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上的喜鹊寓意什么: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专题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2:08:04
省教育学会课题《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日期:2010年9月18日   出处:河塘中心  作者:课题组   编辑:zjl   阅读:180次
新课程      新环境     新尝试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课题组
引言
“鼠标轻轻一点,世界近在眼前”。谁也无法否认,我们已经步入一个E时代——E-mail、E-marking、E-business、E-library ……互联网正以它无限的容量、广阔的覆盖面、交互和定制化特色,迅速改变着传统。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巨大变革就是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越来越广泛的使用。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新成果是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最终在网络中得以发展。2006年的10月,我校开始了省教育学会的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至今已有近两年的时间。现将我们的课题实施工作作如下回顾。
认识篇
课堂教学是传统教学、也是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大批量教学的标准模式,它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以统一的步调进行学习活动。所谓网络环境就是指计算机网络中所包含有各种媒体要素有机整合成的各类信息资源,媒体要素包括: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色彩、表格等。所谓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因特网技术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库,通过教师科学地开发、设计,重新建构教学程序,使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有机整合,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协作能力的培养与良性发展。其中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库(包括学科网站、专题网站等)、因特网是构成课堂教学“网络环境”的三个基本要素。
1、网络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1)创设情景,提供了多维的学习环境。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来设置多维的学习环境,它不仅可以用来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这是其独立发现、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环境多维化。
(2)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呈现教育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在网络环境下,教学信息不再是过去单一的文字表现,而是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的集合体,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趣味性。
(3)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4)可顾及个体差异,真正因材施教。我们以往都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网络教学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克服了教学中“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2、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主要区别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除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有所不同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1)知识结构的不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多渠道的知识源,这些知识间的联结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顺序结构,并且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到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使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在这个知识网上的任一节点进入学习,通过方便的超级链接,又可以随时到达其它的节点,从而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成为可行。
(2)交互方式的不同: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学生与电脑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等三位立体上交互模式。教师可以同时与几个学生讨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打破课本的局限,更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创造精神。另外,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各种工具,如E-mail,公告栏、聊天室、留言簿、BBS论坛等工具信息进行实时的交流,传递的信息准确、方便。该交互性的重点在于帮助学习者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阐述他们自己的想法,即诱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
(3)教学评价方式的不同: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作业和考试),还要考虑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同伴的评价以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的评价,对问题提出及解决所做贡献的评价,与他人协作的评价等。评价的形式除了一般的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和问题简答型的主观题外,还有更主要的是基于问题解决型的练习。
实践篇
一、准备
(1)提高信息化教育的硬件装备与软件开发。
信息化教育的硬件装备包括:建设校园网,做到学校班级、专用教室、教师办公室都有电脑,都能上因特网;构建校园网管理平台,逐步做到无纸化办公;装备1~2个网络教室,学生上课一人一机。
(2)建立分层培训制度,提高课题组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学校在“校本培训“和“先化人后化物”的思想指导下,指定每学期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除windows的基本操作、wps、记事本、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及Excel电子表格外,重点加强Authorware、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及网络知识的基本学习,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加大培训力度。
(3)建立评估奖励制度,大大促进了教师掌握网络技术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学校建立科学、合理、完善性强的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评估、检测和调控、定期组织理论测试,汉字输入、word、Excel软件操作、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和优质课等比赛,并及时进行量化评估,将量化结果纳入年终考核,按获奖级别进行奖励,并作为评优和奖金放的重要依据。
二、尝试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利用网络环境无可比拟的优势,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我们的主要研究重点是:
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信息正迅速成为全球最珍贵的资源。掌握和运用信息、如何培养信息人才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和信息化事业不断发展,如何去发现和处理知识转变,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能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校三至六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除完成教学任务外,对学生还采取了强化的培训手段,主要是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电子报刊、网页制作、网络浏览、邮件发送等方面的学习。
2、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操作样式
如:高段语文组尝试的“网络环境下作文课堂教学操作样式”,体现出网络环境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强化了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立足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操作样式的主要程序及运用策略如下:
教师:主导作用    →     网络环境    ←    学生:主体作用
提供信息              传导                  观察积累
↓                 ↓                   ↓
创设情境              激情                  自我尝试
↓                ↓                    ↓
点拨指导              化难                  反馈信息
↓                 ↓                   ↓
综合讨论              交互                  自我提高
达成目标,意义建构
比如课题研究课《长征》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蕴。教者首先试探学生的表象:“你知道大渡河是怎样的吗?上面的铁索桥你想象中又是怎样的?”在学生语言上有些描述之后,我出示铁索桥画面,提问学生:“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在画面的视觉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铁索寒光闪闪!”我相机点拨——这就是“寒”!有的说:“心惊肉跳!”我再次点拨——这还是“寒”!然后伴着画面,我继续提问:“如果让你攀着铁索过桥,那又是怎样的感觉?”有学生回答:“毛骨悚然”我相机小结:这些都是“寒”!同时我话锋一转:“更可怕的是对面还有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说着,马上播放红军在铁索桥上作战的视频。看完录象,我追问学生:“此时此刻,你感觉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学生纷纷回答:战斗惨烈、激烈!我小结——这就是“寒”也有学生回答:惊心动魄!我再小结——这正是“寒”哪!……就这样,在网络资源的辅助下,学生对于铁索桥与红军作战的情形,由陌生到熟识,由无知到有知感动,学生理解了“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的意蕰,对文本也有了真切的体验感悟。
如:高段数学组研究的“网络环境下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操作样式”。其主要结构程序是:
媒体设境、启导迁移→网上学习、掌握规律→人机交互、分层练习→自能检测、总结评价。其教学活动是一个人→机→人的互动系统。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在网络环境中就注重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提出“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以圆圈代表人数,在画图板软件中画出各小组方案。也可以用列表计算出方案,然后在网页BBS上发布,其他同学可以参与讨论,提出建议。有问题可以向管理员(老师)求助,最后展示最优方案,得出解决该问题的最佳策略。
如;英语组的“网络环境下英语课堂教学操作样式”,以教师为主的情境展示程序为:确定学习目标→依据学习内容,从网上寻找资源,创设情境→情境资源展示,师生一起思考讨论→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形成意义建构。
例如教6A Unit 6 “Holidays”  一文时,教师先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了解中西方相关节日和风俗。让学生阅读课文:“Holidays”,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然后,师生一起围绕教学目标,结合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等方面的知识,比较东西方不同的节日,组织学生用英语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适当地进行点评,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实现了教学目标。
3、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1)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课题的实施和开展,必须完备学校资源库的建立和健全。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我校本着开放的、相对统一的标准,同时以整合了的知识化内容为核心的原则,确立了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全面支持素质教育、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使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离散信息,它可以为学校师生同时使用、共享,不受任何限制;它也可以使所有教师都可以将自己的资源经过必要的审核手续加入到资源库中。在建设学校教学资源库过程中,我们坚持“两个开放”,即:研发机制必须开放;以及坚持资源库开发技术和标准的开放。同时,我们注重吸收教育思想和名师教学经验的结晶,从而促进资源库的更新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学校资源库,包括:工具软件库、教师课件库、课件素材库、网页素材库等。
(2)学校网站建设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需求,推动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我校已经初步建立了学校主页,并在江阴城域网上进行运行,并上传因特网。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尖头兵的培育,对教师开展网页制作技术辅导,使大多数教师学会了网页制作技术,从而建立起本级部主页。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包括学科主页、教师个人主页、班级主页、学生个人主页、多种专题主页,使网上办公的需要形成一定的环境和气候,让网上办公真正开展起来。网络化的办公环境使课题的开展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保证。
(3)校园电子图书馆系统
电子图书馆系统基于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通过电子图书馆向整个校园网终端用户提供电子图书服务,校园网上的任意用户(学生或教师)都可以使用Web浏览器来访问电子图书馆,完成系统登录、检索图书、阅读图书、评论图书、维护书签等操作。用户提出的服务请求和系统的响应都是通过标准的HTTP协议进行的。系统能够实现许多功能,比如新书推荐、电子阅览、书签功能、书评功能、资料查阅、新书编录和图书管理等等。目前我校的电子图书馆正在筹划和运做中。
(4)初步建立电子备课系统
电子备课也叫无纸化备课。一般认为,电子备课就是把原来写在纸上的教案,输入到电脑中,以word文件格式保存起来。当学校要检查时,教师把文本打印出来,替代传统的教案。我们现在初步尝试的电子备课基本上就是这种模式。其实,电子备课不仅仅是电子教案,还应包括多媒体的课件(影像、图片、声音、动画等),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等。目前,我们也正有向深一层次的实践设想。
(5)开展网上教研
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教学论坛”栏目。每次公开课后,上课教师将教学设计上传,听课教师以跟贴的形式进行评课。
思考篇
一、收获
1、强调学生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利用网络环境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2、培养创新精神。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中,注重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安全感。培养学生观察的独创性,探究的自主性,留给学生更多的创新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和合作意识的渗透。
3、训练实践能力。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观察事物,搜集信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大实践活动量,让学生通过感知→建构→生成→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该说就大胆地说,该做就放手地做,该听就认真地倾听。人机交互,生生合作,师生交流,使学生渐入“自能学习”的佳境。
4、应用网络环境。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性与网络特性结合,全方位信息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容量大、速度快。在教学的实际活动中消除学生“畏学”、“苦学”、“难学”的心理。基于网络把声音、色彩、图象、文字、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捷、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将知识的学习融入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5、发挥教师主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变“应试”的思想为“发展”的思想,变“灌”为“导”,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做到教师为学生服务,教法为学法服务,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使其突破难点,挖掘潜力,不断发展。
二、不足
课题研究中,我们也作了一些反思,研究中有成绩也有困惑,有些问题我们设想了解决办法,有些我们目前还无法解决,在以后的后续研究中,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解决。
1、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与困惑分析
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困惑很多,一是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谁都会说“人类已进入到一个信息时代”,可真正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运用于实践的,并有信心持续下去的,并不多。二是对网络环境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作用性认识不足,有人认为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孩子长大了再接触比较好;有人认为过去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不一定要用网络技术;有人已认为网络环境介入教育不是“万能”,用其教学效果不一定好……这些错误的认识严重阻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有认识提高了,如何掌握网络环境,怎样应用网络环境下实施学科教学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能千方百计去解决,遇到各种困难也会想方设法去克服。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首先要提高广大领导、教师对网络环境与学科课程整合重要性的认识,要让大家了解比我国发达的美国、韩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尤其是韩国,人家将学习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政府行为,还要大家了比比一今仍需在我国差的印度,人家的信息技术已超过我们。真正理解邓小平“三个面向”的含义,使大家意识到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提高大家对网络技术教育的作用性认识。一要大家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种学习的对象,学生应当掌握汉字输入、上网阅读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要认识信息技术是一种学习手段,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媒体,要求大家将其定位在是“一种教学工具”。三要认识到网络环境是实施新课改的一条绿色通道。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资源丰富,共享性、交互性、创造性强等特点,让师生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阅读、创作、交流、讨论等方式来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针对学校的目前现状,我们建议,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应该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好工作,才能走出我们课题研究的瓶颈:
(1)、全面引进电子校园系统,使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备课、行政办公以及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共用一个平台,避免重复的资源建设,使学校的网络建设科学性、规范性、更具操作性;
(2)、引进教师和学生博客(Blog)系统,更好地促使学生、教师的成长;举行家长开放日,扩大宣传与影响,努力形成合力,以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与健康地发展。
(3)、扩大数码社区的外延,引进校信通工程,更好地密切家校联系;免费培训好家长,提高全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打造好更大范围的数码社区,构建好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让全社会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来。
(4)、加强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自己提高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