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直销银行可以干嘛:谈变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8:37:54

谈变态  

2007-04-22 12:17:22|  分类: 乱弹

 

    大城市,总是包罗万象,什么人都可能遇到,什么事都可以发生。在这个压力巨大、诱惑众多、精神与理想崩溃、道德沦丧、人际之间冷漠如霜的时代,犯罪率自不必说,一直是上升趋势,而人的精神性疾病、自杀率也不断呈现增多。犯罪、自杀与精神性病变等现象都是比较明显的,容易被社会和政府所注意的,但是还有一些让人感到无比恶心但是却无可奈何的现象正在迅速呈现扩大趋势:变态、偷窥、还有性心理畸形等。这些现象是道德感的败坏,但又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很难被惩罚,或惩罚力度也不够。执证困难、执法困难、侵犯者数量庞大、隐私权意识不足等等因素,都造成了这些现象的泛滥而又无从遏制。

    记得当年拍照手机刚刚出现的时候,社会上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因为拍照手机的出现无疑是人群隐私权最有可能的侵犯者。看看网络上日本和韩国那么多的偷拍、偷窥的录象和图片,就知道,这个社会的隐私弱势群体,也就是最容易被别人侵犯隐私权的群体,如明星、少女等,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平时在网络上见多了,但是没有发生在自己身边,也就没太当回事,毕竟,城市太大,社会太杂,对于一些奇异的事情见怪不怪了,对于他人的痛苦也往往比较冷漠,至多感叹一下。不过,如果变态就来到了自己身边,就潜伏在周围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群中的时候,就会有种一种吞苍蝇的感觉了。

    如今的偷窥与偷拍,防不胜防;如今的变态与畸形心理,大幅增多,其胆子越来越大,采取的变态行为越来越多,早已经成为社会公害。商业媒体用最下流的刺激在不断蛊惑人,看看搜狐新浪等等的社区和图片库,那些编辑故意把游走于法律边缘极其不道德的图片和视频放在网站上吸引眼球;看看那些数码厂商,整日夸耀存储量、清晰度、分辨率来大肆推销自己的产品,当偷拍盛行的时候,他们暗自窃喜,因为这意味着市场需求在扩大;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国内能把几年前肆虐横行的色情网站打击得无处藏身的时候,就已经不错了,比欧美和日韩要强多了,哪还有精力去一张一张图片、一个一个视频去界定是否色情违法?

    更何况,许多恬不知耻的明星故意要“走光”吸引人气,人气意味着身价和金钱,而幕后的行交易、性贿赂比比皆是,小小的隐私权算得了什么?这就给人巨大的刺激,同时造成一种错觉:偷窥偷拍很正常,毕竟人是有欲望的,加上好奇心,就变成可以理解的行为了。这真是愚昧到了极点,隐私权是一项重要权利,在欧美无比看重,甚至可以用夺取偷窥者生命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在美国,你想去邻居家里偷拍,如果那家发现,可以拿出枪将你干掉!

    遏制偷窥者、偷拍者、变态者越来越猖狂的行为,一个要从道德上加以声讨,拿那些追求“人气”的明星首先开刀,她们造成的影响实在太恶劣了;其次要从法律意识上教育广大民众隐私权的重要性,要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同时法律上要对隐私权以及涉及到的偷拍偷窥等变态现象加以明确界定,并详细规定民事与刑事惩罚程度;政府司法部门与行政部门更要着手开始研究具体措施,加大执法力度。如此,才有遏制的可能。

    这个时代本来就很败坏,无奈。但我们完全可以做些什么,也应该做些什么。
杂谈变态作者:中男  发表日期:2005-10-20 2:03:00
 
         也许只有在杂谈,红脸的帖子一般不会热,热的帖子一般都比较变态。
  
  性学专家说,变态只要不危害到其他人,他的行为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理解。变态者自己说,变态是先天的,其实我也不想这样……,传统性观念者说,变态的,太变态了。
  
  从杂谈的变态现象来看,变态应该是一种利益驱使。可以混成热贴,所以大家都变态,甚至仿效变态。变态成为一种风气,甚至成为一种另类的美了,正常的也就成了变态的了,最起码不受大家欢迎。
  
  如果说虐恋等行为还可以理解的话,那公车露阴骚扰这样的变态,也要让我们来理解和尊重,委实让普罗大众有些接受不了。接受不了是接受不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大众看别人变态,而且还一边呕吐一边居高临下地批评,一边津津有味地欣赏。这,有些变态了吧。
  
  发贴,追求的就是一种回复快感。无论是喝彩还是驳斥,只要有回复,就会有生理上的反应。痛或快乐,都很刺激。但是正常发贴,在杂谈已经越来越没有快感了。一个红脸帖子通常只有几个“up”的回复,用心写贴的坚持几个回合,怕也要萎泻了。
  
  正常行为没有多少快感,导致大众也不太喜欢用正常行为了。剩下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变态,要么看别人变态。只有这样才有快感。
  
  

扯谈变态

(2009-08-02 20:30:58) 你......变过态吗?也许没有.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的现代化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变态"一词也都有着各自的概念和解读:有人把越过常人的道德伦理和法律约束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称之为“变态”;也有人把那些冥顽不化,过分遵守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清规戒律的思想状态称为“变态”.总而言之,答案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由此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人的答案中得知这个人的变态程度.换言之,如果一个没有变态的人,他(她)一定会把轻微的变态行为称为变态;然而严重变态的人对于轻微变态早已司空见惯,所以他们会把严重的变态称为变态,对于轻微的变态视若无睹.其实他们本身已经是重度变态了.如果要把"变态"的鉴定提交给权威部门,那将大大延误变态病人的检测和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为这些权威部门的人大部分都是变态狂.前几天不是有人开胸验肺吗?直到人家把胸膛剖开才鉴定他患有尘肺.还有那个李佳欣,表面光鲜可人,内心却是一片铅灰色,蒙垢太深.竟然为了保持身材寻找"代孕"妈妈,把自己的卵子和老公的精子结合成胚胎后放入别人的子宫内进行“代孕”,我不知道你这么自私,缺乏母爱天性的女人还会有多少"正人君子"恋慕你?

浅谈变态

现在有这么一起子人,号称“变态”。他们并不是太过看重“变态”这个名头,实在是“变态”可以捞到不少油水。比如说在单位上,“变态们”可以不顾一切地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不用顾忌别人(领导、同事)来给自己加上一个“变态”的冠冕,他们反以为荣。这些“变态”是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挥刀自宫”的,其实说起来是人之常情,情有可原;而那些闲着没有事干而故意“变态”或者装孙子装“变态”的人才可恶。

可恶的“变态”和可爱的“变态”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为了自己的好处和利益而成为变态的变态们本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生存原则而“自宫”,这就是可爱的。因为人的温饱一旦不能满足,就Game over了,还谈什么爱国爱厂?所以为自己的生存所需而变态的变态者是可爱的,值得赞扬的;人本人本,人是根本嘛!你不必为了一个人为争夺一个空瓶子而大惊小怪,因为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所谓“脏老鼠”们是深知残酷而好笑的游戏规则的。

其次,可爱的“变态”们一旦有了充足的温饱,就满足了(充其量再满足其性欲)。

第三,可爱的“变态”往往是本质善良者;正是“我本善良”,《笑傲江湖》里的林平之渐渐成为“变态”的时候,依然不能忘记亲人的深仇大恨,但其不知江湖的游戏规则而逐步沉沦,幸好最后身陷囹圄而无险,能有很长一段时间来反思江湖世界。

下面该说说可恶甚至恶毒的“变态”们了(以下简称“恶变态”)。恶变态们不愁吃不愁喝,却乐得去整人,就像旧社会宫里的太监们。他们(以下还得称“他们”,因为他们连畜生都不如,不配称“它们”。)动不动攻击社会、毁谤他人,以欺负人为乐趣,甚至麻木了,以欺负人为习惯。这种人不能像“可爱的变态”们那样给于同情和正确的引导,而是彻底应该让他们去见如来。变态之所以成为变态,就是变态经常持续做一些变态的事、说一些变态的话。什么“性变态”、“声变态”、“形变态”、“心理变态”……,里面除了有少部分可爱的变态,大部分都是恶变态。人一旦变态(当然是真正的、特殊的、恶毒的),就如同疯狗,因为一般而言,狗吃饱了就不咬人了,至少不咬自己的主人;而疯狗……嘿嘿,大家都明白!

糊涂的写了上面一大段文字,实在是既没有科学含量,又没有技术含量,权且也准备着让大家叫我“文字变态”吧。我很高兴获得这个名誉,因为说这篇《浅谈变态》是“变态文字”的人至少不是太监,因为太监是喜欢变态的。

现在有这么一起子人,号称变态,更把“太监”当宝贝来当,因为他们已经早已没有什么羞耻了,所以大家在马路上看见现在还有“太监”,千万不要吃惊,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啊!

千万不要和变态还有太监一般见识,因为变态的太监正等着扩大自己的队伍、设计好了圈套等着你也“挥刀自宫”呢!

(注:本文是错埠岭居士偶作偶感偶识,完全出于偶然,不是歇斯底里的变态;如果有人把我说成变态,那……嘿嘿,一来:说不死人,二来:日久现真。所以鄙人劝变态们不要枉费心机了,嗳,我也是白劝,因为大家不要忘记了——病入膏肓的太监终究是变态!!!)

时零六年十月七日

 

心理医生谈变态心理学作者:太原圆成心理咨询     时间:2010-10-06 21:39:05  


         一、(一)定义心理学对个体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正常个体为研究对象的,称为普通心理学;一类是以异常个体为研究对象的,就称为变态心理学。具体而言,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既包括精神病人的心理行为异常,也包括躯体疾患、正常人在药物治疗作用下或催眠及其他特殊意识情况下的异常)与行为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精神病学家证明,所谓变态心理,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虚实不分、真假难辨,混淆现实与想像的界限,把想像或幻想当成真实,把心理的东西当成物理的东西。
      (二)变态心理的发生率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同一时期,在外表正常的人中,几乎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1982年,我国在12个地第三章 变态心理学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15岁~59岁的人口中,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为10.54&permil,1991年再度调查,比1982年有明显的上升。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综合性医院的门诊病人中,2/3属于心理病症与心身病症患者;在美国缺勤的职工中,2/3是由于疾病的原因。其中,精神病、心理疾病所占比例最大。国内类似的调查发现,精神障碍困扰国人,在全国疾病总负担中排首位,病人共达1600万。1978年~1987年,北京海淀区16所大学的统计材料表明,因精神疾病休学的学生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占因病退学的64.6%。在因病休学、退学的疾病中,精神疾病已经由1983年的第二位,上升到1987年的第一位。近年来,国内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各地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者的数字不完全一致。综合各地的情况,大约2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
      心理变态的标准与成因(一)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别1.问题的难度与意义(1)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困难性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困难在于:①异常心理活动和正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极难规定一个正常与异常的分界线,但在有些情况下两者又有实质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②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客观环境、主观经验和心理状态以及人际和社会关系,而判别标准受判别者对这些因素所起作用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方法论的影响,因而在此问题上较难有统一而为大家公认的标准。(2)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意义弄清心理正常和异常的范围和标准对于理解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极为重要。并且有关精神病的诊断、预防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等都会涉及正常、异常的标准问题。2.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人们常常根据以下相对标准,去判别心理是否正常:(1)经验的标准 ①根据当事者的主观经验。病人自觉抑郁、焦虑、恐怖等。 ②根据观察者的经验。根据一般人的观察,特别是专业工作者的观察,判明是否心理变态。这种标准因人而异,主观性较大,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差异程度也比较大。(2)社会适应性标准 “变态”是对偏离社会期待的行为的一种称呼。最常见的东西都是正常的,亦即特定文化下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确定某些社会心理(行为)作为常模,凡是符合这一常模的被确定为正常心理,偏离这一常模的即为变态。此标准受到历史背景、时间地点、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某种行为在一种情况下被认6 0为是异常的,换了另一个情景就可能大不相同。(3)统计学标准基于统计学原理,确定一个人正常或异常的标准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变态”一词意为不一般或不典型,偏离了常模或标准。一切特征———智力、身高、体重或行为,只要偏离常模,都是变态的。这个标准较注意根据统计结果区分病态和常态,考虑到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之间存在连续的量的改变。一般情况下,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适用范围较广。但有些心理、行为分配不一定是常态曲线;有些数量虽呈常态曲线,但仅有一端变态,另一端则是优秀水平(如智商)。另外,统计学标准的效度也值得怀疑。(4)心理成熟的标准变态指个人行为未能达到该年龄水准应有的成熟程度,即幼稚或退化之意。当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阻碍,会出现停滞于某一阶段或退回到先前较低阶段的现象,这种停滞或倒退就可能成为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原因,成为变态的原因。故个人心理特征与其年龄是否相符也是判断变态的一个重要指标。(5)医学标准即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检查和生理、心理测定,确定某些心理异常原症状,由此分析、判断其产生原因。如智力突然下降、个性特征突然改变、某种药物中毒、脑部某些病变等,对于这些症状的临床检查,就能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但是,由于心理变态者很多没有躯体症状,像神经症、人格障碍等;有的心理变态原因复杂,除了生物因素,还有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故医学标准也不是很理想。故医学标准比较客观,但运用范围比较狭窄。当然,还可以制定出其他一些标准。一般而言,对正常还是变态的诊断,要根据一个综合的标准,包括智力是否正常、情绪是否健康、意志是否健全、行为是否协调、人际关系是否适应、心理特征是否符合年龄等,来对个体进行判断,而且这种判断还应在一段较长的时间进行考虑。
      心理变态的原因引起心理变态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医学界、心理学界及有关学科,已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其更加准确的因果关系的探讨尚待进一步加强。1.生理因素个体的生理状态对心理变态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这些生理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体型结构、机体病残和生化改变等。有时,这些因素单独起作用;有时,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形。2.心理因素在变态心理的形成过程中,心理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个体在满足其心理需要时遇到挫折,其行为反应就有可能趋于失调或变态。如个体婴儿期的剥夺,幼年期个体缺乏生活经验或曾有过恐怖经历,青春期的敏感与失调,成年人的挫折和失败等。3.文化因素文化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随地域、民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在原始社会很少发现精神分裂症,战争或严重疾病流行时期容易发生癔症,和平时期则少见。随着社会、经济、文体、科技的发展,噪声加剧,空气污染严重,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再加上人际关系的复杂,常常引发焦虑、烦闷等心理障碍,有的成为变态心理。城市与农村、中国与外国、文化背景不同,往往引起不同的心理变态。4.社会因素个体都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着不同的心理与行为,
       因此,变态心理也随着社会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社会因素包括价值系统、家庭影响、教育影响、政治与经济影响等。时代的进步促进社会形态的发展,尤其当社会发生重大变故之后,人们的价值系统面临着更新、调整、平衡一系列问题,如果适应不良,轻则导致迷惘困惑,重则可能产生心理变态。每个人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幼年的生活经验与亲子关系,父母与家庭成员关系的亲疏、争吵、离异、分居等,家庭成员与社会关系,家庭成员的生死、经济的贫富、地位的高低等,都会导致变态心理的产生。每个人都会受到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影响,三方面的教育是否一致,家庭教育的宽与严,教师的人格、态度和师生关系,学习中的竞争、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心理变态。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生活,无不受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心理异常的轻重,随着社会阶层的不同而不同。在上层社会里,神经症患者较多,精神病患者较少;在低层社会里,则有着相反的情形。很多材料证实,多数心理行为的失调、异常,像反社会行为、酒精中毒、药瘾、性变态等都与社会经济环境、社会风气和社会弊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有心理学家认为,变态的社会产生了变态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