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五洲燃气灶:强力耐药性,抗生素之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08:06:21
张思玮.强力耐药性,抗生素之过[N]. 科学时报,2011-04-08(B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OTC)分类管理办法》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消费者可以从药店直接购买非处方药,而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图片来源:新浪科技频道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以提高公众对防范病菌耐药的认识,应对耐药菌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这也是继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控制抗菌素耐药性全球战略》10年后,第二次提及抗生素滥用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专家呼吁关注抗生素滥用所带来的危害。时至今日,这样的呼声依然萦绕在耳边,伴随着呼声的越来越强,各种法规条例也相继出台,但似乎并未有效地改观抗生素滥用而导致耐药性扩大的局面。□本报记者 张思玮“要问中国不被抗生素药物污染的环境在哪里?请到喜马拉雅山顶去吧!”幽默的话语中似乎透露出马越对目前抗生素滥用问题的担忧。马越现在是中国食品药品生物制品检定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从事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十余年,他对中国治理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深有感触:与治理环境的思路大体相似,“都是先破坏,然后再花更多的钱去治理。”其实,滥用抗生素和细菌耐药性早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问题,只不过是在不同国家程度的大小不一。不可再生资源从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上世纪50年代抗生素发展的黄金时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上市的抗生素、抗菌药物已有10余类,应用于临床的已高达270多种。种类如此之多,马越觉得似乎已经陷入了“每一种新的抗生素出现,必然会出现新的耐药性抗生素出现”怪圈。归其原因:其一,与微生物本身容易获得耐药属性有关,一旦其获得对某种抗生素耐药将很难恢复对该抗生素的敏感性;其二,与人为的滥用密不可分,医院、药店、养殖业等相关部门都存在着严重的抗生素滥用现象。“抗生素就像地球上的石油、矿产资源一样可归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不要以为总会有新的抗生素出现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耐药性。”马越认为,耐药性的产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抗生素滥用。“可以肯定,抗生素自己肯定不会滥用,关键是使用抗生素的人。所以现在人类需要认真考虑如何使用抗生素的问题,这不仅包括在抗感染治疗中使药物达到最高疗效,最小副作用;而且还需要考虑如何避免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发展。”仿制与重复生产据统计,我国每年生产抗生素总量约为21万吨,是美国的10倍以上,其中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部分企业会在饲料添加剂和预混料里不同程度地添加抗生素及其他药物以促进动物生长。而在医院中,抗生素已经占所有药品收入的18.37%,占住院药品收入的35%,稳居第一位。马越将此现状概括为三句话:养殖动物有病没病都吃药,消费者男女老少都吃药,子孙万代都吃药。“当然,我相信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对于耐药性的问题,人类也会想出解决的办法。但是我们不应该只顾当前的利益,而忘却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如果想让我们人类物种能够延续下去的话,就应该在能服用低端药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就不选择使用最新、最高端的抗生素,这也算是给子孙留条活路吧。”反观国内抗生素的生产与研发现状,马越用“喜欢走前人走过的路,获得最大收益”来形容。他坦言,国内缺乏创新的抗生素药物,主要是仿制与重复生产。“尤其喜欢那些国外已经有的,国内还没有上市的抗生素。”究其原因,马越告诉《科学时报》记者:最重要的还是经济利益的问题。“研发一个新药花费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亿,而仿制则显得轻轻松松就能赚钱了。”有风险,莫恐惧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多数人都知道抗生素滥用的危害,但是当面对疾病的时候,他们依然还乐于选择新型的广谱抗生素,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在采访中他们最为担心的是养殖业抗生素滥用问题。“食用动物如果长期使用抗生素,必然会在体内产生残留,我们食用后,肯定也会引发细菌的耐药性。”陈女士用食物链条的关系,阐释出她的担忧。早在2000年6月WHO便制定了《关于控制食品动物抗生素耐药性的全球导则》(草案),以规范食品动物抗生素使用的问题。2006年1月,欧盟开始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生长素、抗生素。我国也相继制定了《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新《兽药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以加强防范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保证动物性食品安全,近几年农业部还组建了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全国不同的地区均有监测网点。至于陈女士的担忧有没有必要,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宋立研究员认为,有必要,但不必恐惧。宋立解释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不仅影响动物疾病的治疗效果和畜产品安全,还对公共卫生存在着潜在的影响。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不同时期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呈现逐级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耐药水平迅速增强。“而到底对人的影响风险有多大?是否有科学的数据?”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宋立给出的回答是:可以肯定的是有影响,但具体的影响程度,这都有待于科学的风险评估。《科学时报》 (2011-04-08 B1 科学与健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