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种植牙价格: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6:52:33

中国重走日本老路?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2011年第46期(总第1168期)  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本期要点]:中国经济: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全球经济前景堪忧    美增长未稳  通胀添新忧    欧洲债务危机乱象横生    中国重走日本老路?  
                                经济热点

中国经济: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7日发文称,如果美国国债违约,虽然可能只是美债中的一小部分,但令人心惊胆战的可能性是,美债违约导致美国信用评级下调,投资者信心丧失,美元下跌,进而就是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度贬值。中国经济这次或许真的要陷入麻烦了,如果真的出现美国国债违约,也就是不能如期偿还债务的话。从逻辑上说,美国国债违约对中国经济会产生重大的冲击,首先,在美国9.7万亿美元的国债当中,中国就持有了1.15万亿美元的国债,中国的外汇储备为3万亿美元,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占了中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多。其次是如果美国国债违约,虽然可能只是美债中的一小部分,但令人心惊胆战的可能性是,美债违约导致美国信用评级下调,投资者信心丧失,美元下跌,进而就是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度贬值。除了上述近忧之外,还有远虑。在几年前美国人章家敦的中国崩溃论逐渐被人淡忘后,最近又有人重提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美国军事政治专家乔治弗里德曼在日前表示:“我对中国的评价是崩溃,而不是崛起。中国做得很好,但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贫困。”
    而更有分量、有“末日博士”之称的鲁比尼日前语出惊人的指出,“中国大概会在2013年后遭遇一场硬着陆。事实上所有与过度投资有关的历史场景——包括上世纪90年代的东亚地区所发生的一切——都会以一场金融危机或长期的低增长来谢幕。”言下之意,下一个金融危机,或许就发生在中国。仔细分析,新的崩溃论其实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原因很简单,如果说贫困是造成中国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那么,中国早已崩溃,因为,就绝对贫困水平而言,现在的中国人,比经济改革之前要富裕多了。但更让人担心的,倒是在欧洲债务危机发生之后,下一个危机可能发生在世界经济老大的美国,有美国立法议员日前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节目上透露,如果民主党和共和党再不就增加提高联邦债务上限(目前是14.29万美元)达成协议,美国政府将不能全额偿付8月2日到期的300亿美元国债,美国将和欧洲国家一样陷入违约风险。
    这番言论立即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国家的警觉,中国央行顾问李稻葵警告说,“我想美国存在可能拖欠债务的风险”,“我真的希望他们不要玩火”。不过,除了发出一些警告之外,看不出中国能够采取什么举动来应对,因为在中美两国高层官员的“共识”之下,中国和美国现在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体,在没有什么更好的投资对象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投资美债,美债好,中国好,反之亦是,中国从此再也难脱身。
    不过,凡事都有度,美国和中国的“利益共同体”也不能例外,人们原来以为,作为主权国家,美国几乎不存在违约的可能性和风险,原因是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可以通过持续地发行本币来偿还债务。但是,美国过于膨大的债务并没有相应的实物经济来支撑,甚至也没有吹大需求的气球,相反,通货膨胀压力限制美国无限发债的可能性,加上美国宪法也限制美国无限放债的能力,美国债务违约的风险终于近在矩尺。风险已经悄悄来临,美国本土市场首先感觉不妙并迅速做出反应,华尔街的银行家们纷纷采取行动,预留出现金为可能出现的美国国债违约做准备。
最明智还有那些在美国发行美元债券的中国企业,它们以其人之道来还治其人之身,期望坐收美元贬值之利,即盘算着用不断贬值的货币来偿还债务,中国的官员在拿不出行动之前,或许只好祈求美国政府不要“心怀不轨”地放手让美元贬值来从中渔利。
    另据《华尔街日报》6月16日报道,挖掘机销量下滑表明,建筑业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之路上看见了一个“大坑”。来自中国工程机械网的数据表明,今年5月份挖掘机的销量同比下降了10.4%。推土设备需求疲软对世界范围内的工业企业来说是一个坏消息。挖掘机是中国建筑设备行业为数不多的仍被卡特彼勒公司等外国企业垄断的子行业之一。据德意志银行透露,2010年,西方国家、日本和韩国的企业在中国挖掘机市场上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份额。
    对国内的挖掘机生产商来说这也是一个冲击。过去10年中,中国建筑设备企业借着中国的建设热潮取得了长足发展,它们在中国挖掘机市场的份额也从仅仅5%跃升至三分之一。为了提高生产能力,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都进行了大量投资。
    瑞信专门研究工程机械行业的专家Victoria  Li说,三一重工计划在2012年将挖掘机产量增加到80000台,而它2010年的销量只有13393台。但该公司现在面临销售增长放缓和利润率下降的不利局面。挖掘机销量下滑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令人担忧。只要看看前两次挖掘机销量下滑的情况就知道这并非妄言。先来看看2004年春天的情况。由于担心经济过热,政府当时对贷款实施了限制,还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那时还不像现在这样每月上调一次)并暂停出售土地。
    麦格理证券(Macquarie  Equities  (Asia)  Limited.)中国经济学家许保罗(Paul  Cavey)说,上述紧缩措施的结果并没有反映在工业产出数据上,但却明显反映在了股价中:从2004年3月至年底,股价从高点往下跌去了大约27%。第二次是2008年10月。
    今年这一次,整体经济数据几乎没有显示出经济崩溃的迹象。5月份的工业产值保持稳定,房地产投资仍然强劲──今年前五个月同比增长34.6%。但如果政府继续维持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投机购房的限制以及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的供过于求局面肯定会降低民营开发商的投资。政府今年打算新建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意味着,推土机还将持续运转,但初步迹象显示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截至5月底,今年计划新建的保障房只有30%开工建设。
    《华尔街日报》最后预测,中国经济可能性最大的前景依然是软着陆。但挖掘机销量下滑表明,在投资和建设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之际,国内企业却出手谨慎。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全球经济前景堪忧
        瑞银:全球或重现通胀威胁  
    据香港《商报》6月13日报道,瑞银财富管理研究部发布的最新报告认为,虽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新兴市场物价出现较明显攀升,但从2013年起,全球性的通胀威胁可能卷土重来,其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期间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所致。报告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将投资者分为两大阵营:一些人预计价格将持续下跌,即陷入通缩紧缩;另一些人则担心价格将长期持续上涨,即通货膨胀。瑞银方面认为第二种情形更有可能发生。瑞银指出,未来通胀再起的主要原因并非来自工资或实体经济层面,而是由“生产”货币的部门引起,也就是各经济体政府及中央银行。如果后者相对于可供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过快增加货币供应,货币价值就会下降,进而带来通胀风险。因此,通胀首先和最重要的不是价格上涨,而是货币价值的下降。
    瑞银认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泛滥还未导致明显通胀,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货币扩张到价格通胀之间的传导机制还未发生明显作用,尤其是利率和信贷机制仍然失效。不过从货币到价格的传导迟早会发生,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经济体是美国。随着美国的借贷活动增加,经济逐渐呈现可持续增长,并创造新就业机会,美国的价格水平将再起,并对全球产生影响。瑞银强调,通胀环境导致的总体经济代价包括价格和利率失真,并产生再分配效应,长期会削弱经济增长动力,并加大经济波动。对具体的投资者,特别是对持有大量以固定收益证券为代表的名义资产的投资者而言,通胀也是一种威胁。因此,投资者应及早采取措施保护资产和收益不受通胀侵蚀。瑞银最后指出,一般抵御通胀无需彻底改变投资策略,可通过现有投资组合的多元化,加入抗通胀资产来实现目标。在通胀形势下,更加注重实际价值(比如大宗商品、房地产等)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应有助于防止购买力下降。
        末日博士:  2013全球经济恐掀风暴
    据香港《大公报》6月14日报道,人称“美版末日博士”的著名经济学者、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又再发预言,警告由中国、欧洲及日本的自身问题所牵连的“惊涛骇浪”,可能到2013年就会直接冲击全球经济。
    不过他在新加坡接受访问时说,这些元素结合起来,从而阻挠全球增长的机会是三分之一,也有可能是“全球增长疲弱但尚算可以”,亦有机会出现乐观好转情况。鲁比尼指出,美国庞大赤字问题、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欧洲进行债务重整,加之日本经济停滞不前,这些问题累积在一起,可能到2013年冲击全球经济。他说,其实已经出现脆弱因素,政府公共及私人债务过高却没有尽早处理,问题只会愈滚愈大,2013年将会达到沸点。事实上,美国失业率高企不下,油价与食品价格飙升,亚洲地区掀起加息潮,日本311地震灾难扰乱贸易互动,间接影响全球经济,由5月初始,全球跌市导致蒸发逾3.3万亿美元。鲁比尼指出,2012年中期之前,估计金融市场开始会担心2013年的危机风险。
    摩根士丹利全球指数单单6月至今已跌4.7%,投资者对近期经济数据表现欠佳感到忧心,美国5月失业率回升至9.1%,反映全球经济增长失去动力。上周美债报升,两年期债息则连跌九星期,出现2008年2月以来最长跌市,因为投资者相信联储局将保持货币刺激措施。
    鲁比尼说,随着全球持续去杠杆化,各地央行陆续撤出经济刺激措施,估计今年下半年全球增长将会放慢。虽然鲁比尼准确预测2007年至2009年的美国次按危机,但不是所有预言都成真,部分预言最后没有出现,这包括他在2010年7月4日时说,“未来数月市场意料地下调,经济增长转弱”,但事实是去年下半年大摩全球指数上升二成三,而美国第三季经济增长则加快至2.6%,到第4季增长甚至达到3.1%。
    鲁比尼数天前曾言,美国不去解决赤字问题,“债市迟早起来反抗”,继而他在新加坡重申,今明两年或2013年,美国仍然有数以万亿美元预算赤字,到某个程度,“债市造反者”将在美国“起义”,情况就如欧洲一样,把利率推高,阻挠经济复苏。
    谈到欧洲,他表示,欧洲官员需要重整希腊、爱尔兰及葡萄牙债务,如果事情拖延太久,就会导致更混乱局面。此外,他预计以色列央行行长费希尔成为IMF主管的机会不大,不过他认为费希尔可能是最具资格的人选,法国财长拉加德也是担任IMF总裁的“一个不错选择”。
    日本311大地震灾难后,经济陷入衰退,鲁比尼指出,一旦灾后重建的刺激措施效应结束,但经济增长不能配合的话,日本2013年的经济将难以维持增长。鲁比尼谈到中国时说,中国致力透过投资推动增长,最终导致产能过剩,中国经济在2013年后可能面对“硬着陆”。
                                                          (综合消息)
美增长未稳  通胀添新忧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市场投资者在过去的6个星期中紧盯惨淡的美国经济数据。而现在一些投资人已开始将目光转向危害经济发展并可能持续攀升的通货膨胀。低经济增长和高通货膨胀并存虽然看似矛盾,但一些投资者却认为,即便经济放缓,通货膨胀持续升温的可能性仍将增大。由于鼓励消费同时会令物价上涨,最终致使公司收益减少,造成目前两矛盾并存现状。专家相信,现状令联储局插手干预美国经济的可能性降低。
    通货膨胀持续升温一方面由物价飞涨所致,但同时也受新兴经济体对美的出口影响。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经济仍在猛增中。源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物价和工资均有上涨,其出口的家用用品和衣物等一系列商品价格始终高企。Miller  Tabak的专家Boockvar表示,中国工资上涨,而美国五分之一的进口商品来自中国,因此中国工资上涨对美国通胀有不小影响。RBC资本市场的Porcelli也认为,新兴经济体水涨船高的出口价格将成为今年通胀的元凶之一。虽有不少经济学家预测物价将有所下降,但通胀压力仍挥之不去。
    保德信金融公司的市场策略研究员Krosby表示:“虽然目前的经济总体情况还不明朗,但可以确定的是全球经济放缓,投入资金太高。”她补充道,物价进一步上涨可能给市场带来挑战。
    上6月10日公布的五月进口价格表现显示,美国以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增长0.2%,扭转原来0.7%的跌势。今次增幅将年比进口增长率提至12.5%,推向自2008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尽管汽油和食品进口价分别下跌0.4%和0.5%,但该两项均不是影响通货膨胀的核心因素。汽车生产、消费品、工业用品和资金产品才是通胀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力度削弱。鉴于经济增势缓慢,及美股连续6周的跌势,相关人士呼吁联储局出手介入经济现状,推出第三次量化宽松计划(QE3)。但业内有专家表示,顽固不化的通胀可能令美联储难以插手此事。去年此时因出于经济放缓和通货紧缩顾虑,联储局介入实行第二次量化宽松计划(QE2)。QE2将于今年6月末结束。联储局计划财政紧缩,表明国会将不太可能提供经济刺激援助。
    目前,对通胀的恐惧有所缓解。据《华尔街日报》的经济展望调查显示,经济学家预测消费通胀最迟将于明年趋缓。五年预测通胀率显示通胀预期已经在过去的6周内下降。但目前经济预测还无法确认多少通胀将持续,多少是源于暂时因素,如受油价上涨影响的物价。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直到美国工资上涨,国家才可能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高盛经济专家帝尔顿就表示:“劳工市场增长缓慢,这就意味着短时间内工资上涨不会成为严重通胀的因素。”
                                          (香港《大公报》,2011.6.15)
欧洲债务危机乱象横生
    据香港《大公报》道,一边是政局动荡的希腊,一边是争论不休的欧盟,持续一年多的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6月16日乱象横生,升级风险骤然加剧,而未来几天将是决定这场危机演变的关键节点。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债务危机“病情”未见减轻的希腊6月16日又陷入政局动荡。由于和反对党未能就组成团结联合政府达成共识,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6月15日宣布,将于6月16日重组内阁并请求议会对新内阁进行信任投票,但据希腊国家电视台报道,重新组阁的决定已被推迟到6月17日。
    触发这场政治危机的导火索是帕潘德里欧政府月初提出的新一轮财政紧缩计划。为获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助款项,希腊内阁6月9日通过一项为期4年的中期财政计划和私有化改革计划,预计在2016年前能带来285亿欧元(402亿美元)的总收入,以帮助国家走出债务危机,但新一轮财政紧缩遭到希腊民众的反对,主要反对党更是不买账。6月15日,希腊再度爆发全国性大罢工。数万民众在雅典市中心游行,抗议政府为应对债务危机而实施的紧缩政策。希腊主要反对党也趁机发飙,敦促帕潘德里欧下台,提前举行大选。迫于国内政治压力和形势紧急,帕潘德里欧不得不铤而走险,宣布重新组阁,试图为新一轮财政紧缩计划争取支持。
    对于希腊来说,如果新一轮财政紧缩计划6月底以前不能在议会获得通过,那么将不能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里拿到120亿欧元(169亿美元)的第五笔救助款项,用于偿还7月即将到期的债务,也就是说,希腊将出现债务违约。帕潘德里欧选择背水一战并非完全没有政治风险。虽然外界预计,新政府会赢得信任投票,但就在6月16日,两名执政党议员宣布辞职,使得帕潘德里欧领导的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在议会拥有的5席过半数优势进一步缩小,也给接下来新紧缩计划能否获得通过蒙上阴影。
    正当希腊因债务危机引发政局动荡之际,欧盟内部围绕如何继续帮助希腊却争得不可开交。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6月16日说,欧元区成员国财政部长有望在6月19日开始的月度例会上批准向希腊拨付第五笔救助款项,但新一轮救助计划将推迟到7月才能决定。雷恩当天发表书面声明说,他对欧元区财长们在6月19日和20日于卢森堡召开的月度例会上同意向希腊拨付第五笔救助款项有信心,希腊将于7月初获得这笔总额120亿欧元的款项。果真如此的话,希腊在今年9月份以前倒是暂无违约之虞。
    去年5月,欧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希腊出台1100亿欧元(1551亿美元)救助计划,其中第五笔款项原定今年6月底前拨付,但由于希腊未能按期实现救助计划规定的减赤和经济改革目标,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希腊必须拿出新举措以获得救助款项。
    目前,欧盟已经意识到,原先的1100亿欧元救助计划并不够用。为消除市场对于希腊难逃债务违约的担忧,维护欧元区整体金融稳定,欧元区国家正在积极酝酿对希腊展开第二轮救助,但相关谈判进展并不顺利。外界原本预计,欧元区17国财长会在6月19日开始的本月例会上商定希腊新一轮救助方案,从而供6月23和24日召开的欧盟峰会审议通过,但在14日的紧急会议上,欧元区财长们围绕如何让私人投资者为新一轮救助“埋单”争执不下。德国主张,必须让持有希腊国债的私人投资者参与对希腊的新一轮救助,甚至强制他们接受延期还款安排,但欧洲中央银行和法国强调,应在自愿基础上让私人投资者用所持到期国债换购新国债,从而避免构成债务重组,引发金融动荡。雷恩说,欧元区财长们在6月19日和20日的会上将讨论对希腊展开第二轮救助,并就私人投资者应当承担起怎样的责任继续进行磋商,争取在7月11日的下次例会上作出决定。欧元区财长推迟作决定反映出内部分歧依然严重,要想达成协议绝非易事,而欧盟迟迟拿不出决定势必会像当初一样,助长恐慌情绪,导致危机不断升级和蔓延。
    一片乱象之下,希腊及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走势堪忧。受投资者担心希腊债务危机难以得到解决的情绪影响,纽约汇市欧元对美元汇率继6月15日大幅下挫近2%后,6月16日继续小幅下跌。雷恩说,未来几天对于希腊和欧洲的金融稳定以及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他呼吁欧元区财长在当前的关键时刻弥合分歧,达成一份负责任的协议,并敦促希腊政府及各政党承担起责任,在6月底之前通过新的财政紧缩和经济改革计划。
    从希腊来看,帕潘德里欧6月17日重新组阁、6月19日诉诸议会信任投票都将是关键节点,而接下来,希腊议会能否顺利通过新的财政紧缩计划仍存悬念。如果新财政紧缩计划未获通过,或是帕潘德里欧因为当前的政治危机被迫下台,都会导致希腊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希腊出现债务违约或重组债务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
    从欧盟方面来看,能否尽快弥合分歧,向希腊及时拨付第五笔救助款项并就新一轮救助达成协议至关重要。6月17日,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将在柏林会晤。同为欧元区大国,德国和法国对于私人投资者的角色意见不一,如能弥合分歧,将为整个欧元区达成协议奠定关键性基础。而6月19日开始的欧元区财长会以及下周的欧盟峰会也都将是欧盟协调应对希腊债务危机的重要场合。萨科齐6月16日呼吁欧盟成员国“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就救助希腊的计划达成“必要妥协”,以捍卫欧元和欧元区的稳定。他在巴黎举行的一个农业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说,“如果没有欧元,就不存在欧盟;没有欧盟,就不可能有欧洲的和平与稳定”,欧盟成员国有责任捍卫统一货币,捍卫欧盟机构。欧盟国家也有责任保障欧元区的稳定,如果没有欧元区的稳定,欧盟国家的经济增长将成为一句空话。
    雷恩称,如果欧元区财长6月19日同意向希腊拨付第五笔救助款项,那么可以确保希腊到今年9月都不会出现违约,如果下月7月11日再通过对希腊的第二轮救助方案,将可以确保希腊9月之后也不会出现违约,这套“两步走”的策略完全可以避免任何“意外情形”发生。可惜的是,至少从目前来看,这还只是他的良好愿望。
                                                        (香港《大公报》,2011.6.17)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重走日本老路?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直到1990年,日本都还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大型经济体,几乎没有人预料到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所发生的事情。今天,人们对中国取得的成就更为惊叹。这个巨大的经济体能够汲取教训、明白辉煌的成功通常预示着惊人的失败,这有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
    日本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1950年相当于美国水平的五分之一,到1990年跃升至美国水平的90%。不过这种壮观的趋同之势却出现逆转,到2010年,日本人均GDP下降到了美国水平的76%。1978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时,中国的人均GDP仅为美国水平的3%,今天已经跃升至美国水平的五分之一。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是会继续这种令人瞩目的增长,还是也会让世界失望?
    为持乐观态度辩护很容易。首先,中国有经事实证明的成功经历,1979年至2010年之间其年均经济增长率达10%。其次,中国的生活标准离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美国为参照,中国现在的人均GDP仅为日本1950年的水平,日本在那之后又经历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高速增长。如果中国能与日本的经济表现相当,那么到2035年其人均GDP将达到美国水平的70%,其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和欧盟经济规模的总和。
    不过也存在反对的意见。首先,中国巨大的规模是一个劣势。具体来说,这种规模决定了中国的崛起会对资源需求造成远更巨大的影响,超出我们以往的经验。此外,这种转变造成的政治影响,可能会对国家造成干扰。然而,也能以纯经济学的论证说明,经济增速的放缓会比多数人预期的更加突然。
    这种论调的依据是中国现状的两个特征。其一,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学家们日益认识到“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因此,随着经济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维持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并驾驭规模巨大的结构调整会很难。过去60年中成功完成这个任务的经济体几乎只有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
    幸运的是,中国与这些成功的东亚经济体在文化和经济上极其相似。不幸的是,中国与这些经济体一样,经济增长模式都由投资主导,这既是优势又是劣势。而且这种模式在中国尤为极端。因此,有理由说这种模式在中国会比在日本(其情况可能没那么扭曲)更早造成问题。
    中国总理温家宝曾亲口表示中国经济“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在3月北京召开的2011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就十二五规划展开的讨论让我清楚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经济挑战的性质。这套新的规划要求对经济增长的步伐和结构做出重大调整。具体而言,经济年增长率预期将降至7%。更重要的是,预期中国经济将实现再平衡,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并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前者的结果。
    问题在于政府是否能够平稳实现这些转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认为它们不能。他的观点基于下述看法:在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中,抑制家庭收入以补贴投资发挥了关键作用。消除这种抑制——加快消费增长的必要条件——可能会导致产出大幅放缓以及投资更大幅度的减缓。政府补贴的产能扩张对增长的推动作用,  不亚于供给与最终需求的有利匹配。而这可能会突然终止。
    事实上,投资增长远远快于GDP。从2000到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速为13.3%,而个人消费年均增速为7.8%。同期,个人消费占GDP比重从46%骤降至34%,而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则从34%,上升至了46%。
    佩蒂斯教授指出,抑制工资增长、大规模扩张廉价信贷与压制汇率,都是将收入从家庭向商业部门转移、进而从消费向投资转移的手段。哈佛大学的德怀特?帕金斯(Dwight  Perkins)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每多生产1单位GDP所需要的资本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3.7:1,上升至了本世纪头十年的4.25:1。这也表明边际回报率在不断下降。
    这种增长模式若要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样发生逆转,那么投资增长必须远远低于GDP的增长。这正是上世纪90年代日本所发生的情况,其后果是灾难性的。佩蒂斯提出的论点是,强制性投资策略通常都会突然终止。问题是究竟会在何时。在中国,鉴于投资规模如此庞大,它可能会在比日本更早的某个增长阶段发生。他认为,目前实施的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如果没有那些人为的支持,将无利可图。他指出,信贷的迅速增长就是一个信号。瑞士银行(UBS)的乔治?马格纳斯(George  Magnus)在2011年5月3日的英国《金融时报》上也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信贷密度在急剧变大。这也让我们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试图维持由投资引导的国内需求的增长,结果导致了毁灭性的信贷扩张。
    随着增长放缓,投资需求必将萎缩。按照7%的增长率计算,所需要的投资率(投资占GDP的比重)可能会下降多达15%。但将收入向家庭转移的尝试,可能会推动更大幅度的下降。投资这个增长引擎,可能会变成经济停滞的源头。
    乐观的看法是,中国的增长潜力如此巨大,所以它可以轻松驾驭规划中的过渡。悲观的看法是,一个将一半GDP用来投资的国家很难顺利减速。我预期,中国放缓经济增速并加大对消费依赖的转型将困难重重。
                                              (FT,2011.6.17)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1年6月17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2004.40↑;纳斯达克:2616.48↓;标普五百:1271.50↑;英国FTSE100:5714.94↓;法国CAC40:3823.74↑;德国DAX:7164.05↑;日经225:9351.40↓;上证综合:2642.82↓;香港恒生:21695.30↓;台湾加权:8636.10↓;新加坡海指:3005.28↓;越南指数:438.93↓;南非金融时报40指数:27324.30↓;巴西BVSP:61060.00↓;印度BSE30指数:17870.50↓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1年6月17日收盘价(伦敦铜期货价6月16日):
欧元/美元:1.4306↓;英镑/美元:1.6194↓;美元/日元:80.0455↓;美元/人民币:6.4757↑;美元/港币:7.7914↑;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1年7月交割):1539.10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1年7月):94.95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3月期):9019.0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1年7月)7.0800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货运指数:1423.00↑
(注:绿色下箭头表示收盘价低于上周五收盘价,红色上箭头表示收盘价高于上周五收盘价)
(摘编: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1年第46期(总第1168期)  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