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牙齿嘴巴变化:武侠小说 登上印尼文学宝座 首次印尼文武侠小说国际研讨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36:38

上个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武侠小说国际研讨会其主题与印尼民族性的塑造有关,又牵涉到中华文化在印尼民族的地位,因此引起了文化界人士的关注。
武侠小说是一种通俗文学,有些人甚至不把它当成是文学。但是,在印尼,武侠小说登上了“文学的宝座”。

印尼文武侠小说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的确变成了华裔与原住民的普及读物,影响了某一个时期的部分达官贵人与人民大众的思想行为。至于为何如此,又影响到什么程度,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文/廖建裕

主宾演讲过后,四位学者开始分别发表他们的论文。首先由法国学者苏尔梦博士发表早期武侠小说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的论文。她说,有关武侠小说的定义没有共识。但是,她引用鲁迅的看法,把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当成是“武侠小说”的雏形。有了这个定义,她说,19世纪下半叶,在印尼就已经有武侠小说的出现。然而,这些武侠小说并不是从中国侠义小说或公案小说的直接翻译,而是“过渡时期的武侠小说”。“翻译者”往往有自己的架构,把中国历史、武侠加上才子佳人的故事写成一部部长篇小说。

  出版时短的有四五十小册子,长的有一百余册。当时比较有名的是在1808年出版的《万花楼》(Pavillion Selaksa Bunga),里头讲的是北宋一位叫狄青的名将的故事。此外,《七侠五义》、《小五义》及《绿牡丹》都相继出现。苏尔梦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过渡时期的武侠小说”是《绿牡丹》(Lek Bouw Tan),出版于1800年,共44册。这些武侠小说与现代的武侠小说的翻译本大不相同。但是,这些在19世纪非常流行的“过渡时期的武侠小说”,如今已不为人知。她认为,要研究印尼文的武侠小说有必要探讨在19世纪的印尼文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不是历史课本

  第二位演讲者廖建裕发表有关印尼武侠小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论文。他认为,武侠小说在过去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真正的发展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时候的印尼文武侠小说不但华裔喜爱,连印尼原住民也着迷。在这些已经被译成印尼文的武侠小说作品中,以梁羽生、金庸和古龙的作品为最多。而影响力最大的可能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他的15部作品全部都有印尼文译本,有些作品还有多种译本。这些译本最近还有人修订重印出版。梁羽生的作品被译成印尼文的也很多,再次是古龙,但是古龙的一些重要作品还没有印尼文版。

  在印尼的翻译武侠小说的作者中,以黄金长、颜国梁及曾荧球为最多产。然而,黄金长的译作最为脍炙人口。所应该一提的是,有一位叫许平和的华裔作家,他受荷文教育,不懂中文却能够写出大量的以中国为背景的武侠小说,而且拥有广大的原住民读者。至今亦然。根据统计,许平和的作品有100多部之多。

  武侠小说深受印尼民众的喜爱,直接地影响了印尼的文学。在六十年代,印尼原住民作家也开始创作武侠小说。观看印尼土著的武侠小说, 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武侠小说的影子。文中的故事情节、打斗场面、帮派斗争都源自中国的武侠小说。然而,其故事却以爪哇王朝作为背景。其中最有名气的是闽达尔扎(SH Mintardja),其次是阿尔先托(Arswendo)与巴士帝安(Bastian)。
  当我们谈到武侠小说时,往往谈到武侠小说中的正面的价值观。有时候也把武侠小说当成是历史故事。其实武侠小说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它不是历史课本,更不是公民读本。武侠小说家笔下所创造的人物,都是虚构的,而且都不是完美的人物。其实,在新派的武侠小说家中,他们所塑造的人物,都不是传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性格有许多缺点,跟常人一样,甚至有“反英雄”的人物。譬如说,金庸后期的作品《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就是一个小无赖。但是他唯一的优点就是讲义气,一言九鼎。古龙的作品,更是有颠覆传统的倾向,皆是反传统的人物。有关武侠小说的价值观,还需要更深一层地研究。然而,许多印尼武侠小说迷,往往把武侠小说的人物浪漫化,甚至当作英雄人物来崇拜。这是非常有趣的。
带有浓厚印尼意味的武侠小说

  第三位演讲者是白金汉,他主要探讨“文学移民”与印尼的武侠小说的互动。其实,苏尔梦曾经在80年代末主编并出版了一部有关“文学移民”,讨论中国传统小说随着华人移民移入东南亚与东亚的经过及其发展,甚至变成了当地文学的组成部分。白金汉则引用新的文化传播的理论,论述印尼华人武侠小说及原住民的武侠小说的异同。他比较了印尼土著武侠小说家闽达尔扎与印尼华裔武侠小说家许平和的文化背景及他们的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武侠小说虽然起源在中国,但是传入印尼后,印尼的华裔,在翻译或者是在写以中国为背景的武侠小说时,往往是凭着自己在印尼的经历与想象,写出了带有浓厚的印尼与华人意味的武侠小说。

  不谙华文的许平和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他的名著《金笛子》充分地表现了印尼与华人文化的融合。所以,许氏的作品大受印尼华裔与原住民的欢迎。印尼土著作家闽达尔扎也受了武侠小说译文的影响,但是,他的武侠小说是以爪哇王朝为背景,小说的男女主人翁皆是爪哇人,所以具有浓厚的爪哇文化色彩。它的长篇名著《爪哇宝剑》颇为轰动。但是,他的小说由于具有强烈的爪哇民族主义,非爪哇人不很喜欢阅读其作品,反而是许氏的小说更受欢迎。

武侠小说与印尼文化的关系密切

  第四位演讲者是吴托莫博士,他的论文主要论述印尼文武侠小说与印尼文化;他认为这些印尼文的作品已经变成了印尼文化的一部分。印尼文武侠小说所用的印尼语言,翻译者与作者的身份认同,其故事的描述方式,其所表达的价值观及其读者群,都是与印尼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谈到印尼文武侠小说,在苏哈多的推行同化的时代,依旧能够生存,作为反同化的力量。为印尼的多元文化作出了贡献。吴托莫德的一些论点,虽然尚有商榷的地方,但是武侠小说与印尼文化的密切关系是不能否认的。

分组讨论深入

  四个学术演讲结束后, 已经是午餐时间。于是,与会者在大学教职员餐厅享用午餐。下午两点,分组讨论开始。四个主讲人每人负责一组, 出席者自选一组;中途也可以换组。问答时间长达两个小时,讨论的课题都与武侠小说或者民族文化有关。会议于下午4点圆满结束。主办当局宣布,会议论文修改后将与讨论会的记录一起出版,以飨读者。

结语

  中港台的武侠小说在世界各地有华文华人的地方大受欢迎。但是,在曾经反华的印尼,中文读物一度被禁,但是翻译成印尼文的武侠小说却没有消失过。
  武侠小说是一种通俗文学,有些人甚至不把它当成是文学,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印尼,武侠小说登上了“文学的宝座”,还以武侠小说与民族性联系起来,这未免有些出人意料。然而,印尼文武侠小说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的确变成了华裔与原住民的普及读物,影响了某一个时期的部分达官贵人与人民大众的思想行为。至于为何如此,又影响到什么程度,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印尼武侠小说的意义相当重大。不少华裔或者印尼土著都把它当成是印尼文化的组成部分。言外之意,中华文化能够在很自然的情况下被印尼原住民所接受,这是值得更深一层的研究。

  可是,时过境迁,现代的印尼华裔与土著年轻人,大多数都不再阅读武侠小说,他们要看的是漫画与动画片,或者是电视剧与电影。无形中威胁了印尼文武侠小说书籍的存在与发展。老一辈的印尼人认为,必须寻找新方法,让年轻的一辈会继续欣赏优秀的武侠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