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藏红花多少钱一克:故宫珍宝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3:44:05



《三羊尊》
高52、口径41.3、腹宽61、底径35.5厘米,重51.2千克。
商代后期(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十一世纪)
        大口广肩,唇外折,颈上有三条凸弦纹。肩部等距离装饰三只浮雕卷角羊头,间以回纹为地的目形纹饰。腹部纹饰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眼睛突出,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上部饰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圆孔。下部在回纹地上饰六组兽而纹,并有三条扉棱与器肩三羊首错置。分两次铸造而成。先铸尊体,再在肩部铸制单头。羊首边缘,不规则地掩盖着肩上的纹饰,尊内还有从孔道中溢出的连接羊头的铜块。
        三羊尊是一件传世品,为青铜器中的瑰宝。

《酗亚方尊》
高45.5、口径33.5、足径22、腹深33.6厘米,重21.5千克。
商代后期(前十四世纪——前十一世纪)
        侈口,通身饰兽面纹和夔纹,肩部四角饰四象首,额上以二夔龙为角,长鼻高举,口边伸出二个大象牙,四面正中饰四个额上伸出二枝杈形冠的兽头,似为鹿首。器身饰八条扉棱,上端伸出口沿外。尊口内有铭文二行九字“酗亚者垢以大子蹲彝。”可知是酗亚为祭祀历代先王和太子而铸造的。酗亚是一个氏族的名称,目前发现这一氏族的铜器多达五、六十件,可见酗亚当为商代一个大族。从出土情况看,其活动中心应在今山东益都地区。

《鸟纹爵》
高22、流至尾长17.7厘米,重1.25千克。
西周前期(前十一世纪一一前十世纪中)
        爵有共名,有专名。共名为酒器的总名。专名是温酒或饮酒器的名称。圆腹凸底,短錾上端雕铸有兽头。爵口一侧有流处有二高柱。三足呈刀形。腹部饰长冠鸟,尾饰变形鸟纹,制作精湛。

《立鹤方壶》
高118、径30.5厘米,重64.28千克。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青铜壶主要用以盛酒,古人饮酒多用勺从盛酒器中挹取,再倒入饮酒器中。
   立鹤方壶形体巨大,可谓“壶中之王”。其整体呈椭方形,有盖。壶体四面饰相互纠结的夔龙纹,布局均衡对称。两侧腹饰一对昂首、垂尾的鸟。器颈饰镂空有华冠的大龙以为耳。器四角铸以立体有翼飞龙。圆足下有两只作咋舌状的伏虎支撑壶体。壶盖铸镂孔莲花瓣两层,中间一块铜板,上铸一只婷婷玉立的仙鹤,作展翅欲飞状,增加了壶的动态和旋律感。春秋时期是大变革时期,方壶新的艺术构思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革新精神。

《青玉云纹灯》
高12.8、盘径10.2、足径5.9厘米。
战国
        玉质滢润,通身黄褐色浸斑。由灯盘、立柱、底座三部分组成。灯盘为直沿,盘心凸雕五办花一朵,花蕊琢涡纹,外侧琢勾连云纹。立柱上部凸雕三叶,下部琢勾连云纹。底座圆形,饰平凸五办花。纹饰细密繁复,虽反转起伏,却又回曲自然。
战国时期,铜灯比较普遍,全部川玉琢成的玉灯,目前全国仅此一件,堪称珍品。

《玉鸟纹樽》
通高12.3、口径6.9、足径6.8厘米。
西汉
        王质润亮,通身浅褐色浸斑。有盖,盖面雕勾连云纹,中心镂雕二办花形纽,周凸雕三鸟。周身浅浮雕方折勾莲夔凤纹,并满饰勾连云纹及隐起的谷纹。口缘及底边各雕涡纹一周。近足处有三组兽面纹。三蹄足。器中部一侧凸雕环形板,上饰兽面纹。做工精湛,为汉代玉器中最为珍贵的一件。

《玉“畏乐”谷纹璧》
通高18.6、宽12.5、孔径2.6、厚0.5厘米。
东汉
        青玉质,通身赭色浸。璧两面满饰谷纹。璧上部镂雕二螭,螭首相对处为隶书“长乐”二字。螭身盘曲,身上多处有阴刻的细线。璧边缘阴刻篆文清乾隆御题诗一首:“长乐号镌宫,炎刘气蔚虹。如宜子孙式,可匹夏商同。传者妬必有,冯乎恨莫穷。致传禁中语,曰勇异当熊。”末署“乾隆戊申御题”及“古香”、“太璞”二印。玉璧在两汉时期盛行,在汉代墓葬中大量发现,但一般做工比较粗犷。此玉璧雕琢精致,纹饰细腻,排列规则,且镌铭文,为东汉玉璧中之珍品。

《青釉堆塑毂仓罐》
高46.4、底径15.3厘米。
吴永安三年
        谷仓,又称堆塑罐、魂瓶,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是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墓葬特有的随葬器物。
1939年浙江绍兴县出土。构思巧妙,采取堆、塑、雕、贴相结合的手法,在罐上堆成凸雕式的各种动物和鱼虫。罐口百鸟簇拥,引颈展翅,作觅食状。颈部堆塑有楼阙馆阁,楼阁上手持各种乐器的艺人,有的奏乐,有的耍戏,人物神态生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颈、腹交界处竖着一块小碑,碑上刻有“永安二年时,富且洋(样),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的铭文。它对研究我国古代早期青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洛神赋图》卷之一》
绢本设色,纵27.1、横572.8厘米。
晋?顾恺之
        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出身于土族家庭,曾先后在大将军桓温、殷仲堪帐下任职,晚任散骑常侍。他精诗赋,善书法,尤长于绘画,性格乐观而风趣,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著有《论画》、《画云台山记》。
《洛神赋图》是汉魏文学家曹植的名篇。描述曹植在由京师返封地途中,渡洛水时与洛水女神相遇而爱恋,终因入神阻隔而无奈分离的动人故事。此图采用连续图画形式展开,开卷一段,描写曹植怀着惆怅的心情在侍从簇拥下,来到洛水岸边,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凌波微步,回首反顾,表露了若往若还的矛盾心理。洛神云车一段,昼奇异神兽守卫着洛神,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青玉镂雕飞天佩》
长7.1、宽3.9、厚O.7厘米。

        青玉质地,片状。镂雕飞天人物。人物头顶发髻高盘,右手扶云,左手持一物。肩披长飘带至身后。上身袒露,下身着长裙,裙摆随风飘动。身下有流云三朵,线条流畅,动感强烈。飞天多见于佛教石窟壁画,有吉祥之意。

《三彩马》
高77、长83厘米。

         1952年郑振铎先生捐献。
全身施赫、黄、绿三色釉。马头向左微侧,顶鬃分向两侧,嘴微张,颈部左侧鬃毛下垂。马尾扎结,四蹄踏长方形底板上,前腿直立,后腿稍曲。马身有精致辔佩,马鞍上刻有花叶纹,显得富丽堂皂。雕塑手法写实,神态自然,釉色鲜明,为唐陶马中的上品。

《青釉凤头龙柄壶》
高41.3、口径9.3、足径10.2厘米。

        唐初北方青釉瓷器的杰出之作。是吸收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中鸟首壶的造型,又融合了中国本土的结构,精心烧造而成的。
壶身堆贴有各种瑰丽的花纹,繁缛而精美。壶盖为一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盖的一端由门沿到底部连接着一条生动活泼的螭龙壶柄,前肢托于肩部,后肢安于喇叭形底座。这一设计,既富装饰性,又起到壶柄把手作用,颇具匠心。
目前所见,此壶在国内传世仅此一件。

《三彩骆驼》
身高87、身长7l厘米。

        1952年郑振铎先生捐献。
骆驼双目圆睁,昂首,张嘴,四腿错落,作行走状。骆前峰向右,后峰向左,背上兽面皮囊垂于两侧,驮有丝束、绢帛、火腿、圆肉、鸭子、水壶等物。釉色鲜明,全身以深黄釉为主,胺为黄绿釉,鬃毛为黑褐色。生动地塑造出在远途跋涉中,引颈长鸣、不畏疲倦的“沙漠之舟”形象。

《《五牛图》卷》
纸本设色,纵20.8、横139.8厘米。
唐?韩滉
        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唐开元至贞元年间的画家。宰相韩休之子。贞元初,任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公。善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36件,其中表现农村生活的有24件。他还善书法、弹琴。
图中画了五头牛,有黄色、酱色、紫花几种,形态各异,造型生动,形貌真切,充分表现了牛的沉静而倔强的性格。在笔法上,用粗线条勾画牛的轮廓,表现牛的形态筋骨和敦厚态貌,用细线条画眼睛、睫毛、杂草,使牛充满活力,神形俱备。《清河书画舫》、《汪氏珊瑚纲》、《石渠宝笈续编》等吉著录。
该图卷是韩滉传世绘画孤本,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写生珍禽图》卷》
绢本设色,纵41.5、横70厘米。
五代?黄筌
        黄筌(约903-965年)字要叔,成都人。任西蜀画院“翰林待诏”,赐佩“紫金鱼袋”,并主持昼院,他自幼喜爱绘画,从17岁入蜀宫,一直到晚年。所画多为宫苑内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绘画风格,以富丽工巧见称。
《写生珍禽图》平列描绘雀鸟、昆虫、龟等24只,比例动势十分准确,姿态各异,神情逼肖,充分显示出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的写生功夫。绘画技法是先用细而淡的墨线勾勒出动物的轮廓,然后敷以色彩,以追求表现出动物的神形质感。画左下方有“付子居实习”的款字,可能是黄筌为其儿子黄居宝摹习的范本,《石渠宝笈初


.
《剔犀如意云盒》
高12.3、口径17厘米。
清乾隆[/B]
        正方形,盖面微凸,方形圈足。通体髹黑红二色漆,盖面、器身均雕如意云形纹。器面为黑漆,花纹的侧面露出规律整齐的三层红漆。盒底髹黑漆,正中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直行款,款下刻“如意云盒”器名款。剔犀是雕漆的一种,做法是用两种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至相当的厚度,然后用刀雕刻出云纹图案。目前最早的剔犀实物是南宋时的剔犀执镜盒,元、明、清三代继续制作。这件剔犀盒,构图简练,线条粗犷豪放,雕刻细腻工整,红、黑二色漆明朗和谐。是清代剔犀器物中之精品。

《黄振效款牙雕渔家乐图笔筒》
高12、口径9.7厘米。
清乾隆
         以高浮雕技法,在笔筒上刻柳溪渔乐图景。山上松竹交荫,山下溪流湍急,渔家、樵夫或在溪旁停舟闲居,或倚山傍水席地坐饮休息;或肩扛农具与牧童一起耕作。布局严谨,景物自然,一派安乐祥和的太平景象。山壁一侧刻有“小臣黄振效恭制”等款。
黄振效是广东一带著名的牙匠,他的作品很受乾隆皇帝的赏识。晚年曾被赐在“内庭行走”。作品大都是反映局势稳定、经济繁荣、祥和气氛的,如“渔家乐”、“农家忙”、“耕织图”等。此件笔筒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雕刻技法纯熟,是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各流派工匠之间相互协作,借鉴的结果,也是造办处工匠中极少留有款识作品中的一件。

《画珐琅山水人物提梁壶》
通高38.1、口径9.1厘米。
清乾隆
        由提梁、壶身、底架组成。提梁自然弯曲,握手处为金星玻璃。曲流。壶盖呈八棱形,粉地菊花纹。肩部八棱形,黄地折枝花纹。壶身八面开光,内饰山水和花鸟图各四幅,相间排列,花鸟画均为中国传统的花鸟题材;山水图皆为设色山水。用笔工整,设色明净。壶底有“乾隆年制”楷书款。下置铜镀金架。造型仿西洋式,美观大方,线条流畅,装饰内容及手法采用传统的中国风格,是乾隆四年(1739年)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制造的。

《珐琅彩胭脂红茶壶》
高11.8、口径6.9、足径7厘米。
清乾隆
       直门微撇,壶体饱满浑圆,腹部分置弯流和曲柄。壶盖圆顶,宝珠形钮,子口内敛。圈足,足内蓝料楷书四字款“乾隆年制”。造型端庄,胎体轻薄洁白。通体以紫红色珐琅彩料做装饰,在肩、近底处及流的底部分刻变形蕉叶纹一周,壶盖边刻圈纹及卷线纹各一道,盖顶刻花办纹。釉色细腻如涂脂,艳丽而鲜嫩,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目前所见,传世的珐琅彩瓷器多是瓶、碗、盒等器皿,如此精美的茶壶还属罕见。

《识文描金菊花纹执壶》
高9、口径15.6厘米。
清乾隆
        扁圆形,曲流,环柄,紫砂胎。通体黑漆地识文描金,壶身描金菊花纹,秋虫在花丛中飞舞。盖上饰菊花、竹叶,柄及流饰菊花、蝴蝶。壶底紫砂地,正中阴刻“大清乾隆年制”竖二行篆书款。识文描金是漆工艺的一个品种,识文即为凸起的阳纹,识文描金是在器物上用漆或漆灰堆成的花纹上描金,其纹饰高于漆器表面,更真实、形象、富于三维效果。壶造型精巧别致,描金纹饰华丽富贵,是一件既实用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翡翠白菜式花插》
高24.3、口径12.8/7厘米。
清乾隆
          由翠根琢制而成,局部留有翡色。顶端丛叶中间,雕一椭形深孔。周围肥硕的菜叶有的挺拔直立,有的叶尖下垂,姿态各异。叶上浅浮雕叶脉纹,更显逼真茂盛。菜根上部用深琢加透雕的手法,形成自然围抱菜心状。底部椭形小平足。工匠因材施艺,按质料和翡色之深浅,巧施雕刀。不仅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而且特意留下的翡色,似霞光映。使白菜更加暗绿可爱。为清代宫廷名贵陈设品。

《崇庆皇太后金发塔》
高153厘米、重107.5千克。
清乾隆
        乾隆皇帝为纪念母亲崇庆皇太后,于四十二年(1777年)命宫中造办处制造了这座金发塔,供奉其母生前落下的头发。

束腰合仰莲花须弥座,四周束腰正中錾佛花,左右各一个狮子,座上三层金刚圈,上下合仰莲瓣。塔身圆形,上丰下敛,周錾衔璎珞,兽面8个,前安欢门,内金座铜无量寿佛一尊,方形束腰塔脖,上安十三天,面錾梵文,左右各饰飘带一条,再上天地盘,周坠松石珠穗,金铃坠角,盘上圆光,宝珠火炎。镌“大清乾隆年敬造”款。是故宫现存最高最重的金塔。

《大禹治水图玉山》
高240、宽96、座高60厘米。
清乾隆
        青玉质,系仿宋入画稿设计雕成。描写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的劳动场面。巍然挺立的山峰上,重峦叠嶂,瀑布急涌。在险峻的山岩峭壁上,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姿态各异的众多人物,有的举锤打石,有的挥镐刨砂,有的肩扛杠杆凿石开山等。工匠们以夸张的手法,高超的技艺,琢制出生动逼真的大禹治水的劳动图景。山正面中部阴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篆文方印。背面下部刻有“八征耄念之宝”篆文方印,上部阴刻乾隆《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纪事诗。玉山安置在错金山水纹铜座上,雄伟壮观。为清代巨型玉雕之稀世珍宝。


《白玉瓜棱提梁壶》
通高10.1、通梁高16.8、口径8.9、足径6.8厘米。
清嘉庆
        立体圆雕,有盖。圆口,花瓣式圈足。瓜形盖顶。器身凸雕十二条瓜棱纹。一侧凸琢张口羊首为流。在每间隔三条瓜棱线的顶端,各雕一凸凹纽,安接三只架式法琅提梁。器外底中部阴刻双竖行隶书“嘉庆御用”四字款。玉质莹润,洁白无瑕。设计精巧,造型别致。为清代嘉庆时期珍品。


《明黄芝麻纱绣彩云金龙朝袍》
身长137、两袖通长175、袖口宽21.6,下摆宽84厘米。
清同治
        为夏季举行重大庆典时皇太后、皇后穿的礼服。圆领,右袵、马蹄袖,上衣下裳相连属,后开踞,直身袍。通身用捻金线绣九条金龙,在龙纹间以三蓝色绣线绣云、蝠,下摆为彩绣海水江崖及八宝,袖端各绣正龙一条,披肩为石青色纱地,上绣两条行龙。此件朝袍特殊的地方,是有用彩色丝线绣出象征权力的十二章纹饰。按照清代服饰制度的规定,十二章属皇帝专用,此时正是慈禧太后专权时期,她自认女皇,故皇太后、皇后的礼吉服自然出现了象征权力的十二章纹饰。

朝袍绣工精细,色彩协调,为清代晚期皇太后、皇后夏朝服的精品。

《浅雪青缎绣水仙寿字裳衣》
身长145、两袖通长134、下摆周长230厘米。
清同治
        便服,是春秋两季后妃套在便袍外面的圆领、右衽左右开裾的外装。

共钉五扣,上为素金扣,下为四个刻团寿字纹白玉扣,两腋下各有一个彩色花绦撮成的大云头。下为开气,长70厘米。外围由品月缎织五彩牡丹、青色缎绣整墩水仙金团寿字、茶色缎织浅彩荷花三道花襁点缀而成。装饰效果强烈,庄重大方。
裳衣以粉、绿、灰、金为主色,采用二、三润色方法,使花纹显得灵活逼真,绣工精细,用色淡雅,为同治时期的精品。

《明黄缎绣彩牡丹蝶裳衣》
身长137.5、两神通长118、袖口宽40、下摆宽122厘米。
清光绪
        裳衣,是清代中晚期后妃们十分喜爱穿用的便服之一。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大开裾,阔袖,直身。明黄缎料,衣身用传统苏绣技法,绣制五彩牡丹及蝴蝶。外围、领口、袖口等处缀以四层色彩、花纹,宽窄各异的织花或绣花辫。并用花绦于左右开裾口边盘制成如意云头,给裳衣以强烈的装饰效果。大襟缘缀五枚鎏金扁圆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