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纸手工梅花制作方法:“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39:46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 作者:程子岭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09-3-11    文章录入:李欣 ]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数学室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教师素质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也成为当今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中的热门话题。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主要反映在教学能力的提升、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以及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并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受时间、空间、经费等条件的限制,要对所有教师,尤其是地处偏远的农村教师,进行有效、及时的培训和指导就显得尤为困难。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走进现场、小规模的、物理形态的教研与培训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教研与培训方式必须再次寻求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走入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网络的需求,尤其是广大教师,已经不仅仅限于聊天、游戏、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一般性的功能,进行即时的在线研讨,与专家进行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以及和全国各地教育同仁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切磋已经成为教师群体共同的需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方便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互动、研修、学习,真正打造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
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校长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网络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专业支持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缓解。网络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教研”也因此应运而生,它改变了教研与培训的基本方式,对促进教师的学习与提高,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副司长在会上讲到:“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造现有教研模式,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网络教研。这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 网络化、信息化已成为教师教学研究方式、培训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教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如何发挥网络跨地区、多向互动的独特优势并与教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当前新的课题。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正在改变着教研工作的行走方式,促进了教研的大众化;网络教研让教师结成了学习共同体;网络教研进一步深化了校本教研等等。目前,国内对于网络教研的研究更多的局限还于网络教研理念与实践的初期研究,对网络教研这种教研方式的理论基础、教研模式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等都急需总结和提升。由于我省的网络教研工作起步较早,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同行和专家的重视。因此,我们将在前期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小学数学网络教研为切入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把重点放在网络教研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研究,难点是如何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并挖掘其理论基础,我们力争在此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也希望本研究能给中国教师教育模式与观念的革命带来一些触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研究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创建“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教育新体系方向发展为主线,以促进网络教研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特别加强网络环境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打造区域网络教研共同体,促进校本研修、构建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网络教研体系,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工作方法:
完善以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为带动的网络教研平台的职能,加强管理与引导。以小学数学团队教研为重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从国内外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探索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新走向,并坚持以研究课堂教学为教研工作的主题,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前沿性研究,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和内涵,正确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关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过程和细节,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根据新课程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和义务教育数学学科教学的具体任务,开展对网络环境下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发展模式、网络教研运行和管理机制及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等进行实证性研究与实验;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摸索以网络教研合作体学校为基地,以校本教研为抓手的行之有效、且能广泛推广的促进专业化提升的教师发展之路。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子课题):
1.网络教研的理论基础研究(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思想对网络环境下教师发展的影响)。
研究网络教研的理论基础,对有效地开展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完善网络教研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对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属于远程教育范畴,与传统教学活动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提供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功能,可交流性强、充分体现自主性、受众广,拓展思路,能有效扩宽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活动参与者的信息素养日趋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日趋强烈,这就要求在整个教学研究活动中必须体现人本主义思想,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方式使人本主义思想得到充分体现。网络所蕴涵的平等、民主的观念以及草根化的资源观得到了放大和实现。同时,正是在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的网络学习环境,又吸引并促进了教师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建构,自觉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思想。
网络环境使教育社会化,使学习生活化,使教研日常化。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研员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教师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地体现。网络教研的开展,将有力地促进广大教师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实施信息技术和学科教研整合,改进教研方式和教研行为,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益,更快地适应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当然,网络教研的理论基础不只以上两点,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探索。
2.网络教研的作用、特点以及活动模式研究
研究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前提是我们必须清楚网络教研的作用,并在实践和研究中总结其特点和规律,探索出基本的、有效的活动模式。
网络教研,打破了“空间”、“环境”的限制,互动的网络教研资源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有力工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师师互动”,促进了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广泛交流。同时可以使教学资源的使用更为灵活,也为资源再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和保障,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教研。网络教研促使教研手段、教研过程、教研形式等教研行为、教研思维的广泛化,形成了一张教研网。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体现了教研内涵的人文性,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引领教研的深入。理解与沟通,交流与互动成为网络教研的主旋律,体现了新型教研工作的人文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研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活动形式也自然多种多样。BBS论坛、QQ群、新浪UC语音视频聊天室、博客及博客群组、Moodle(魔灯)等网络平台各具特色,主题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诊断、专家讲座、网上说评课等多种形式,凸显网上研修的职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空间,为教师自我能力的发现和提高搭建了多样化的平台,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相关教材培训和名师典型课例回放,教材调查回访、征求意见、网络答疑,为新教材的使用更好地服务。
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教研的作用,明晰网络教研的特点,如何利用多种网络平台,创建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网络教研活动模式,进而处理好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的关系,对促进网络教研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3.网络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研究
网络教研的活动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管理与评价是提高网络教研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要避免网络教研走入形式化、表面化、表演化的误区。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网络教研也同样如此。如何在网络教研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是提高网络教研实效性的前提,也是网络教研能够健康发展的根本。
教师专业发展内生态环境的营造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最终将影响学生、学校、教师的共同成长和发展。学校要建立以制度规范为基础的道德激励机制,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养成自觉关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学校还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较为完善、合理、更富人性化的教师教育、培训学习等管理的评价体系,进而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专业价值追求的自主性,才能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健康成长。以往以点击率和发贴(文章)数等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法操作不当会导致形式主义,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需要经历一个探索过程。
4.网络教研与教师主体性发展。
主体性是衡量教师成长状态的主线,推动教师以主体间的地位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群体,构建教师与专家的良性交流机制,引导教师在课程教学研究中实现自身的自主性发展,乃是教师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之路。
国际教师教育培养范式的知识范式→能力范式→情感范式→“建构论” 范式→“批判论” 范式→“反思论” 范式的变化历程,显示了教师专业化由强调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质、人格修养到教师的自主性、主体性素质的演进。关注教师自身的生命成长——成为“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
教师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困境:教师队伍规模庞大、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使得教师发展的难度加大;教师个体生存环境较为自闭,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强;教师专业自主程度较低,使得教师自主发展受到限制;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缺少有效的引领。
对策:由整齐划一转向灵活多样;由外部支持转向内部自律(主体性);由传统管理转向资源开发(创新管理体制、激活运行机制、实施人性化管理);由经验借鉴转向理论引领。
在网络教研活动中,创新小学数学教研工作的方式和策略,把全省规模的教学研究工作与网络相结合,创建一个方便、实用、开放、集成的教师学习系统,资源共享,创建网络学习共同体,让小学数学教师群体专业成长成为可能。
人民教育资深记者余慧娟曾经精辟地指出:“网络议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教研思路,这一思路里最有价值的就是文化意义。它使得教研活动得以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传统模式的束缚,获得建构符合教师专业成长内在需要的文化的现实道路。
在网络研修方式下,教师是研修的真正主体,培训者仅仅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与教研员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个平等的氛围中,教师具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和专业见解,唤醒了教师的专业主体意识,获得了真正的专业成长。
5.网络教研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已成为现在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已成为实际教学中的需要。使得网络也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工具、一种平台,也是改变教师教学研究的一种方式。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关注,对教学研究过程的关注,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和教学行为等细节的关注,对专业引领的关注,对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的关注,对构建新型的教研文化和课程文化的关注,使得网络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一直是困扰教育管理者的一件重要工作,而网络教研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刚凸显其独特性和优越性。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知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现状:知识结构不完善,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较差,实践性知识水平较低;教师知识的发展过早进入衰退阶段。尤其对课程标准新增内容的知识储备贫乏。
对策: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结合教师发展的阶段特点,促进教师知识结构平衡发展;政府政策的保障、学校的激励机制与教师的积极参与并举;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知识发展的内容方面,应加强教育理论和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水平;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知识发展方式,依托网络,参加网络在线讲座和培训、在线研讨、在职培训与个人自学、反思相结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知识发展的组织方式,以乡镇中心校为基本的校本培训和以城市学校网络合作体带动乡镇学校的联合培训为主。
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研究,以课堂教学应用为切入点,以骨干、名优教师为引领,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促进“城乡拉手,均衡发展”的研究。发挥“网络教研”优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
6.网络教研资源与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网络跨越时空的优越性在资源整合上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集约”型课堂,网络的迅速发展,源于其强大的自由互动功能。然而,“自由互动”的另一个可能后果就是“无序”。如何基于这样一个平台,及时、集约、整合和筛选好资源是网络能否为教育所用的关键。
按学科使用教材的章、节来建设教育资源,应不失为一个较为妥善的办法。因为以教材的章、节为单位,每一节就是一个主题,每一主题资源又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素材作支撑,并有教学设计、个案等作参考,可保证资源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盲目的素材堆积。
关于网络教育资源有如下分类:
(1)媒体素材: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
(2)题库: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的教育测量工具。
(3)试卷素材:各个学科有典型意义的试卷集合。
(4)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与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单机运行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5)案例:案例是指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
(6)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指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
(7)常见问题解答: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某一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资源应用要以人为本,即学科教育资源建设主要由学校教师完成,资源的适用性、优质性、针对性都较强。其前提是:首先要开发好简洁、易用、好用的资源管理平台和应用平台;其次,要有恰当的激励机制;再次,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要照顾到教师的能力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要求、步骤和措施
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首先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有必备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支持,要能够积极参加、配合总课题组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全省的网络教研活动,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网络教研合作体学校可优先参与本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主要依托以下网络平台:
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http://bbs.hljxxjy.com):小学数学教育专区中的“教研天地”版块为发布课题研究通知、信息,以及课题实验学校、网络教研合作体学校组织专题研讨活动的主平台。“数学备课室”版块为实验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备课的主平台。
黑龙江小学数学教研团队博客(http://hljxxsx.cersp.net):课题研究及网络教研活动信息发布的备选平台(主平台出现故障时)。
黑龙江小学教研网(http://www.hljxxjy.com):发布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源的平台。
黑龙江小学数学室电子信箱(hljxss@126.com):传递通知、信息、成果等的专用电子信箱。
新浪UC小学教研在线(语音视频教研室):组织大型网络教研活动的主平台。
本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制,以地市教研室为单位,学校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可根据总课题实施方案,制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子课题研究计划,并填报课题申请表。经地市教研室向省教育学院申报审批立项。
第一阶段:2008年4月---2008年6月(制定方案,分地区分层次落实课题。)
根据本课题总方案和各地市、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子课题。课题提出(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学校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填写申请审批书。2008年6月上旬, 各子课题完成申报,制定子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并报送总课题组,经总课题组协调、审批后,子课题开题研究。
各地市、县区、乡镇和学校在制定出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验研究方案后,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强实验过程的领导管理和指导,落实实验任务和方法,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
第二阶段:2008年7月----2010年7月(实践研究阶段)
1.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各地市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参加课题研究后,首先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网络教研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校本教研深入开展的重要作用。有人可能觉得制约网络教研发展的是硬件设备,其实有电话和电脑的地方就可以上网,这对许多农村学校都是可以实现的。实际上,比硬件更重要、更困难的是观念的转变。如果领导者及教师没有从观念上转变,再高档的硬件设备也不会物尽其用,而成为资源浪费。因此,转变观念,提高网络教研意识是当务之急。其次,还要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加强对比研究,对研究成果要注重积累、总结。
做好开展课题实验前后,学校教研活动氛围、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对比研究,以数据和案例为佐证,注重经验的积累、总结和提升。
3.参与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研究活动,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课题研究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扎实地组织并落实。
多种教科研活动包括:组织实验教师开展网络学习、网络备课,开展网络研讨活动;利用网络开展实验学校间的学习与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全省的网络教研活动。
以上活动应分年度或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第三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结题、总结、评比阶段)
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做好表彰工作。
1.2010年10月前,要求各子课题完成各组研究(实验)报告。各研究单位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研究目标和计划为依据,总结研究经验和成果,并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研究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2.2010年12月前,在各子课题研究基础上,总课题组完成研究总报告,并对各子课题研究单位的研究成果鉴定验收,届时将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会,对通过鉴定验收的实验学校给予结题,并做好优秀研究成果和先进实验单位的评选与表彰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和保障条件
(一)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1.基于对国内开展的网络教研工作活动现状的了解,以及我省在此项工作前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2.基于基层学校对活跃教研氛围以及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3.各级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
4.总课题及各地市负责人都为经验丰富的各级教研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多为对网络较为熟悉,对个人专业发展有着迫切需要、具有主动学习意识和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群体。
(二)实验过程的管理和物质保障。
1.确定研究方案,制定实施步骤,要树立明确目标,处理好理念与现实的冲突,从现实出发,做到安排有序,落实到位。要本着求真务实,创新奉献的精神去真抓实干,稳步前进。
2.实验过程中,加强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各地参与本课题的实验学校多为网络硬件设施完备的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会在实验全程进行网络监督和维护。
4.由于本课题是自筹经费,拟计划通过实验交流,培训指导等方式落实课题研究费用。
五、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经验汇编(网络教研经验、网络研讨案例、教师成长案例、论文等);优秀录像课例、课件光盘等。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及具体分工
成立全省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指导小组,负责对全省实验工作的整体规划、方案制定、研究设计、人员培训、组织实验、检查指导、效果评估等工作。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张晓明(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副院长)
副组长:赵立成(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主任)
鲁晓千(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副主任)
课题研究指导小组:
组  长:高枝国(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数学教研室主任)
副组长:郑丽(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数学教研员)
赵家锋(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数学教研员)
成员由各地市参与课题研究的小学数学教研员、部分论坛版主、网络教研专业支持人员等组成。
成立地市课题指导小组,更好地组织、协调、指导本地的实验工作,协助省课题组指导当地实验学校开展专题研究工作,检查实验及进展情况,组织专项研讨等。地市级指导组成员名单要报省课题组备案。
成立学校课题组开展具体实验。实验学校要填写子课题申报立项书,并上报省课题组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