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闹心txt百度云:巧借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设置记叙文亮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50:49

巧借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设置记叙文亮点

 

训练目标:巧用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设置亮点。

作前指导:

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是记叙文成功的三块金字招牌!描写使文章有血有肉。

一、巧借景物描写设置记叙文亮点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景物描写常具有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翻看历年高考的高分作文中就有不少景物描写用得巧妙的例子,探讨这些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写景文字能给正在复习迎考的高三学生起到引导和借鉴作用。为了提高高考作文得分率,巧借景物描写设置记叙文亮点是一项重要策略。高考作文中的景物描写可以以片断的形式出现,可以独立成文,各有其妙。

2000年高考,一位考生以《淡妆浓抹总相宜》为题作文,其开头是这样的:

"依稀记得的情景,于暮春三月,撑一柄油纸小伞,流连于江南的小镇。天空斜织着密密的细雨,路两旁是古旧的亭台楼阁,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轻盈地漫步,空气中飘散着湿湿的花香……

于是,有人便说,美就是轻柔,就是典雅,就是雕梁画栋,就是亭台楼阁,就是江南烟雨……"

开篇的这段景物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烟雨迷蒙的江南小镇,清新、古朴,让人在陶醉之余,不仅生出对"美"的无限遐想。这样的开篇既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又突出了作者的才情。

2001年高考,湖北省一位考生以《一地梨花》为题,记叙了这样的事:父亲不将遭到虫害的梨子卖给已签了合同的客户,并主动承担赔偿客户损失的责任。以此赞美父亲诚信不欺的美德。文中关于"梨花"的用笔不多,一处在叙事开始时:"前几年父亲承包了果园,春天那会儿,漫山遍野的梨树、苹果树都开着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梨树最多,父亲整天泡在园子里……"另有一处在文章的结尾:"零落的梨花,飞珠碎玉,它孕育着这个老农民品质的光辉,即使零落成泥,哪怕碾作灰烬,它也香如故!念情悠悠啊,我的一地梨花……"

在本文中梨花不仅仅是情节设计的一个道具,而且是与父亲的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人格美的象征。

2002年高考,广东省满分作文《月若有情月长吟》也是一篇巧借景物描写设置记叙文亮点的范例。文章以"我"为母亲治病筹钱作线索展开,写了"我"选择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因而感化了王医生,王医生选择了为"我"妈治病,这让小作者更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整个故事设置在月光下展开,全文共三次写景。开篇描写景物:"太阳最终吝啬地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线亮光。月亮还没有出来,留下的只是满天的云霞,轻轻地亲吻着宁静的山村。

我心急如焚地奔走在狭窄的村巷间,无心欣赏大自然的赏赐。我焦急地挨家挨户去筹钱为我妈治病。"

这里的景物描写交代了环境,为"心急如焚"作了铺垫。

再看文中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后的一处景物描写:"月儿已经爬上了树梢,有了些许凉意。我仍然在为母亲治病筹钱。我坚信:人与人之间一定会有人情的气息。"这里的景物描写除了交代时间外,还映衬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我送小孩回家感化了王医生,王医生到我家为母亲治病。这是真情的相互传递。

文末还有这样的景物描写:"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是滑过了一曲悦耳的琴声。哦!月若有情月长吟!"这里写月景为深化主题,抒发情怀作烘托。

总观全文,三次写景前后呼应,渲染烘托相当成功。

高考作文中的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以片断的形式出现,而且可以独立成文,如2000年四川省高考佳作《冬的主宰》和2002年湖北省高考佳作《飘落心灵的秋叶》就是景情相生、情景交融的美文。请大家找来一读,这里不再赘述。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描写人物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总之,巧借景物描写设置记叙文亮点,是提高高考作文得分率的一项重要策略。

二、巧借场面描写设置亮点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必须写到三个要素:人物、地点、事件。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写出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社会活动或生活、学习、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叫场面描写。它能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点面结合法。既从宏观上写出场面的概貌,又从微观上写出几个典型代表,这就叫点面结合。例如《分马》描写分牲口的场面,有宏观描写:"院子当中摆着一张长方桌子","人们涌上来,围住桌子",有微观描写:郭全海、老孙头、老田头等。

例文:

三千米决赛

高中男子组三千米决赛开始了,穿黄色运动服的5号运动员冲在了最前面。紧跟在他身后的是穿红色运动服的18号运动员。再稍后一点,是七八名不甘示弱的运动员在奋力追赶着。

到了第四圈的时候,运动员们的距离拉开了,整个四百米跑道上,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运动员在奔跑。到了第六圈的时候,场上突然爆出冷门儿,一个穿黑运动服的运动员一连超过七八名对手,而且把居于第二位的18号也超过了,并且,渐渐向一直领先的5号逼近。这时跑道外边各班参观的同学都兴奋起来了,呐喊声响成一片,男同学们挥舞着帽子,女同学们挥舞着手绢,好像他们这样一用力挥舞,运动员就可以借过点劲去一样。

"砰",最后一圈的警告枪响了。穿黑衣的运动员和5号只差一步了。在跑过最后一个弯道,向终点冲刺的时候,18号突然像一只离弦的箭一样,超过了黑衣运动员和5号,第一个撞了线。5号屈居第二,黑衣运动员获第三名。整个操场欢声雷动。18号借着惯性又向前慢跑了一段,并不时抬起手来向欢呼的同学致意。

镜头组合法。描写广阔的自然场面,复杂的社会活动场面可以采取镜头组合法,把分头写的几个小场面集合起来就可以反映出场面的全貌。例如《夜走灵官峡》:

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我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只听见各种机器的吼声,可是看不见人影,也看不见工点。一进灵官峡,我就心里发慌。这山峡,天睛的日子,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目下,这里,卷着雪片的狂风,把人团团围住,真是寸步难行!但是,最近这里工作很紧张,到处都是冒着风雪劳动的人。发电机、卷扬机、混凝土搅拌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吼声,震荡山谷。点点昏黄的火球,就是那无数的电灯。看不清天空里蛛网似的电线;只见运材料的铁斗子,顺着架在山腰里的高架索道,来回运转。

从"面"上来写《试卷发下来以后》

"发试卷啦!"随着喊声,我跑进了教室,只见语文科代表手里只剩下几张期中考试卷了,教室里沸腾起来了。考得好的同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有的高兴得叫出了声:"哇,132分!""好,128分!""121分,不错,你有进步!"有的满脸笑容,手舞足蹈;有的用手拍着桌子,捶着大腿;有的抓着试卷的手在不停地颤动,腿也在颤动,整个身体仿佛都在颤动。教室里也有平静的一面,考得不好的同学心情沉重,有的面无表情,石雕一般,坐着发呆;有的双眉紧锁,目光集中在一处,似乎在沉思什么;有的埋头看卷,不断摆头,后悔不已;有的双手捧头,眼泪一滴一滴地流了下来。

亮点解读:这个场面描写展示了期中考试试卷发放时情景。一份份试卷,牵动着一个个同学的神经。全文把同学分成两类:一类是考得好的,表现其欣喜;一类是考得不好的,表现其沮丧。描写时,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整个场面,不是写一个人,而是写一群人。

采用点面结合格式写:《服毒自尽,宁死不降》

天,阴沉沉的;风,呼呼地吹着。

"已经20天了,援军怎么还是杳无音信?这可是答复将士们的最后一天啊!"想到这里,丁汝昌凭栏远眺,他哪里知道离这儿不足30里的援军受叛徒谎言的欺骗早已背道而驰,此时他望着茫茫的大海,瞳仁里射出最后一点希冀的光茫。然而,等到的却是失望。

"快带我们去见丁军门!"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士兵吵着嚷着涌了过来,"放我们走吧,我们还有老婆儿女呀!""扑通",瞬间,跪下了一大片。丁汝昌强忍着泪水,扶起身旁一个老兵,吃力地吐出几个字:"大伙儿……都……去吧。"四周死一般寂静,官兵们无不潸然泪下,只有胖提督和洋教士在窃笑着他们阴谋的得逞。

丁汝昌蹒跚地步入室内,老泪纵横,各种感伤纷至沓来。"要我投降,我宁愿死!"可是死对他来说又是多么不甘心呵,强国梦还没有实现,水师情仍缠绕在心,这曾与他荣辱与共的大海,怎么舍得离别呢?他抚摸着身边的爱物--一艘陪伴他多年的船模,轻轻地、轻轻地。对国,对海,对船,他饱含深情,依依不舍。终于,他缓缓地举起了毒酒,在嘴角停留良久,蓦地,他将毒酒一饮而尽。

晦暗的烛光中,他静静地躺着,只听见海涛阵阵地呜咽。

亮点解读:这是根据电视剧《北洋水师》中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刘公岛服毒自尽的情节写成的一个场面。第二段写"点",第三段既写了面(一群士兵),又写了点(丁汝昌、胖提督、洋教士)。第四段写点(丁汝昌服毒自尽经过)。全文综合表现了爱国将领丁汝昌宁死不降、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有了血肉和神采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门》,写的是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敲门声不断,搅得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后来,干脆就不插门了,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门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不用再插门,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

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其成功之例不胜枚举。细节描写往往会使记叙文更具有可读性与真实性,会让你的作文别开生面,请大家多品味后面的高考例文,想想高分作文离自已有多远。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同学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很久以前看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会时时浮现在眼前,历久而弥新。像祥林嫂手中的空碗、开裂的竹竿,以及她那木刻似的脸;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气。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行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

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只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

真是历历在目,甚至能由此回忆起整个作品的情节和内容。

当然,选择进行细节描写的事物应具备一定条件。

首先,所选事物要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如《药》中有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坟上草根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黄土,煞是难看。"镜头上摇",在那尖圆的坟顶,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这使人联想到,夏瑜作为一个革命者并不孤寂,他还有生前志同道合的朋友,冒着生命危险,前来为他送花。我们眼前仿佛有一束革命的火焰在熊熊燃烧。又如岑参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也是描写景物的一个"特写镜头"。雪地上曲曲折折的马蹄印,使读者想到客人分别时一步三停,左右徘徊,久久不愿离去的凄凉场面。还可以想象到作者因为思念朋友而呆呆地伫立于风雪之中,凝望着雪地上朋友走后留下的串串马蹄印的情形。

其次,所选事物要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因为无声是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到极点的表现,此时的细节描写最能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让读者安下心来,沉醉其中,产生共鸣,为想象留下纵横驰骋的广阔时空。《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组细节描写:刘和珍君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张静淑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此处,作者只描写了子弹的出入部位和一只手枪,却表现了反动政府的官兵们穷凶极恶,不择手段地枪杀青年学生的场景。这样写,比正面描述喊杀震天的全景更令人回味。还有《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别有幽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生动表现,这远比描写一声声地唉声叹气,断肠哭诉更具表达效果。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当然方法很多,但我觉得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因为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

疯狂阅读:           

《棋王》中的场面描写

A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可是知青打架?待明白了,就都跟着走。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长途车路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一个傻子呆呆地在街中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傻子就依了墙根儿唱。四五条狗窜来窜去,觉得是它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

B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又有许多人支了自行车,站在后架上伸脖子看,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半大的孩子们钻来钻去,被大人们用腿拱出去。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棋王》中的细节描写

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网文片断

逢年过节,爸爸总要在客厅挂上画,无非是小幅的山水人物,节过完了,就收起来。这一幅中堂,一直存放在抽屉里,怕也有十多年了,这次还是第一次露面。他饭也不吃,就挂起画来:先把靠门的一边墙壁下的小几移开,人颤巍巍地站在木椅上,两手举着画,要挂到墙上去。二姊看不过眼,过来把椅子固定着,让他从容地挂好。中堂是一幅泼墨牡丹,上题"富贵花开";画的篇幅很大,挂在墙壁的正中,占去了面积的三分之一,与原来并不算宽广的客厅不成比例,牡丹浓匀的墨色及璀璨的姿态也与已失去光泽的家具很不相衬。爸爸亮起黄昏的灯,站在一角,细细端睨着盛开的花,他只看到壁上有画,没看到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