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活驴交易市场:中医的非药物疗法(6)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20:15
转载自 川川    转载于2010年07月25日 10:54 阅读(0) 评论(0) 分类: 推拿按摩 权限: 公开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6)

 

三、针扎入人体痛还是不痛
  针灸中用针扎人,到底痛不痛呢?中医认为,疼痛的感觉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病人。
  一般来说,针灸刺入人体后会产生酸、麻、胀、重、疼等感觉,这些都是针刺得气的反应,是好的表现,是检验本次针刺是否“合格”的一个指标,如果针入人体后没有任何感觉,那说明这次针刺是“不太合格”的,这个医生的针刺手法是值得怀疑的。
  通常情况下,大夫的针刺入病人体内后,会使病人的局部产生或酸、或麻、或胀、或重、或疼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存在于病人表皮的,这种感觉来源于针尖所到的部位,一个好的针灸医生,会使针尖所到之处的一大片区域产生这几种感觉,产生感觉的部位可以达到直径5厘米,甚至更大。这种感觉是非常舒服的感觉。
  一个手法差的医生,带给病人的是进针时的疼痛,行针时的疼痛,这种疼痛是非常不舒服的疼痛,这个疼痛的部位是在皮肤的表层,是一种牵拉皮肤的刺痛,跟上面所说的感觉非常舒服的“疼”发生的部位不一样,上面所说的疼发生在深层,也就是针尖所到的部位,也就是有病痛的部位。
  当然,一个身心放松的病人,也会配合医生的进针,减少针刺发生疼痛的概率。一个非常紧张的病人,他的那种不好的疼痛感是会经常发生的。
  所以说,针灸的疼,不是绝对的,好的疼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不好的疼,是因为病人的紧张和医生的技术太差造成的。
  所以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不必苛求痛与不痛,尽量做到心情放松,配合好医生治疗。
  如果在做针灸时,能够做到全身心的放松,并且找一个好的针灸医生来扎针,那么,就不会被疼痛困扰。

  四、针灸要讲究补和泻
  针灸要讲究补与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损有余,补不足”,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针灸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如果过量或不足量,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病例是屡见不鲜的。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症

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症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症,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