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第二中学网站:有多少人物可以糟改 韩三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3:19:52


大片《梅兰芳》上映了,声势很大,好评如潮,光是各种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就有十五种不同版本,美轮美奂,炫人耳目,足以让这个国宝级的京剧艺术大师的风采再次耀眼夺目。

但看到两段剧情,颇让人生疑,一是说剧中的“十三燕”也就是“伶界大王”谭鑫培(艺名“老十三旦”的原型,这个十三燕名字本身就改得荒唐,人家十三旦的意思是十三岁出名,你这十三燕是什么个意思?),是与自己孙子辈的梅兰芳新旧打擂、对台失败后给气死的。但是按史料记载,谭鑫培的死,是在威逼之下为桂系大军阀陆荣廷唱堂会才抑郁而终的。这笔帐怎么能扯在梅兰芳头上?二是说当年“珠联璧合,梨园佳话”的梅兰芳与孟小冬的一段姻缘,却惹怒了孟小冬的一个粉丝大学生,他迁怒与梅兰芳,跑到梅宅要刺杀梅兰芳,却误杀了梅兰芳的一个朋友,凶手自己也被赶来的巡警打死。这段案子,当年闹得满城风雨、人声鼎沸的,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大新闻。可在这部电影里,却全然不顾梅孟二人已经四年夫妻的事实,改编成了凶手是受梅兰芳的“戏胆”齐如山的收买指使,想用这种“假刺杀”的办法把孟小冬给逼走了,好让梅兰芳专心唱戏。不过,编导者也有自己的聪明之处,把齐如山的名字改了,改成了由孙红雷饰演的邱如白了。如山也好,如白也罢,这段改编的史实,所依何据,所源何本?如果仅仅“戏说”,倒也无妨,但这些附会,未免有些匪夷所思,而且“谑而虐也”。让一个皓首穷经、学富五车的老学究担当了一个唆使杀人的幕后主谋角色,九泉之下,恐难以为安。

齐如山是河北高阳人,世居北京,自幼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在清末便已有文名。早在民国初年,他就为崭露头角的年轻梅兰芳指点分析,捧梅甚力,后来索性做了梅兰芳的入幕之宾,专门编戏。成了名副其实的“戏袋子”,编写了大量新戏如《天女散花》、《廉锦枫》、《洛神》、《霸王别姬》、《凤还巢》等等,开创一代新风,为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他的倡议奔走下,二三十年代时,梅兰芳曾几次出访日本、美国及欧洲,使中国京剧得以弘扬海外,跻于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林。就是在这些懂历史、知音律的“梅党”文人们幕后主持之下,加上梅兰芳本人的闻过则喜与从善如流,才使古老的京剧高度发展成为雍容华贵的中国艺术。故此,有人说过,没有齐如山,就没有梅兰芳。看过齐如山的自述,也相信旧时文人所信奉的“君子交绝,不出恶言”,他何曾用过如此卑鄙而拙劣的手法来暗地里雇凶杀人好惊散这对野鸳鸯呢?他哪里会用近似疯癫与出卖的手段在梅兰芳多次拒绝日本军队对他发出的演出邀请时,却暗中冒名向社会公布梅兰芳即将复出的消息呢?

还有影幕后面的几段历史不妨说说,即便是在“梅党”文人里面,也是良莠不齐的,如为梅兰芳办理文案、参谋剧情的著名文人黄秋岳,后来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七七事变”之际,南京政府要对停泊在江阴以西长江上的日军军舰实施沉江封锁的重大军事行动,可是未及动手,黄秋岳竟将这一重大军事行动出卖给日军,让日舰抢先一天溜走。蒋介石大为恼怒,严令破案,黄秋岳后被查获,以汉奸罪处决。

还有日伪时期,梅兰芳南下避祸是有,后来在上海的蓄须明志也有,但过得都是有惊无险的寓公生活,但是像影片里刀光剑影中与日本人正面交锋的场景,是不曾发生过的。抗战之前,梅曾赴日演出两次,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梅兰芳曾组织过联合义演,还捐了1万大洋给日本。所以,日方还是要“投鼠忌器”,不敢贸然向盛名之下的梅兰芳下手的。再有那个人称“冬皇”的孟小冬,虽心高气傲,才情过人,却两度为妾。先是嫁给梅兰芳,仳离后又说“不嫁则已,要嫁就要嫁一位跺脚乱颤的人”。知道后来20多年后她花落谁家吗?嫁得竟是“海上闻人”青红帮头子杜月笙。而杜月笙本人,也不是我们平时所想象的那种凶神恶煞、青面獠牙似的黑恶势力,据新进出版的陈存仁先生所著《阅世品人录》介绍,杜本人也是一个颇具侠肝义胆、乐善好施的江湖豪杰,而且自始自终地支持抗战,“八?一三”中日开战之前,日本松井大将以及土肥原贤二,均往杜宅拜谒,杜氏托病不出,让日人恨之入骨,所以战火燃起后,就匆匆逃离上海了。所以,孟小冬下嫁杜月笙,完全是甘心情愿,也没有后人所想象的强迫与无奈之说。

这就是历史,就是梅兰芳所生活和成长的那个复杂而凶险的时代。如果过多地去曲解历史,糟改人物,或是贬低别人来抬高主角,那编导者所走的,怕依旧是“高大全”的那一套路子。谦谦君子如齐如山的后人,在台湾和内地都有,不知他们看到这部影片,将作何感想?假如他们对簿公堂也来索要名誉权的话,不知编导们又将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