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宜水稻生长的温度:四说追宗溯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12:57
                    四说追宗溯源
                                                           ──远古先祖李渊儿辈~李珠世系
                                                                                                                           李亚相
       唐朝李渊以后的远古先祖世系, 闽、粤、赣、湘、桂、川等地族谱所载不一, 依据这些地域较集中居住的李珠后裔所编修的族谱情况, 归纳起来, 李渊至李珠的传承大致存在三个不同宗支世系;一是李世民~李柷~李纲~李珠宗支世系, 二是李世民~李祯~李侗~李珠宗支世系, 三是李元祥~李其洪~李珠宗支世系。现将三个宗支世系分别进行探讨、辨析。
         一、 李世民~李柷~李纲~李珠宗支世系。福建上杭李木德后裔编修的《儒溪李氏三修族谱》和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纂修的《李氏族谱》为代表, 就认定这个宗支世系, 且被粤、赣、桂大多数李火德后裔抄袭沿用。
       这个宗支世系中, 有二位关键人物须要进行辨析、勘定。
        一位是李熙照。在福建上杭李木德后裔保应等三人于清同治七年(1869)编修的《儒溪李氏三修族谱》(封面抄写〈李氏族谱〉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岁?1704?修)记载中, 将李熙照列为其先祖, 该谱载“唐亡, 有开来翁者, 迁居邵武府城, 子二, 长熙临, 任浙东尉, 遂居浙东;次熙照, 仍居邵武, 生子韬云, 韬云生英亮……, 泳定任云南府尹, 生子二, 长纲, 次维, ……纲公为宋南渡初宰相……”, 将李开来次子李熙照与李纲……李珠链接成垂直世系, 其依据源于何处, 无从考证。此是笔者迄今能见到的这个宗系的最早记载。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纂修的《李氏族谱》载, 李熙照是李柷的儿子,“朱全忠篡夺皇位后, 蓄意斩草除根, 当时任浙江东尉宗亲堂叔开来(时年已77岁), 想方设法将危在旦夕的柷公婴儿熙照救出, 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 日隐夜行, 设法躲避搜查,终于逃到开来老家福建邵武隐居。公后来认开来为义父;开来自己生一子名曰: 熙临, 尚未成年就早逝了, 便以熙照为嗣”(阮荣华著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李姓》也有类似记述)。据史书记载, 李柷生于景福元年(892)九月三日, 天祐元年(904)八月十一日李柷之父李晔被朱温惨杀。同月, 拥立李柷为皇帝, 当时李柷才11周岁11个月。 天祐四年(907)四月, 朱温称帝, 将李柷(14周岁7个月)和李柷之母何太后囚禁于曹州(现山东荷泽曹县)朱温亲信氏叔琮宅第, 天祐五年(908)二月廿一日, 李柷被鸩杀, 终年15周岁5个月。若在太平盛世, 15、16岁的皇子生儿育女不是没有可能, 而不到12岁的李柷当的是傀儡皇帝, 岂能享受正常奢华帝王生活, 还能有皇后、嫔妃绕膝? 不到15岁就被囚禁曹州, 不到16岁就遭杀害的李柷还会有儿子? 退一万步而言, 即使有儿子, 还能允许留住在国都河南洛阳? 朱温又岂能刀下留“种”? 况且, 从未在史书上发现过李柷有皇后和后代的片纸只字记载, 任士英著《正说唐朝二十一帝》(2005年版)记载, 李柷皇后, 无;继承人, 无。再说, 77岁的老翁李开来即便在浙江当小官, 如何有超人本领在戒备森严的洛阳将岁余的熙照婴儿救出? 又如何有“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 日隐夜行,设法躲避搜查, 终于逃到老家福建邵武”的能耐? 此说疑点重重, 难通情理。何况, 据现存清嘉庆壬申年(1812)福建明溪县夏坊乡李熙照后裔编修的《李氏宗谱》所载,“开来公字瑞采, 居邵武府城祖基;娶姜氏, 生子二, 长熙临, 任浙东令, 娶姜氏, 生子二, 韬文、韬武, 兄弟徙居未详。次熙照, 本支祖。熙照公娶丁氏, 生一子韬云, 娶林氏蒲娘……英亮娶吴氏……新成……训教……”。还有更值得注意的是, 明溪县夏坊乡《李氏宗谱》载的源流世系, 与上杭大宗祠的《李氏族谱》所载的源流世系, 为不同宗世系, 李开来与李柷的上祖远在李耳之孙李注、李同兄弟就分支了, 且李熙照还比李柷高二世辈。由此可见, 上述两谱(“木德谱”与“火德谱”)的前辈编谱者有从李开来宗支移植伪接之嫌疑。总而言之, 李熙照充作李柷的儿子, 除了情理难通,其构成要件和依据更加难找。
         另一位是李纲。据笔者所见的文字资料, 关于北宋名臣李纲的传承, 有三种说法(或版本)。其一,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先生的观点, 李纲是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之后裔, 李贞次子李垲先避难逃至光州固始, 后避乱迁居邵武;李光远随王潮、王审知起兵入闽被封为尚书、其子李浚为司徒,“李浚子僧让、孙李赓俱隐归田里, 由邵武徙居无锡, 为锡山李氏的开派之祖。赫赫有名的宋右丞相、忠定公李纲即为李赓之后”。固始县李氏文化研究会列举的《毗陵李氏宗谱》也有与此相似记述, 还将李珠列为李纲第五代孙。《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更有使人摸不着头脑的记载, 一处记载李纲是李柷─熙照之裔, 李珠之上祖, 而在另一处却称说李纲是江苏无锡李氏之裔。其二是福建邵武李纲纪念馆的《宋代抗金民族英雄李纲传略》载,“李纲是李渊廿二子滕王元婴公后裔, 李纲曾祖父李浩, 字僧獲,……祖父李赓, 字仲,……父李虁, 字斯和, ……”;李纲生八子: 长子仪之, 次子宗之, 三子集之……。福建德化县编印《德化李氏志》载, 德化美湖乡厚坪李氏先祖源流为元婴……安坦……李庚……李纲─宗之世系。第三种说法是以《中华姓氏通书?李姓》记载为代表, 认为李纲是李柷─熙照后代, 其父泳定, 其子贵之, 曾孙李奇, 玄孙李珠为火德公之父。同样认定此世系的上杭李木德后裔编修的《儒溪李氏三修族谱》还刊载了清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李光地写的《木德公儒溪三修族谱旧序》, 序书有“复细询其家世, 则与吾同出陇西, 实宋宰相纲公之后, 予既友琦之为同宗, ……细为披阅, 乃知纲公五世孙珠公……”等语句。疏於审慎的有些人便据此断定, 李纲为李珠先祖无疑。殊不知, 仅凭李光地所写的旧序(权且为真)是不足为据的, 李光地虽身居高位(后任到了宰相), 但不可能是全能完人, 更不是史学家, 岂能奉此为金言玉语作铁证? 从他所写的“细为披阅, 乃知纲公五世孙珠公……”可知, 在此之前, 李光地连对谱载纲公为珠公五世祖的世系都还不甚清楚, 是经“细为披阅”,才“乃知”, 硬认定此语作证据, 岂不是为难先人, 迫其为不孝?
        笔者认为, 李纲是北宋末年抗金民族英雄、历史名臣, 正史已有记载, 福建邵武李纲纪念馆的说法可采信。而李世民~李柷─李熙照~李纲~李珠世系的链接, 却是情理难通, 若论依据, 则脆弱非常。在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李姓》中, 不仅可以清晰看到李纲-李贵(又名信甫、显璠)-李奎(又名李燔、文宿)-李奇(又名李孟、孟佑)-李珠(原名李德、又名大郎、号宝珠)世系链接, 还能一个不漏地查阅到每一代的出生年份, 除历史名臣李纲外, 其他四代“宝贵” 的出生年份, 明眼人一看便可看出其破绽百出;书中记载, 李珠为李纲第5代孙, 俩者时隔仅93年,平均一代18.6年;更离奇的是李纲23岁就有孙子李贵了。人们不由不怀疑, 这些链接和出生年份是出自伪造谱牒专业户之“杰作”。
         二、李世民~李祯~李侗~李珠宗支世系。认定这个宗支世系的有湖南浏阳李火德后裔编修的《李氏宗谱》和从广东迁徒到江西万载后裔所编修的族谱。这个宗支世系中的李祯和李侗是关键人物, 下面就分别进行探讨、辨析。
李祯是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李柷的兄弟、李晔的儿子。湖南浏阳李火德后裔仲衡于光绪卅三年(1898)编修的《李氏宗谱》载,“按吾宗旧谱不一;一谱祯公作僖宗之子……, 一谱六十六世为傑公, 无六十七世祯公……注云, 傑公原名晔, 生十子, 有子名裕……并兄弟九人及哀皇帝柷皆被弒……宋兴, 傑公逃南海至浙, 娶黄氏, 生子二……逃南海者傑殆祯之讹也……”。从该记述可知, 当时编修族谱人对老谱所记录有关李祯的生死走向记载说法不一, 且模糊不清, 最后只好勉强以李祯“逃南海至浙”而延续之。李火德后裔万载笃庆祠于光绪廿四年(1907)编修的《陇西李氏族谱》载, 李祯“避难南海后至浙托足”。二谱所载近似一致, 究其原因, 是因湖南浏阳与江西万载之间只有一山之隔, 均属客家人聚集地域, 疑其源自抄袭同一谱之故。从谱载可知, 首先是李祯“避难南海后至浙托足”既描述简单又交代不清, 难以考证;其次是按浏阳谱载,“宋兴”, 李祯才“逃南海至浙, 娶黄氏, 生子二”, 按时段推算, 其父李晔殁于公元904年,北宋建立于公元960年, 岂不是李祯至浙时起码已年近60岁了, 至浙人地生疏, 扎根安居都不易, 就能遇上“娶黄氏, 生子二”的好运气? 万载德昌祠癸酉年(1873)新修的《李氏大成谱会册》在“陇西李氏世系源流考”中指出“……信甫公递传燔公、孟佑公而生我火德公之父珠公, 按之延平(李侗称号,笔者注)行状, 火公序传年代似未甚合”; 万载笃庆祠1907年编修的《陇西李氏族谱》中进一步指出 “侗公四世而生火德公之父珠公, 按之延平行状, 与火公序传年代似未甚合, 恐脉络传承不免遗漏、错误”, 由此可见万载二谱的编修者倒是认真负责的, 将前谱疑点提出, 写入谱中为后代续谱者参考。需要指出的是,讫今为止, 笔者尚未从史、志中发现过有关李祯及其后裔的信息记载。
        李侗(1093-1163)字愿中, 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 号称延平先生, 南宋著名理学家, 是朱熹的理学入门老师。《宋史》第四卷(本传),《南平县志?李侗传》及朱熹文集中, 都有确切记载。朱熹还专作《延平先生李公行状》文传世;李侗墓, 李侗纪念馆均在福建南平市, 2009年清明公祭李侗典礼时,还作了《延平先生李侗》电视专题片。据李元祥后裔于清同治年间编修的《陇西李氏家谱》载, 李侗是李元祥第五代孙李尚芬后裔, 其世系是李尚芬-李俸-李钦-李干-李纁-李涣-李侗, 李侗生三子: 友直、友谅(信甫)、友闻。对照浏阳、万载谱载“李干-李纁-李宽(字涣)-李侗-信甫”世系与李元祥~李尚芬-李干-李纁-李涣-李侗-信甫世系完全相同的情况看来, 不能不怀疑浏阳、万载两谱的上祖编撰人移植妄接了李尚芬~李侗世系, 当然也不排除先前所述的伪造谱牒专业户所为。
         综上所述, 李世民~李祯~李侗~李珠宗支世系的链接既不合情理, 更无从找到任何证据。
         三、李元祥~李其洪~李珠宗支世系。认定这个宗支世系的有福建永安市李金德后裔编修的《陇西郡李氏族谱》、安溪湖头李火德之子三一郎后裔编修的《清溪李氏家谱》、永安炉坵三一郎后裔收藏的《陇西李氏家谱》、三三郎后裔编修的《李庄族谱》、和李珠旁系永安洋畲编修的《李氏家谱》、崇德祠藏版《李氏家谱》等。
        分别居住在福建永安市上坪乡梧桐洋、丰盂头的李金德(周道)长子甲一、次子甲二后裔于光绪廿一年乙未(1895)编修的《陇西郡李氏族谱》均明确记载, 李珠(又名小廿三, 保珠)为李其洪之孙, 李宏义之第四子, 生“周道、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在庆咸、大才二人所作“李氏家谱序”中记述,“我丰盂头,则又由其洪公数传至小廿三公,迁荆山,越数代甲二公是也。宗谱所载沿流求源确有可据也”。
        闽南李氏南山大宗筹建会1994年编写的《陇西渊源志》引载了清顺治八年(1651)春标写的永定湖坑“李氏族谱序”, 序中明确“始祖保朱公一派”,“二世祖考火德公”为江王元祥后裔;《渊源志》引载的安溪湖头“李氏族谱序”中, 同样奉李元祥为远祖。
        安溪湖头李火德之子三一郎后裔于清乾隆甲子年编修的《清溪李氏家谱》也明确记载, 李珠及湖头李氏为李元祥后裔(因复印件未到手, 详情待补)。
        福建上杭迁居永安市青水镇炉坵村李乾樑(李火德之子三一郎廿五代孙、仍保留上杭客家话音)保存的清道光廿四年甲辰(1844)元宜编修的《陇西李氏家谱》(残本二册, 炉坵李氏视为自己祖传家谱的该谱, 实是小三公后裔编修的,笔者注), 该谱载第一代为李元祥,“祖讳宏义, 其洪公次子……子四: 小三、小四、小十九、小二十三”;“小廿三(保朱, 号念三郎, 原系双峰分出宁化县石壁乡)生: 金德、木德、水德、火德、田德、土德”。
        漳平市永福镇三三郎之子仕宝后裔在清光绪年间编修的《李庄族谱》(手抄本)记载, 宏义公“生四子: 长小三、次小四、三小十七(疑九之误笔)、四名小二三”,“四曰小二三, 其子孙在永安移居余荆山梧桐洋及宁化石壁等处……小二三即念三可知矣, 讳保珠公”。“保珠公, 公乃宏义公之四子……妣吴氏、番(疑为潘之误,笔者注)氏、徐氏;宋初人, 移居余荆山、梧桐洋等处”。
        福建三明市莘口镇龙安村李其洪次子李宏义后裔保存完整的清道光甲辰(1844)崇德祠藏版《李氏家谱》(共27册)记载,“其洪次子宏义生四子: 小三、小四、小十九、小二十三”;“小廿三(保朱, 号念三郎, 原系双峰分出宁化县石壁乡)生: 金德、木德、水德、火德、田德、土德”。
       福建永安市贡川镇洋峰村小三公后裔保存的清康熙壬子(1672) 殿挹主持重新刻印的《李氏家谱》及道光廿六年丙午(1846)孔扬、云龙主持翻刻的《陇西李氏谱稿》中, 收录了宋崇宁三年(1104)任甘县县丞李文仲写的谱序、明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进士任山东长山县教谕李珏写的谱序和跋以及明万历甲午(1594)豫章宗末见罗山人李材写的谱序。其中, 李珏(号龙屏,《陇西李氏谱稿》主修)在谱序中写道“其洪公生四子, 长宏仁、次宏义、三宏礼、四宏信。本支宏义公生四子: 长小三、次小四、三小十九、四小廿三”(这是笔者讫今为止,见到有关“小廿三”的最早记载)。查阅永安县志(万历)P68载,“李珏-长山教谕”,卷之八(贡生)P168载,“李珏(字纯甫。在庠以文行冠诸士;万历丙子拔贡,中南雍副榜, 授会昌训, 署安远令, 擢长山谕。……乡称龙屏先生)”。可知, 明万历年间任长山教谕之龙屏先生实有其人。其所写谱序和跋使人感到所述事理实在, 无虚妄之词。
        由此可见, 无论是李珠的直系后裔(孙金德后裔, 曾孙三一郎、三三郎后裔)所持族谱, 还是旁系后裔所传族谱, 李珠先祖世系列属李元祥~李其洪宗支世系较为准确, 其脉络较清晰可考, 疑点较少。
按有关族谱推衍, 李元祥至李珠共历16代, 李元祥生于公元625年, 李珠出生年份无从考证,无法测算经历时段。李元祥至李珠世系谱图如下: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元祥━┿李皎━┯李丛━┷万康━┯楚珪━┯尚炅━┯希悦━━复礼━━李远━┯李匡
   陈,肖   许氏    唐氏    许氏    王,杜   何,宋   何氏    黄氏     魏氏   徐氏

    67    68     69      70     71      72      73
→李勖━━李求━┯弘继━┿李仲━┯其洪━┿宏义━┷小廿三(又名保朱,大郎,即李珠)
   陈氏    罗氏    叶氏    林氏    邹氏    吴氏    邓,潘,吴
         此外, 还有个别地区将李珠列为李元懿、李元婴、李海或李奇等宗支世系的, 因其谱不是存在世系的连续性问题, 就是缺乏依据, 本文不再浪费篇幅赘述。
         至此, 笔者要特别提示一点, 就是在探讨、辨析先祖时, 切忌以“我存族谱最古老, 最准确”,从而排斥、否定他谱的片面思维方式。从笔者查阅过的一些明、清以来老谱看,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没有任何一部老谱是完全准确无误的(含明朝谱)。诚然, 不能因某谱出现一些错漏, 就否定其有真实记载之处, 同样也不应因某谱错漏较少、较完整, 就掩饰其所存在的不实之录。总而言之, 依据古籍、老谱进行追溯先祖时, 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以科学、理性、公正、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去伪存真, 只有如此, 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历史的真实, 使所编撰出来的族谱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成为真实记载宗族发展的史书。

                                                                                                                                     二O一O年十二月  于广州
                                         (作者是李火德─三三郎~李敏~李翔后裔?原籍广东省五华县河东镇,现居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