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画寓意:比责任更重要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3:24:56
                

 有人说,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等相比,是“群心”中的灿烂的核心。对于教育者而言,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一个教师具备了责任心,才会自觉地,想方设法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对于教师的责任和定位,有了更深刻的解读,单凭教师的责任,不可能营造学生幸福美好的现在,更不能奠基学生幸福美好的未来。

弗洛姆认为,对孩子的生命的肯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孩子的生命和成长,因此关心和责任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个方面比保护更深一层,即教育孩子热爱生活,使他产生这样的感觉:活着是很美的,做一个男孩子或者女孩子是幸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愉快。

                                

上帝许诺的土地(土地象征着母亲)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牛奶象征着上面所说的爱的第一个方面,蜂蜜象征着生活的甜美。对生活的爱及生活的幸福。多数母亲只能给予牛奶,但少数母亲才能给予蜂蜜。为了提供蜂蜜,她不仅成为一个好母亲,还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完全可以在孩子身上,甚至在成人身上看到哪些人只得了“牛奶”,哪些人同时得到了“牛奶”和“蜂蜜”。

佛罗姆把对孩子的教育看的更深远,不仅仅满足对孩子生命成长极尽责任的保护,而是比责任更重要的是孩子现在和未来的幸福。可是,我们做教师、做班主任往往是尽到了责任就是一个好的教师、一个好的班主任,一个师德优秀的个体。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习惯于当蜡烛、做春蚕、做人梯,做保姆,做警察,做保险阀。我们以为我们崇高的奉献会给学生打下多么好的精神底子。殊不知,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茬一茬的克隆和复制下去,教师没有给学生带来阳光和幸福,教师本身就缺乏阳光和幸福,所以,教师职业仍然是低门槛,成为优秀生们无人问津的职业。教师、班主任的辛勤、亲力亲为,无法感化的问题学生数不胜数,如同是在家庭之中父母一味的亲力亲为,对孩子百般呵护,反而学生觉得应该,毫无感恩之心。所以,仅靠教师的无私奉献,责任在身不可能改变更不可能塑造学生的心灵。弗洛姆认为,只有当母亲自己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得时候,她才不仅给予孩子以“牛奶”,而且也给予孩子以“蜂蜜”。

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快乐的人,幸福的人。罗曼罗兰说过:“你想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里,那么你自己心里首先要有阳光。”在管理孩子之前,首先给自己注入生命的动力。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的疲惫不堪,牢骚满腹甚至有厌世情绪的教师或者班主任,会领导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班集体;一个职业倦怠,情绪动荡,戴有色眼镜的班主任,会把幸福和魅惑传递给学生。虽然,教师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但你决不是一个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工作的榜样。要想让孩子热爱学习,你首先热爱学习;要想让孩子喜欢读书,你首先热爱读书;要想让孩子有坚强的意志,你首先有意志的品质;遇到困难勇于向前,百折不挠;要想让孩子成为乐观向上的人,你首先做到胸怀宽广,朝气蓬勃,活泼动感的年轻心态。否则,一切的责任都会因你的言行不一而使学生失去榜样的信念。

                     

可是现实的生活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太过于知识的重视,是单纯的把这一代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成为我们的主流模式,成为装点孩子行囊的至尊法宝。忽视了孩子的个体需求,幸福的需求。学校成了“监察所”,教师成了“监禁人”,学生成了戴罪服刑人员“。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儿童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个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教育的领域是自由的领域。在这个自由的领域中,我们应该把受教育者自己生命的发展权、创造权还给学生。教育就是对人性的充盈与放飞。可是,我们的教育实在是太注重说教了!而且注重的是先入为主的说教。我们总是大张旗鼓的在学生刚刚进入校园的第一天,就给他们灌输太多的规章法则,让他们还未开始进入教育,就已经背负起了教育的沉重包袱。这在不知不觉中让教育成为了附加于人生的一种东西,而不再是人的内在需求。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是值得的,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生活证明,生活是美好的,因为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创造。

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必须在接受更广泛的人类文化文明的基础上,历练身心,加强修养,有佛学的空灵,无纤尘杂念,从心底里做一个亦师亦友的人,融入到孩子当中去,幸福着孩子的幸福,快乐着孩子的快乐。这样的教育才是给予孩子蜂蜜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人人怀念,人人向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