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不疼正常吗:难点村“屡治屡瘫”咋破解?——大众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5:10:44

难点村“屡治屡瘫”咋破解?

日期: 2011-12-31            来源: 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淄川区区直机关干部来到“难点村”村民家中,仔细了解社情民意。□侯法加 滕敦斋 报 道  ◆阅读提示 难点村问题错综复杂,怎样才能标本兼治?难点村情况千差万别,怎样才能对症下药?难点村治理“屡治屡瘫”,怎样才能打破怪圈?
  建立“责任落实”、“分类分步治理”、“动态管理”三项机制。挂包村不转化,乡镇党委书记不提拔、不重用,挂包部门和派驻干部不脱钩、不撤回。淄博市淄川区的经验,给各地带来四点启示:综合治理最见效;制度建设最管用,经济基础最根本,班子建设最关键。

  □ 本报记者 滕敦斋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李红蕾 侯法加

    一个村竟有37枚公章
—全省挂号的“老大难”成功转化

  2006年前后,淄川区寨里镇南佛村成为全市出名、全省挂号的“老大难”典型,宗族派性矛盾尖锐,村党组织瘫痪,村委会连续4次换届不成功,上百名村民到省里集体上访。
  对当时的那一派“乱象”,南佛村包村干部蒲鹏记忆犹新:“当时南佛村乱到什么程度呢?用‘三个随便’可以概括:房子随便建,孩子随便生,公章随便盖。村里的公章竟有37枚之多。”
  难点村数量虽然不多,但负面影响却很大。为根治这一难题,自2007年开始,淄川区每年摸排出30个左右的难点村,采取“区领导挂包、区直部门包村、选派优秀干部驻村、组工干部联系督导”的方式,建立“责任落实”、“分类分步治理”、“动态管理”三项机制,集中治理难点村。
  为真正落实责任,区里明确规定,挂包村不转化,乡镇党委书记不提拔、不重用,挂包部门和派驻干部不脱钩、不撤回。同时,把难点村治理情况作为年度政绩考核和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评价使用干部的主要标准,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考核、半年一通报。
  南佛村被纳入全区30个重点治理的难点村后,区里很快组成了联合工作组,进驻南佛村。工作组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按照“理思路,明确突破方向;办实事,赢得群众支持;破难题,化解主要矛盾;强班子,实现根本转化”的“四步工作法”,分步实施,最终实现了南佛村的转化。
  亲历南佛村转化过程的寨里镇党委书记孙传国,记录下了南佛村的“大事记”:2008年5月,南佛村54名党员集体参观焦裕禄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中断多年的党组织活动重新恢复;2008年6月,南佛村村民饮水工程竣工;2008年7月,南佛小学校舍改造工程竣工;2009年3月,吕坤等4名南佛村党员充实进入南佛村党总支;2009年6月,工作组全部撤出南佛村党总支班子,由南佛村党员组建的新班子正式运行;2010年2月,面貌一新的南佛村7年来首次派出锣鼓队走进淄川城……
    “红旗村”的衰落与重生
—靠长效机制打破治理“怪圈”

  治理难点村,不能一个方子吃药。淄川区把难点村分为“班子瘫痪、宗族派性矛盾尖锐、信访问题突出、集体经济薄弱、村级企业债务风险大”等5种类型,分类施治。
  松岭街道北关社区曾经是全市有名的“红旗村”。2005年,由于村“两委”班子在处置集体资产方面财务不公开、不透明,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上访,少数人利用网络媒体大肆散布谣言,成为当地舆论关注的焦点。
  北关社区问题盘根错节,拆迁问题、外债问题、新老班子矛盾问题,新老居民待遇问题,必须全盘考虑、统筹解决。淄川区委调动各方力量,打出综合整治“组合拳”。
  时任松龄街道党委书记的郭成宏说:“当时北关社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集中爆发,光华洋街一个官司就欠外商5200万元,这么大一个包袱放在哪个村居也扛不住。如果不是区里、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综合施治,北关这个老大难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得这么快、这么好。”
  难点村转化,受益最大的是老百姓。北关社区居民李世泽老汉说:“以前,村里财务不公开,群众有疑虑,所以村里就乱。现在村里财务公开,一月一张榜,群众没了意见。每个村民每月发给260元,俺去开钱的时候,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了。
  北关社区由“老典型”到“老大难”再到“新典型”,淄川区委从中认识到,难点村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至关重要。为此,区里建立5项制度,对难点村治理进行动态管理:建立村情预警制度,每半年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建立专门台账,及时采取整治措施;推行乡镇党委抓农村党建片区责任制,安排168名乡镇机关干部分片驻村办公,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监督村级工作规范化;实行一村一警制度,向458个村居逐一派驻政法干警,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强化监督审计,向乡镇街道分片派驻纪检组和审计分局,审计村级财务账目,监督查处村居干部违法违纪行为;坚持跟踪监控,对已经转化的难点村定期复查,发现隐患及时化解。通过建立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彻底打破了难点村“治理—转化—瘫痪—再治理”的怪圈。
    班子建设是重中之重
—专家考察后得出的结论

  通过建立和落实“三项机制”,使难点村治理难题得到迅速破解,群众信访量大幅下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明显提升。4年多来,全区摸排出的83个难点村已成功转化79个,其中41个村被评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
  淄川区突破难点村的成功实践,引起省委组织部和中央组织部的重视。一批专家怀着浓厚兴趣来到淄川,在深入考察调研后认为,淄川区的经验可以给各地带来4点启示:
  综合治理最见效。难点村虽然矛盾和问题各有不同,但大多错综复杂,很难治理,村里基本上无力自行解决。对难点村,必须实施县(市、区)、乡镇、村三级上下联动,综合治理,集中攻坚。
  制度建设最管用。难点村出现种种乱象,主要是因为规章制度不健全,对村班子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村干部私心重,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北关社区能够很快由乱到治,一个重要原因是新班子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
  经济基础最根本。南佛村如果不是很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每年都有丰厚的集体收入,就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治理转化落后村,必须指导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在此基础上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班子建设最关键。淄川区把选准能人、建好班子作为突破难点村的治本之策,利用各种方式选能人、用能人、培养能人,通过“能人治村”来改变难点村落后面貌。对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的村居班子,工作组耐心地带领他们学政策、学法律,手把手地教方法、指路子。对确实没有治村本领、不能胜任工作的村居班子,通过内举、回请、外派、选聘等多种方式选贤任能。突破难点村,村“两委”班子建设必须先行一步,这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