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影珠山好玩吗:内功针刺点穴疗法 (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20:06:07

内功针刺点穴疗法 (一) 选读 

本文作者胥荣东先生精通针道,精研<<黄帝内经>>及上古文化,热衷于甲骨文及高古玉鉴赏与收藏,禅拳同修,大成拳明家,倡导内功针刺点穴疗法 !

历史上,卓有成就的针灸医家多重视内功术的修炼,如华佗、孙思邈、马丹阳及杨继洲等,近代则有承淡安、郑毓琳等人。通过内功修炼,可以更好地掌握针刺手法,因而取得理想的疗效。实际上,先人多称拳术为拳道,称医术为医道。拳道乃拳拳服膺之谓也,而医道也包含了医生的个人修养在内。《黄帝内经》中多称针灸之术为针道,对医生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如《灵枢·外揣篇第四十五》: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授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浅深,杂合而为一乎?,这里将针道与治国之道并提,可见对针灸医师要求之高。笔者认为:除一般的个人修养之外,为针者还应修炼武术内功。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十分强调针刺过程中的治神与守神问题: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认为粗守形,上守神。守形是指守刺法,守神则是指重视施术者的精神状态,进而体察病人的血气运行情况,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要求施术者进入气功状态,如是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黄帝内经》反复申论治神与内功修炼的重要性: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这里所说的养身即指养生,包括内功修炼等内容。同时还明确指出: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之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说明施术者不能满足于虚者实之,满者泄之的一般水平,应追求更高的治神与守神。古人并不一定相信鬼神的存在,但认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技术,则可收到神奇的效果,犹如神助一般。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三国志》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其后又述吴普、樊阿从其学五禽戏的情况,而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据王芗斋先生论述,五禽戏不仅是养生之术,而且搏击性亦颇强,实为武术的一种功法。华佗针术高超,被誉为针神,这与其修炼五禽戏是密不可分的。孙思邈为修炼内功的大家,并有许多论述,足见其内功之深。马丹阳本人即为道教人物,其练功自不待言,马丹阳十二穴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李时珍则更明确提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说明练功后可体察经络的存在。杨继洲则以修炼周天功法为主,并在《针灸大成》中有所记载。这些伟人都为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针灸名家郑毓琳先生手法,历来为针灸界所推崇,除其手法独到外,究其根本,则亦与内功修炼有关。郑老先生认为针刺与内功相结合,不仅进针无痛,而且易于体察针下气感,易于得气和气至病所,疗效高于单纯针刺,并告诫学生:许多身怀绝技的针灸家都是有很深气功造诣的。近代著名针家黄石屏先生即提倡布气针刺,他说:吾始习少林运气有年,萃全力于指,然后审证辨穴,金针乃可得而度也。《金针秘传》记载黄氏为袁世凯治愈头痛之经过时说:其病系前后脑痛,第一日针百会,第二日针风池、风府……,第一针刺入,袁即头脑中发有大声,冲墙倒壁而出,再针如服巴豆、大黄,直抉肠胃而下。相信若非黄氏能运针贯于气功,是难以出现如此针刺反应的。著名针灸家承淡安先生,亦十分强调内功修炼的重要性,曾论述道:以前的针灸家在修习针术时,最主要的就是练气和练指力,这几乎要占去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练气称为修内功。”“先父在日谆谆以练气为嘱,由于先父不能说明为什么要练气,因而不能引起我的信心,在临床治验上,我总不及先父的针效;久后相信先父所教注意练气,针效果然大增,所以在1935年从日本归来办针灸讲习所时,在课程中加入了练气练针一课。”“神针黄石屏衣钵弟子与我神交多年……承叶君告以魏君每天练拳术与气功,及以针钻捻泥壁,历久不断,修练相当艰苦,成效也很巨大。”“以前有点穴术,完全凭他平素练习的指力,能在不知不觉间,在别人要穴上轻轻地按上一按,即能使人受伤,甚至死亡。承淡安先生为使学生重视内功修炼,曾托名紫云上人,以强调内功修炼在针刺中的重要性:运针不痛,端赖养气,养气不足,其功不著,养气之道,寅时起身,端坐蒲团,两足盘起,手按膝上,腰直胸挺,口闭目垂,一如入定,无思无虑,一心数息,自一至百,反复无间,行之卯时,振衣始已,积日累月,不息不间,气足神旺,百邪不侵。学生修炼内功之后,疗程明显提高。针灸大家贺普仁老先生,年轻时起即练习八卦掌,今年逾七旬,仍每日练功不辍,一个下午诊治八十余人,连续工作五个多小时,仍精力充沛。当笔者请教练功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时,贺老说:练功后首先是指力增强,这对针刺手法练习来说是必要的基础,进一步则可培养自身之气,通过针体及手法,可驱赶病人体内邪气,从而显著地提高疗效。遵先辈之指示,笔者早在80年代即开始练习各种气功及武术,最后发觉大成拳实包含了武术与气功之精华,遂于83年正式拜在王选杰先生门下,一直潜心修大成拳内功,并移力于将其与针刺手法相结合,终于悟出了神光内莹,意在针先,以意领气,气至病所的针刺要领。大成拳内功基础功法主要是桩功,初学者可练浑元桩一式:身体自然站立,一如太极拳之预备式,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可呈外八字,双手指至胸前,曲肘环抱,两手各似抱一气球,全身则如浴水中,体会舒适自在之感觉,久之则物我皆忘,似与天地熔为一体。笔者一九八九年在日本关西气功协会总部授功时,参加者中即有不少针灸师及针灸学家。久练此桩则指力渐增,临床运用有不可思议之妙,无论是进针无痛,还是体会针感乃至于使气至病所,都会有长足之进步。强调内功修炼在针刺中的作用,并不是忽视手法的重要性,而是要求针刺手法更熟练。实际上,内功修炼对针刺手法的掌握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内功术与针刺相结合的特点是:神意气力的有机统一,使施术者能更好地体察针下感觉,驾驭经气,以达到上守神的高深境界。在针刺之剌,施术者要首先进入练功状态:心无外慕,如待贵人,不知日暮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运气于指,然后再行针剌。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行补法之时,除用向下向内的指力之外,意会将正气注入病人体内,取虚者补之之意也;行泻法之时,除用向上向外的指力外,意念以自身的功力将病人的邪气从其体内驱除,取实者泻之之意也。实际上,具体意念的运用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与施术者所练功法有关。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一般针灸医师的指力离内功针剌的要求相差甚远,故易造成疼痛,尤其是欧美,较东方人更为敏感,也较为娇气,若无良好的指力,则较难取得理想疗效,但若能做到无痛进针,则容易取得病人的配合,笔者在欧洲从事针灸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对此的体会是很深刻的。故除了内功修炼之外,指力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人体的手足及面部的痛觉较为敏感,尤其是在某些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及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等,往往会出现痛觉过敏的现象。部分病人因惧怕疼痛而中断治疗,有的病人开始即因惧针而拒绝针刺,使得一些针刺适应证失去了治疗机会,殊为可惜,所以无痛进针法有其特有的临床应用价值。所谓无痛进针,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的进针无痛是不现实的。故我们所说的无痛进针是指相对无痛,病人在接受针刺时虽感到针体刺入,但并不感到痛苦,同时加以心理暗示或转移其注意力,甚至使其不知针已刺入,因而消除了对针刺的恐惧。面部等处虽然痛觉敏感,但因其皮肤较它处易于进针,也为无痛进针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才能做到无痛进针呢?首先要求基本的针治手法纯熟,指力深透。具体进针方法是:运力指端,凝神定意,利用手腕的抖动,使针迅速剌入皮肤,在剌入的瞬间,使其呈螺旋状进入,术者应周身松和,不可有丝毫僵紧处,使动作完成协调自然而迅捷,随心所欲地控制剌入的力量大小、针剌的深浅,准确无误地刺入选定的腧穴。此种针法使用的针具宜稍短,一般以一寸以下为宜,为便操作时得心应手。如何才能达到以上要求呢?基础练习是首先在各种不同的材料上练针。初学者可用纸团,进而选用较薄较软的橡皮,再选用较硬较厚的橡皮练习进针,同时选用废胶片,软木塞及各种皮革练习,以模似不同的人体组织,逐渐增强自己的指力。以上的练习到一定时间后,则指力、腕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但距无痛进针尚有较大的距离,若要进一步提高进针水平,则应进行内功修炼。主要是中国武术内家拳法的练习,如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及大成拳等。通过武术中的桩功、试力以及推手、发力等修炼,使术者真气充盈,并可随时运气指端,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在用意不用力的情况下,内劲透达指端,并通过针尖作用于人体。可以想象,通过控制运用武术内功所产生的爆发力,以针尖作用于人体,刺入过程自然快而无痛。武术内家拳法讲究螺旋力,其特点是力量深透和方向稳定,这与子弹的运动轨迹有类似之处,所以在进针的瞬间是呈螺旋状刺入的。在针刺之时,要求术者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周身放松,沉肩坠肘,气贯周身,运力指端。以武术的轻微的发力动作,轻松自然地将针刺入人体,病人多无痛感。若属轻刺激,则可如此留针,亦可在此基础上再施以各种手法。如是则可更准确地取穴及运用各种手法,知为针者信其左,即指左手取穴要体会按压穴位的反应,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这样再进针则易得气,进而做到气至病所。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基础,而气至病所则可显著地提高疗效。诚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气至病所针感的产生,一方面与病人对针刺的敏感程度有关,更主要的则是由施术者决定的,如手法熟练、取穴准确等。若有内功修炼基础,如修炼大成拳内功,则可促进感传的产生,因而取得满意的疗效。所以,若要做到气至病所,首先要针刺手法熟练,做到无痛进针,所谓如蚊虻止。以免因进针疼痛造成病人紧张,影响感传的产生。只有手法熟练,才能运用各种手法,促进得气的产生,进而做到气至病所。在手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则要求做到治神、守神及以意和之。治神主要是指施术者要控制病人的,亦即精神状态,使之朝着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方向转化,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守神则是指施术者在针刺之时要精神内守,如是才能体会到针下之虚实,气血之有余与不足,进而控制针刺的感传,以调节气血,达到补虚泻实,平衡阴阳(以意和之)的目的。而大成拳重精神、重意感的修炼,与以上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推手对人的控制与针感的控制亦有相通之处。实际上,真正做到气至病所及治神与守神,并非易事,非有多年的临床实践,确实不易做到。而内功修炼则可大大地缩短这一过程。关于气至病所的分类,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局部取穴,二是邻近取穴,三是远道取穴。局部取穴:如太阳穴痛取太阳,耳疾取翳风、听宫,胃痛取下脘等。此种情况较易操作,得气后稍加刺激,便可使气至病所,故许多病种都首选局部腧穴。邻近取穴,如目疾取风池,痛经取次等,其针感分别要求抵达眼球及小腹,较单纯局部取穴效果要好。远道取穴,如胃痛取足三里,牙痛取合谷,腰痛取太溪等,由于路线较长,跨越关节较多,针感传导遇关节处易阻滞,但若以大成拳内功为基础,则较容易做到气至病所。

 

(转载)

内功针刺点穴疗法(二)

          近年来,笔者运用内功针刺术治愈了许多疑难病,尤其是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等病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许多患有喘疾之人停用了激素等药物,重新开始了新的人生。其它如颈椎病、糖尿病、牛皮癣及小儿多动症等病症,运用内功针刺法治疗,也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疗效。
按摩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在《周礼注疏》中,记载有战国时代名医扁鹊的事迹:“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据史书记载:而扁鹊是可看见墙对侧之人的,相当于现在所谓的透视功能,这也说明其是内功修炼者。《黄帝内经》中,记载按摩的内容很多,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肝传之脾,病名脾风,发瘅(疽),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素问·离合真邪论》有“推而按之”的记载。《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素问·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说的是针刺与按摩并用之法。最早的按摩专著有《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见《汉书·艺文志》),惜其书早佚,而在后世的医书中,多有按摩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针灸大成》及《医宗金鉴》等。
在古代医事制度中按摩医生定有职称,如《隋书·百官志》有按摩博士二人,《旧唐书·百官志》:“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二,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教之”,《新唐书·百官志》:“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以九品以下,掌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另据《唐六典》记载:唐太医署分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及咒禁科,并有按摩工五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至宋代曾一度废除按摩科,使按摩仅流传于民间,但正骨及小儿推拿则有较大的发展。在明太医院的十三科中,仍专设按摩一科。
唐代为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也传播国外。约在一千年前,中国康富所著的按摩书籍传入法国,法文中称按摩为Massage,实源于汉代口语摩挲(按摩)。而其后的英德文等都沿用此名,日文则与按摩之名并用。曾有多名欧美及日本按摩师来访,在相互切磋技艺过程中,发觉其技艺与我国按摩亦有相同之处,或古今相互交流之故。然其因无内功修炼基础,故指力不深透,治内科病者亦少,多注重肌肉的放松。而其脊柱复位手法之轻巧,确有独到之处,令人叹服,盖与其精通解剖力学不无关系。
关于医者个性及练功对疗效的影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解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以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语徐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等,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痛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曰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其中,要求按摩者是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说明对手之劲力要求是非常高的,故无武功之人则很难做到。而内科病的点空按摩治疗则与针灸者的要求一致,这与练功放松入静修心的练习是相符的,故针灸按摩之术须以武术内功为基础。
针灸先辈赵缉庵先生,十分强调针刺与指针按摩术的结合应用,除针灸著作外,尚有文学、史学、兵书及武术螳螂拳著作,观其遗像,颇有威武之仪,并有以手运气之论。在《指针按摩术》中论述道:“指针,按摩术也,载在《内经》,而其法失传,故后世鲜有深的其用者。其实按摩诸术,与金针之迎随补泻无二理,人身三百六十五骨节,十二经络,以及奇经八脉,各有交会起落上下升降之路,人必深知经络脏腑气血往来顺逆之道,而后能以手运气,以针代针,闭者为之开,聚者为之散,有余者损之,不足者益之也,且按摩与金针并行不背,金针取效速而暂,按摩取效缓而时久。分言之曰金针,曰按摩。合言之,则用金针者不能离按摩,行按摩者不能背金针。二者兼施并用,但视病情何如耳。未用金针前先施按摩,以活动其气,而针之行气愈灵。既用金针后再施按摩,以继行其气,而针之收效愈速。是按摩诸法,实未用金针前之先导,又为既用金针后之继援也。”

笔者每于诊察病人及循扪经穴之时,检查之中寓以点按之意,未行针刺而病人诉症状减轻,实则检查与治疗亦可同时而为也。且一旦手下有应,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则可按《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的理论,达到“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的高深境界。因为此段是论述“圣人之治病”的,若无内功基础则不易的把握其内在规律。
附:阿是穴趣谈
阿是穴,是被临床针灸及推拿医师所经常选取使用的穴位。一般认为,阿是穴即是患病时机体上出现的压痛点,按揉这些部位,可使局部的气血趋于畅通,对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广大百姓在罹患腰腿痛、肩颈痛时,也会经常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治疗方法。最为常见的解释是,当大夫按压到患者的痛处时,患者会大叫一声“啊!”,其实这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
实际上,阿是穴的意义并不止是痛处取穴,治疗方式也不仅是按揉一途。早在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就在其《备急千金要方灸例》中对阿是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凡孔穴在身,皆是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又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有人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这段文字说明,阿是穴不一定是“按之疼痛”之处,还包括“按之快然”之处。同时提出了,可以根据病情对阿是穴进行针刺或温灸的治疗方法。其中,“阿是”一词出于吴语,意思是“是否是?可是?”之意。
基于这个理论,后世医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阿是穴的选取方式及治疗手法作出有益补充,使阿是穴成为临床经常使用,并且疗效显著的重要穴位。当阿是穴应用于肌肉筋骨的痛证治疗时,治疗途径多为针刺、放血等;应用于胃脘痛、腹泻等虚寒性疾病时,则多采用艾灸等方法。
目前认为,阿是穴在机体正常的状况下并不存在,它是一类在机体疾病情况下显示出来的临时性腧穴,且随病情变化而消长变化。机体疾病状态下,循切按压肢体可发现这些“按之疼痛”或“按之快然”的特殊反应点。它们不一定仅存在于经穴或奇穴中,也可以存在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较完善的阿是穴取穴方式应顾及到“面”、“点”、“线”三方面。所谓“面”,指患者病痛之部位,为医者寻找阿是穴的大概区域;所谓“点”指医者在“面”的范围内寻取的并经患者认同的敏感点,其特点是要询问患者:“阿是?”(“是不是?”),如果有“按之快然” 或“按之疼痛”处,这即为阿是穴;所谓“线”,指医者根据患者症状辨该阿是穴之经脉脏腑的络属关系,在相关的经脉上寻取其它的反应点或敏感的经穴奇穴,这亦为阿是穴。
由此可见,阿是穴是用“阿是之法”所取的一种特殊穴位,医生如果能够充分明确其内涵,并准确取穴,疗效往往非常显著。对于喜爱中医的朋友来说,了解阿是穴的寻找方法,并进行温灸、按摩,也有非常好的治疗保健意义。
另外,在临床上寻找阿是穴,除首先要询问患者“即得便快或痛”之外,还应注意医者手下的感觉。中医认为,当疾病表现于外时或出现脉坚大、气穴坚满,或出现肌肤柔弱,筋间空虚。比如临床上常用的太阳和风池穴等穴,平时以手按之,会感觉到手下松软且有弹性,并且有明显的凹陷。当出现感冒、头痛、面瘫等疾患时,以手按之,除了会出现舒适的感觉或有些疼痛外,还会感觉到凹陷变浅且手下有坚硬之感,有时还有条索样物出现,这称之为阳性反应和阳性物。所以医者在针刺或灸疗之前,需要“揣穴”和“摸穴”,即以循、扪、切、按等手法,在患者肢体上用心寻找,留意指下结节与条索的变化,体察凹陷处的虚满。如果有拳术的内功基础,则触觉会极为敏感,寻找及按摩阿是穴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当疾患趋于好转或痊愈时,这些阳性反应和阳性物也会同时减轻或消失。另外,除了针灸治疗外,患者自己也可以手揉按之,一般风池穴可以双手拇指揉按,太阳穴可以用中指揉按,以舒适为度,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近视的朋友,除点按以上穴位外,还可沿着眉毛适度用力点按。每当看书或上网过久,眼睛感到疲劳之时,没有明显疾患的朋友,平日也可时常揉按之,可起到醒神明目的作用。当头痛及颈部僵紧不适时,可以大拇指与其它四指交替在头上以手指点按及在颈部的阿是穴处揉按。再比如患有慢性腰痛的朋友,可以以坐位姿势,双手掌贴于腰侧部,以中指和无名指寻找腰部啊是穴,并揉按之。
此外,患有慢性腰痛等病的朋友,还可以自己制作点穴工具,找一个粗细适中的木棒,最好是花椒木的,主要是因为比较好持握,分别将木棍的两端加工成自己的大拇指和小指形状,再用细砂纸打磨光滑,就可以作为点穴工具替代手指使用了,在点穴时最好垫上一块柔软清洁的棉布,并注意用力要适度,绝不可过于用力,以免损伤皮肤即引起其它不良反应,有皮炎及感染等疾患的人禁止点穴治疗。以上保健点穴,皆以舒适为度,应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再治疗,以免延误病情,点穴也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己盲目操作。

(转载)

皮肤针---皮内针疗法

    皮肤针为丛针浅刺法,是以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它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皮肤针法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肤针针具及术前准备

皮肤针是针头呈小锤形的一种针具,一般针柄长15-19cm,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下边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用针具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针尖不宜太锐,应呈松针形。针柄要坚固具有弹性,全束针尖应平齐、防止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针具的检查,可用干脱脂棉轻沾针尖,如果针尖有钩或有缺损时则棉絮易被带动。

针具在使用前应注意消毒,一般可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

皮肤针针刺方法

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未端固定于小鱼际,针柄未端露出手掌后约2-5cm,以拇中二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

叩刺分为三种: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这样可减轻针刺部位的疼痛。中等度刺法,用力介于轻刺、重刺之间。

叩刺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着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针刺部位须准确,按预定应刺部位下针,每一针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01.5cm之间。

 皮肤针针刺部位

 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局部叩刺,即在病变局部按经脉循行叩刺,或在其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另一种是按经脉辨证循经取穴。还有一种是整体叩刺,即先刺脊柱两旁,由背至骶,后刺项部及病变局部。对某些病变在脊柱附近及其他有关部位上所出现的一些特殊所见(如敏感点、条索状物,结节等)均为重点叩刺部位。上述三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结合应用。各部位叩刺顺序如下:

头部、项部、颈部、肩胛部、脊背部、骶部、上肢、面部、眼部、鼻部和耳部。

 皮肤针适应范围

主要的常见适应证有如下几种:头痛、偏头痛,胸痛、胁痛,失眠,上下肢痛及腰扭伤,口眼喎斜,痹证,呃逆,痿证,胃脘痛、呕吐,腹痛,哮喘、咳嗽,遗尿,遗精、阳萎,心悸,眩晕,痛经,小儿惊风,目疾,鼻塞、鼻渊,瘰疬,

 

皮肤针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者,须及时修理。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

3)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法。

 

皮内针疗法

      皮内针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临床需作较长时间留针的病症,可采用本法。

皮内针针具

皮内针是用不锈钢特制的小针。有颗粒型、揿钉型两种:颗粒型(麦粒型):一般针长约1cm,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揿钉型(图钉型):针身长约0.2-0.3cm,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

皮内针针刺方法

针刺前针具和皮肤(穴位)均进行常规消毒。

1)颗粒型皮内针操作方法:刺入操作:左手拇食指按压穴位上下皮肤,稍用力将针刺部皮肤撑开固定,右手用小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刺入真皮内,针身可沿皮下平行埋入0.5-1.0cm。针刺方向:采取与经脉成十字型交叉状,例如肺俞(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上),经线循行是自上而下,针则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的横刺,使针与经线成十字交叉型。根据病情选取穴位。埋藏固定:皮内针刺入皮内后,在露出皮外部分的针身和针柄下的皮肤表面之间粘贴一块小方形(1.0*1.0cm)胶布,然后再用一条较前稍大的胶布,覆盖在针上。这样就可以保护针身固定在皮内,不致因运动的影响而使针具移动或丢失。

2)揿钉型皮内针:多用于面部及耳穴等须垂直浅刺的部位。用时以小镊子或持针钳夹住针柄,将针尖对准选定的穴位,轻轻刺入,然后以小方块胶布粘贴固定。另外,也可以用小镊子夹针,将针柄放在预先剪好的小方块胶布上粘住,手执胶布将其连针贴刺在选定的穴位上。埋针时间的长短,可根据病情决定,一般1-2天,多者可埋6-7天,暑热天埋针不宜超过2天,以防止感染。

埋针时间的长短,可根据病情决定,一般1-2天,多者可埋6-7天,暑热天埋针不宜超过2天,以防止感染。

皮内针适应范围

埋针疗法临床多应用于: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胃痛、胆绞痛、胁痛、腕踝关节扭伤等。还可应用于某些慢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月经不调、面肌痉挛、眼睑(目闰)动、遗尿、尿频、痹证等。

皮内针注意事项

1)每次取穴,一般取单侧,或取两侧对称同名穴。

2)埋针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

3)埋针后,患者感觉刺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重埋或改用其他穴位。

4)针刺前,应对针体详细检查,以免发生折针事故。

5)注意消毒,暑热天埋针时间不超过2天,以防感染。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