仅说成是“美国靠借钱发展的模式”出了差错,只是窥豹一斑之言。美国这场金融危机,理所当然就是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危机。离开了美国的经济制度,单纯地谈论什么借钱的多少、借钱的方式妥当与否,是片面的。
从哲学眼光观察这场美国金融危机,我更愿意把它视为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危机,当然也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危机。我们透过借债危机看到了经济制度的危机,同时也透过经济制度的危机看到了人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危机。
一、“占有的”存在方式发展到了极致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随着新自由主义以及其他各种思潮的广泛流行,人越来越被看作是充满着“物欲”的“经济动物”,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享受似乎成了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和最高享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顺利地从“生产型资本主义”调整为“消费型资本主义”,无论是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是就单个的个体而言,都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消费”作为宗旨。消费主义的流行、消费欲望的放大,是与人的风险意识的减弱成正比的。人们为了使自己有更多的钱去无节制地消费。【详细】
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在《资本论》发表之后的140多年里,科学技术发展经历了多次的革命性飞跃,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也已经从传统的“殖民时代”跨入了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文化精神生活和思想理论也波澜起伏。于是,有人就怀疑:140年前的《资本论》在当代是不是已经过时了?还有多大的现实价值?近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发起组织的“马克思《资本论》及其当代价值”的国际研讨会在沪召开,传递出一个重要而又明确的信息——在140周年后的今天,马克思的《资本论》依然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
《资本论》与劳动力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由劳动力创造,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观点。来自加拿大的罗宾·维利教授指出(刘志广编译),这一观点也为我们解释现在的经济挑战和劳资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中国现在仍处在转型之中,其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劳动力的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工业化过程中劳资关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资本对自身的认识没有社会界限,其任务是通过自然和社会各种要素的最大化利用来实现保值增值。如果劳动力被作为一种资源来经营,并且人被看作是选择性的行动者,那么管理就是必要的。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私人资本自主性的增长将促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探索间接管理劳动者的系列模式。
【详细】
《资本论》与当代世界
对于《资本论》在研究当代世界的适用性问题,目前经济学界有许多争议。其中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把《资本论》与前苏联有关计划经济的教科书理论等同起来,认为它是一种只研究价值和计划经济,不研究财富和市场经济的传统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则是一种专门研究财富和市场经济的现代经济学,由于我国现在主要需要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所以我们对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就是使用西方经济学一种范式或话语体系,创新发展这种现代经济学,《资本论》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与当代世界无关,它的一套话语体系应该完全放弃不用。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不利于当代世界研究的。
《资本论》的理论和作为西方经济学范式支柱的边际效用论、一般均衡论等理论一样,都是在19世纪后期形成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第二、三卷是在作者去世后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才问世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奠基人杰文斯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理论》出版于1871年,门格尔的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原理》也发表于1871年,瓦尔拉斯的代表作《纯粹经济学要论》则是在1874年出版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另一位奠基人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出版的时间稍晚,是1890年,但其中的基础部分局部均衡理论的形成要早于杰文斯、瓦尔拉斯和门格尔著作的出版。
《资本论》不是有关计划经济的著作。它开宗明义第一段话就【详细】
学习《资本论》的六大理由
第一,《资本论》是经济学发展的时代精华
《资本论》在世界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继承了古希腊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的观点、以配第为代表的重商学派的商品流通及世界贸易理论和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特别是继承了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正是由于以深邃的目光透视整个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博采众长,马克思才得以比同时代的人及其前辈走得更远,他呕心沥血的理论成果——《资本论》才得以成为经济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即考察物与物的关系。然而,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经济范畴不过是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在理论上的表现。正如列宁所说:“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社会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次揭示出它对于整个经济学的意义,从而使最难的问题变得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现在也能理解了”,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一个杰出贡献。【详细】
“把马克思凯恩斯化”
和“把凯恩斯马克思化”
      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经济学界开始出现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倾向。熊彼特在他的遗著中把这种倾向概括为“把马克思凯恩斯化”和“把凯恩斯马克思化”。S.S·亚历山大的《凯恩斯和马克思》一文被熊彼特看作是这类尝试中最有意义的尝试之一。西方经济学家戴上凯恩斯主义的有色眼镜来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寻找《资本论》和《通论》的“共同点”。关于这一情况,《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一书的作者德赛这样写道:“20世纪30年代期间,恢复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兴趣,但这种兴趣更多地侧重在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学贡献方面。这是因为凯恩斯的《通论》为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提供给经济学家以‘一副新的眼镜’。”
罗宾逊的《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书和《马克思和凯恩斯》一文是20世纪40年代中出现的“把马克思凯恩斯化”和“把凯恩斯马克思化”的有代表性的论著。罗宾逊认为,在某些方面,“凯恩斯体系和马克思体系是一致的”。她说,二者可以相互补充,“马克思的理论,……是凯恩斯所必须用来补充的,正如凯恩斯的理论是马克思所需用来补充的一样。”【详细】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资本论》所揭示的科学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指导。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40多年前,马克思出版了光辉的著作《资本论》,这一伟大著作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用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资本论》所揭示的科学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指导。
《资本论》虽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运动规律的,但它所阐明的原理和规律,特别是它的方法论,对于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资本论》充分体现和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即客观的必然过程。列宁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理。”马克思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构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认识和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资本论》既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又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角度说明资本主义兴衰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不要资本家和地主个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负责的观点:“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这与以往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中要剥削阶级的后代为其祖辈的经济关系负责的“唯成分论”是不相容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以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原理为理论依据的。《资本论》中系统阐述了生产关系中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等的相互关系,论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法律上的所有权与经济上的所有权的分离。我们进行改革也需要以马克思的产权(财产权)理论为指导。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详细】
《资本论》对现实社会主义
建设的直接指导作用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商品生产等问题时,对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趋势所做的预见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对社会主义具有直接意义。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著,但他有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散见于其多种著作中。《资本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论述,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历史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划分或设想是一种科学预见,已经为社会历史所证实。所谓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显然指的是过渡到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可见,无论哪一种经济成分,在它还能容纳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时,是不应灭亡的,人为地去消灭它,会自食苦果,最终还得恢复和发展它。我国对待个体经济和私人企业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了这一真理。
马克思设想和预见到社会主义的一些经济和社会特征。马克思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问题。【详细】
《资本论》对中国当代经济的科学意义
过去,我们更多地从政治、从革命角度理解《资本论》,其实如果我们与时俱进地从经济、从建设的角度来解读《资本论》,同样具有划时代的科学意义。
第一,《资本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科学地论证了劳动创造价值,整个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的成果,从而在本质上回答了劳动在经济社会的位置。这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待劳动者,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科学的根本立场。
第二,书中关于劳资关系的论述,对于处理当今社会的劳资关系,无疑具有指导意义。从我国经济社会的现状看,劳资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最本质也是最大的和谐,劳资和谐是当今社会稳定的一个基本因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向世人展示了劳资关系恶性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其的严正关注!
第三,书中揭示了在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有一种永无休止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势,这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认识到这一点,作为经济管理部门应该以经济手段来减少其负面影响,弘扬其正面效应。这种负面影响表现在:首先,资本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会忽视社会效益;其次,由于在劳资关系中资本是强势方、劳动是弱势方,这样会经常置劳动于不利的境地;最后,资本追求最大化的本性,会千方百计地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尽量减少改善劳动者居住条件的支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