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还款方式: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2:28:22

——悲天悯人(之一)

  满眼好人的苏东坡心不设防,无所畏惧,度漫漫岁月似清风微拂,怀赤子之心而辉昭日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他曾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可居庙堂之高,仁宗信而不疑,神宗是踏实的读者,皇后一直护着他,就连昏君徽宗也惧怕他的在世之名;在公卿中诗词酬和,美文来往,同班列朝,互有牵念。苏东坡也可处江湖之远,知名的隐士、技高的药师、微醉的酒馆主人、粗俗的农妇,还有能文的僧人、无名的道士和比他更贫穷的人。当他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无人能认出他时,他会偷着乐。

  陕西大旱,农民求雨,身为父母官的苏东坡以文才著奇表呈递神明,祈求普降甘霖。在太白山上展读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祈雨文后,几天后下了小雨。苏东坡惊诧不已,有人告诉他宋朝的一个皇帝将太白山之神封为侯爵之后,求雨已不灵验。苏东坡查籍翻典,知道太白山神在唐朝已是公爵,官位低了,神自然不高兴。这下苏东坡有事做了,代县官向皇上草一折奏本以恢复山神的爵位;与太守斋戒沐浴,派使敬告神灵已求新的封号;率众出城迎“龙水”,几千人的场面热闹而隆重;天阴如墨涂,雨却下不来,与太守到寺里去祷告;用手抓几把在地面飘浮的乌云,装在蓝子里。感天动地,暴雨降落。两天之后,又下大雨,接连三月。

  欢声遍野,政声显赫,苏东坡却独有其乐。把自己小小的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写了《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他祷告乌云的诗文让人感激涕零:“府主舍人,存心为国,俯念舆民,燃香霭以祷祈,对龙湫而恳望,优厚明灵敷感。”

  苏东坡善于祷告,如果是神,自然是要比人明理的。他像一把给人温暖的火燃烧着自己,将痛苦留给自己。他深信义正神灵才能信服,词严鬼怪方可顺服。经过白华山时,一个侍从中邪,苏东坡与山神理论之后继续前行,飞沙走石又来,狂风大作不止。有人劝他向山神求饶,他回答说:“吾命由天地掌握,山神一定要发怒,只好由他。我要照旧往前走,山神能奈我何?”

  精于祷告的苏东坡却是个不信邪、不怕鬼的人,如果鬼曾经存在的话,他坚信自己的智慧斗得过愚蠢的鬼机灵。他的二儿媳也就是欧阳修的孙女产后中邪,苏东坡连打加吓、连哄带骗,送鬼回家,还煞有介事地给佛爷写了一篇祈祷文。他的小孙子的奶妈身上也附鬼,先要求苏东坡请仙婆,后要求他写篇祷告文,又要求吃点肉喝点酒,再要求能烧点纸钱,条件越来越低,口气越来越温和,苏东坡越发坚强,一概拒绝。最后,鬼只要求喝碗水,苏东坡应允。鬼也怕不怕鬼的人,这个鬼真是个地道的倒霉鬼。只是奶妈恢复知觉,却从此断奶,该是鬼惩罚人的最后一招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在凤翔期间认识了富有才华、豪爽大方的章子厚。在芦关旅行途中快到黑水谷时,他们进入深山,来到一个深涧边,两侧巨石陡峭,上面架一块窄木板,下面深百余尺,激流翻滚倾泻。极有勇气的章子厚以超常的定力从木板上走过深涧,然后将长袍塞在腰间,抓住一根悬挂的绳索,坠下悬崖,到对面小溪的岸上,在岩石上题了 “苏章到此一游”六个大字。随后轻松自如、若无其事地从独木桥上走回来,神清气定,面不改色。苏东坡自然不敢,用手拍了拍章子厚的肩膀说:“终有一天你会杀人的。”章子厚问为什么。苏东坡回答说:“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这话果然应验。

  宋人大多以为自己有前生。苏东坡半疑半信他的前生曾住在杭州,寿星院里的大多景物他虽未先看却都先知。张方平的前生是住持,未抄完的经书还敞开着,提笔续抄,字体相同。黄庭坚的前身是一个女子,入他梦中要求料理她的墓棺。由此,苏东坡对杭州情有独钟,爱这个城市,通过爱这个城市的人来体现;爱自己的国家,通过爱这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来展示。

  对违反王安石新法和私盐贩者,苏东坡心下不忍处罚;老百姓在保甲制度下受鞭笞而哭叫,壮丁的妻子儿女入狱受刑。凡是这些难以入书入文入折的,他都写入诗中,又都成了他图谋破坏新法的罪证。

  身在是非地,心向大自然。杭州、西湖之幽之美自不必说,其四周不远处的灵隐寺、葛岭、虎跑泉、天竺顶,近四百个的寺院,众多可以闲话碎语的僧人,写给青山绿水、野鹤闲云的诗句,让有心之士和无聊之人传开去,而作者却怡然自得。苏东坡不是神,却可以让神敬畏;他也不是仙,却可以仙身服人。寿星院的老和尚曾看到赤身睡在躺椅上的苏东坡背上有七颗黑痣,如北斗七星一样排列。老和尚深以为苏东坡是天上星象下界,聊作人间过客。星象也好,凡人也罢,悲天悯人的苏东坡是凡身神仙、肉胎金刚、菩萨心肠。

  

  苏东坡到杭州后有一年半时间没有打开过书本,太后的恩宠一直激励着他。他实施了全城的公共卫生方案,清洁供水,建设医院,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物价,只身救济饥馑。举重若轻的他在谈笑风生之间就把许多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身常在湖山中,影入得百姓眼。

  一个商人因雨多而扇子难卖形成债务受审,苏东坡慈心萌动,慧心激发,将二十把扇子或书或画,化普通为神奇。一个穷老书生为防途中受盘剥,冒苏氏兄弟之名,携带两百匹绸子作盘缠进京赶考。苏东坡将假字换成真字,对书生说:“老前辈,这次你放心吧。即使差人把你抓到皇上跟前,担保你平安无事。”这位老书生榜上有名,苏东坡也奇遇共赏,请他在家中住了几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未雨绸缪、储粮赈灾、改造西湖、救济灾民的行为竟然也成了反对派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外放到颖州时,他看到成群的难民从东南逃向淮河边,用榆树皮、马齿苋和麦皮煮成的粥成了他们维持生命的食粮,他冒着政治和生命的危险给灾民发放米和柴。在扬州,麦浪滚滚,麦田青青,不见农人,农家荒废,这时的丰收却是农家人的灾难的开始。这就是新政的恶果,农民遇歉年忍饥挨饿,遇丰年又要因还不上贷款而锒铛入狱。在苏东坡再三再四的奏请下,朝廷终于下令全部宽免所谓的公债。

    

  

  ——悲天悯人(之二)

    以心敬天、以爱达人的苏东坡很能借助酒的力量,在微醺的天地中任意自我,天性纵横。

  苏东坡一直相信自己会遇到神仙,相信自己也会成仙。

  中了进士,尚未做官,再出巴蜀,船经三峡时,苏东坡到过神女祠。附近有一种长势特别的竹子,竹枝柔软低垂,直触地面,俨然向神俯首膜拜。有风吹拂,竹枝轻摇细摆,使神坛洁净无比,犹如神女的仆人一般。心到神知的苏东坡想:“人也许可以成仙,困难就在于难忘人欲。”

  曾经举荐过苏洵的元老张方平是酒中豪侠,酒量可达百杯。欧阳修也是海量,张方平技高一筹,他从不说喝多少杯,只会说喝多少天。苏东坡虽酒不如人,但他不会因酒量小而戒酒,说:“对你们海量的人我并不羡慕,我喝完一杯就醉,不是和你们一样得其所哉吗?”一杯酒浇晕头的人成了酒中之仙,恐怕只有苏东坡一人可以当此盛名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在惠州时,十分推崇不亚于仙露的桂酒。他给陆维谦写信说桂酒一端足可以抵他迢迢千里跋涉之劳,陆维谦果然不辞两千里之遥飘然而至。这是有酒作媒,实是为情所牵。

  惠州的酒由各家自酝,没有官方专卖。苏东坡以为在新的地方遇到了故知,给朋友写信赞美桂酒的异香,略带甜味,益气补神,容颜焕发,开怀畅饮就会轻灵飘逸,飞行空中而不沉,步行水面而不溺。

  苏东坡写了五六篇酒赋,还写过一篇《酒颂》。“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凝神……湛若秋露,穆如春风。疑宿云之解驳,漏朝日之暾红。初体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座中客满,惟忧百盍之空。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乐;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

  苏东坡在鉴赏酒的同时,还试验造酒。在黄州做过蜜酒,在定州曾试做橘子酒和松酒,还写了《松醪赋》;在惠州品尝了中国南方的特产“酒子”,类似稍带酸味的啤酒;给朋友详述了“真一酒”的做法。想象苏东坡边滤酒边喝个不停,直到醉得不省人事,就不只是一个快乐的人,就是酒中的神仙。儿子们经常被问到父亲做酒的方法,尤其是桂酒的制作,他们只是笑答每一种酒只是试验一两次罢了。尝过黄州蜜酒的人,少有不腹泻的。

    

    即使在手握重权、操笔书旨的时候,苏东坡的情怀也没有因权位的高升而有丝毫的改变。

  苏东坡极受贤德的皇后的赏识和恩宠,是仁宗皇后在他受审时救了他的命,英宗皇后让他得到一生中最大的官职,神宗皇后使他免于客死蛮荒。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四十九岁的苏东坡再回京都后的八个月内,朝廷将他连升三级,为皇帝草拟诏书。

  三品官翰林学士知制诰的职位永远是由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的,这是升任二品首相的前一步,而一品官却从来没有人荣得。苏东坡这时候可以直接接触儿童皇帝和太后,单日夜值宫院,拟文成旨,双日发布圣旨。宫中的夜,或热或冷,或短或长,苏东坡和这时候的宋朝的心脏一起跳动。

  苏东坡对政客的嫉妒已经万分厌恶,提出请辞该职。皇后让他拟写任命吕大防为宰相的圣旨后,突然问他几年前官居何职,现在身居何职,为何升迁如此之快,苏东坡一一作答。皇后告诉他升迁之快不是太后与皇上的恩典,也不是老臣的推荐。呆立着的苏东坡沉思片刻说:“臣虽不肖,但从不运用关系求取官职。”太后最后说:“这是我老早就想对你说的。这是神宗皇帝的遗诏。先王在世之时,每当用膳时举箸不下,臣仆便知道他是在看你写的文字。他常说起你的天才,常想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遽尔崩逝。”

  苏东坡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都收在他的全集中。这些精品佳构,无不铿锵有力,妥贴工巧,简洁明快。圣旨惯于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苏东坡对此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在他去世后,有一个洪姓人接替他的职位。这个人对自己的文才颇为自许,问当年侍候过苏东坡的老仆人,他与苏东坡相比当是怎样。老仆人恭敬地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写得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这肯定是在称赞他的才华和学识,其实支撑起这座大厦的基石还是他那颗牵挂朝野的赤诚之心。

  

  苏东坡不会因为朝政时局混乱和个人境况的悲惨而改变自己的政见和作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北宋王朝因朋党之争而衰微,国力耗竭,小人当政。苏东坡青年时期,朝廷上贤相良臣当政。到哲宗、徽宗之际,贤臣少了,或贬或去。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极力排贬二十多位忠贞之士。党争再度祸起,又失中流砥柱。任何一项超现实而不能终其善局的新法,只有独断专行的狭路一条,危害之烈可想而知。富哲思之辩的苏东坡,与新法主将王安石对抗,源于苏东坡洞察世事的慧眼,一生处世轻松、议事诙谐的苏东坡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朝议纷争之中,并非不能自拔,而是不愿抽身弃世。与王安石狭路相逢,影响苏东坡一生的宦海浮游,也暗含了北宋王朝的命运。

  孤高洁明、坚持己见的苏东坡身经风雨却明晓谦退之术,但从没有醉心政治的他,却始终被政治所追。王安石得势之时,他从政坎坷,仕途灰暗;所谓的同党执政之时,他依然如故,身陷漩涡。他绝无进取宰相之位之心,否则,他也就不会是苏东坡,也不会是世代敬仰的苏东坡。

  司马光去世后,苏东坡身居高位,卓然临世,自然惹人嫉妒。风暴不期而至,他是最危险的中心。以理学家为首的朔党、洛党与貌似以苏东坡为魁的蜀党,无缘而争,无由而斗。弹劾苏东坡的奏章接踵而来,太后敕令停止,也有人抗旨再奏。苏东坡放弃外放之求,昂首挺胸承箭,给皇后上了两千字的表章,终得留任原职。在两年之中,苏东坡以其鲜明的志士本色和无畏直爽的言论,得罪了许多应该得罪的人,成了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在聚蚊成雷、积羽沉舟、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他出任杭州太守。

  在他启程时,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但仍然活跃如常的文彦博为他送行并劝他不要再写诗。已经上马的苏东坡大笑着说:“我若写诗,我知道会有好多人准备做注疏呢。”

  苏东坡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更是信仰的悲剧。他是胸怀坦荡、耿介独立的性情中人,又是温和的革新派,他坚决反对王安石的激进不弯和任用非人的变革主张,也与悉数废除新法的保守派格格不入。

  他是一个真正识时务的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
    0
    • roninwei  
    • 军号:893980
    • 金币:10 枚 工分:9038 本区职务:会员
    •  
    2007-3-2 12:25:58 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5
    •  ——文如其人(之一)

        

        一个从未因自身利益停止战斗的人,他的文章必然能堪称战国之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的论事之文,上承贾谊、陆贽,论证古今,滔滔不绝,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及,无所不论。

        首推策论之文,在两次大的朝政改革时,针贬时弊,言辞犀利,特色鲜明。在《御试制科策》中直面朝廷用人问题,这是唐宋两代朝政改革的主要问题。“陛下念祖宗之重,思百姓之可畏,欲进一人,当同天下之所欲进;欲退一人,当同天下之所欲退。今者每进一人,则人相与诽曰:是进于某也,是某之所欲也。每退一人,则又相与诽曰:是出于某也,是某之所恶也。”

        在苏东坡应制之时,还撰写了《策略》、《策别》和《策断》等,虽然是为应考而备,但却都是有为之言。他主张行赏要自下而上,用罚要自上而下,特别是要先罚贵戚大臣,而后再逐级下罚。这些直接叫板儒家传统的观点,是十分大胆的。

        他揭露买官卖官者说:“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没有钱办不成事,没有大钱更是买不到大官。

        苏东坡评论时势的名文当推《教战守》,此文的论点、论据与论证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他的论事之文的特点。特别是战争不可避免之论,更是十分精彩,并且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是非常准确的。“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须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论兵法与战事不是苏东坡的强项,但他看到上至最高统治者,下到某些士大夫,苟且偷安,不讲武备,危势日甚。天下危亡,系于赤心;有识之士,多好言兵。当时,尹师鲁、欧阳修、范仲淹、苏舜钦、梅尧臣和苏洵等,都重视军事并多有论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熙宁四年,苏东坡官至太常博士,摄开封府推官。针对新法,著文论事,给宋神宗写了行文姿肆、言辞激切的《上皇帝书》。开篇直言此书欲说三事,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人心向背,系乎存亡,古今一理。在苏东坡看来,熙宁变法,最终不免刚愎自用,因为先期没有深结人心。“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本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夫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

        这样的话语对皇帝应该有所震动。

        “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近岁朴拙之人愈少,巧进之士益多。唯陛下哀之救之。”“厚风俗”虽是老生常谈,但苏东坡之论切中新法之弊,在众多的论政之文中算作旧论新谈。直言神宗皇帝不要急于求成,这也不是任何一个人敢说的。

        变法日甚一日,朝纲杂乱无章,谏官形同虚设。苏东坡定然要问:“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设此官之意、下为子孙立万一之防,朝廷纪纲,孰大于此?”

        “东坡之文似战国。”唐朝得贾谊之论而盛,宋朝有苏轼之论却衰,个中缘由,在势在主。这不单是苏东坡的悲哀,更是宋朝的无可弥补的惨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用胸中的情、心中的爱和手中的笔诠释了行云流水的最高境界。

        苏东坡的杂文较之其它诗文词赋,更是漫随自由。宝石不怕试验,真金不怕火炼。大至以山填海、汪洋姿肆,小到和风细雨、碎景微物,苏东坡都信手拈来,纵横捭阖,挥洒自如。他称颂谢民师的诗赋杂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谢民师是否当此褒奖姑且不论,倒是道出了他自己所追求的诗文境界。行云流水与文无定法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用妙构佳思真实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深感厚想,迷人之处便会应运而生,独特之美便会自然显露,心有精妙才能得心应手,思存高远才会心无旁逸。

        世间多有读书但不写文章的人,肯定没有不曾读书或不再读书而写文章的人。将新书读旧、旧书读新的苏东坡,一生在读,终生为文,却对读书与为文别有洞见。不赞成“作文”、不欣赏“写匠”的苏东坡,读书为文、为文读书让人感觉“似不读书”,这正是他的精到之处、功夫所在。文无定法而自有其法,刻意模仿难以推陈出新。欧阳修仿李白技法作了一首《太白戏圣俞》,虽然也不乏奇想佳句,但隐隐约约的李白的翻板总让人不舒服,好在这位文坛宗主也仅仅是以此聊作凑趣。师从欧阳修的苏东坡由此说过老师“诗赋似李白”。

        苏东坡的杂文在其全部作品中并不占多数,最著名的要算给文同的偃竹作记的那篇。

        文同文与可是宋代的名画家,兼长诗文,与苏东坡有亲友关系。

        起笔自由的苏东坡在这篇画记中却是先介绍文同的画论,这就是著名的“成竹在胸”。寥寥数笔,写出了文同的最精彩的艺术见解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先得成竹于胸”,“振笔直遂”,“画竹数尺”,“如兔起鹘落”,“有万尺之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是文同的画论,特意写在篇首,说明苏东坡是艺术家和鉴赏家,是认可文同的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平常之日,时诵于心;临文之际,笔到章成。

        认同并不见得不能发挥。苏东坡的发挥是深有体会的:“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之,岂独竹乎?”这就由画竹推及到画竹之外的事了。在苏东坡看来,文同的理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文同曾送给苏东坡一幅画竹,并说:“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苏东坡应文同之请作《洋州三十咏》,中有一诗:“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文同收到这首诗的时候,正与妻子在山谷中游玩,将竹笋烧后作晚餐,展读诗作,竟然失笑喷饭。苏东坡幽默并料事如神,文与可淡泊能醉心竹林。

        结篇的两行用笔简略,情深意切。只言文与可半年前逝于陈州,半年后苏东坡在湖州翻捡书画,见画竹而失声痛哭。

        文与可读苏东坡的诗曾“失笑喷饮满案”,苏东坡见文与可画又“废卷而哭失声”,一喜一悲,交谊乃现。

        作悼念文章而不流习俗,为名画作记又情满其中。似随意写来,无拘无束,又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如果再细读慢品《记承天寺夜游》,就更能略晓杂文的独辟蹊径之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写散文,笔毫力透纸背,题材至为广阔。古文风格庄严纯正,大家风范;小品短章轻松曼妙,扣人心弦。

        人生失意须尽乐,莫使明月空对杯。天纵之才的苏东坡,于世界无所取,予世界为至多。不管身在何处,心境如何,他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情画意,创造性地运用不朽的文学形式,使其长留人间。

        精品巨制、佳作纷呈的苏东坡,给当代和后世写下了最精的四篇:《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

        只有宁静欣悦之心,才能写出如此宁静欣悦之作。我们甚至没有胆量和底气去评说这些峰巅之作,自己去读去体会吧,收获会因人而异、因情而别、因境而差。

        

        苏东坡最精的书画作品,是在他酒酣至醉或是兴致昂扬之时,洒脱明快之意跃然纸上。苏东坡任主考官时,枯燥得难以打发时间。平时难应求书之人的他,只要案头有纸则不论精细,不写完不罢休。烂醉之时酣睡又醒,提笔如疾风,落笔似泼雨。

        苏东坡在自评自己的书画时说:“吾书虽不甚佳,然出自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氏兄弟出版了九本精摹字帖后,就连他的朋友们都热心地搜集他的书法。一个朋友在旧箱子里找到他被贬黄州期间醉中所写的《黄泥坂词》,已然污损却依稀可读。张耒另抄一份交给苏东坡,自己珍存那份真迹。刚过几天,苏东坡收到驸马王诜的信中说:“吾日夕购子书不厌,近又以三缣博得两纸字。有近画当稍以遗我,勿多费我绢也。”甚至连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亲密信,也被刻在碑上,拓片来卖,成为著名的“西楼帖”。当年为感谢朋友送给妻子一把梳子,通知朋友将送一锅咸猪肉,写一封感谢信或开一番小玩笑,这亲笔书法不知又养活了多少人。

        苏东坡曾说起,他的友人文与可练习书法时间很长却不见长进,十分苦恼。有一天,他独自走在山中的小路上,见两蛇相斗,他从争斗中的蛇身的律动上获得灵感,将斗蛇的矫健纳入笔划之中。还有的书法家从狭路相逢的樵夫与村姑的紧张不安、惊慌失措和躲躲闪闪中悟出了书法节奏与艺术的秘诀。这样的书法必然惊人!

          

        苏东坡独创墨竹,开创中国的文人画。他和米芾一起共同创造了至今在我国最富有特质与风格的中国画。

        自幼就痴迷吴道子的苏东坡,在黄州时全身心地致力于绘画。到京城后,朋友们都文名齐天、画艺惊世,聚在一起,举杯相庆,泼墨手谈,纸上天地,乐趣无尽。多数时候,是苏东坡画石头,李公麟画柏树,苏子由和黄庭坚题字。

        

    •  ----------------------------------------------
      0
    • roninwei  
    • 军号:893980
    • 金币:10 枚 工分:9038 本区职务:会员
    •  
    2007-3-2 12:26:43 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6
    • ——文如其人(之二)

        

        

        字如其人,无甚道理;画如其人,大概如此;文如其人,大致无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在凤翔时,陈太守接替了宋太守。这位宋太守武人出身,严厉刻板,面黑体壮,双目有神。作为同乡的他,却武断地把少年得意的苏东坡看作暴发户。陈太守身载美誉,曾在长沙捕获一个与当权要人相交甚密的恶僧交法严办,令人惊叹;强遣七十多名男巫返乡务农,拆除几座无德之庙;他的兵卒奉命站定,胸承敌人飞箭却毫不动摇。

        两个不妥协、难通融的汉子正可以硬碰硬,少不了恶语相加,唇枪舌剑。作为天生的文人,苏东坡最反感的是陈太守改他拟妥的上奏文稿,又有造访时久候不见的气恼。武人的耿直与文人的执拗不可调和,京师也没有瞒住。陈太守在公馆内修了一座“凌虚台”,要苏东坡著文纪念。多才年轻、多心单纯的苏东坡断不至于直接攻击太守,但放支写满玩笑的柔箭,似乎无伤于人,无害于己。新台刚起,志文中却在隐隐地沉思将来坍塌毁坏之状;太守不知城外有山,几近讽刺山上人不知山下有城。陈太守胆大心大肚量大,一字不改,照本刻碑。苏东坡却感到怅然若失。

        苏东坡也以为陈太守为人不坏,分手之后,才有了主动修好的想法。几年之后,他为陈太守写了一篇墓志铭。苏东坡是名冠朝野的大文人,曾声称并坚持做到不写言不由衷、陈词滥调的谄媚死者的吹捧文章。他一生中只写了七篇,都有特别的理由。就篇幅来讲,为司马光写的数第一,为陈太守写的排第二。

        因文成友,因友而文。苏东坡与陈太守的儿子结成终生之交。陈子嗜好饮酒骑马,擅长击剑打猎,喜欢一掷千金,不可明言的特别之处吸引着苏东坡。陈太守因在别处为官时纳贿被判处死刑。苏东坡遭贬之时,仇敌知道他当年与陈太守不睦,就把他贬到陈子隐居的黄州。如果陈子为父报仇,正好可以借刀杀人。苏东坡与陈太守之死毫无关系,陈子成了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最好的朋友。

        欧阳修去世以后,文坛盟主之名历史性地降到苏东坡的头上,文人儒生都以“夫子”之称尊呼。“苏门四学士”中已有两人相熟,一是淮扬的张耒,一是杭州的晁补之。后来又有秦观和黄庭坚。秦观见苏东坡时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他把苏东坡比作“天上麒麟”,又说“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能几人?”

        成为江西诗派鼻祖的黄庭坚,写了两首诗,万分谦逊地向苏东坡毛遂自荐,将苏子比作高崖上的青松,将自己比为深谷里的小草。苏东坡回信:“今者辱书,执礼甚恭,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教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师徒以苏黄并称,苏子去世后,黄山谷跃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但黄庭坚终生以苏门弟子自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的革新意识与开创精神在诗词的王国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熠熠生辉。在他之前,词以柔为美以媚为宗,天地狭窄多咏男女之情,风格单一柔婉一统天下,正是他以纵横捭阖的健笔开疆拓土,以豪放刚劲的雄风与花娇柳媚的雌风一争高下,为豪放词的伟业奠基。在他高扬的旗帜下,后世的李纲、岳飞、陆游、辛弃疾、张孝祥、刘过、陈亮等人如怒风呼啸,似骏马驰骋,共同堆起巍峨的山峰,与婉约词凌空对峙。

        苏东坡在翰林院时,曾问一位幕士他的词与柳永的有什么不同,这位幕士回答说柳词只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学士之词则必须由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在当时就文有豪柔、词分泾渭了。

        才华横溢的苏东坡足以涉猎文学创作的所有领域,以展示其无所不为的才能和无所不及的智慧。他创作的许多回文诗词,灿若星辉,光彩夺目。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腕藕,藕腕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这是苏东坡在黄州的艰难时日中偷得闲情逸致所作的十首回文词之一,真是词人高手,在局天蹙地里闪转腾挪,展现纵横自如的盖世功夫。

        “世间好句世人共,明月自满千家墀。”集诗句为词章的苏东坡有三首《南乡子》都是佳篇妙构: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条倡叶偏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怅望送春怀。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成远别。伤怀。何况青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何处倚阑干。弦管高楼月正圆。胡蝶梦中家万里。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  明镜借红颜。须著人间比梦间。蜡烛半笼金翡翠。更阑。绣被焚香独自眠。

        一颗慧心能使他与隔代高手对话交流,一双巧手能使他从史海宝库中得心应手般地探囊取物。

        宋代是唐代的延续,宋词是唐诗的升华。苏东坡肯定对前贤敬佩有加并倾慕不已,他自创的“隐括”词体竟然可以将陶渊明的名文与韩愈的名诗改为词作。

        苏东坡自有其道理:“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改成的《哨遍》更适合歌之传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相交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希,征夫指余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改韩愈的文章也是水到渠成:“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弹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这次改的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先生的《听颖师弹琴》,词寄《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唐朝诗人杜牧任黄州太守时作《九日齐安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身在黄州的苏东坡近水楼台、揽星摘月,改诗为词《定风波;重阳括杜牧之诗》:“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泪沾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自苏东坡开始,秦观、周邦彦、黄山谷、赵令畴、辛弃疾、朱熹等人也都纷至沓来,一显身手。

        



    •  ----------------------------------------------
      0
    • roninwei  
    • 军号:893980
    • 金币:10 枚 工分:9038 本区职务:会员
    •  
    2007-3-2 12:29:40 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7
    • 最爱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  
    • 甲午海战幸存者  
    • 军号:1012349
    •  
    2007-3-2 17:46:03 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8
    • ——幽默敦厚(之一)

        

        

        苏东坡的诙谐几乎无人可及,他的幽默闪烁着智慧之光,机敏而劲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很有些佛心慧根的苏东坡操办了一位道行高洁的老僧与一位才艺双佳的名妓见面的难为之事。谁要想见持法甚严的大通禅师,必先依法斋戒,女人万不能进他的禅堂。苏东坡与一群人进庙拜访,天性淘气的他灵机一动,想带进去同行者中的一个妓女,来叫板老和尚的清规戒律。对如此荒唐的苏东坡,老方丈心下十分不悦。苏东坡敢作敢为,说倘若老方丈肯把打木鱼的木槌借给此女一用,就写一首诗谢罪。一首小调信手拈来: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这哪里是什么诗,正是戏台上小丑的独白,就连大通禅师也大笑不已。两人出得禅堂,入了凡间,对众人夸口学得了密宗佛课。一场佛家与香客难解之堪就被这首风花雪月的小调化为青云而去,留给后人品味。

        不甘寂寞的人也有和尚。苏东坡作杭州通判时,灵隐寺的和尚了然迷上了妓女秀奴,千金散尽,衣衫褴褛,人财两空。酒醉的了然去见秀奴被拒绝,在一场毒打后杀死了秀奴。受审的了然一支胳膊上刺有一幅对联:“但愿同生极乐国,免如今世苦相思。”苏东坡将判词也写成了一首小调: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有才华的人做什么都会锦上添花,流光溢彩。

        朋友的幽默也使苏东坡深得其味。四十岁的苏东坡开始精研佛学,高行深智的和尚朋友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欢乐。风流潇洒的佛印广为人知。相传佛印意不在佛,是苏东坡的举荐和皇帝的恩准,才勉为其难,出家入佛,却不苦修,乐享富有。佛印是机智捷才,对苏东坡说拳头大的佛更重要,说观音菩萨也为自己祷告,因为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苏东坡欲占先机:“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如‘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这一玩笑的卖点是其中骂僧的成分。佛印也不甘示弱:“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和尚大多是哲人兼俗人,妓女也不乏才女与奇女,有着聪慧的灵气和机敏的悟性。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苏东坡乐于与他们交往,将灵性生活与感观生活自由地统一,将诗情与哲理自如地升华。

        在泛舟西湖时,苏东坡自扮佛门长老,妓女琴操装成参禅弟子,徒弟挖空心思地问,师父闪转腾挪地答,景是眼前景,事是心中事,佛门洞开,互斗禅机。

        琴操问:“何谓湖中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琴操接着问:“何谓景中人?”

        苏东坡接着答:“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琴操再问:“何谓心中意?”

        苏东坡再答:“随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

        琴操听出了苏东坡的弦外之音,径直又问:“长老所言,究竟意当如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又赠一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恍然大悟,知道太守是委婉地规劝自己尽早脱离风尘。时下生活自是辛酸、日后晚景必然凄凉的琴操万念俱灰,当天就削发为尼。

        琴操由青楼遁入佛门,解脱的是风尘,解脱不了的是红尘。她以备受蹂躏之身,心依青灯黄卷,菩提树下无根,佛门堂里难静。真诚的怜悯和无限的忧伤,又一次漫过苏东坡无法平静的心。

        

    •  ----------------------------------------------
      0
    • roninwei  
    • 军号:893980
    • 金币:10 枚 工分:9038 本区职务:会员
    •  
    2007-3-2 18:27:36 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9
    •  ——幽默敦厚(之二)

        

        

        宰相之孙王巩在“乌台诗案”中深受牵连。王巩出游之时,自带家酝美酒,不饮酒肆所沽。来到徐州时,随身的三个爱妾是英英、盼盼和卿卿。苏东坡与他的爱妾开玩笑,在序言中描写王巩率领梨涡美女下险滩,自己则身披羽氅站在黄楼高处,俯瞰她们漂浮水面,望之若神仙,或若李太白再临人世。王巩并没有从苏东坡手中得到什么毁谤诗,明显是无辜受累。如此奢侈的生活习惯,被发配到遥远而荒凉的西北,肯定够王巩受用一番,记取终生。几年之后,苏东坡对此事此人还念念不忘,后悔不已。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失去不以为失反以为得,一般人做不到,苏东坡却能做得来。曾经尽享世间之贵、人间之美、民间之爱的苏东坡,被贬到海角天涯后,当地无医无药,他写信给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为庆幸。”

        苏东坡张口就成刑罚,提笔就能判人。在泗州等候圣旨期间渡河游南山之后,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句:“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为人正直的山东人刘太守见诗后大惊失色,其因是河上的长桥是军事要隘,天黑以后不准通行,违者重罚。太守上船见东坡说:“我看了你的诗,这很严重,太严重了!你的诗全国皆知,一定会传到京都。普通人夜里过桥是罚两年劳役,太守犯法,情形更糟。求你把这诗自己收起来,不要给别人看。”

        苏东坡后悔莫及,却灿然笑道:“天哪!我一开口就是两年的劳役呀!”

        

        苏东坡的名气之大,竟到了让人刻意模仿的地步。他戴一个特别高的帽子,顶上窄而稍微向前倾,被称为“子瞻帽”。宫中的人为皇帝演戏,丑角戴这样的帽子在台上自夸说我的文章诸位比不了。别人问何以见得,丑角说难道你们看不见我戴的帽子。皇帝看苏东坡一眼并微微一笑。

        苏东坡拜访宰相吕大防,这位以胖出名的宰相正在午睡,久等使得苏东坡非常烦恼。吕大防出来后,苏东坡指着一只乌龟说,难得的是一种三对眼睛的乌龟。六眼乌龟午睡时,要睡三个普通乌龟的觉。有心设防的吕大防还是让苏东坡捉弄了。

        有一个极为崇拜苏东坡的,勤于搜求苏东坡的字,即使小如便条的,只要是交给他,苏东坡的“秘书”就会得到十斤羊肉。苏东坡对此事已早有耳闻。一天,苏东坡口复友人的口信,“秘书”又来请求笔复,说那人一定要一个书面的答复。苏东坡意味深长地说:“告诉你那位朋友,今天禁屠。”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贬居海南,当权派穷追猛打,派董必视察,准备再起风波。董必如瘟神,副手彭子明倒说:“别忘了你也有子孙。”董必就派属下过海察看,发现苏东坡住在官舍里,很受太守张中的优待,张中后来被革职。

        很少恨别人的苏东坡,肯定不喜欢董必。这个官员让他无屋浸风雨,就写了个寓言开他的玩笑。说苏东坡有一次喝醉后,鱼头水怪奉龙王之命来请。苏东坡身穿道袍,头戴黄帽,足登道履,来到水下。在海水腾腾、雷声隆隆之中,站在了水晶宫。龙王盛装而出,宫女随侍。龙后拿出一块十尺长的绢,求他在上面题诗。这有何难!苏东坡在绢上画了水国风光和霞光瑞气。水中精灵都来围观,虾兵蟹将莫不赞美。鳖相公却向龙王指出苏东坡诗中有一个字,是龙王的名字,应当避圣讳。龙王一听,对苏东坡大怒。苏东坡退而叹曰:“到处被鳖相公厮坏!”

        “必”字读来音同“鳖”,这时的苏东坡墙倒众人推,无有他法,只得以寓言戏弄一下董必这个为虎作伥的家伙。

        

          苏东坡诙谐幽默的根在其温柔敦厚的品性里。

        天性与生俱来,后天的教育也可以锦上添花。

        在苏东坡童年时期,母亲严厉训诫苏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数年之后,鸟雀放心大胆地在庭院的高高低低的树上做巢。美丽的小鸟,喧闹的鸟巢,浓浓的亲情,都在幼小的苏东坡心中埋下了善良可亲的种籽。一个人对小如鸟雀的弱者的关爱与体味,自然会影响他的所作所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名人都有传说,为人越好,传说越多越佳。如果口碑不好,断不会有人口舌生花。大家都以为苏东坡就该有个永远年轻、天真爽趣、才貌双全的妹妹,来与苏东坡逗趣,与秦观相好,以表现苏东坡的有福和秦观的有情,也附带着愉悦一下自己时有躁动的心。苏东坡笑苏小妹的额头大,信口闪出两句趣话:“未出庭门三两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苏小妹也是快人快言,拿着哥哥的长脸作文章:“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口边。”兄妹有才有义,令多少人羡慕。苏小妹将新婚的秦观关在洞房门外,出一上联:“闭门推开窗前月”为题考婿,同样才情不凡的秦观许是喜酒喝高了,或是心思不专,仓促间佳对难觅。月移西宫,水华银练,就连苏东坡也急得不行,只得向池水中扔了一粒石子而叹惜。秦观恍然大悟,速出“投石击破水中天”的绝对。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后世人如此慷慨,足见苏东坡的人品和让人喜爱的程度。

        是否真有性格活泼、才情洋溢的苏小妹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姑且不去深究。苏东坡真有的是一个慈孝温文的堂妹,是他毕生的牵挂。或许是心刚生情、意有初缘,两人相处而两情相悦,生发了超乎血缘的恋情。这是一段永无结果、永不结束的爱恋之旅。堂妹出嫁后,苏东坡曾在她家中住了三个月,有两首诗写给她。非常空明新奇的意境,按常理却无法理解,恐怕只有写诗人和受诗者自己能够深解其奥、深得其妙。两个人的世界里流行的语言,肯定不会通用,加上无法写明,无法写透,响铃已系,无人可解。

        听到堂妹去世的消息,苏东坡正奔波在流放的路上,伊人不再,心如刀割。归途过靖江时,身染重病的苏东坡挣扎着到堂妹的坟上祭奠。第二天,朋友们发现,躲在床上朝里面壁的苏东坡不停地抽搐着、哭泣着。肯定有一段文字或一首或几句诗词写下了这一痛切的感觉,只是后人无法洞解罢了。如果只是镌刻在他的心里,后人更是无从探究了。“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苏东坡年少时不可能见到皇宫中的任何一株花,花是女人的象征,旧香肯定暗指一段往情。

        还有一首八句四联的诗,中有“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阴结子时”。误花期子女成行,有情人孤独寂寞。堂妹家在常州,苏东坡在此买房置地,去世时也身在常州。

        十七岁的苏东坡与家住青神的十五岁的王弗小姐结婚成家。赴京科考得中进士后,因为母居丧守礼,度过了一年零三个月的蜇居生活。这是苏东坡青年时期最快乐的日子,也应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时光。兄弟二人各有娇妻厮守,于政无缘,于世无争,自得其乐。苏东坡常到岳父家去,清溪深池,山巅佛寺,游仙寻迹,流水出尘,盖世功名在身,自己洋洋得意,众人喜气洋洋。在这段时间里,一个叫二十七娘的小姐的眼睛始终注视着苏东坡,多情的苏东坡早已读懂,撞进了一生相牵的情天恨海。

        苏东坡做官三年之后,年仅26岁的妻子病逝,留下了一个6岁的儿子。苏东坡与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妻子感情是真挚的、富贵的。事隔十年,妻子因思入夫梦,苏东坡词寄深情,离奇凄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不论是什么时候重读这首词,都会令人心如刀绞,热泪盈眶。

        将父亲的灵柩安放在母亲的墓穴这旁,苏东坡在陵地的山上种了三千棵松树,希望将来长成一带松林。父亲为纪念母亲立了两尊佛像,儿子建庙供佛纪念父母,寄托永久的哀思。

        苏东坡前妻的堂妹王润之走进了他的生活。当年十一、二岁的她对年轻的苏东坡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十分敬慕,后来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此,她陪伴了苏东坡的一生,是苏东坡稳固的岸、安定的家、温馨的港、静谧的湾。春风得意也好,宦海浮沉也罢,这个比丈夫小十一岁的女人,虽无法遮急风挡恶雨,但一生的相守似乎比什么都重要。

        居丧期满,苏东坡与弟弟返回京都。此后,兄弟二人谁也没有再回故里。曾经亲近的巴山蜀水,曾经流连的故园小径,曾经熟悉的音容笑貌,曾经细嫩的坟前小松,都已经成为无限的回味和幽远的遐想,故乡有了一对如星闪烁、如月辉映的游子,游子对故乡永存的只有牵挂。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多有为女人而写的抒情诗,其中也有写赠给歌妓的。战国时的齐相管仲首创娼妓之制,为士兵送乐。到北宋时,官妓与私娼并存,当时的杭州诗人都为歌女写诗。即使是颇负众望的正人君子如韩琦、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都留有此类寓情之诗,岳飞也曾在酒宴上写诗赠妓。盛名如苏东坡者,既是众人跟踪的热点,又有温柔敦厚的心性,遇有歌妓酒宴,欣然前往。有女求诗,毫不迟疑,题在纨扇上,写在披肩上。词句多是这样的:“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苏东坡在黄州时才接触词,并成为终生所爱。此前反复出现在老词中的“香汗”、“罗幕”、“乱发”、“春夜”、“暖玉”、“削肩”、“柳腰”、“纤指”等,艳词多而成淫,糜糜之风颓废。宋词得以脱去柔靡伤感的滥调,要归功于苏东坡。苏东坡的喜欢多是逢场作戏,随遇而安,没有见爱纳妾,更不金屋藏娇。只有两个女子与他多有往来,就是才女琴操和朝云。琴操听从他的规劝,赎身后出家为尼。朝云后来成了他的妾。

        营妓周韶以饮茶取胜,在苏东坡参加的宴会上请求脱去妓籍。客人要她速写绝句,周韶提笔立成。“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苏东坡补充说周韶正在服丧,自比笼中白鹦鹉“雪衣女”。众人感其才情,准其脱籍。

        这一切得益于苏夫人的宽容和信任。如果是河东狮吼,就不会有为人至诚、乐天达观的苏东坡。为丈夫做家乡菜,沏带姜茶,服侍他艰难地入睡,细梳愈少愈白的头发,洗浴越来越老的身体,更多的是捧杯热酒,多少温馨与快意!

        

    •  ----------------------------------------------
      0
    • roninwei  
    • 军号:893980
    • 金币:10 枚 工分:9038 本区职务:会员
    •  
    2007-3-2 18:28:06 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10
    • ——幽默敦厚(之三)

        

        

        生命从被孕育开始,生活从结婚成家开始,奉献从敬老开始,为政从四十岁开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来到徐州后,人生中有实质意义的真正行动才为人所知。在政坛上韬光养晦之后,以充实、完满、练达、活跃、忠贞为主体的政界形象才走进人们的视野。这才是我们所知道并为百姓所爱戴的具有高尚风格的伟大人物。

        徐州是苏东坡的“小住胜地”。仅仅三个月后,决堤而来的洪水就到了。四十五天的时间,城保住了,百姓乐了,苏东坡却瘦了,皇帝特颁圣旨嘉许,并准予重修城墙。喜爱建筑的苏东坡建了一座百尺之楼,名为黄楼。落成典礼之日,全城万人空巷,热闹非凡。一生好文的苏东坡自有佳篇巨制庆贺盛事。苏东坡遭流放后,太守将有文石碑投入护城河中。不到十年,另一位太守打捞石碑并暗拓数千份,毁碑俏卖,大发横财。

        他关心囚犯的健康和福利,一改犯人因病或照顾不善致死而无人过问的局面,作为普通老百姓的犯人及其家属感激万分。为低级军士发旅费避免逼良为盗,严禁军中饮酒赌博,当地驻兵名列诸郡之冠。

        

        对苏东坡说出个所以然来,绝非易事。然而,林语堂先生就能做到一语中的。“苏东坡这个人物个性太复杂,方面太多,了解不易。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学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成为醉汉。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这个看法永远与深刻精确的了解自然密不可分。我相信,没有人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谷壑亲密相处,并接受大自然赐与人的健康治疗的力量后,而同时对大自然还会抱有一种歪曲偏颇的看法。”

        九九重阳节时,苏东坡独自泛舟访西湖孤山的两位僧人,望着山上美堂雅舍的幽光,听着湖边人声鼎沸的欢畅,他有诗冲胸腔而出:“蔼蔼君诗似岭雪,从来不许醉红裙。”

        在黄州时,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古农夫,还有一个霸气十足的婆娘。官场上的人也有,是此地的太守和武昌的太守,有五体投地之势。非常忠实可靠,始终陪伴着苏东坡的马梦得,已经追随苏子二十年。苏东坡有感而发,说他的朋友如果想跟随他发财致富,就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有诗可证:“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凤翔陈太守的儿子季常住处离此不远,苏东坡去看过他几次,陈子四年内看了他七次。苏东坡与陈子是可以随便玩笑的,由此才使文学典故中有了“季常之癖”。苏东坡写给他一首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猴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这时候,苏东坡收朝云为妾。这首先是朝云的聪颖与贤惠,又有朋友的赞赏,更是苏东坡妻子的豁达。佩服苏东坡的人都对朝云有好感,在晚年屡遭流放时,一直跟着他的就是朝云。

        在朝云生儿三天举行洗礼时,苏东坡作诗以自嘲。“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看着小可掌盈的儿子,回想自己坎坷的半生,苏东坡心中的体味肯定甘苦自知。

        高贵与卑贱和睦相处,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与乡俚野谈的下里巴人杂然相陈。能居庙堂之高,可处江湖之远的苏东坡,才是我们真正喜欢的。苏东坡自己会做并乐于做菜,如肉、鱼、汤等,至今我们还能时常品尝到这种美味的淳厚。

        身在乡野,难忆朝堂;乐而思古,怀念前人。这时,苏东坡感到陶潜一定是自己的前身,并写进了诗里。这话如果是别人说,定会被讥为狂妄自大,苏东坡说来,没有人以为不是如此。

        这时的苏东坡更容易接受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堂的墙上门上,他写给自己三十二个字,也是给世人的四种警告:“出舆入辇,厥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学练瑜珈并炼丹,但没有迷而不出。他写给人的长寿秘方有四句话,是从古书中摘取的:“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黄州的各色人等为苏东坡送行,有达官乡绅,有富人穷人,有邻居朋友,有他搭救的孩子的穷苦的父母,十九人将他送到船上,直到慈湖。一直陪到九江的是三个朋友,有陈太守的儿子、和尚参寥和道士乔仝。

        苏东坡与参寥一同游庐山,数百和尚奔走相告,视为盛事。苏东坡写了三首诗,其中一首被认为是写庐山最好的诗。

        苏东坡看了弟弟,在九江与家属相会后到南京。在南京,与朝云生的十个月大的儿子患病而死。这对年轻的母亲是沉重的打击,哭声不断,精神恍惚。年已过半的苏东坡悲不自胜:“我泪犹可拭,母哭不可闻。”朝云从此无有子女。

        就是在南京,他与当时的另一座高山,同时也完全可以称为伟人的王安石相会,更显出了苏东坡的温柔敦厚和悲天悯人。这又是一段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我会在此小集的另一篇小文中细作详述。

        苏东坡离开黄州,土地给他激起的依恋之情有增无减。他倾心于在太湖地区买一个农庄,几近倾其所有在常州置地。有了地又想有房,这次是倾家荡产要到了一栋老宅子。天不作美,这竟然是一位老妇祖上居住了近百年的财产,被败家的儿子卖出,老妇欲哭无泪、无泪又哭。苏东坡当即将房契掏出,在老妇从面前点火就烧,只当是烧了五百缗钱。第二天,找来老妇人的儿子,嘱咐他将老母亲请回老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后来信佛的苏东坡当晚肯定睡不好觉,我相信以后他会天天睡个好觉,清风明月、好缘好梦定会争相入心入脑。

        苏东坡上鄂州太守朱康叔书中说:“偶说一事,闻之心酸,为食不下。”事因该地区有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英国十八世纪作家司维夫特曾以嘲弄的语气,向贵族推荐婴儿肉为美味,并讽刺此举为大举杀害婴儿的有力计策。苏东坡自己成立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当会长。救儿会向富人募捐,用来买米、布和棉被。组织人到乡村访查贫穷的孕妇,对应允养育婴儿的,赠以金钱、食物和衣裳。苏东坡自己也每年损出十缗钱,说,如果每年能救一百个婴儿,当是心头一大喜事。

        

    •  ----------------------------------------------
      0
    • roninwei  
    • 军号:893980
    • 金币:10 枚 工分:9038 本区职务:会员
    •  
    2007-3-2 18:28:40 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11
    •   ——幽默敦厚(之四)

        

        

        1093年,苏东坡生活和政治中的两个女人先后离他而去,这令他极度地孤独。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个是夫贵子孝的苏夫人,曾陪皇太后祭拜皇陵,享受到贵妇的应有荣耀。苏东坡在祭文中说她是贤德的妻子和母亲,视前妻之子如己出;丈夫宦海沉浮,穷达多变,妻子则心满意足,绝无怨尤;生则同室,死则同穴。

        一个是神宗之母皇太后,是哲宗的祖母,也是苏东坡的守护神。亲子没有一个在京为官,临死时未能见到亲生儿女的她,竟然也为哲宗所反感。

        又一次的血雨腥风浇注到苏东坡的头上,他成为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并在途中官职被一降再降。等降到不能乘坐官船时,苏东坡只好求助龙王。军兵给的时间太紧,如遇逆风,从鄱阳湖到南昌就要中途下船。

        苏东坡到龙王庙去祷告,陈明自己身陷困难,如果明早不能到达,只有露宿野外。他刚一祷告完,一阵强风吹来,风劲帆满,掠水而飞,如愿而至。

        行善一生的苏东坡有了一次为善所惠的经历。在回程中,他写了一篇祭文向龙王道谢。

        

        惠州的亚热带风光让苏东坡感到新奇,当地的百姓也为见到苏东坡感到奇怪。不久,也就东坡识鸡犬、鸡犬识东坡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心中想,这里就不能歇得残身累心么?!

        老朋友陈太守的儿子要从千里之外的汉口来看他,邻近五县的太守送酒送食,与他相交。苏东坡在宜兴的两个儿子听不到父亲的音信,焦虑万分。一个卓姓佛教徒知道后说:“这个容易。惠州也不是在天上,若是走着去,总可以找得到。”见到苏东坡时,卓信使已是满脸紫黑色,两脚厚茧皮。

        

        苏东坡的父亲发出冲天怨气后,苏程亲家一直情同陌路。此事为章子厚知晓后,以为可以借刀杀人,至少也可以借手出气。于是,他的内兄程之才也要到惠州。苏东坡写了一封客气礼貌的信,确知他别无他意后,派苏过去迎接,并又写了欢迎信。近六十岁的程之才要求苏东坡为他的曾祖父写一篇墓志铭,或许是想弥补一下过去的嫌隙,或许是想重续贵亲的友谊,或许是眉山城以苏东坡为荣,或许是永远割舍不了的亲缘,或许这就是两人最好的向上的台阶,于苏东坡无辱,于程之才无害。

        通过程之才,苏东坡得以在惠州多有建树。博罗发生大火,全城付之一炬,衙署必须重建,苏东坡建议程之才不要强征民工和民物,极言“害民甚于火灾”。谷物丰收,谷价下跌,官家要现款不要实物,农民卖两斗谷子才能抵一斗粮税。苏东坡又一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天性喜爱建设的苏东坡促成了两座桥的建筑,一座在河上,一座在惠州湖上。将无主野坟建大冢埋葬骸骨,以祭文安慰无名死者,他相信他们不是平民就是兵卒,希望鬼魂和睦相处如大家之庭,又得百姓敬仰。在城西修了一个放生池,以救鱼比救人。

        一些从没有进入他的视野的事情总会引起他的兴趣。权力不再、权者不喜、权运不复的苏东坡,真成了邻家大哥,酝酒的邻居林太太总是赊酒给他喝,也总是没有要过钱。朋友多是道士、僧人和学者,也有太守、县令。他在黄州时看到的农人用来插稻秧的“浮马”,就令他着迷并念念不忘。他讲给朋友和太守们,要在南方推广应用,并劝戒太守说,为太守成功之道,在于使民不畏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个专与权贵作对的人,想的全是民命与民生。

        对近在咫尺的广州,苏东坡也牵念不已。广州因饮水而疾病流行,他建议太守王古筹备基金创立公家医院。城中的一口好井只供官家饮用,就应该从城外的高山上用竹子引泉水,以解民用之困,提出了一个细致入微的方案。他怕因当权派对他的厌恶而给朋友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叮嘱王太守不要让人知道是他出的主意。但王太守后来还是因“妄赈饥民” 之罪而被革职。

    •  ----------------------------------------------
      0
    • roninwei  
    • 军号:893980
    • 金币:10 枚 工分:9038 本区职务:会员
    •  
    2007-3-2 18:29:40 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12
    • ——乐而忘忧(之一)

        

        

        苏东坡独具让所有的读者快乐的力量。不读苏东坡的文章就无以体察和品味他的快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有谁能似苏东坡将一生的至乐寄托在写作上,又确乎从写作中获取了人生之最快乐。

        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坦露心迹:“我一生这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种快乐也深深地感染了同代人,朝野内外,本国异邦,或友或敌,或亲或疏,唱苏词如沐春风,读苏文如饮琼浆。宋神宗停杯投箸,全然忘我之时,必定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新诗传到宫中,神宗也必定会在大臣面前感叹赞美。也是因爱起祸,圣上的喜爱之情使人忧惧难耐,宋神宗在世一日,苏东坡一日难归。

        一辈子都在以笔买祸的苏东坡,于在世的最后一年,曾一度想抛笔弃墨、斩断祸缘。一生穷困,皆因文字;食不果腹,祸从口出;口可问心,心难平愤。在天涯海角孤寂无聊的时候,儿子苏过寄奇文带来欢娱,每每使他连喜数日,寝食有味。又深悟到好文章就像金玉珠宝,断不能鄙弃。

        为正义而奔波呼号的苏东坡远不如弟弟子由来得轻松。沉默寡言的苏子由勤于生儿育女,三子七女绕膝,虽然有天伦之乐,却也穷苦至极。子由高大身材,住的房子低矮,苏东坡常为此而取笑弟弟,还写过两句:“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身屋打头。”苦恼人却可以坦诚地笑、轻松地乐。

        

        一个民族的生存之根在农业,土地是人类最初的依赖。

        我们的国家到现在还是个农业大国,土地是中国人永远的命根子,农民是中国人永远的衣食父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永远吸引着关切的目光。

        因势所迫,苏东坡必须由官员变为农夫,确切地说,是农夫中的隐士、隐士中的农夫。

        即使是没有或者少有农民情结、农村情感、农业情分的人,也会在心里由衷地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靠山搭舍、临水而居的农家和农人。如果他再通晓古今、口若悬河、提笔能写、张口能唱,酒不多饮而常醉,夜不酣睡而徘徊,那就会成为最乡土的时髦。

        苏东坡正是这样的典范。早就有弃官务农想法的他,这回真正地回到了田野。黄州城东大约十亩地,成为苏东坡的躬耕之处。三间房子在坡顶上,向下看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在二月雪中竣工的雪堂,有房五间,墙上是自己画的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前有小桥,小沟常干,一株柳树,水井一口,中有冷泉,低处就是可耕之田,桑林菜圃,果园满枝,茶树低矮,可得香茗。近有农舍,房后有亭,西邻有竹,可消酷暑。大山水画家米芾时年二十二岁,在雪堂与苏东坡相识并论画。约一百年后,陆游到此,看到雪堂中挂着苏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的画像。

        身处东坡之上,心入农人,脚踏大地,离天更近,苏东坡与民同忧,与民同乐,久旱甘霖,手舞足蹈。劳而有获,不胜欣喜。“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就是在这里志在造屋建家的苏东坡,自称“东坡居士”,成为我们真正喜欢的苏东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皇帝病而驾崩,太后摄政,第二天颁下圣旨,允许苏东坡在太湖边居住,他终于如愿以偿,相信自己会终身在此安居下来。有诗可证:“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然而,不久就有消息传来,并得到了证实,朝廷派他到登州去当太守。苏东坡为此心烦意乱,家人却欢天喜地,孩子们更是喜出望外。苏东坡在诗中自比可怜的良马,盛年已逝,不再贪恋天山的牧野。在另一首诗中说:“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岂意残年踏朝市,有如疲马畏陵坡。”苏东坡只得接受任命。太后请司马光是派士兵护送到官衙中去的,苏东坡也是在被请之列。

        

        

    •  ----------------------------------------------
      0
    • roninwei  
    • 军号:893980
    • 金币:10 枚 工分:9038 本区职务:会员
    • 对比汉军军衔>>

    2007-3-2 18:30:33 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13
    • ——乐而忘忧(之二)

        

        苦不能代替乐,乐可以忘却苦。乐中无苦,是人生极致;苦中作乐,是人生的无奈。身居高官显位,享尽无上荣耀的苏东坡,在一篇短文中论乐与苦。“乐事可慕,苦事可畏,皆是未至时心尔。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比之寻声捕影系风迩梦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决意在惠州安居晚年,他既不愿意劳于奔波,又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他写了两行诗,描写在春风中酣美地午睡,房后寺院的钟声隐约入耳。章子厚看到了诗,方知苏东坡过得挺舒服,于是再贬他到海南岛。

        身寄域外,数百个受苦受难的大臣,只有苏东坡独享其“荣”。

        与同样遭贬的弟弟子由在一个穷县相遇,两人在一个小饭馆里吃午饭。粗糙的麦面饼使子由难以入口,苏东坡几口吃光,笑着对弟弟说:“这种美味,你还要细嚼烂咽吗?”

        此时的烦忧却无法忘却,没有哪一种快乐可以冲淡忧愁。生死离别,黯然销魂,兄弟愁坐,经夜复明。苏东坡重笔书怅怀:“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海南岛,精神不屈不挠、人生达观明豁的苏东坡庆幸此地无瘴,心忧如昨,乐又复至。

        当地的居民,尤其是穷苦读书人的子弟,帮他盖了一座他此生最简陋的房子,起名叫“桄榔庵”。他在这里接待农民朋友,走出去让农人给他讲鬼故事,早晨打开门接受猎人相赠的鹿肉,还能够在月下的热风中走走,也可以看丽日风光。挨饿却是常有的事,他在杂记中写到食阳光止饥饿的办法,这恐怕难于易知易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东坡在头上顶着一个大西瓜,在田中边走边唱。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对他说:“翰林学士,你过去在朝中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这可让苏东坡茅塞顿开,非常高兴。从此以后,苏东坡就称她为“春梦婆”。

        苏东坡最后一次遇赦后启程北上,心情之好,盛况空前,山水悦目,风光无限。在广州的宴席上,一个朋友向他开玩笑说:“我当时真以为你死了。”苏东坡说:“不错,我死了,并且还到了阴曹地府。在阴间路上遇上了章子厚,决心又还了阳。”

        章子厚在一年前也被贬到雷州半岛了。这个先友后敌的章氏,令苏东坡的后半生疲于奔波,疲于保命,如今也走上了穷途末路。

        对手像一座朽山轰然而倒,苏东坡也老病复发。上天已经给予他太多的磨难,世间已经得到他太多的奉献。

        身心俱累的他决计要走了。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安排的后事就是子由将给他写墓志铭,要与妻子合葬在青青的山麓。

        一生与忧乐同行,多忧少乐,忧中求乐的苏东坡把欢乐留给人间,到天上的无忧国去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真的有天堂,真的有无忧国么?

          

        臭名昭著的元佑党人碑的建立,是宋朝朋党之争结出的恶果。苏东坡刚刚去世一年,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的拱手相送换来了暂时的安宁,有了足闲的时间整治蜀党。碑上以苏东坡为首的三百零九人,汇集成长长的黑名单。圣旨钦定刻名之人子孙永世不得为官,禁止皇家子女与其世代通婚,订婚的也要奉旨取消婚约。全国州县高碑林立,死气沉沉。执政党对在野党一网打尽、斩草除根的卑劣手法空前绝后,跳梁小丑想让失败的对手千年受辱、万代蒙羞。事实情况却大相径庭,仅仅是百年之后,碑上有名诸臣的子孙后代均以祖先赫然入围而沾沾自喜、夸赞炫耀。聪明者愚蠢,卑贱者高贵,剔除污水烂泥,重回金光扑面。更有趣的是,当时有权的小人将私敌也塞进名单,名单中掺杂的有气无节者先是沮丧无比,后来却风光无限。足见这一天大的冤案是多么草率,草菅人命又是多么地随心所欲。

        充盈着灾难的彗星又一次出现,文德殿东墙上的党人碑遭电击而一破为二。胆颤心惊的徽宗私下里派人将端门的党人碑毁掉。这使苏东坡身后的名气如日中天。在他去世后的前十年间,苏东坡的官衔尽数剥夺,著作严禁印行,奉命销毁了全部刻有苏东坡诗文或书法的石碑。五年后,一个道士向徽宗奏称,曾见苏东坡的灵魂在玉皇大帝驾前为文曲星,掌管诗文。一向信奉道教的赵佶十分害怕,恢复了苏东坡在世时的最高官衔,后来又另外封高位。苏东坡的手稿和撰文书写的石碑有了天价,大多成了皇宫御览之宝和富家收藏珍品。就连金邦攻下京城后,也有人专门搜取苏东坡的书画作为战利品,足见生前的苏东坡早已名扬异域。

        疲于奔逃与议和的南宋高宗赵构也爱读书研史,虽然知行不一,到底没把书忘掉。坐在新都临安的赵构开始阅读苏东坡的遗著,尤其是涉及国事的文章,不免赞赏其谋国之忠,敬佩其至刚大勇。高宗追念苏东坡,更有实际行动。一方面,将苏东坡的孙子苏符赐封高官。另一方面,命令朝臣研苏东坡之著、慕苏东坡之名、行苏东坡之为,使言必称苏东坡成为朝野时尚。

        孝宗更是登峰造极。他赐苏东坡谥号文忠公,又赐太师官阶。各种版本的苏东坡全集的卷首上,都印有皇帝的圣旨和钦定的序言。皇帝亲笔的赞词,是对苏东坡天才的赞誉。

        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轲,论事肯卑于陆贽。方嘉佑全盛,尝膺特起之招;至熙宁纷更,乃陈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之中伤。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尧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佑之学,家有眉山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论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坚定不移的品德,卓绝至美的艺术,使苏东坡的名声和影响如山屹立,无可撼动。

          

        生前就能听到和品评自己身后之名,这也是苏东坡的一大快乐。处在漩涡中心,身受谣言之害的苏东坡,因风湿和眼疾而数月闭门不出。那时,散文大家曾巩在另一省去世。世间本无事,谣言如风来。说苏东坡也在同一天去世,二人一同玉楼赴诏,同返天庭。皇帝也听说了,向一位是苏东坡亲戚的大臣询问,知道确有此信,但难知是否可靠,正在吃午饭的皇帝口中乏味,在离桌而去前叹气说:“难得再有此等人才。”消息传到范镇那里,他伤心痛哭,先想派人去送丧礼,后想应派人打听清楚。苏东坡在给范镇的回信中说:“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

          

        将苏东坡的《定风波》录在篇末,以感其心,以慰其情,以悟其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
      0
    • roninwei  
    • 军号:893980
    • 金币:10 枚 工分:9038 本区职务:会员
    •  
    2007-3-2 18:31:20 个人中心 博客 公社  加好友 悄悄话 回复 引用 举报14
    • 苏东坡PK王安石:高山对峙起风云

        

        北宋的江宁,后来的金陵,现在的南京。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

        苏东坡与王安石像两座移动的大山,在这里碰撞。

        碰撞出的火花照耀着中国的历史,闪烁着先哲的光辉,昭示着无尽的未来,竟然没有先前丝毫的血腥味。

        这不是所有人预料的事,肯定有人在等待惊人的消息。这肯定是两人意料之中的事,或许有人不会理解。

        这一年,苏东坡正值中年。王安石第二年就溘然长逝,永别人间。

        

        宋人宋弁在《曲洧旧闻》中说:东坡由黄徙汝,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曰:“礼岂为我辈设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如此传神之话也只有写给王安石与苏东坡。

        然而,作者因情所误,难察实情。小十六岁的苏东坡不会让年长的王安石上门拜见,以王安石的性格,也难于屈尊求见苏东坡。此时的王安石既老且病,惟一的爱子刚刚离去,虽然是个不争气、不听话、误大事的儿子,但他是步入暮年的王安石的终生依靠。另外,按照古时“行客拜坐客”的习俗,应是苏轼上门敬拜,而非王安石以居者拜过客。

        还是大文豪陆游在《渭南文集》中说得更加合乎世事人情。“东坡自黄州归,见荆公于半山,剧谈累日不厌,至约卜邻以老焉。”

        这所谓的半山位于江宁府与城东南的钟山之间,有个地方叫白圹。王安石的半山园就建在这里,有室有池,无墙无垣,虽简陋能避风雨,无锦食可餐野蔬。

        这当然不是宰相之所居,因为王安石已经不是宰相了。

        不是宰相的王安石却更让人容易理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有半山园自然有半山人,王安石自称“半山老人”。

        曾经雄心勃勃,现在却卸甲归山的老人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十年中的八年岁月。

        对往昔的回味和新近的坎坷肯定一直在折磨着这位并不服输的老人,身已老,心还红,错在谁,意难平。

        这没有答案的追问似乎没有丝毫的意义,给这位老人十年的反思时间,太过于残酷,太有失公平。

        我们虽无从得知,却可以猜测:与苏东坡的相见,是这位老人最惬意、最开心的事情,足可以告慰此生,足可以抚慰世人。

        是历史的安排,才使对峙的高山走在了一起,走到了我们的心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