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九中的老师:201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4:24:07

201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201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既坚持了河南省历年中考试题的框架模式与特点,又在变化求取试题的新意――这种新,既有题目形式的变化,又有考查能力程度上的变化。

2005年起,河南省课改区(后来全省统一一套试题)中考语文试题的框架模式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今年同样没有大的变化,整套试题依然由“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两个文段)、“古诗文阅读”(包括一个文言文段和一首古诗)、和“作文”(两个题目任选其一作文)四个部分组成,但试题在整体平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变化与创新。

下面是对今年中考试题的解析,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字帖     碑帖   请帖    俯首帖耳

B 蔼     和煦    和解      和衷共济

C 烂    炫耀    渲染      顾弄玄虚

D 精湛     辗转    栈桥      崭露头角

本题考查的是汉字读音,其中AB两项考查多音字读音,后两项考查读音相近字的读音。判断的难度集中在前两个选项。“帖”字有三个读音,分别是tiē、tiě、tiè。“字帖”、“碑帖”读音为tiè、“请帖”读音为tiě,“俯首帖耳”读音为tiē。故答案选B。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伫立    崛起    一丝不苟   惊慌失措

B.追溯    烦躁    顾名思义   妇孺皆知

C.沧桑    睿智    无与伦比   抑扬顿挫

D.寒喧    筹划    山青水秀   闲情逸致

本题考查汉字字形。题干要求选择有错别字的一项,各个选项中错别字隐藏得比较深,有一定的难度。“山青水秀”一词中“青为别字,正字应为“清”。答案为D。“清”可理解为“清明”,“山清水秀”又作“山明水秀”,“清”有“山色明媚”之意。提示:识记词语字形的关键还是要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与掌握,这道题是至少六年以来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中首次出现。四个选项考查的有重要文学作品、重要作家(诗人)、古代文体等方面的常识。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对《左传》、宋词、“说”这种文体及李白的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的话,判断也不困难。《左传》的介绍中识记的要点是“春秋时期”和“编年体史书”,宋词的派别分“婉约派”和“豪放派”,代表人物分别是李清照(婉约)、苏轼(豪放)、辛弃疾(豪放),“说”这种文体以议论为主,李白的生活时期、字、号等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表述上。李白诗歌的特点是浪漫飘逸(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特点。如果说作品风格不易记忆的话,不妨回想作者的作品,体会一下是否符合该特点。答案为B。

4.古诗文默写。(共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景色。

(4)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李煜《相见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离愁”则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

本题是最为常见的默写类题型,题目多为上下句提示,理解性默写不多,难度不大,关键是书写要正确,该题判卷时是见错不给分。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2分)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拯救地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问题。

    ①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

    ②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

本题为排序题,考查能力点为语言的连贯性。这种题型也是近年来我省中考试题中首次出现的,而且难度比较大。本题的排序是段落内部的排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但由于本段文字比较陌生,加之候选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大容易理顺,因而难度比较大。空格前的句子表述的意思是“对环境危机的发现是最伟大的发现”,空格后表述的意思是“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的天大问题”,中间三句话,第一句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第二句说人类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懂得要善待自然,第三句写这是人类文明史的转折,分析一下其中的逻辑关系,我们不难发现,与“最伟大发现”承接最紧密的应该是“这是人类文明史的转折”一句,接下来12两句话顺次写出人类在由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认识到要善待自然的过程,紧接着再说这种认识达成后,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因而,答案为312

  6.《水浒》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形象。下面的两个人物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都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在括号里。(4分)

林 冲:误入白虎堂→(       )→(        )→怒杀王伦

鲁 达:拳打镇关西→(       )→(        )→大闹野猪林

本题为名著考查题型。尽管名著几乎年年考,但今年名著考查的要求明显提高了,由以往对名著常识类的考查、人物特点的简单考查转向对名著情节的考查,且这些情节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如果说以往考查题目,不看名著只读目录或只作相应的强化训练还能应付的话,那么,类似今年这样的考查,不看名著甚至对作品情节没有深刻印象的话,就很难应对。本题中涉及两个人物―― 林冲和鲁达,关于林冲的主要故事情节,在“误入白虎堂”之后还有“发配沧州府”、“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梁山下剪径”等,关于鲁达的主要故事情节,在“拳打镇关西”之后还有“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启示:名著的阅读,如果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读,仅靠临考前对名著进行支离破碎的突击强化,一旦遇到稍微深入一点的考查题,便要露马脚了。因此,名著阅读要认真,必要时要多几遍通读。

  7.阅读下面材料,接要求答题。(共8分)

    材料一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殷墟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地下博物馆,有青铜、甲骨文等五个展厅。从平面上看,殷墟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宇,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住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取材于象形文字的“墉”(即城墙)字。建筑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字”之形,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象征性建筑之一。作为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目前共有馆藏文物及辅助展品11300余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

(1)根拟以上材料,概括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上的共同特点,并说说这种设计的好处。(4分)

共同特点:

好处:

 (2)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带领游客们参观完殷墟博物馆后,要继续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串联词,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过渡自然。(4分)

本题为综合实践题(也可以看作是材料分析题)。本题的设计着眼于我省两处重要的人文建筑设计,既联系社会生活,又考查理解、辨析、表达能力。第一小题要求概括两处建筑造型的共同特点及好处。做材料题,首先要读懂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写殷墟的位置,第二句写殷墟博物馆的性质,第三句写殷墟博物馆的造型特点。材料二共四句话,第一句交待文字博物馆的造型特点,第二句写出建筑内容,第三句介绍字坊,第四句说明文字博物馆的意义与价值。要概括两处建筑造型的特点,分别找出介绍其造型特点的句子,加以概括即可:两处建筑造型都取材于一个汉字(前者取自“洹”字,后者取自“墉”字)。这样设计的好处,则要依据两处博物馆的性质来分析。两个博物馆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以汉字作为建筑造型主要特点,就彰显了博物馆的特点,显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二小题属于语言表达类题,要求写一段导游词(串联词),题干中有明确的要求和提示,即表达需要串联起两处博物馆,要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殷墟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但其中有甲骨文展厅,而中国文字博物馆则是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二者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因而这段串联词不妨从甲骨文联系汉字的历史。  答案:(1)共同特点:建筑造型都取材于一个汉字。  好处:造型独特,彰显了两座博物馆的特点,富有文化内涵。(共同特点2分,好处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示例:从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展厅中,我们了解到了汉字的悠久历史。从甲骨文到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汉字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呢?下面让我们继续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能找到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并将其串联起来2分,过渡自然l分,语句通顺l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