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桃花玉原石:徐门六代光耀梨园 宋喜珠 口述 陈志明 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35:26

徐门六代光耀梨园(上)

 

    徐兰沅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于北京。1977年1月8日病故于北京宣武区永光寺中街寓所,终年85岁。徐老是一位熟谙京剧的艺术家,曾被梨园界誉为"胡琴圣手"。早在20年代末,徐慕云先生偏撰的《梨园影事》一书中,就评论说,徐兰沅有北平第一琴师之美誉。他一生主要为谭鑫培、梅兰芳两位京剧艺术大师操琴。他为京剧音乐的革新与创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兰沅先生原籍江苏省苏州吴县。其曾祖父徐阿四生活极为困苦,在原籍靠拉琴卖唱为生,仅生一子即徐元沅的祖父徐承瀚,承瀚工小生,随四大徽班进京,搭三庆班为程大老板配戏,曾随众入清宫演过戏,亦充配角。后徐阿四在原籍病故,承瀚母衣食无着,从老家沿路乞讨到北京寻子,幸好母子相遇,活到近百岁才过世。承瀚娶大兴县采育张氏为妻,靠娘家接济在北京和平门外韩家潭开了一个茶馆维持生活。承瀚与弟子萧长华一起以道教名义化 缘,筹措松柏庵义地,以解决梨园同行的困难。后因腿部外伤感染,患破伤风病逝,年仅50多岁。徐宝芳(1870-1920)是承瀚之子,即徐兰沅之父,亦工小生,与名小生朱素云为同时期的演员,唱做尚可,因身体矮小,未享盛名。徐宝芳之妻是四喜班吴巧福之长女,婚后生五子三女。

    长子徐兰沅;次子徐竹沅,学场面,打小锣,1950年病故;三子徐菊沅,习小生,幼年在俞振庭主办的斌庆社坐科,曾担任天津新华剧院剧务。乏酮无子,后抱养一女。1954年病故于天津;四子徐桂元,即著名的"五大名伶"之一徐碧云,碧云幼年也在斌庆社坐科,初用艺名徐斌喜。以武旦、花旦兼工,又能反串小生。后来得到瑞蚨祥绸缎庄的掌柜孟建侯的赏识,被孟认为义子,并改名徐碧云。由于有众多名角辅佐,再加上义父孟掌柜在经济上的支持,使碧云很快挑班,唱红南北。1952年应邀到西安担任陕西省京剧院、省戏曲学校任副职,与尚小云(任正职)一起从事京剧艺术教学工作。碧云所演诸戏,皆通大路,但又具自己的风格。《绿珠坠楼》为徐所特有剧目。"文革"中遭迫害,1971年病故;宝芳五子名徐松沅,习老生,十多岁就离家外出,不知所终。宝芳长女适著名老生贯大元;次女适杨小楼之子杨光明;三女适名旦刘盛莲。

    徐兰沅先生8岁开始学戏,曾为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老前辈配过戏。后又向姚增禄、徐立棠、吴连奎、吴顺仙、何薇仙及萧长华等名师请益,生、旦、净、丑各行当的戏都学了不少。但受嗓子条件限制,改学场面。

    1908年17岁时,经杨小楼先生介绍,拜南府著名音乐教习方秉忠为师,以后又向名鼓师沈宝钧、王景福、刘顺等学习武场。1911年正式登台为名旦吴彩霞操琴。1911-1912年加入俞振庭的春庆社拉后半工胡琴,为何桂山、刘永春、俞振庭等操琴。1913年又到富连成拉后半工胡琴。高百岁、马连良、侯喜瑞、筱翠花等都由徐老伴奏过。1914年秋正式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操琴,谭老原由名琴师孙佐臣操琴,因孙老同时又为孟小如操琴,有一次演出时间发生冲突,不能兼顾,徐兰沅就替孙佐臣给谭鑫培操琴了。由于他勤奋好学,第一次为谭老板托《碰碑》,就受到同行的好评和谭老板的鼓励。后来干脆辞了富连成的活,选择专为谭鑫培操琴的道路,直到谭老病逝为止。后徐兰沅接着给谭的女婿王又宸操琴,约有四年。

     1921年梅兰芳赴香港演出之前,琴师茹来卿忽然患病,不能相随南下。茹先生来求徐兰沅替他去一趟,就这样徐老陪梅兰芳赴港。演毕回京,茹先生的病仍不见好,从此包括赴美、赴苏徐兰沅正式为梅兰芳操琴,二位合作长达28年之久。这期间梅先生排了不少新戏,如头二本《西施》、《洛神》、《红线盗盒》、四本《太真外传》、《生死恨》等。这些戏的唱腔和曲牌穿插都是徐老与王少卿以及梅兰芳共同研究创造的。1923年在北京排《西施》时,梅先生感 到旦角单靠京胡伴奏过于单薄,就和徐老商议,反复试验,最后决定加入二胡,利用京胡与二胡差八度的关系,又设计了不同的伴奏曲谱,这样合声伴奏演出效果更好,此次革新很快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 由于徐兰沅长期为梅兰芳操琴,对梅派唱腔特点了如指掌,因此不少梅派传人请他说腔,如言慧珠、陆素娟受徐老指授不少。在京剧音乐研究创作之余,徐老还经营了京胡制造销售的老字号--"竹兰轩",地点在和平门外南新华街路东。数十年来为专业琴师和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不少优质产品。30年代以后,徐老又苦心经营两家戏园子--广德楼(主要股份)和中和园(部分股份),解放后都交给了国家。40年初徐老还在私人办的华声广播电台播讲过京剧音乐知识、胡琴及梅派唱腔。也为清华大学京昆班学生讲过课。

     徐兰沅娶杨隆寿五女为妻,婚后生三子三女。

     长子徐振刚,今年81岁,大学毕业,从事经济工作;次子徐振山即名武生徐元珊;三子徐振林,拉二胡,曾在陕西西安傍过尚小云先生。

     长女徐咏芬,今年84岁,为已故著名余派老生王少楼之妻;次女徐咏桢,77岁,适名老生赵金年;三女徐咏雯,现年75岁,适行外之家。

     1960-1966年徐兰沅受聘担任北京戏曲学校副校长,时年已近古稀,但仍兼任教学工作,受其指授者有名琴师燕守平、孙宝媛等。

     1964年现代京剧汇演之前,徐老曾参加了《芦荡火种》、《箭杆河边》等戏的音乐唱腔设计;"文革"前,还为叶盛兰、杜近芳设计了《祭塔》的音乐和唱腔,可惜未曾公演,全部资料就损失了。徐兰沅一生收了不少徒弟,很多都已成为著名琴师。按拜师顺序如下:王子祥(为程派传人新艳秋之兄,曾为其妹操琴,现已病故);杜奎三(各流派戏均能伴奏,以程派戏最擅长,为著名琴师,晚年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其弟子有姜凤山);李慕良(原唱老生,改习胡琴后,长期为马连良操琴。为著名琴师);沈幼良(票友,已故);任辛寿、陈涵清(30年代拜师,香港票友);黄天麟(为言慧珠操琴,现已退休);唐再炘、熊承旭(为李世济操琴,由名鼓师白登云介绍拜师);黎秋萍(上海京剧院著名琴师);李德山(著名琴师);李荣岩(北京京剧院著名琴师);蔡俊(为徐老最后收的弟子,手音好,业务精,曾在风雷京剧团工作)。 

徐门六代光耀梨园(下)  

        徐兰沅次子徐元珊(1927-1992),生于徐家故居宣武门外香炉营二条。6岁拜沈富贵为师,开蒙学武生,同时又从著名教师宋继亭学老生。12岁首次登台演《战冀州》。后带艺入富连成科班,艺名元珊,是萧长华给起的名。在科班主要从著名文武小生茹富兰和武戏教师王连平学戏。1943年17岁时出科。出科后曾搭很多班演出,如毛世来、谭富英、杨宝森、赵燕侠等均邀其助演。1945年19岁时与宋继亭先生之长女宋喜珠结婚,婚后生三子四女,现在仅长女徐佩玲、长子徐嘉瑞继承父业,成为梨园世家的弟五代传人。元珊习武生艺宗杨派,主要擅长剧目有:《夜奔》(林冲)、《探庄》(石秀)、《挑滑车》(高宠)、《英雄义》(史文恭)、《蜈蚣岭》(武松)、《白水滩》(十一郎)、《八大锤》(陆文龙,该剧得到茹富兰的真传)等。1950年以后加入梅兰芳剧团,直至1959年患肝炎脱离舞台生活。元珊参加梅剧团长达10年之久,他不仅能演好本工武生戏,而且经常注意观摩梅先生的演出,论亲戚关系梅兰芳管徐兰沅叫姨夫,故与元珊兄弟相称,在演出之余,经常把梅剧的特点讲给元珊听,故他对梅先生的表演知之甚详。50年代末梅先生初排《穆桂英挂帅》时,曾得到徐元珊的大力协助。后来梅先生又叫葆玖跟元珊练武工,60年代以后,梅葆玖排演梅派剧目,均请元珊二叔指导。不少梅派传人,也得到徐元珊的指授,如:李玉茹演《霸王别姬》的剑舞;言慧珠演《白蛇传》中白蛇与伽蓝对阵的快枪,都是元珊按梅派剧目要求给排练的。作为武生演员,能对梅派剧目如此熟悉,也是难能可贵的。

     1960年徐元珊应邀到北京戏曲学校任教。他教学态度严谨,强调学生要做到艺、技、戏的结合,认真抓好后进学生。他常对人说:"我们不能误人子弟。"后来担任戏校教务处处长,受他指授的学生很多,著名的武生演员沈宝桢、李宝春、关鸿钧等均受其教益。梅派传人李玉芙曾向徐老师学梅派名剧《晴雯撕扇》。晚年徐老师根据个人舞台实践和教学经验写成10多万字的从艺总结,这些经验之谈,未能及时出版,实在遗憾。1992年7月徐元珊因患肺心病辞世,终年65岁。

     徐佩玲,为元珊的长女,适张云溪之三子张启忠(武生)。著名京剧演员。佩玲1959年考入北京戏校,主要从赵绮霞老师学花旦,后又从父亲学梅派剧目。1967年从戏校毕业后参军在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1972年复员回京,分配到风雷京剧队以演现代戏为主。1983年曾获北京市文化局京剧大奖赛优秀表演奖。1985年调入北京实验京剧团,后并入北京京剧院。经常露演的剧目有:《拾玉镯》、《秋江》、《廉锦枫》、《醉酒》、《别姬》等。退休前在梅兰芳京剧团。现在北京振兴京昆协会主办的少儿艺术团任教。1998年1月曾随北京市文化交流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 徐嘉瑞,徐元珊之长子,1966年毕业于北京戏曲学校,现为北京京剧院武丑演员,在校期间曾受教于著名武丑叶盛章先生。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京剧团。

     徐莹,12岁,是元珊老儿子嘉理之女。1994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学武生,由马幼年老师开蒙。因天赋条件好,悟性强,身体素质好,自己又肯勤学苦练,加上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其连年获得京剧大奖赛专业组一等奖。1993年首次获奖年仅7岁,当时她正在少儿艺术团学习,以马幼年传授的《探庄》选场参赛,荣获"壮志杯"京剧大奖赛业余组一等奖。1994、1995年以杨长秀主授的《八大锤》选场参赛,荣获"燕京杯"、"蓝岛杯"京剧大奖赛专业组一等奖;1995年以张善麟主授的《劈山救母》选场参赛,获"梨园杯"专业组一等奖;1996年以京剧基本功参赛,获全国卡拉OK比赛专业组一等奖;1997年以朱福生主授的《雅观楼》选场参赛,获"韶山杯"京剧大奖赛专业组一等奖。这是徐家第六代传人。在梨园界连续六代从事京剧表演艺术的世家是很少见的。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