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史可离婚了吗:三国中的《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借刀杀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40:28

三国中的《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借刀杀人

(2010-11-11 18:41:16) 转载▼标签:

杂谈

第三计借刀杀人

    计名出自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说北宋时期,范仲淹的政敌密谋策划,让没有打仗经验的范仲淹领兵征讨西夏,目的是借兵强马壮的西夏军队这把“刀”除掉范仲淹。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策略。《兵经百字?借字》说:“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仞。”借有明暗之分,有强借诱借之别,可借人力、物力、财力、势力等。能不费吹灰之力制敌于死地且毫无蛛丝马迹的才是高手。
    原文是“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一>刘备唆曹操杀吕布
   刘备唆使曹操杀吕布,仅用了一句话。
   照常规推断,凭曹操的胸怀、气度和智慧及唯才是举的观念,抓获吕布后,不杀而收为己用的可能性很大,毕竟吕布是“天下第一条好汉”,武艺超群,关羽、张飞、刘备三英战吕布,居然不分上下;毕竟吕布也愿意投降,而且有点不自量力地想当曹操的“副手”及先锋;杀降将不义,而当时曹操又非常需要将领。从曹操容忍祢衡的“国骂”,放任关羽过关斩将的逃逸来看,曹操完全有这个胸怀。
    但在杀与不杀吕布的问题上,曹操征求了刘备的意见。
    刘老先生一句话点醒了曹操:“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原来吕布先认丁建阳即丁原为义父,后杀丁原投董卓又认董卓为义父,以后又杀董卓纳其妾貂婵而自立门户,此等不光彩的历史曾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如此无义之人养之无异于养虎。于是曹操毫不犹豫地杀掉了吕布,刘备也顺势除掉了日后的一个竞争对手。
   当然我们在此也不能否认另外一种可能: 曹操偏向于杀吕布, 但由于吕布愿降, 因此多少有点担心毁了声名,于是故意征求吕布的敌人刘备的意见. 恨死了吕布的刘老先生趁机放火,曹操毫不犹豫顺势而为. 从这个角度说, 是曹操、刘备合谋杀了吕布.

<二>周瑜除蔡瑁与张允
    三国中借刀杀人最精彩的是周瑜智除蔡瑁、张允。蔡瑁、张允是刘表的副将,投降了曹操,任命为水军将领。二人久居江东,十分熟悉水战。赤壁大战前,周瑜想先除掉他们。
   恰在这时,曹操安排谋士蒋干来到东吴周瑜处当说客。周瑜实施了借刀杀人的妙计:先是大摆宴席盛情接待久违的老同学蒋干;然后借口蒋干是在曹操处任职,而曹操又是自己当前的敌人,为了不伤感情,只准谈私事和饮酒,不准谈公事,这样让蒋干无法下说词;随后又装醉邀蒋干同睡,让蒋干偷走伪造的蔡瑁、张允写给周瑜计划暗杀曹操的文书;接着又梦呓告诉蒋干数日后可看见曹操的首级;四更时分又装成江北有人过来传信的假象;通过“分析判断”,蒋干坚信了蔡瑁、张允要谋害曹操,连忙偷走书信溜回曹营向曹操禀报。
    曹操北方的老班底不善水战,赤壁大战时用的部队基本上都是荆州的降卒,是否已降服还不敢肯定,见蔡瑁、张允计划反叛的人证物证俱在,临战的曹操不加思索立即把二人杀了。但聪明的曹操很快反省过来,知道中了周瑜“借刀杀人”之计,不过为时已晚,后悔莫及了。
    故后人有谚语:曹操背时碰蒋干。因为没有蒋干,可能没有蔡瑁、张允之死,如果二人不死,可能赤壁大战会要重写。

<三>孟德善借故或借刀
    曹操借刀或借故杀过一些人。前期出于战事需要,后期出于政治需要。这里我们谈谈几个代表性人物。

    第一个是管粮官任竣部下的仓库保管员王垕。
征袁术之时,适逢荒旱,17万大军日费粮食巨大,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孙策,只借得粮食十万斛,不敷支散。王垕请示曹操:兵多粮少,如何办。曹操指示,即日起,改用小斗分粮食。
    第二天,军士无不嗟怨,皆言曹操欺众。曹操秘密将王垕唤来,说:“我欲向你借一物,以压众心。”
    王垕说:“丞相欲用何物?”
    曹操说:“欲借你头以示众耳。”
    王垕大惊,诉自己无罪。
    曹操说:“我亦知你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必变矣。你死后,你妻子吾自养之,你勿虑也。”
    王垕欲再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王垕私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怒始解。
   次日,曹操传令:“如三日内不齐力破城,皆斩!”众军大畏,奋力拼搏,一举击溃袁术。
   这次借刀杀人,借的是王垕的头,但杀的却是军心。
   第二个是怪才祢衡。
   曹操要招安刘表,贾诩进言:“刘景升好结纳名流,今必得一有文名之士往说之,方可降耳。”荀攸推荐孔融,曹操同意了。但当荀攸找到孔融时,孔融又推荐祢衡:“吾友祢衡,字正平,其才十倍于吾,此人宜在帝左右,不但可备行人而已,我当荐之天子。”于是直接向天子上表推荐。
    天子览表后,交给曹操处理。
    曹操遂使人招祢衡来。祢衡来后,曹操不命坐。祢衡欲用才气和傲气来打动曹操,于是感叹说:“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
    听了这话,曹操非常反感,吾手下数十人,皆当世英雄,何谓无人,于是将荀、荀攸、郭嘉、程昱、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吕虔、满宠、于禁、徐晃、夏侯惇、曹洪等人摆出来,炫耀了一通。
    谁知祢衡一一妥落说:“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可使吊疾问丧,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呜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筹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酒囊、饭桶、肉袋”,而把自己则吹嘘成“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德配于孔颜。”此等放肆及狂妄,只有不计任何后果的狂人才敢为。连一贯忍辱负重、颇有修养的张辽当时都气得要杀祢衡,但曹操制止了张辽而没有杀他,而是要祢衡去当鼓吏。
    当鼓吏的祢衡仍不收敛,在大厅上当着宾客赤身裸体换衣服。
    当曹操叱其庙堂之上,何太无礼时,祢衡借机说:“欺君罔上乃谓无礼。吾落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乎!”进而又大骂曹操不清白:“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祢衡此时还想以“傲”来“征服”曹操。
    如此放肆,换上任何一个人,可能当时就会把祢衡杀掉了。但曹操没有杀他,而是命祢衡往荆州为使,招降刘表,如刘表来降,则用作公卿。
   祢衡不愿去,曹操命令备马三匹,用二个军士挟持住祢衡强行送到刘表处。
   祢衡到了荆州,见刘表后,虽颂德,实讥讽、戏谑。刘表也不喜欢,左右劝杀掉之。
   刘表是三国时期少年得志的文武全才,早识破曹操借刀杀人的诡计,为表现一下自己也很有见识,同样不杀祢衡,让其去江夏见黄祖。
   见到黄祖,祢衡终于混上了一点工作。没有文化的黄祖非常喜欢有文化的祢衡,两人很谈得拢。有一次,一起饮酒到高兴处,黄祖问祢衡,我这样子,将来会怎样。祢衡有点醉了,又口无遮拦地说黄祖:“汝似庙中的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鲁夫黄祖大怒,管他什么名士,讲什么胸怀,毫不犹豫地把祢衡杀了。
     这次,秀才终于遇上了兵。
    不过,祢衡对黄祖的预言倒很准确,黄祖其实真的是无灵验的短命之辈。后人有诗叹曰:
    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
    今来鹦武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祢衡是当时的名士,说爱才如命的曹操有意要杀之,是不合理的,一开始确实想收为己用。但第一,孔融不将祢衡直接推荐给曹操,而是推荐给皇帝,曹操心理一开始就有个结。大文豪孔融也因此在曹操心中打了个折扣。第二,祢衡当时才二十四岁,曹操想挫一挫他的锐气,故一开始便不赐坐只是想磨难一下他。谁知道祢衡一触即发,一顿讥讽,将曹操所有喜欢的文臣武将贬得一文不值。但曹操还是忍住,贬用祢衡为鼓吏。谁知鼓吏祢衡又将曹操一顿“国骂”,曹操实在忍不住了。忍了又忍的曹操还是担心杀祢衡失人望,于是使了一个双重计谋,一方面将祢衡强行送到刘表处,招降刘表,既买了孔融的账,又看你祢衡到底是否有真本事,如果真的能说降刘表,给高官厚爵也可以。说服不了刘表,你有何面目称名士呢?另一方面祢衡这种个性谁都忍受不了,我曹操都难以忍受,在其他地方你还能混下去吗,你代表我曹操去说降,肯定又会羞辱刘表,让刘表去杀你吗。
    这一借刀杀人之计最后还是实现了,只不过是通过刘表又借了黄祖的刀。
    狂生祢衡也确实该死。祸从口出、恃才疯狂、无尊无长、腐儒舌剑,不善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才气,如果真能说服刘表投降,不也做出了一番大事业,而让曹操刮目相看,改观命运吗?可见祢衡毕竟还是一个空谈之辈。
曹操还借故杀了杨修。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杨修的故事写得很精彩,并编入了中学课文。杨修与祢衡之死有相似之处,都是因才而误,只不过祢衡一开始就露出了原形,而杨修却在不知不觉中因露才而遭致杀身之祸。
    事实上,杨修之死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曹操欲立曹丕,而曹丕身边无人能与杨修之才匹配,可惜杨修与曹植最好,很多关键问题是曹植的老师,有意无意地参与了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因此,曹操杀杨修有为曹丕增势而剪掉曹植羽翼的意思,让兄弟今后君臣分明,相安无祸,故而抓住杨修通过夜间口令识破曹操收兵之心的机会,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之名将杨修除掉了。

    真正最有趣味是曹操借宝刀刺董卓!故事我们都知道,这是一出正典的借刀杀人!但曹操刺董卓为什么要借宝刀呢?
    曹操依附在董卓处, 假如真的有心刺杀董卓,找把好刀、找个机会不顾一切杀掉董卓不就功成名就,一切都解决了吗?为什么非要借王司徒的宝刀再行事呢?
原因有四:
    其一, 告诉大家,我小曹为国家去杀董卓去了,万一有什么不测,各位可得帮忙。千万不可只作壁上观,并藉此增加自己反董义士的法码。
    其二, 明告王司徒, 我们是一条战线的。
    其三, 宝刀锋利,最好是一刀解决老匹夫。因为此前曾有越骑校尉伍孚,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伺机杀卓末逐而亡身成烈士的先例。
   其四, 我还不想成为烈士,杀掉了董卓还要回来,因此必须要有退身之计。刺杀成功,马上政变;刺杀不成,立既逃走;现场露馅,谋刺改献刀,预留此生还退路。
  见,借宝刀行刺是曹操善谋的表现,谋刺改献刀也绝对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曹操能立于不败之地,既便多次小败也无伤筋骨,靠的就是这种进退自如的深层次的立体式的谋。
    年轻的曹操孤伶伶地去做刺客,本身信心己不足,但己表态又不可能失信,于是勉强行动,行刺失败,心有余悸的他不抱任何幼想,既刻逃离洛阳,更体现了其善断的能力。可能此次当刺客对曹操心理影响太大,曹操此后的一生再也没搞过行刺的策划,也从未安排过下属去弄此类勾当。

 

(孟德思奇)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在新三国中此计被三国中的人物频频用之,如刘备借助东吴抵抗曹操;周瑜借刘备之刀杀曹操,没想到被诸葛亮识破,安排关羽守华容道,关羽感念昔日之情放过了曹操;新三国第72集,吕蒙攻取荆州后,拒见陆逊(因为陆逊是来阻止他杀关羽的,因为陆逊知道他最恨关羽),急命一支精兵追杀关羽。关羽大营中一片混乱,关羽军兵败如山倒。曹操命人对关羽只击不杀,欲将祸水引向东吴。吕蒙率兵对关羽紧追不放,关羽败走麦城。吕蒙杀敌心切,终将关羽拦截下,关羽手下战将奋力搏杀,全部战死。关羽大义凛然,从容自刎。吕蒙将其头颅砍下,以告周瑜在天之灵。
    像新三国中演的,吕蒙一意孤行,不顾大局,只为自己一时之快的人,可以说很多!为将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顾全大局,不服从命令,就谈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将军。也就是缺“智“,身为统帅的人,一定应该是EQ很高的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食色诱于前而不为所动”。能够放下私人恩怨,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评论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