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野猪肉怎么炒才好吃:重建圆明园是个混账提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01:09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17日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提出对圆明园恢复重建进行研究论证。这次恢复重建圆明园,是打着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旗号,意味着恢复重建圆明园是保护文物和文化。…【详细】

对于历史遗产,放眼世界,想恢复成“往日荣光”的,未之有也。古罗马的斗兽场、圆形剧场、希腊的雅典卫城,至今都只是遗迹,没人主张“恢复重建”。对祖宗留下的东西,后人的责任是保护而不是“恢复重建”,这是人类对待历史的一个共识。如今提议重建圆明园,真不知是缺了哪根筋…

当年大清建圆明园,本身就是一个灾难性错误

圆明园寄托着中国人特殊而复杂的感情
旷世园林见证统治者的浮华奢靡

圆明园本是康熙赐给当时的四阿哥胤禛(即雍正)的一座明代花园,在雍正即位后得到大规模的扩建,后来成为雍正的主要办公地点。在随后的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圆明园不断被扩建,在投入了巨量的财富和人力之后,终于形成了一座占地五千三百多亩的超级皇家园林。

最为臭名昭著的一个节点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最惨痛的历史记忆。现在来看,当年大清建圆明园,就是一次灾难性错误,不致力于建设学堂,而在圆明园颐和园上耗废巨大国力,最终酿成国耻。

圆明园只有屈辱,没有荣光

主张重建的人,则称重建“可恢复民族荣光”,这纯属无稽之谈。要知道圆明园遗址本身就是晚清政府腐败荒淫的必然结果,何来荣光?

真不知道重修或重建圆明园如何就能“恢复民族往日荣光”,真的修建一座豪华的皇家园林就有了“民族荣光”了吗?云问问老百姓,对他们来说,什么才是“民族的荣光”?如果不搞清楚什么是民族的荣光的真正内涵,以为修建一点富丽堂皇的建筑、以为办几个国际性的体育盛会、以为GDP成了世界老二,就“荣光”了,恐怕对如今买不起房、看不起病、读不起书的人来说,无异于扯蛋的事。至于重建派所谓重建圆明园可以“抚平这段历史创伤”,则更是无稽之谈,甚至是恬不知耻的言行,历史的创伤可以被纪录,也可以被记住,但以抹平历史遗迹的方式来“抹平历史创伤”,不知道这种理论的居心到底是什么?难道老百姓再次看到富丽堂皇的崭新的现代圆明园,就从此忘记历史、就从此对民族充满了历史自豪感了吗?显然以为试图湮灭了历史痕迹就湮灭了历史耻辱的想法,本身就是背叛历史甚至赎典忘祖的行为。…【详细】

到了现在,为什么总有人要提议重建

重建圆明园恰恰是文化不自信
重建圆明园的声音多来自于统治者

自从1860年被英法联军洗劫后,反对与赞同重建的争论一直在延续。同治皇帝曾经发誓要修复圆明园,怎奈刚刚投以巨资又被八国联军烧毁;民国初期,袁世凯一度要“倾力复造天朝辉煌”,终因皇帝梦破灭而成为遗憾。总之,封建统治者希望让世人忘记自己的耻辱,民众利益代表者希望借此自我反省,以致使大多数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了“圆明园情结”。

到了现在,除了民间商业机构的重建呼声外,关于圆明园重建的提法,大多数来自于政府。

谁在做着以浮华来彰显威严的旧梦

封建统治者历来以浮华来彰显威严。阿房宫的建造使秦朝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是骄奢淫逸,一方面是饥寒交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加速了秦国的灭亡。圆明园的奢华同样如此。据当时英国随军记者撰写的《帝国的回忆·晚清观察记》载,数万名清军将士,拥有坚固的城墙堡垒和精良的铜炮,却不敌千余英法联军的恐吓,未放一枪便四散逃命,而清政府投降的惟一条件是不要联军放苦力们进城。

即使从保护古迹的角度去看,目前中国需要修复的又何止一个圆明园?更何况现存的文物和古迹大多已沦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器,被列为保护对象之时往往便是饱受践踏之日。

圆明园之于当今中国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它,都会得出一条至深至浅的心得:世界潮流,顺者昌逆者亡。其意义不仅是让人们牢记外寇的侵略,还是自我警示:妄自尊大、自外于世界潮流,无异于自取灭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圆明园的辉煌与残破,证实了这一定律的普遍性。

只有文化上不自信的人,才会呼吁重建

鼓吹重建圆明园,恢复所谓“往日荣光”的人,在文化建设的意义上,恰恰是没有文化或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文化建设离不开创造和创新,要体现现代人新的价值、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动辄复古、仿古,“恢复重建”古代的东西,说明我们创新能力不足,历史不再是资源,而成了我们前进路上的负担。…【详细】

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

保存历史废墟比重修圆明园更有意义
谁来出钱?

争论孰是孰非,其实只需要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谁出钱?

从经费上来讲,重建圆明园的费用将是笔巨大开支,而且很难获得公众认同。在目前几大门户网站的相关调查中,反对重建圆明园的投票占到九成以上。如果一笔巨大的公共开支不能获得公众认同,那就意味着未获纳税人授权,从而不具备合法性。如果勉强开工,还可能因为巨大开支将自己拖垮,陷入烂尾境地。…【详细】

康熙皇帝开建圆明园,到了道光皇帝时基本结束,花了五六亿两白银(一说9亿两),用时150多年。而当时政府年总收入约3000到40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中央政府用了20年以上的全年收入盖了这个园子,这还没算里面摆设的古玩字画家具。同治年间,慈禧曾执意重修圆明园,工程所需经费估算高达数千万两,无法筹措,只好草草结束。耗费了480多万两白银的重建工程,有100座500间殿阁亭榭动工开建,最后没有一座完工。

能重建成什么样,也是一个未知数

从文化审美上来讲,“恢复圆明园原貌”根本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存在151年的遗址,本身已经具备独特的历史内涵和创伤之美。要重建圆明园,就好像是要给维纳斯安上胳膊,给罗马斗兽场加个剧院天穹,不但徒劳无功,而且是个笑话。此外,今人的建造和整修技术不可能比得上当年建造圆明园的奇工巧匠,所掌握的相关原始建筑信息也不足够,极可能画虎类犬,种下跳蚤,收获一大堆跳蚤。…【详细】

譬如1989年,圆明园复建黄花阵全部阵墙和欧式圆亭,看上去和《西洋楼铜版画》中的景致蛮像,可是2008年,圆明园学会从美国杜克大学获得一批圆明园老照片,其中即有黄花阵,照片中的黄花阵在造型上和复建的黄花阵迥异,甚至连所处地理位置都不一样。

而且重建有商业投机主义嫌疑

现在复古、仿古和“恢复重建”之所以有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投机主义。弄出一副“昔日荣光”的模样,可以制造噱头,吸引眼球和客流量,捞一把再说。现在很多城市一边拆毁真文物、老街区,一边大建仿古街、仿古建筑,真的弃如敝屣,假的修之不辍。北京拆掉很多古老街区、四合院、名人旧居,再来“恢复重建”150多年前就已倒掉的圆明园,本身就很荒谬。

再说,就是圆明园复原了,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惟一的关系是,西洋楼遗址的门票肯定会从15元上涨,也许到150元都不止,同时还方便了类似建福宫会所的场所在圆明园成立。

最后,说几句关于重建的题外话

总之,重建圆明园是个馊点子
文物保护与民族记忆

我们保护或保存文物,无非两个目的,一是从审美角度保留凝聚惊采绝艳的创造力的物品,一个是从历史角度保留集体记忆。如今,从审美角度恢复重建圆明园已被证明是陆地行舟,而从集体记忆角度,圆明园更没必要重建恢复。这么多年的近代史教科书、影视作品及大众媒体宣传,火烧圆明园已成为“国耻”的象征,而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仇恨,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也深入人心,完全用不着依靠重建圆明园来“铭记国耻”或“洗刷国耻”。

进言之,关于圆明园的集体记忆,很可能是带着浓重民族主义色彩,即使不能完全摒弃,也没必要继续大书特书。很简单,你没必要去唤醒一个清醒的人,因为清醒的人用不着醒来———稍微接受过教育的人,都明白火烧圆明园是怎么回事。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有许多未必清醒的集体记忆需要被重构,譬如人民公社,譬如大跃进,譬如大饥荒,譬如“文革”。关于这些集体记忆的文献及文物,才是更需要被钩沉、恢复与重建的。

有钱为什么不去搞民生

重建圆明园要耗费巨额资金,动辄就是数十亿、上百亿元,却只是复原一个皇家园林罢了,与民生福祉毫无干系。圆明园本是清朝模仿西方建筑艺术,结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建,号称融汇世界建筑大全,被誉为“万园之园”。圆明园确实具有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但只是昔日皇室的私家后花园罢了,虽是用民脂民膏所建,却与广大民众无缘。可如今皇帝都没了,重建圆明园又有何意义?

反对重建圆明园,就是反对这种无意义、无价值的浪费。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是建立在修复遗址之上,而是要能确保国民生活幸福,让广大民众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不再忍受饥饿、恐惧的困扰,拥有言论自由、人身安全等基本权利保障。如果孩子没有牢固的校车接送、无法保证安全回家,公民不敢生病、不敢消费、老无所养、老无所依,那么,这样的国家,无论建造出多少个圆明园,无论发射多少艘飞船,举办多少次世界级盛会,也难于堪称“强大”。

任何试图修复历史荣耀的行为都将是愚蠢的——荣耀不可能被修复。而如果是打着保护文化幌子的敛财行为,则更加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