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上京考状元打一肖:丛书集成续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08:46
丛书集成续编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丛书集成续编是指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目录

《丛书集成续编》台湾版
基本信息
1、出版信息
2、内容简介
3、名称目录
拓展阅读
1、台北市新文丰出版的《丛书集成新编》
2、上海书店编辑出版的《丛书集成续编》
3、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
历史演变
《丛书集成续编》台湾版
基本信息
1、出版信息
2、内容简介
3、名称目录
拓展阅读
1、台北市新文丰出版的《丛书集成新编》
2、上海书店编辑出版的《丛书集成续编》
3、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
历史演变
展开

编辑本段《丛书集成续编》台湾版
  《丛书集成续编》台湾版的《丛书集成续编》是续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并出版的《丛书集成新编》。另外,上海书店也编辑出版过《丛书集成续编》,但上海书店版《丛书集成续编》,是续商务印书馆的《丛书集成初编》,与台湾版无关。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1、出版信息
  《丛书集成续编》
  编辑出版: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民国77年[公元1988年]
  丛书册数:精装280册
  丛书订价:33,3350新台币
  统一书号:ISBN:957-17-0364-8
2、内容简介
  台湾版的《丛书集成续编》是续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并出版的《丛书集成新编》。
  继《丛书集成新编》完成后,承海内外学者建议,并顾及读者精力与财源考虑再三,编辑出版《丛书集成续编》,汇集清代以后汇刻诸丛书,仍以罕见、实用者为主。
3、名称目录
  敬乡楼、安徽、西学富强、贵池、蛰园、诒经堂、晋石厂、念劬卢、蓉城仙馆、半厅、彊村、荔墙、集虚草堂、台州、南陵先哲、月河精舍、清隐山房、百子、灵峰草堂、四明、郋园、喜咏轩、木犀轩、古棠书屋、正觉楼、清倾堂、振绮堂、仙居、玉简、海源阁、香艳、武林往哲、微波榭、豫章、适园、关中、甘雨亭、结一卢、蕙风、长恩、太昆先哲、随庵、昭代、芋园、鹤寿堂、小石山房、食旧堂、知服斋、当归草堂、心矩、天苏阁、又满楼、邃雅斋、静园、常州先哲、忏花庵、小榔嬛、武林掌故、观象卢、求恕斋、咫园、双楳、上海、刻鹄斋、观自得、朴学、房山、湖海楼(续)、艺苑、吴兴、广东、槐卢、积学斋、择是居、清代学术、沧海、古书、观古阁、屏卢、怡兰堂、宋人集、辽海、聚学轩、崇文、续古逸、万园、邈园、沔阳、湖州、益雅堂、黔南、百川、传砚斋、三长物、粤十三家、三怡堂、正谊斋、邵武徐氏、续金华、南菁、聚德堂、明辨斋、说钤、檀几、涉园、壁经堂、云南、有福读书、陶社、湖南、江阴、颐志斋、鄦斋、观古堂、风雨楼秘芨、十经斋遗书、广雅、绍兴先正、永嘉、青照堂、山右、湖北先正、浦城、留馀、慎始基、松邻、云自在龕、受经、求实、张氏适园、拣亭、携李、对树、纂喜庐、枕碧、文渊、虞山、晨风、花雨楼、啸园、翠琅阡、北平图书、雪堂、吉石庵、宸翰、百爵、藕香、殷礼等。
  丛书共148种,依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重新排列顺序,并将编印丛书总目、分类目录、书名和作者索引汇刊一册,以便学者对照查索。
编辑本段拓展阅读
1、台北市新文丰出版的《丛书集成新编》
  《丛书集成新编》具有其独特之处。“编刊说明”中介绍说:“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搜集,汇印两百种重要丛书,仍以罕见与实用为原则,真乃集丛书之大成,且与商务,艺文出版者不尽相同,故名新编。”
  “新编”收编自先秦至清代古圣先著作4000余部,共120册。采用中国传统的和世界上流行的分类方法分类,在每册的书脊上冠有该书的详细书目,使读者查阅时一目了然。
  “新编”1986年1月出版,编辑者在继承传统的编辑丛书的基础上,为宏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文献资料。尽管编者受时代和空间的影响,但作为古籍丛书,对于今天研究古代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新编”4100种,总2万卷,特别是一些实用而又罕见的古代书籍被采用到该书之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分设总类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艺术、文学、史地等10大类,依类排比又得541小类。现分列如下:
  一、总类书目(普通、专科、公家、私家、禁书):经籍题跋、版本、图书处理、图书分类、读者指南、类书、各类丛著、群经总义、经学源流、诸子丛钞、考据、名言。
  二、哲学:易类哲学、儒家哲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汉、三国、晋南北朝、唐、阴符、老子、庄子、参同契、其它):墨家哲学、名家哲学、杂家哲学、理学、修养、导引、调摄、闲适、谶纬(易、尚书、杂类)、术数、祥异、卜筮、占候、星命、相术、测字、堪舆、梦、伦理(家庭、社会)。
  三、宗教:宗教论文、佛教(经典、杂著、论文、辞书)、道教、道教经典、修炼、符咒、祈禳、神话、寺观。
  四、社会科学:政治论文、议会法、政党、经济学、经济史、钱币、田制、财政、关税、盐法、法律、刑法、刑法(辞书、源流)、审判、文字狱、判牍、制度、官制、官规、官箴、考试、谥法、诏令、奏议、经国方略、地方(行政、自治)、军事学,军制、军政、战术、马政、赈济、仓储、教育(家庭、儿童、社会、妇女)、德育、体育、学制、学规、游学、运输、古礼仪、宗法、婚礼、丧礼、葬礼、陵墓、典礼、祀典。
  五、语文学:文字、许学、训诂、方言、辞书、音韵、文法、外来语。
  六、自然科学:算学、算术、对数表、几何、三角、三角表、算学辞书、算器、测量术、测量仪器、天文学、望远镜、星象、日月食、历法、地文、地球、时令、物理学、度量衡、博物、生物学、植物、食用植物、花卉、动物、水产、鱼类、贝类、虫类、鸟类、兽类。
  七、应用科学:医学、诊断学、内科、外科、眼科、喉科、妇科、幼科、种痘、药物学、医方、针炙、法医学、生理学、卫生、农业、农具、农作物、植树、果木、园艺、蚕桑、害虫驱除、烹饪、饮料、酒、糖、茶、香、鼻烟、织物、衣服、机械、河海工程、工艺、军器、枪炮、印刷、文具、笔墨、纸、砚、印泥、建筑、家具、陶瓷、玉、石。
  八、艺术:欣赏品、园林、金石、砖、篆刻、印谱、彝器、摹拓、赏鉴、装潢、书画(目、考试、论)、碑、碑贴考识、书法、书论、书传、画谱、画考识、画法、画论、画传、音乐、乐器、乐歌、乐曲、乐谱、口技、武术、投壶、弹丸、围棋、象棋、赌博、饮酒、拇战。
  九、文学:诗文总集(文选、历代、明、清)、诗总集(诗经、历代、汉、唐、五代、宋、元、明、清)、文总集(楚辞、历代、南北朝、宋、清、高丽)、诗文别集(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高丽)、诗别集(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高丽)、文别集(汉、三国、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高丽)、诗文评、诗学、诗话、作诗法、文话、文体作文法、词总集、词别集(宋、元、明、清)、词话、诗词题解、曲别集、曲话、小说(寓言、历史、伦理、劝善、侠义、冒险、神异、情艳、诙谐)、故事、琐谈、书牍、尺牍(合刻、辞书)、寿文、日记、劝世文、游戏文、谣谚。
  十、史地:地理之部:山川、山、水、水利、航路、物产、风俗、中国地理(历代、先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唐、宋)、中国中部地理、中国中部地方史、中国北部地理、中国南部地理、中国西部地理、中国东北地方史、中国西北地理、中国西北地方史、中国西南地理、中国西南地方史、地理和地方史(广西、广东、新疆、西藏、云南、山西、山东、江西、江苏、河北、河南、福建、浙江、湖北、湖南、蒙古、吉林、热河、甘肃、青海、贵州、东三省、四川、黑龙江、陕西)、都会、界务、防务、地理及地方史(边疆、台湾、高丽、琉球、西域、缅甸、安南)、地理(世界、亚洲、日本、欧洲、俄国、德国、英国、澳洲)。
  传记之部:氏族、姓名、姓、名、世系、总传(圣贤、学术家、经学家、哲学家、理学家、释道、道家、释家、孝子、忠义、名臣、官吏、军人、革命家、算学家、文学家、名人、隐逸、妇女、后妃、其他)、总传杂录、别传(圣贤、学术家、理学家、道家、释家、帝王、名臣、军人、革命家、语文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枭雄、僭伪、隐逸、妇女、其它)。
  历史之部:年表、年号、谱牒、历代(编年、稗史——理藩、史补、史考、史评、史论)、先秦史(尚书、春秋)、先秦(编年、别史、稗史、史考、史论、史评)、先汉(正史、稗史、史补、史考、史评)、汉(编年、别史、稗史、史补、史考、史论、史钞)、三国史(补、考、论)、晋南北朝(别史、史补、史评、史钞)、唐(编年、实录、稗史、稗史——战乱、史考、史论)、五代(编年、别史、稗史、史考)、宋(编年、实录、别史、稗史、史考)、宋稗史(战乱、外患)、辽(别史、史补)、金(别史、稗史、史考)、元(纪事本末、别史、稗史、稗史——边略、史补)、明(纪事本末、别史、稗史、史考、史评)、明稗史(殉国、外患、边略、战乱、拓地)、清(纪事本末、稗史)、清稗史(外患、战乱、拓地)。(以上以册序编制)
2、上海书店编辑出版的《丛书集成续编》
  上海书店编的《丛书集成续编》是续商务印书馆的《丛书集成初编》,与台湾版无关。
  上海书店1994年6月影印出版的《丛书集成续编》,选取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丛书100部,删除各丛书相重复以及与《丛书集成初编》相重复的书,共收古籍3200余种,按经、史、子、集分类编排。所收各书按原书影印,精装16开180册,其中1-20册为经部,21-75册为史部,76-97册为子部,98-180册为集部。本书所选丛书以流传稀少、学术价值较高、以及研究工作实用为标准。在编排上,放弃了《初编》所用的现代学科分类法,改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在四部分类之后,另立“别录类”,以安排子目中集多种不同著作而成的小丛书。
3、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凡4107种,4000册,王云五主编。于1935-1937年陆续印出。已出3467册。未出者533册。1985年起中华书局用上海商务印书馆本影印,未出者亦补齐,共4000册。
  辑者先选择了宋代至清代较为重要的丛书一百种,得子目六千余种,然后去其重复,实得四千余种,印作一式的本子(多数排印,少数影印),每册均有编号,以便排架管理和查找。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没有按原计划出全,实际印行三千多种。
  《丛书集成》收录的范围非常广泛,原编分十大类五百四十—小类,举凡需常备作参考的古籍,大致已经包罗在内。所收之书,共分十类:总类、哲学类、宗教类、社会科学类、语文学类、自然科学类、应用科学类、艺术类、文学类、史地类。对於研究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确是既实用又方便。
编辑本段历史演变
  我国辑录群书汇为丛书,始自南宋俞鼎孙的《儒学警悟》与左圭的《百川学海》。到了清代,所刻愈多而愈精,编选也各有特色,各有侧重。这些丛书,凡比较重要的,都已收入《丛书集成》之中。
  据商务印书馆原书目凡例介绍:“初编丛书百部之选择标准,以实用与罕见为主;前者为适应要需,後者为流传孤本”。《丛书集成》收了很多著名的丛书,还有不少不易找到的笔记杂说。这百部丛书,以刊本的朝代分, 宋代三种,元代—种,明代二十五种,清代七十一种;以丛书性质分,普通丛书八十种,专科丛书十二种,地方丛书八种。《丛书集成》汇集的百部丛书,原收书约六干种,二万七千多卷,删去重复,实存书约四千一百种,约二万卷。以种数计,多于《四库书》著录的十分之二,字数则约相当于《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
  当时,商务印书馆印有《丛书集成初编目录》,为所收的一百部丛书写了提要,并分类列出所收的子目。但《目录》所著录的和实际出版的不完全相符,因为有一部分没有出成。
  1960年,上海古籍书店将《丛书集成初编目录》修订重印,一一列出各书的编号,对未出的书亦一一注出,还有书名索引。
  “丛书集成”的出现,为一般人大量藏书提供了可能,单从这一点上来说,对我国文化的传播即功不可没。有此丛书,常见古籍无不包罗其中,学者治学自然也有更多的方便,只需花极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大量的参考书籍,这不能不说是商务印书馆的一大贡献。这套书与商务的“万有文库”、“四部丛刊”和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都成为了近代出版史上尤其是丛书史上的经典之作。唯断句、排校不无讹误。
  “丛书集成”中多是一些不常见的书,为治学的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那些稀有丛书尚未影印之时,不少善本秘笈都在某些大藏书家手中,秘不示人,学者要用却无缘得见。即便是一般读者有好奇之心,想要一睹,也是告借无门。“丛书集成”的出现,姑且不论它的质量如何,作为中国第一部面向大众的丛书,对于学术上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丛书集成”原本是面向一些中小型图书馆的,可是后来还是私人藏书买得多。现在不少学者治学时很多还是参考“丛书集成”的版本,甚至还用它作为底本进行校勘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它的易得。王云五除了“四角号码查字法”之外,此丛书也是他的贡献之一。
  即便是在今天,类似于“丛书集成”之类的书并非毫无意义。图书馆中的善本秘笈并非人人可借阅的。为了惠泽多人,宜多印小书,分拆出售,可以降低出版成本,用书之人也会各得所需,既买得起书,又不至于为了一册书而买回一大堆自己不需要的书。对于有求全癖好的收藏家来说,更是多了许多寻找的乐趣。“丛书”不妨印一些有用的,而且篇幅又不大的小书。现在印“丛书”的,也是求全的多,大多后继无力,像“丛书集成”这样大手笔的恐怕真的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解放初期,“丛书集成”是不为人所重的,大量的珍本秘籍从一些图书馆或是私人家中流出,何况这类平装本?从一些前辈学者的回忆文章中了解到,那时在北京天桥和琉璃厂,除了宋元椠,连一般的明、清版书也不过一元一册(一些善本孤本之类则另当别论),且在琉璃厂的地摊上随处可见,“丛书集成”几乎是可以车载斗量的,几角钱可以买回一大堆好书。时过境迁,九十年代后,书价飞涨,连旧书也是水涨船高。
  “丛书集成”有排印和影印之分,具体的选择标准并没有明确,所以在丛书中对于排印和影印的选择也比较混乱。一般地说,一些小学类及附图的都采取影印的方式,余者多采取排印,但也未必尽然。说实话,许多人更喜欢影印的书籍。排印容易出错,就是其一;影印若不是可以挖补删改,则基本上要比排印本可信得多。另外影印的书籍若是佳处,可以保留原书墨迹、字体、刻工风格的十之七八。这倒是可以让那些有嗜古癖好却又买不起古书的人可以过一过瘾了。虽然没有太大的文物价值,但从学术价值角度来说,比诸原本毫不逊色。
  丛书集成本的扉页上都有出版的说明,虽然很简短,但能把一些关键的内容交代得非常清楚。如一册《梦溪补笔谈》的说明是这样的:“本馆‘丛书集成初编’所选‘宝颜堂秘笈’、‘稗海’及‘学津讨原’皆收有此书。宝颜本文注混淆,段落舛错,稗海本亦不免。学津本从稗海本出而加厘订,故据以排印。中脱二条,仍据稗海本抄补附后。”短短数十字,就把此书现存的版本情况(主要是那一百种丛书中所收录的情况),各版本之优劣及选择所使用版本的原因,是否有所改动,添加了什么附录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如果此书系“四库全书”中收录,还会在书前附上“四库总目提要”。
  而现在不少古籍整理类的书,前言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地神侃,末了却连书的版本系统和所用底本都未交代清楚,这样的前言和说明对读者又有什么用呢?对于书前说明中有诸如“已据某某本径改”,或是“有极少数的删改”之类的话语,全书又不见半条校记者,这书校改的可信度有几何?省校记,或许是为了节约纸张和排印费用,以期降低成本,但却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若要引用书上的资料,终究还是要去查原书的。中华书局的《史记》,没有校记,虽然是顾颉刚先生主持校点的,但现在在一些专业杂志上也常常有论文指出其中的某些错误。我们应当不为贤者讳,只要是出版了的书,就是要对读者负责的,至少我们要做到我们可以做到的那些。
  “丛书集成”本于1935年开始出版发行。1985年中华书局曾根据原书影印过一次,分别订装,三十二开本,比原书稍大,不过好像印得不是很多。另据“丛书”版权页上得知,商务印书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有“补印本”。补印本的纸张较初版本软,似为草纸,墨色更沉。
扩展阅读:

1

1、丛书集成初编http://baike.baidu.com/view/618010.html


2

2、丛书http://baike.baidu.com/view/58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