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商银行图片:和谐”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5:18:35
如题 1、 “和谐”是什么?
——学习“矛盾论”有感
我们敬爱与怀念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主要是因为运用毛泽东思想可以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当前,党内党外,会内会外,从官方到草民都在大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请问什么是“和谐”?如何实现“和谐”?权威和精英们至今也没给出个明确的回答。讲得好听一点是“群策群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去摸石头过河。”讲得难听一点是“各弹个的调,各吹各的号”。近来网友们在媒体上看到的“不准有杂音”、“中华民族从老祖宗起就有不平等的劣根性”、还有什么“各取所需,各安其所”。。。。。。等等,骨子里就是一句话:“各认其命就是和谐”,“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不要再吵吵闹闹就是和谐”。
我们有理由问一句:到底什么是“和谐”?
有人提出要用x时间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他们把“和谐社会”,当成了一种“美好社会的理想”。其实,就是用一万万年,这“和谐社会”也是建不完成的。用“矛盾论”可以作如下解释: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存在是运动存在的一种形式。矛盾消亡了,就是运动消亡,没有了运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都烟消云散。所以想建成一个没有矛盾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空想的现代乌托邦。
矛盾存在的形式有两种:即矛盾的对立与矛盾的统一。矛盾的对立是永恒的,没有矛盾的对立,就不可能有“发展”。道理很简单,没有问题,你也就不会去解决问题。这世界就不会有变化了。即使是“美好”,但也是“僵死的”。所以说“矛盾的对立是永恒的”。在“发展”的进程中,问题会接连不断的涌现,解决前进中问题就是“发展”。
何谓“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那就是矛盾的统一。矛盾的统一是有条件的,矛盾的统一是暂时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矛盾统一的充分及必要条件是:矛盾的对立面要均衡,和矛盾的对立面双方都按“游戏规则”运作。所谓“均衡”,就是说,“博弈的双方要有基本对等的谈判能力”。道理也很简单:用鸡蛋碰石头,不可能双赢。如果对立面中只要有一方或双方不遵守“游戏规则”,把“博弈”变成了“巧取豪夺”,矛盾则不能统一而只会加深加大。“一夜暴富”的神话已为此作出了实证。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矛盾的统一是暂时的(有时又是很短暂的)。因为,已经解决的问题会死灰复燃,或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再现。例如:工人与资本家进行增加工资的谈判,双方达成共识,工资增加了,但是工人的劳动保险被偷偷扣除,每天劳动时间又被增加。于是又形成了新的“博弈”。
就“均衡”而言,眼下工人、农民和所有卖劳动力者,都是“弱势”群体。其根源是因为他们没有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组织。宪法给与他们的权利没能在实际的政治与经济活动中得到落实。他们的正当权益任人侵犯,他们的生存任人宰割。他们名为“主人”,实际上天天都在“任人摆布,任人驱使”。所以说建成所谓的“和谐社会”只是一种“黄粱美梦”。要“和谐”,不是建“和谐社会”,而是求“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指在发展进程中,通过努力,达到一部分或大部分“程序”的和谐。即设计“程序”时要考虑它们的“兼容性”,不要朝令夕改,更不要使政策左右相抵或左右逢源。力求“社会和谐”,实际上是统治者提高执政能力,借以稳定社会的一种手段。
那么如何力求“社会和谐”呢?
首先问一句:我们的现今社会何处不和谐?不和谐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回避这些问题,或不去深究、不愿解决、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将是用空谈来糊弄老百姓。现在上上下下的官员和主流媒体都好像在高喊“和谐”。其实都不能点出,或不敢点出“和谐”的要害之处。大家都在“敲边鼓”,“假、大、空话成文章”。好像人人都怕自己说错话,而给这个“和谐’造成负面影响。唯一敢说敢言的是网友们,在他们精彩的发言中,我终于寻找到了关于“和谐”的答案。
不“和谐”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会上会下人们谈得都不错,然而都不准确,都没能抓住主要矛盾。我们的当前社会不和谐的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矛盾的双方相依而存又相互对立。资本要获得最大利润就需要运作劳动,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压低劳动成本,采用合法与非法的一切手段,对劳动者进行剥削,当劳动者进行反抗时,则予以无情的镇压。资本与权利结合起来,达到共识:“只承认资本的价值,不承认劳动的价值。”——这就是当前一切“罪恶”的根源,这就是不“和谐”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属性用大众话来说是“剥削与腐败”,用主流语言来讲叫做“没处理好资本者(包括国企高管)与劳动者的利益关系,和共产党员们发挥先进性不足”。用大众话来说,就是要“反腐败”和对“剥削”加以规范和限制。用主流语言来讲就是,“不要再提剥削,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照顾到各阶层的利益,要善待企业家。”
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哪里?它就是“资本”。我国当前的“资本”(包括民营和国有)在现行法律与政策的运作与安排下,在某些执法者和权力的怂恿包庇下,可以任意和强制招收廉价的劳动力,强迫劳动者接受恶劣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实行残酷的剥削,和违法的侵犯人权,使劳动者成为任人宰割的弱势群体。“资本”倡导“金钱万能”,追求“腐败糜烂的生活”,毒害社会。“资本”制造出“两极严重的分化”,是一切不和谐的根源。承认不承认我国当前的“资本”是不和谐的根源,是真和谐与假和谐的试金石。
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运行,“资本”逐渐成熟,它们在对待“劳动”问题上已经学会了“明智与节制”,“善待劳动者”已成共识。劳动者们有组织,团结一致的维权斗争狠狠的教训了资本家,使他们没齿难忘,不再敢“欺负”劳动者,而改为强调“劳资双赢”。在劳资“博弈”谈判时,劳动组织有足够的能力,而资本家则对劳动者有足够的“善意”。矛盾很快得到统一而化解。“资本”的成熟,也抑制了“金钱万能”的导向,经济与政治上的公平、公正与平等都得以改善。由于“资本”与“劳动”关系的改善,资本的运行更舒畅,“劳动”的积极性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与效益也得以提高。社会的各种“和谐”得以实现。
要是我们找准了不“和谐”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社会和谐”的形成就只是个技术和时间问题。
2005-3-19
2、阶级斗争与社会和谐
从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起,直到现今,人们都认为:“谁掌握了(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理所当然的应该独占与该生产资料相关的所有“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独占“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由于“剥削”的存在,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贫富两极分化,就制造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敌对的“社会人的集合”。马克思主义者原以为:“只能通过暴力或非暴力,消灭资产阶级,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建立没有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所追求的唯一伟大目标。”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均出于此种结论。近百年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的实践已证明,在千变万化的世界发展中,尤其是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运作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急需与时俱进的向前发展。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这种愿望的一种反应。
“和谐主义”的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与“劳动”共同创造的。道理很简单。比如,“资本”有辆“卡车”,如果没有“驾驶员(劳动),它是不可能创造出任何价值的。既然是“共同创造”的,当然必须要“共同享有”。“共同享有”就避免了“独占”式的剥削,就避免了“残酷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相应而来的则是“共同享有”的规则和程序的问题。那就是公平、公正、民主与法制的问题。那就是提高执政能力和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的问题。那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的问题。追求“和谐社会”,应该是世界上所有善良人们的理想目标。它是一个“数学极限”式的,可以无限接近,但又是永无止境的美好境界。
顺便讲一句:邓小平先生倡导“先富——共富”论。请问:如何才能达到“共富”?要在“先富”的基础上达到“共富”,唯一可行的理论方向:就是劳资两利,就是劳资共享“剩余价值”。如此这般,才能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激励,才能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3、 如何“劳资双赢”?
上一篇讲到当今社会不“和谐”的主要矛盾是:“只承认资本的价值,而不承认劳动的价值。”那么请问一句:如何既承认资本的价值,同时又承认劳动的价值,从而达到“劳资双赢”的和谐局面呢?
为求和谐,有人提出设定“最低工资”,“实施劳动保险”,“增加劳动者的福利”和“建立慈善基金”等,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作用。但是,均未抓到主要矛盾。要想达到“劳资双赢”,就必须“既承认资本的价值,也同时承认劳动的价值”。眼下,资产者为什么能够越来越富,而劳动者只能会越来越穷?其唯一的根源就是资产者独占了全部的“剩余价值”。他们不但独占“剩余价值”,而且掏空心思的用合法及非法的各种手段,追求更大的利润,从而形成对“劳动者”更加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虽然,可以通过二次、三次分配来缓解弱势劳动群体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但就“资本与劳动”直接相对的层面来说,双方严重的对立不会因此而缓解。这里的流程是:“资本”通过交税把“钱”上交政府,政府再用这些“钱”的一部分去解救穷人的燃眉之急。(这其中还不知打了几多折扣?)受益的人们只是感恩于政府,而不会感恩于“资本”,对缓解“劳资矛盾”毫无作用。而且运行成本很高,还给有意搞腐败者留有余地。我们的主张是什么呢?
我们的主张是:劳资共享“剩余价值”。理由是:
其一:“剩余价值”的创造者是“资本与劳动”的结合。那种认为资本是利润的唯一创造者的看法是绝对的错误。因为,资本要获得增值,它必须最终投资于“生产”。而“生产” 的进行则必须运作“劳动”。所以说“剩余价值”是“资本”与“劳动”共同创造出来的。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它们各自占有的分额大小会有差别。但是“共同占有”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
其二:“资本”要获得最大的利润,就要最大程度的压缩“成本”。压缩“成本”的主要途径则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劳动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的改进产品质量,与不断地提高营销效率和不断地改善服务系统,以此促成“成本”的不断下降。要做到“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劳动积极性”,必要的条件是需要使劳动者日益富裕起来。唯有富裕起来的劳动者才堪称是优秀的劳动资源。只有有了优秀的劳动资源,“资本”的增值,才能溪水常流,天长日久。
如一、二章所述,不“和谐”的主要矛盾是“只承认资本的价值,而不承认劳动的价值”。如果我们做到了“既承认资本的价值,又同时承认劳动的价值”,“劳资共享”“剩余价值”,形成“劳资双赢”的局面,何愁社会不得和谐啊!

4、资本的属性与“按劳分配”
我们主张“劳资”共享“剩余价值”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基于“资本”生来就有的属性。“资本”的属性归根结底应该是什么呢?其实“资本”的属性归根结底就是“劳动”。为什么这么说?其理由如下:
随着生产力的日益提高,“产品”除去实际的社会消耗外有了剩余。就劳动者个人来说,由于“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逐步提高,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在“商品经济”中,这些“剩余”被“储存”起来就变成了“资本”。“资本”——那些被储存起来的“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资源占有量”。这种“资本”一但与“劳动”相结合就会产生新的“价值”。“资本”可以是自身“剩余价值”的储存,也可以是对他人“剩余价值”施行占有后的储存。这种“储存”品的最初来源毫无疑问的是“劳动”。依此而言,把“资本”称作“储存起来的劳动”是天经地义的。相对而言,劳动行为则是“现行劳动”。讲到这里有人会问:照你这么说“自然资源”这种“资本”可不是“剩余价值”储存而形成的呀?其实“自然”在被“占有”之前仅仅是个“自然环境”而已。它还不是“资源”,更不是“资本”。因为,如果“自然”未经“占有”,就不可能与“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说它不可能形成市场中的“资本”。很简单的例子:一座青山矗立在那里,若是无任何人过问它,它只是一座毫无“作为”的荒山而已。当有人进入“荒山”时,可理解为他对荒山的“部分占有”(尽管这种占有有时是暂时的)。当他举起斧子砍柴时,即创造了“价值”。这被占有了的荒山部分才变成“资本”。这种“占有”应理解为“开拓”,它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劳动。于是乎,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出“资本”的两个“次级属性”:“剩余价值”(或自然)只有被占有后才能成为“资本”;“资本”有与“劳动”结合后创造“价值”的能力。根据“资本”的如上属性和次级属性我们必然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与劳动应该共享成果”。更深层次的一个结论是“劳资”本是一家人。对“劳资”本是一家人的结论,肯定会有人骂我是低档的“阶级斗争熄灭论的修正主义无赖”。这里问题的关键是:要看资本者的“资本”是怎么来的?他的“资本”是自己通过“劳动”创造并积累的还是通过“剥削”而形成的?还要看他是否用自己的“资本”去从事“剥削”,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区别他的“资本”是“干净”的还是“肮脏”的?。正如某位老人所说:“要看他的钱是怎么来的,还要看他的钱是如何用的?”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上面我们讲了“资本与劳动共享成果”的问题。如何共享?首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现行政策,允许有限的“剥削”存在。这“有限”的含义应该理解为“在法制的规范之内”。对于“违法”的“资本”,必须“依法取缔”。“违法”与“合法”绝不能糊里糊涂的搞成“一家人”。绝不能让“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将它变成盘剥大多数人,制造两极严重分化及破坏社会和谐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提出在社会主义阶段是“按劳分配”。对于“按劳分配”的含义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按劳付酬”(或按劳取酬)。按劳付酬或按劳取酬都是微观层面的具体行为。而“按劳分配”则是宏观调控的社会财富分配原则。也就是“资本如何积累和如何与劳动相结合,从而更多更高效的创造出剩余价值的问题。”我们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必须以让劳动者日益富裕起来为目标,要让所有的人都成为劳动者,要让所有的劳动者都逐渐的不断的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富有下去。。。。。。朝着人类最美好的憧憬奋斗前进!
要坚持我们的信仰,具体到“社会主义”这个“过渡时期”,我们只有实行“劳资共享剩余价值”的政策,要让“劳动”日益积累“资本”,同时限制“资本”占有的分额,与大力削弱将资本遗传给下一代的权利,以防止出现新一代不劳而获者。这样下去,当“劳动”本身占有了足够的“资本”时,才会出现“劳动与资本的最佳结合”。既然“劳动”已经具备了与本身“资本”结合的最佳机会,谁还会去另求别人呢?所以,单纯的“资本”必然要被“冷落”下去,最后甚至会变得“一钱不值”。到那时这种“资本”的唯一解脱方法只可能是“资本”者投身于劳动。社会财富继续积累下去,“资本”将会逐渐失去被占有的价值。也就是说“资本“占有者再企图雇佣劳动已经成为不可能。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啊!
又:这只是一篇本人的学习心得,共网友参考。我的所谓“心平气和”是专指“网友”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