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兼职群微信号:[评论随笔]闲品花间词:清欢与忧伤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22:12
明月照高楼:诗意地栖居
  
  这首《菩萨蛮》词起首一句“玉楼明月长相忆”的意境就很优美、很典雅。
  在古人笔下,高楼明月常常惹人相思。“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已经成为最具中国古典韵味的意境:月照高楼,流光徘徊。低绮户,转朱阁,照无眠,无眠者谁?相思女子也。“月”乃中天之上的最大主角,美丽皎洁的月光乃是夜之精魂。有了梦幻般的月光流泻,才有了夜的风情和韵致,才有了夜的悠远和宁静。才有了静夜幽思。而明月当空之时,登临高楼之上望月,那如瀑布一样轻泻流溢的月光常常会倍增相思离愁。正是所谓“月明倚楼,更增离愁。”所以,“楼”的形象也常常伴月而出,成为一个深沉而温馨的人间背景。
  所以,在古诗词中,无论是“明月照高楼”、“月满西楼”还是“明月玉楼长相忆”,“楼”和“月”两个诗中意象都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深沉圆满的意境: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陆机《拟明月皎夜光诗》:“天汉东南倾。朗月照闲房。”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辛弃疾《满江红》:“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黄滔《明月照高楼》:“月满长空朗,楼侵碧落横。”
  李白《关山月》:“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白居易《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吕本中《采桑子》:“恨君却是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这正是“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高楼月色今犹在,可有骚人对月吟?
  月悬于天,离人间何其遥远,而人与它的感情又是何等亲近!千百年来,人们总是要向那一轮圆月诉说情愁离恨,向它诉说苦恼,向它寄托相思,向它倾诉心曲。可以说,它是个体情感释放的知音,是个体精神自由的帆船,是人间精神的彼岸世界。对天上的这样一位悠悠知己,李太白、张若虚、温庭筠们怎能不浮想联翩、诗意盎然?所以,后世才有了一个更明确、更通俗的说法:“月亮代表我的心”。
  同时,在古人笔下,“楼”并不是今天房地产中的概念,不是人们消费中刚性需求的对象;更多地是一个寄寓人间情怀的场所、一个情感与精神的载体,或者进一步说是一个连接个体和大自然、人生的中介。“楼”也成为景观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创作者的思绪、生命体验和“楼”完全融为一体。因此,在古人的心里,“楼”是有生命的,是肉体与灵魂的双栖双居之所。是作者生命体验的一部分。
  有月相伴,有楼可倚,才有了精神的自由飞升,就有诗兴在胸间漾动,就使生命历程成为一种诗意的栖居。
  如今久居都市的人,已经很少注意到天上那个月亮,也很少留意地上的月光。地上还有月光吗?如今的大都市都是“不夜城”,灯火通明,霓虹闪烁,即使还有月光如故,那素淡的月色也早被红红绿绿、耀眼夺目的灯光遮盖。大街上的行人,脚步匆匆,心事重重,哪里还有闲心注意什么与己无关的月光?只见万千灯火,不见一轮素月。在拥挤不堪的城市,古时作为寄情、抒怀的“楼”,在今天已经成为最实用的栖身之所,甚至成为财富增殖的手段,成为身份的标志。而且一再高企的高房价,让多少栖身蜗居的人们望而止步!他们还有心情登楼看月,寄托相思情怀吗?
  “玉楼明月长相忆”,每每看到这首词的开头起句,心头有一丝如梦如幻之感,有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让人恍惚回到过去的年代:秦时明月,汉时关山,唐时繁华梦,宋时故国情——千年轮回,阴阳盈缺,酸楚的沧桑之感涌上心头。现代的人们身处高低错落的楼宇之间,周遭车水马龙,华灯璀灿,城市的喧闹浮在夜空之上,那种赏月相思的古典心境已经渐行渐远。
    
  呵,在晚唐的月光下吟诗填词,与玉楼中的美人弹琴唱和的温庭筠先生,今夜可曾有一滴清泪到腮边?
  

作者:林素微 回复日期:2010-04-18 16:38:03 
回复 
  我的沙发哦
  孟兄过奖了
  你的文笔才是我向往的啊!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2010-04-18 17:26:45 
回复 
  呵呵,品品花间词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18 17:38:14 
回复 
  斜阳的文字也属花间,呵呵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18 17:43:30 
回复 
  诗意地栖居,很美好啊,呵呵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18 21:12:34 
回复 
  
  作者:林素微 回复日期:2010-04-18 16:38:03 
    我的沙发哦
    孟兄过奖了
    你的文笔才是我向往的啊!
  --------------------------------------------
  哪里,素微下笔精致从容,讲故事娓娓道来,很赞哪!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2010-04-18 17:26:45 
    呵呵,品品花间词
   --------------------------------------------
  老朋友了,握手!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18 17:38:14 
    斜阳的文字也属花间,呵呵
  --------------------------------------------------
  呵呵,还差得远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18 17:43:30 
    诗意地栖居,很美好啊,呵呵
  --------------------------------------------------
  嗯,是很美好,王小波怎么说来着?人除了凡俗生活,还应当拥有诗意的世界.(大意)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19 13:08:47 
回复 
  
  古典的诗意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19 15:11:32 
回复 
  
  说说“花落子规啼”
  
  在这首《菩萨蛮》词中,玉楼明月、风摆杨柳、芳草萋萋、香烛成泪等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相思意象,已经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情感审美体验。而其中情感色彩最为浓烈凄绝的,应当是“花落子规啼”。
  那么,“子规春啼”究竟蕴涵了怎样的意义呢?
  
  一,传说与神话
  
  每年暮春时节,也即春末夏初,人们在郊外常常可以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或着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种声音清脆、悠扬。当听成“不如归去”时,常常让人感到愁怅、忧伤。人们都叫它“布谷鸟”,实际就是“子规鸟”,也叫杜鹃鸟。在人们眼里,它是催春鸟,吉祥鸟。
  子规鸟,俗称布谷,又名杜鹃、杜宇、子鹃。别称还有很多,如“望帝、望帝魂、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鸟、蜀魄、蜀魂、蜀鹃、怨鸟、冤自”等,都是源自这个故事。而用“望帝啼鹃”比喻冤魂的悲鸣;“杜鹃啼血、子规啼血”等指杜鹃鸟的哀鸣,并表哀怨、愁思之意,也由此而来。
  此外,它还有很多名字:鹈鸠、飞鹄鸠、鹄鹩、田鹃、盘鹃、子鹃、子鸠、子秭归、秭鸠、子嵩、子鹋、周燕、思归、阳雀、催归、催鸟、归去乐、思归乐、谢豹、鹎鹩、买鸽、鹩、搔羊、渊明鬼、观自在、寒火虫、春魂鸟、海南鸟……
  相传,子规鸟是蜀国望帝杜宇死后而化成的。据《寰宇记》载:“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其后有王者曰杜宇,称帝曰望帝”。又据史书《蜀王本纪》载,“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 称王于蜀。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东周春秋时代。我们至今可以从典籍中去寻找和追忆这个强大的帝国。
  杜宇王朝统治最强盛时期,古蜀国势力北抵陕西汉中,南到青神(今青神县),西达天全(今四川天全),东临嘉陵江,古蜀国的版图第一次跨出了成都平原。相传在杜宇为王的统治晚期,古蜀国遭遇了一场跟尧舜时期一样汹涌的洪水。《蜀志》载,杜宇任命有才能的大臣鳖灵为相,治理洪水。鳖灵治水去后,杜宇爱上了鳖灵那美丽妩媚的妻子。事后望帝又深感惭愧,觉得自己德行不如鳖灵。当他看到鳖灵为相后治水有方,百姓安居乐业,便禅位于鳖灵而去。鳖灵后在蜀为王,号“开明”。后世一些史家推断认为杜宇可能是因政变被迫让位。此后望帝杜宇隐居西山修道,身死后灵魂化为子规鸟。每到暮春时节,子规鸟因思念故国、思念亲人,尽夜悲啼,其声哀怨凄悲,以致口中滴滴鲜血洒在地上,化作了漫山的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子规啼血”传说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望帝杜宇“教民务农”和开明治水这两件事。据史学家们考证,杜宇的族系很可能是从南方来的濮人(西南则称僰人),当时已处在农耕社会,而其农业生产水平,比与之毗临的巴人要先进得多。这个族群如今已经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成了一个千古之谜。蜀中杜宇“教民务农”和“巴蜀民农现祀杜王君”的说法,与华夏民族的神农、伏羲传说相似,不过是把务农的事附会到一个人身上了。杜宇去位之后,隐居于西山之中,死后变成了子规鸟,每到春二月,子规鸟就一声声不断地啼鸣,催人耕作,直到满口鲜血。后世不少诗人提到子规鸟啼对农事催耕的意义。 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诗中催耕的布谷鸟。即杜鹃鸟。南宋词人朱希真的“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充分反映杜鹃为催人“布谷”而口干舌苦,唇裂血出。
  据说蜀人也时常想起他们的杜宇王,同情他的经历和遭遇。民间认为,子规鸟是望帝的灵魂所化。每每听到子规啼叫的声音便悲从中来,认为是望帝的灵魂显灵,催促他们播种春耕,寄托着对望帝灵魂的哀思。如今在四川省郫县城北二里的鹃城村,还有被称为杜鹃城的古城遗址。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19 16:33:21 
回复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杜宇、子规,子鹃。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19 17:57:50 
回复 
  
  二,乡愁与诗情
  
  春夏季节,子规鸟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激发了无数文人的想象和情怀。其中,除了子规鸟催人农耕的意义外,还有对爱情的相思苦恋,有怀念家国的乡愁,有对暮春花落、韶华易逝的伤感。
  有道是“人世间不如意者常八九”,爱总伴随着怨、痛、悲、苦,于是杜鹃便永远地苦啼不止:“瓯越间曰“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本。”(《禽叶》注)“杜鹃苦啼,啼血不止。”(《埤雅》)“三四月间,夜啼达旦,其声哀而吻有血。”(《格物总论》)
  人们为何认为“杜鹃苦啼,啼血不止?”
  如果仔细端详,子规鸟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往往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子规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杜鹃花十分美丽,有深红、淡红、玫瑰、紫等多种色彩。当春季杜鹃花开放时 ,满山鲜艳像彩霞绕林。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子规鸟啼出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诗中所道“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唐人李山甫《 闻子规 》中也有句云:“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 。”唐人来鹄《子规》诗曰:“雨恨花愁同此冤,啼时闻处正春繁。千声万血谁哀尔,争得如花笑不言”; 唐人罗邺《闻杜鹃》:“蜀魄千年尚怨谁?声声啼血向花枝。满山明月东风夜,正是愁人不寐时。”杨巽斋《杜鹃花》云:“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合情。”宋代欧阳修有词云:“露和啼血染花红”。
  “子规啼血”以其凄艳痴情的这一故事后来感动了很多人,并在众多的诗词中出现,口碑流传,家弦户诵。“子规鸟”和“杜鹃花”的意象也被后世人们屡屡借用。子规啼叫之声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而有人说它: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
  子规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唐人李商隐的《锦瑟》中就有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唐元稹《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诗云:“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抒发自己愁绪满怀,难以成眠的独特感受。李白的名篇《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在《宣城见杜鹃花》也有:“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折,三春三月忆三巴。”
  北宋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这是咏叹归思乡愁,末两句让人想起了李太白的“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都表达了一种“不如归去”的思乡之情,类似的诗还有诸如:“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心引未归心”(唐.雍陶《闻杜鹃二首》);“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唐.吴融《子规》)。
  杜鹃鸟的许多异名都采用了拟声造名法。《临海异物志》说:“春三月鸣,昼夜不止,音声自呼。”运用谐音联想,人们赋予杜鹃声以特定的文化含义:子归,不如归去。用来抒发人们的恋乡恋家情结。
  杨维祯《五禽言》写道: “子归,子归,子不归,白头阿婆慈且悲。子勿归,待何时? 君不见:西江处士章九华,十年去赴丘园科,母死妻啼未还家。”
  方孝孺的《闻鹃》诗写道:“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动我愁,二声伤我虑,三声思逐白云飞,四声梦绕荆花树,五声落月照疏棂,想见当年弄机杆,六声泣血溅花枝,恐污阶前兰茁紫,七八九声不忍闻,起坐无言泪如雨。忆昔在家未远游,每听鹃声无点愁;今日身在金陵上,始信鹃声能白头。”这位明代饱学醇儒当年在家中听到杜鹃啼叫,并不感到有什么愁思;如今远离家乡听到杜鹃啼叫,才相信能叫人愁白了头。所以,子规鸟的声音映照出的是人的情感。
  这种“不如归去”在诗文中经常出现:
  不如归去,南山豆熟,北山有黍。(李梦阳)
  不如归去,孤城越绝三春暮,故山只在白云间,望极云深不知处。不如归去不如归,千仞冈头一振衣。(朱熹)
  不如归去,愁绿怨红春欲暮。汝劝行人归,行人劝汝住。鸣声不住良苦辛,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归去吾今归, 千声万声尔何为? (刘学箕)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千山万水家乡路。今年又负故园花,采岁开花定归否?归去归去须早归,近日江湖非旧时。(戴员)
  不如归去,省我坟墓,风卷纸钱灰,乌鸦衔上树。十载不归来,忘却门前路。(金若兰)
  这种强烈深沉的恋家恋乡情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土难离,家乡难忘,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地,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鸟返故林,狐死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杜鹃声声,不如归去;
  ……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19 19:43:50 
回复 
  
  此外还有以子规啼声多在暮春时节,让人常生花落春尽、韶光易逝的愁思。如北宋秦少游《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又在另一首《画堂春》中提到了杜鹃:“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而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这里表达的都是花落春尽、似水流年的愁苦。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这里是深更月夜里凄寂幽冷的孤苦。
  但是,也有例外。王令《送春》中:“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两句慷慨激昂,读之令人一振,在诸多吟咏子规春啼诗句中是少有的,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意蕴相似,表达的是一种唤回春风的执著信念。后世多用来表达对崇高事业的执著与理想信念的坚定。此外,格调比较高昂、积极的,还有明代汪广洋的《江上》:“大山小山松树齐,千声万声子规啼。揽衣起舞夕露下,三更月落吴城西”,夜闻子规鸣叫,生发的却是一种如“闻鸡起舞”般的志气。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文天祥晚期的诗歌,多悲切之情,国破家亡,前景渺茫,他也曾以杜鹃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情思: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首题为《金陵驿》的七律,生动表达了因国破家亡而生发的忧伤沉痛。最后,当宋朝皇帝都归降蒙元政权了,还亲自劝降文天祥,文天祥却依然不为所动。故而这里的“子规啼血”一典中,涌动的是一腔义无反顾的爱国悲情。
  节操高标的文丞相,不啻是一只中原大汉民族最忠贞的子规鸟!
  到了晚清,欲挽狂澜于既倒的志士仁人更是以杜鹃啼血自励。1896年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诗《赠梁任父同年》道:“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表现了作者为国献身,变法图存的决心和对梁启超的热切希望。学者、诗人、改革家康有为更从杜鹃哀鸣中听出了“声声啼血”,在公车上书后赋诗云 :“海水夜啸黑风猎,杜鹃啼血秋山裂。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得。”(《己丑上书不达出都》)在戌戊变法失败后,他悲愤地写下了《戊戌八朋国变记事》诗:“小臣东海泪,望帝杜鹃红”。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19 19:44:44 
回复 
  好!!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19 21:15:36 
回复 
  
  杜鹃花开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19 21:17:45 
回复 
  
  杜鹃花开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19 22:36:50 
回复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19 19:44:44 
    好!!
  ---------------------------------------------
  是不是到了收获季节了?呵呵,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19 22:38:55 
回复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19 19:44:44 
  ----------------------------------------------
  出书了,准备给辛苦顶贴的筒子们什么惊喜?

作者:林素微 回复日期:2010-04-19 23:48:12 
回复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天日暖玉生烟
  古诗的意象真是……
  都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形容了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4-20 09:59:56 
回复 
  读之心荡涟漪。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0 10:30:50 
回复 
  
  子规鸟与林黛玉
  
  在清朝曹雪芹《红楼梦》的诗文里,我们依然可以听到“杜鹃”的啼血悲鸣声:“杜鹃无语正黄昏”(《葬花词》)、“一声杜宇春归尽”(《桃花行》)。这里我们重点看看林黛玉与杜鹃(子规)鸟的关系。看看曹雪芹是怎样巧妙地将传统审美意象中的“子规啼血”与林黛玉身世飘零、情感无寄联系起来的。
  林黛玉刚进荣府,贾母“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这鹦哥名字,到下次出现时就叫“紫鹃姐姐”了。这就象焙茗又叫茗烟,珍珠又改袭人,多姑娘又变灯姑娘一样,鹦哥到了黛玉那儿就改了名:紫鹃.
  紫鹃即是子鹃,即是子规,杜鹃。正是由听话可爱的“鹦哥”改成“紫鹃”后,林黛玉的情感身世就隐隐有了寄寓:愁怨、思归、啼血、流泪。人云:“黛玉善哭,其婢则名紫鹃,盖紫鹃啼血也。”诸联又云:“颦卿善哭,故婢为啼血之鹃,雪中之雁。”黛玉房里还有一个小丫头,叫雪雁,也是有思乡归家的寓意。这些身边丫环的名字正寓意着主人的身世、情感和命运。
  黛玉《葬花词》云:“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她的另一首《桃花行》云:“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花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这两首诗中的杜鹃洒泪花枝见血痕,花之胭脂色与人之泪同,均如啼血。这时正值暮春归尽,人也要归去。黛玉写杜鹃,实是句句写自己,就是写一个流泪,啼血,思归的黛玉。
  黛玉善哭,原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她随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其目的是还泪以报灌溉之德。这样一个前身,这样一个前缘宿命就决定了她是善哭的流泪之人。黛玉的别号是潇湘妃子,当然这也是从善哭的角度起的。探春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
  黛玉之哭,有如子规啼血。《禽经》注云:“子规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啼苦则倒悬于树。”子规啼时花开红,被说成是啼血染的,极言其啼苦之状。故黛玉之哭有如子规啼血,亦极言其啼苦之状,状愁怨之深。深就深在为家亡人散而啼血。林家先是五世列侯,至林如海时已只能从科第出身,夫妻盛年早逝,黛玉便是从这样丧败之世家中流散出来的孤女,孤苦无依,寄人篱下,无依无靠,身世飘零,前路渺茫。
  在黛玉诗《桃花行》中主要有三种意象:“烘楼照壁红模糊”的万株桃花,“一声杜宇春归去”的杜宇,“泪自长流花自媚”的抒情之“我”。三者互映,花之红既是杜鹃啼血所染,又是主人泪洒而致,可谓“花之颜色人之泪”。宝玉说《桃花行》尽是“伤悼之句”,是“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所谓“离丧”就是家国离愁,故以杜鹃啼血意象涵摄。
  她的《葬花词》中也是花之红、鹃之血、人之泪三种意象的融铸,其题旨是葬花,即葬红颜。追葬已逝的红颜,精神上预葬将逝的红颜,更是对世家的啼苦与哀挽。
  对此,宝玉作出了这样的感悟:“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也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继而,多情如宝玉竟“恸倒”于《葬花词》,与黛玉同悲同叹同流泪.因推及园宅易主,其契机就在鹃啼而唤起家国离恨。
  黛玉啼苦之深,还深在有爱而无果,有情而不能成姻缘。宝黛爱情受到传统观念、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以及联姻法则、金玉邪说等的压力和打击。有多深的爱,就造成多深的痛苦,也就要流出多少泪。爱的悲剧往往又与她的家世离愁联系起来,使她内心加倍地凄苦。她自叹:“双文虽然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我黛玉之薄命,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一首《枉凝眉》曲子,道尽了黛玉在婚姻悲剧上的啼苦之深:“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总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黛玉啼苦之深,还表现在她时时说出“回苏州”之语,这就象子规啼叫“不如归去”。如她说:“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宝玉道:“你往那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这是黛玉亲自试探宝玉的玩话。到“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一节时,这只“杜鹃”可就结结实实地替黛玉啼叫了一通“不如归去”!
  紫鹃道:“你妹妹回苏州家去。”……紫鹃冷笑道:“……我们姑娘来时,原是老太太心疼他年小,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故此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家的女儿在你贾家一世不成?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之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在亲戚家,落人的耻笑,所以早则明年春天,迟则秋天,这里纵不送去,林家亦必有人来接的。……”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
  紫鹃的话,虽是试探宝玉的顽话,但也是情理昭彰。黛玉来贾府,与宝玉结成生死不渝的爱情,可贾府家长始终不肯让黛玉作他家媳妇,那么黛玉就不能“在你贾家一世”。但是实际上是无家可归无国可投了。即或有叔伯可投,她也不能离开宝玉,所以她只有一条路:殉情而死!
  可见,一声“回苏州”的“鹃啼”绝不轻巧,含着滴滴血泪和宁愿自我毁灭的决绝。所以,黛玉的“不如归去”,是一种蹈临爱情与生命绝地的深长叹息,是青春生命的声声啼血。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0 11:04:07 
回复 
  
  杜鹃花开血染成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0 11:10:07 
回复 
  
  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0 12:15:30 
回复 
  
  作者:林素微 回复日期:2010-04-19 23:48:12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古诗的意象真是……都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形容了
  ----------------------------------------------------------
  素微很感性哪,有同感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4-20 09:59:56 
    读之心荡涟漪。
  ----------------------------------------------------
  呵呵,酒兄品读论语笔底可是波澜迭起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0 14:21:28 
回复 
  
  七,凤凰相对盘金缕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
  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
  ——————温庭筠《菩萨蛮》之七
  
  
  这首词写女主人公妆扮后的形象以及妆成后的活动和心理。大意是:
  
  两只金色凤凰在那华美精致的绣衣上相对而舞
  而牡丹花历经了昨日一夜的微雨显得略微憔悴
  穿绣衣的女人在镜前整理新妆
  却蓦然发现脸蛋儿清减消瘦了许多
  
  她在雕梁画栋的楼阁上伫立凝睇
  楼台围栏外的杨柳垂下了纤长如丝的枝条
  很久已经没有那个人的音讯消息了
  你看,那两只春燕都在社日前双双飞回了家乡
  
  这首词象是一个小剧本,极富影视中的镜头感,而且有着寓情感于画面形象之中的冷静叙事态度。
  而温庭筠的笔就好比张艺谋导演下的摄影机,冷静地、却也是浓墨重彩地推出一个个画面来。首先就是一个特写大镜头:两只金色凤凰在那华美精致的绣衣上相对而舞(凤凰相对盘金缕),这是一个近距离的特写镜头。两只金色凤凰泛着华丽的光泽,舞动的彩色双翼飘然欲飞,极有动感。而底衬的丝绸有种温莹丝滑的质感。显然这是一位女性身穿的精致绣衣,带着一缕女主人的馨香气息。然后镜头缓缓移动,窗外、微雨,地上的水泊,树,草,然后定格在几朵硕大鲜艳的牡丹花上。花瓣略有些残,地上也飘零了几片细碎的花瓣。穿绣衣的女子轻盈地走到花前,从地上拾起几缕花瓣,好象想起了什么,微微叹息了一下。然后,镜头追随着她的背影回到屋内,梳妆台前,女子两手开始理妆。看到自己镜中的样子,她惊诧地抚弄着自己的脸颊,感到又消瘦了。(也许是一边的丫环为她梳头时,提醒她:小姐,昨夜没睡好吧?看,你可又瘦了。公子回来可怎么得了?!呵呵)
  接下来,天晴了,阳光把一切照亮,景致清新如画。漂亮的绣衣女子来到了雕梁画栋的楼阁上,静静地望着远方,围栏外的如烟柳丝随风飘舞。(丫环一边笑道:小姐,你想他了吧?女子笑嗔道:去你的,谁想了!丫环笑道:还说不想呢,昨儿下了一夜的雨,我就看你没睡踏实过。女子叹息:你看,社日快到了吧,燕子都飞回来了。)
  长镜头:远处天空出现两个黑点,飞快地掠过树梢,啁啾鸣叫着,飞到楼前的柳枝间停下,亲密地梳理着羽毛,挤挤挨挨地鸣叫着。
  女子看得有些失神,轻轻地自语道:他也该回来了吧。
  
  你看,无论是精细刻摹女性绣衣服饰上的装饰图案金凤凰,还是描绘庭院里的花卉牡丹,甚至是对镜理妆时看到的容貌,都是只是一种冷静客观的描述。下面的画楼相望,柳丝垂栏,双燕归来,都是一幅幅清新而有所蕴藉的画面镜头。在这首词中,思妇望人归来的情感心理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而不是“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这种情在景中的表达手法,细腻而含蓄, 耐人寻味。
  花间词是艺术风格上倾向唯美、浪漫的纯抒情词。情在文学作品中既属于内容的范畴,也与作品的艺术性相联系。花间派的词人大都具有高超而繁复的艺术表现手段,他们能将曲折复杂、蟠结在心灵深处的种种微妙情思,运用多种艺术方法倾吐出来。温庭筠是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他极善于冷静地、细致入微地描绘事物,让思想情感完全寓于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之中。正如叶嘉莹先生在《嘉陵论词丛稿》中对此评点道:“无论其所写者为室内之景物,室外之景物,或者为人之动作,人之装饰,甚至为人之感情,读之皆但觉如一幅画图,极冷静,极精美,而无丝毫个人主观之悲喜爱恶流露于其间。”
  相信这首词一定会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凤凰相对盘金缕。那两只精致华美的绣金凤凰一定很突兀、也很深刻地成为你对温庭筠词的第一印象。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0 15:27:54 
回复 
  
  凤凰之魅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0 17:18:19 
回复 
  
  如果前面不加以注明的话,现代很多人几乎会看不懂本词的第一句“凤凰相对盘金缕”了,再加上突然跳跃式地再加一句“牡丹一夜经微雨”,人们更是不知所云。
  笔者就亲见有可爱的八零九零后小丫头在一些诗词论坛里打嘴仗:“明明是讲凤凰穿着金缕衣嘛”,“切,看懂了没有?是两只凤凰在谈情说爱也!我真喜欢这一句。”我心里也道:切,还真爱这一句!凤凰谈起恋爱那不等于就要抱窝下蛋了?
  也有自恃见多识广的小男生在坛子里歪头坏笑:“牡丹一夜经微雨,该不是说那个事吧?”
  老天,温词再怎么香艳也不会沾上个“淫”字。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很精致、很优美的词句呢!王国维称温庭筠是“句秀”可不是随便一说。温词的一大特色就是句子极好,这可是温老师密练独创的一大功夫!所谓“句秀”就是句句如橄榄如山楂如樱桃,慢慢嚼、细细品才会有真滋味!
  “凤凰相对盘金缕”,就是上面说到的特写镜头:一个古典女孩子身上绣衣的图饰。两只绣金的凤凰,一左一右相对而舞。想想看,在雪白的丝绸绫罗上,绣着两只漂亮的金凤凰是什么感觉。再想想,这女孩子如果是长发鬓云,红唇皓齿,雪肤花貌,吹气若兰,又是什么感觉。华贵精美的服饰暗示着女孩子的身份品位不凡,也意味着她的气质和容貌不俗。
  这里要讲讲唐朝的刺绣功夫了。凤凰图案是比较复杂的一种,需要刺绣的女子最起码要有多年刺绣的历练才能完成。不是有部李小冉,应采儿主演的电视剧叫《凤穿牡丹》吗?讲的是绣坊人物故事。“凤穿牡丹”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刺绣技法。凤凰和牡丹这两种图饰都很具有我们民族传统特色,但也是刺绣工艺和技法很复杂、需要较高刺绣功力的图案。更何况,还是绣金图案!
  所以这“凤凰相对盘金缕”的“盘”可是有讲究的。刺绣中穿插金银缕线的绣法,叫做“金银彩绣”。有钉金绣和压金彩绣两种。在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绣品中,就出现了这种刺绣法的最早实例。当时可能称为“蹙金绣”或“盘金绣”。其中以金线为主绣制图案的称为"钉金绣",而以盘金块面为主呈现图案的可称蹙金绣(或盘金绣)。纹样轮廓用钉金勾绣,轮廓内又用彩色丝线填满的称为压金彩绣。
  可见温庭筠所写的这位女子所穿的绣衣便是用“盘金绣”的法子绣制的两只金凤凰。与只用金线勾勒轮廓的绣法相比,这种盘金绣法是以整块面呈现的图案,需要的“金缕”可不少,只有大户人家或是王公贵族才穿得起。这种绣法充分调动材料特性与工艺特性,增强图形的质感与空间感。大面积金银缕线的使用,使得各种颜色在同一画面上浑然一体,表现出富丽堂皇而又典雅的艺术效果。
  “金银彩绣”所用的“钉金绣”技法在唐宋时期便已流行。除温庭筠这句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外,杜甫也曾写道:“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前面说到了凤穿牡丹,正好两句词也是凤凰和牡丹.讲了凤凰,下面再说牡丹。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20 18:16:26 
回复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19 22:38:55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19 19:44:44 
    ----------------------------------------------
    出书了,准备给辛苦顶贴的筒子们什么惊喜?
  ======================================
  呵呵,尚早。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0 18:36:23 
回复 
  作者:林素微 回复日期:2010-04-19 23:48:12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天日暖玉生烟
    古诗的意象真是……
    都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形容了
    
  ============
  点头。。。
  真是望而忘言啊。。。。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0 20:07:10 
回复 
  
  金色凤凰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0 21:09:44 
回复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20 18:16:26 
  ----------------------------------------------------
  先祝贺一下.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0 18:36:23 
  望而忘言啊。。。。?
  --------------------------------------------------------
  阿绣完了吗?下个故事该开始了吧.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1 10:39:06 
回复 
  
  手心里的玉树
  
  -------写给第二个全国哀悼日
  
  在那比天空还要辽阔的高原上
  那个山鹰和朝霞一起升起的地方
  那片盛开了格桑花和格萨尔王神话的土地
  那块我佛慈悲、经幡飞扬的圣域
  
  灾难瞬间来了,那一刻
  天崩地裂,生灵仆倒,家园废毁
  摇动的经筒在那一瞬间失落
  藏袍上的尘土浸透了血污
  康巴汉子和卓玛的眼泪
  滴滴浸透了格桑花下的泥土
  
  远处的雪山和寺庙
  还有更远的天空和云彩
  哦,那些温暖的佛国净土和微笑
  那些梦中的宝石和那些花儿
  你们快来抚摩这些苦难人们的头顶
  你们快来安慰这些伤痛的心灵
  
  闻声救苦,见难显形的观世音哪,
  你的杨柳枝呢?你的玉净瓶呢?
  你的千只手和千只眼呢?你的莲花宝座呢
  阿弥陀佛,还有你的,你的那颗慈悲之心呢?
  
  哦,来了,神的使者来了,佛的菩萨到了
  绿色的是救苦救难的金珠玛米菩萨
  白色的是飘扬着大爱的红十字之旗
  还有能在火海中舞蹈的闪色英雄
  还有那些捧着爱心火烛的志愿者们
  
  还有那遥远的南国北疆
  还有那旷阔的西域东海
  有那十三亿温暖的眼睛
  有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胸膛
  
  所以,玉树,你并不孤单
  山鹰依然会扇动翅膀,飞上蓝天
  太阳照常会在青藏高原上升起
  格桑花依然会勇敢而灿烂地开放
  
  所以,玉树,佛祖手心里的玉树
  共和国手心里的玉树
  母亲手心里的玉树,
  你这灾难中抬起头来的高原女儿
  你这被尘泥污了脸的美丽女儿
  让母亲为你洗净眼泪和尘土
  让共和国将你轻轻地呵护
  
  让我们一起
   在那高原上的《花儿》歌声中
   安静地、轻轻地入眠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1 12:37:50 
回复 
  ------------------------------------------------------
  还是继续更新:
  
  
  “牡丹一夜经微雨”,与前面的“凤凰相对盘金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画面。牡丹显然是在庭院里,凤凰则绣在身上。但是,两者还是有着内在的关联,这一点后讲。
  在唐朝,牡丹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李肇《国史补》中说道:“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暮春,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意思是长安京城以赏玩牡丹为时尚有三十多年了。每到暮春时节,前往观赏的车马人流不断,人们为之痴迷若狂,并不以沉迷其中为耻。
  唐玄宗偕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李白写三章《清平乐》: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体态丰满的杨贵妃常被比为牡丹(‘解语花’),亦是十分之贴切。从此,杨贵妃便被后人视为牡丹花的象征。如罗隐《牡丹花》“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牡丹》“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蘂当心一抹檀。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等等。
  刘禹锡《赏牡丹》一诗则称赞道:“庭中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他居然说庭院里的芍药过于妖艳没有格调,而池中的芙蓉花虽是清洁干净,却没有人情味。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花开的时节倾国倾城。但牡丹真正被皇帝钦定为国色天香之花时,还要算诗人李正封《赏牡丹》中的那句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含蓄、典雅,对仗工整。据《松窗杂录》等载,话说唐太和年间,爱好诗文的唐文宗在内殿赏花,问侍臣程修已道;“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称首?”意思是如今京城里传唱的那些牡丹诗里,谁是写得最出色的?一边的侍臣程修已答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文宗听后叹赏不已。当时正好杨妃在一侧侍候,唐文宗念着这两句诗,笑道:“爱妃呀,你面前如果放一盏酒的话,就正应了那李正封的诗意了。”
  “国色”之外,又加“天香”。后来人们就专以“国色天香”喻牡丹。
  牡丹的地位为什么在唐朝蹿升得那么快呢?那是因为,点破了很简单,唐人以丰满为美。相对于芍药、菊花等骨感美女,牡丹体态雍容富丽,开得胖乎乎的,正好与当时那种崇尚丰满健美的审美观念合拍,受到狂热的赞扬是理所当然的了。同时,由于牡丹花硕大,端庄、雍容华贵,那种独特的华贵神韵和那种王者风范,还有它那种富贵、吉祥、美好的寓意,象征着唐代的繁荣昌盛,引起人们对它的喜爱和崇尚,所以唐朝人特别激赏牡丹,视牡丹为国花。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1 13:44:11 
回复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作者:Semiers 回复日期:2010-04-21 14:29:46 
回复 
  3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Semiers 回复日期:2010-04-21 14:30:49 
回复 
  3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Semiers 回复日期:2010-04-21 14:32:42 
回复 
  3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Semiers 回复日期:2010-04-21 14:33:45 
回复 
  3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1 15:03:16 
回复 
  作者:Semiers 回复日期:2010-04-21 14:33:45 
    3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
  手机看贴可不便宜.朋友,感谢顶贴了,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1 15:33:33 
回复 
  
  唐朝人特别激赏牡丹,视牡丹为国花。尤其是在皇宫里头,这些嫔妃头上戴牡丹,衣服上绣的是牡丹花,屋里插摆着牡丹花,庭园里栽的是牡丹,都是这种美好的象征,尤其她们欣赏牡丹插花,那是非常讲究排场的。比如说,插牡丹花就必须得用上等的、很好的工具、剪刀,用非常上乘的瓷盆、瓷器,名家名窑生产的瓷器,用非常好的软质的水来浸泡它。欣赏的时候,要求视觉、听觉、嗅觉,可以是多层次美感的一种享受。你要欣赏一盆牡丹插花,必须放在一个很高的红木几架上,后边还得放一个名人的字或名人的画。另外大家来欣赏它还得品着美酒,听着悦耳的乐曲,还可以即兴赋诗、演唱,整个把欣赏场面和人的情绪都融合在一起,融合在生活当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晚唐时的人们也喜欢在自己的庭院种植牡丹花。温庭筠的诗词中经常出现牡丹花。前面的那首词: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里面也将牡丹花作为了主角,成了和词中女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的“解语花”。
  在这首《菩萨蛮》里,“牡丹一夜经微雨”一句显然有着双重的含意:它表明昨夜下了小雨,而牡丹花是一种喜光喜干燥的草本植物。一般来讲,到了阴雨天,牡丹花盆里是不能有积水的。凡久雨过湿的情况下,牡丹花容易发生叶片枯焦、烂根的情况。因为下的是微雨(比小雨还要小),所以损害还不是很大。但也因潮湿过重,牡丹花还是受到一定影响。所以,“牡丹一夜经微雨”讲的就是这种受到潮气侵蚀,但损伤不大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和词中女子因相思而难眠的情况相似,虽不是大病也不致命却让人心神恍惚、惆怅。
  明代戏剧作家、《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一生酷好花间词,还曾专门评点过《花间词》。他对“牡丹一夜经微雨”这一句评道:“眼前景,非会心人不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要弄清这个问题,还要知道汤显祖对温庭筠词的一些基本看法。汤显祖点评本《花间集》中这样评价温词:“温如芙蕖浴碧,杨柳挹青,意中之意,言外之言,无不巧隽而妙入。珠璧相耀,正自不妨并美。”意思是温庭筠的词作象莲花沐浴在一池碧水之中,象杨柳抽出了枝条绽出青绿的新芽,意韵既在言辞之中,更在言辞之外。都是那么精妙而隽永,耐人寻味。
  所以,汤显祖所谓“眼前景,非会心人不知”,指的是“牡丹一夜经微雨”既是写实景,但也不仅仅是写景而已。这位汤显祖在中国戏曲史上可是泰山北斗式的人物,人称“中国的莎士比亚”。他对牡丹也是一往情深的。他最得意的《牡丹亭》是成名作,也是代表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写南宋初年,南安府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长期被父母禁锢在闺房中,后在侍女春香的引逗下,来到后花园游玩,自然界美好的春光引起了她对美好爱悄的向往。回到闺房不禁昏然人睡,在梦中遇见一书生.手持柳枝,拉她到花园内的牡丹亭畔幽会。醒来后,念念不忘梦中的情人。忧思成疾,伤情而死。三年后,青年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过南安府,与丽娘鬼魂相遇,依照丽娘鬼魂的指点,掘坟开棺,使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但杜宝不予相认。后柳梦梅考中状元,由皇帝做主,杜宝才勉强认下女儿及女婿。
  这部《牡丹亭》成为号称“阳春白雪”的昆曲中最有名的戏剧,长演不衰,乃至成为“国粹”。毫无疑问,象杜丽娘那样的女子,自然就是汤显祖心中的“牡丹”。 杜丽娘梦会书生后,醒来念念不忘梦中的情人。忧思成疾,伤情而死。这种深刻的情爱相思自然也是“眼前景,非会心人不知”。所以汤显祖深刻地体认到:这里温庭筠显然既是在实写牡丹一夜经历微雨,花容有些憔悴;同时又是在以花喻人,抒写那位相思女子一夜微雨般的相思愁绪。而后面的“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显然就直接把花的状况转到了人的身上。“鬓轻双脸长”就是写闺中人因相思而形销影瘦,故而脸蛋儿清减瘦削,有些象现在的俗话“下巴颏儿都出来了。”所以脸就显得“长”了。
  这里还有个小笑话。民国人士李冰若一生研究古典文学,喜读诗词,曾为花间词作注。他读到这首《菩萨蛮》时评点道:此词“双脸长”之“长”字,尤为丑恶,明镜莹然,一双长脸,思之令人发笑。故此字点金成铁,纯为凑韵而已。呵呵,这位李先生可能误读了这个“长”字。
  正是这个“鬓轻双脸长”,呼应了“牡丹一夜经微雨”,所以才显得嚼之有滋味,品之有所得。同时,我们还可以由此读出“凤凰相对盘金缕”的某些意味了:凤凰相对是成双之意,正好让那女子无意中看到后,感觉到了自己的形单影只,增添了离情别绪。所以,“牡丹一夜经微雨”,这女子一夜的思念和绣衣上的成双凤凰也有内在的关联。
  在词尾有一句:“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这就很明确了,春社之前,燕子都成双成对地回来了,而远行的离人游子还没有音讯。相思之情、孤寂之怨和前文的凤凰相对、牡丹经雨已经互为表里、浑然一体。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1 16:22:08 
回复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作者:林素微 回复日期:2010-04-21 20:04:25 
回复 
  我的沙发吗!
  赶紧占个位置^_^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1 21:58:04 
回复 
  作者:林素微 回复日期:2010-04-21 20:04:25 
    我的沙发吗!
    赶紧占个位置^_^
  ----------------------------------------------------
  谢过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1 22:20:23 
回复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0 18:36:23 
    望而忘言啊。。。。?
    --------------------------------------------------------
    阿绣完了吗?下个故事该开始了吧.
  =======
  呵呵,还有人物分析O(∩_∩)O~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1 23:50:55 
回复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1 22:20:23  呵呵,还有人物分析O(∩_∩)O~
  ------------------------------------------
  刚去看,写了一半就断了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2 09:51:15 
回复 
  
  下面是这两句:“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
  画楼,一般指富贵人家的高堂楼阁,因漆色鲜亮耀眼、图案明丽如画,故称画楼。李商隐有诗句云:“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这里指的是闺楼。即那位相思女子的香闺楼阁。说温飞卿善于从细处描写主人公的身份和品位,这里也是一例。
  那衣绣双凤的女子站在画楼边,凭栏远望。而栏杆之外,却是一丛丛如烟的柳丝。
  这里又看到了柳树。我们的温飞卿先生就喜欢用这样的形象和语汇。你看前面有“江上柳如烟”、“绿杨陌上多离别” 、“柳丝袅娜春无力”等这样的句子。到了这里,柳树的相思守望之意象再次发生作用。
  不过,这里的柳树稍稍有些不同。这里的柳树不是种在江边,不是在郊外的路边,而是就种在画楼前,护栏外,就在庭院中,天天可以看到。读古人的诗章词句,常能看到那些王公大臣、书香门第或富庶之家的楼阁庭院常掩映于杨柳丛中。所以屡有“柳阴庭院”、“柳边深院”、“柳边池阁”、“柳色锁重楼”、“飞絮绕香阁”、“飞絮入簾春梦重”这样的诗语。秦观《念奴娇》“咏柳”说的也是“月榭花台,珠簾画槛,几处堆金缕”。温庭筠的这首《菩萨蛮》词里,柳树不仅是种在家中的庭院里,而且是正好是“丝丝垂柳”,是刚刚抽条泛青的如烟柳丝。想想看,在那春风和煦、鸟语花香的大好春日,空气清澈澄明,太阳照得人暖洋洋的,栏外庭院中的丝丝垂柳悬在空中,在阳光照射下悠悠晃晃、袅袅娜娜、飘飘荡荡,给人那种赏心悦目、慵倦舒坦、宁馨怡人的感觉,正如诗词中所言:“栏外垂丝柳”、“摇漾春如线”。
  这柳树除了传统的送别、劝留、相思之意以外,应当还有所象征,那就是春天的好时光、好年华,就是这相思女子对时间流逝的一种叹息,对爱人久出不归的怨艾与惆怅,对年华不与、韶光易逝的某种感慨和焦虑。试问“春来何处最先知?”,是数日之间猛然抽条吐绿、千条万缕、披纷摇曳的柳丝柳线。在这特定的时节,偶尔凭栏一望,有谁会不为此景心灵一颤!“风丝漫袅”,“风递游丝时过墻”,“袅晴丝吹来庭院”,袅袅地,摇漾着,正是这“栏外垂丝柳”的景象。“栏外垂丝柳”和“江上柳如烟”的情境是一样的。都是柳树刚刚抽条泛新芽的光景。那种葱茏如烟、朦胧如雾的景象,正与那女子的妙龄芳年相一致。
  以柳丝如烟形容春日时光,乃至隐喻妙龄女子,是传统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寄生草》中就有“东风摇曳垂杨线”,形容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枝条。《牡丹亭》“惊梦”中有“摇漾春如线”、“寻梦”之“一丝丝垂杨线”。杜甫诗中有:“漏洩春光有柳条”,毛滂词有:“春态苗条先到柳”。以汤显祖的昆曲《牡丹亭》为例,于丹教授在“细说”汤显祖《游园惊梦》的“梦幻之美”时说:“在这样一个春天,杜丽娘看到了什么?她说:‘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觉得难懂吗?其实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读过朦胧诗,汤显祖写的不正是朦胧诗吗?春天啊是袅袅地吹来,摇漾得像细细的若有若无的线一样……”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2 12:24:11 
回复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2 12:43:06 
回复 
  
  以柳丝如烟形容春日时光,乃至比喻妙龄女子,是传统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寄生草》中就有“东风摇曳垂杨线”,形容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枝条。《牡丹亭》“惊梦”中有“摇漾春如线”、“寻梦”之“一丝丝垂杨线”。杜甫诗中有:“漏洩春光有柳条”,毛滂词有:“春态苗条先到柳”。以汤显祖的昆曲《牡丹亭》为例,于丹教授在“细说”汤显祖《游园惊梦》的“梦幻之美”时说:“在这样一个春天,杜丽娘看到了什么?她说:‘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觉得难懂吗?其实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读过朦胧诗,汤显祖写的不正是朦胧诗吗?春天啊是袅袅地吹来,摇漾得像细细的若有若无的线一样……”
  其实,汤显祖并不是写朦胧诗,这里描绘的正是丝丝垂柳的景象。汤显祖熟读《花间集》,评点《花间集》,常将“花间”词中意境引入曲文。《花间集》就有“柳烟深”、“柳烟重”、“柳烟轻”等句。他尤其是对温庭筠的词青眼有加,深得其中三昧。温庭筠有诗《题柳》:“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其《菩萨蛮》之“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柳丝袅娜春无力”、“栏外垂丝柳”则更是咏柳的名句。所以这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其实就是继花间词之余韵又有所创新,写春天庭院里的袅袅柳枝。
  我们可以看看:《牡丹亭•游园》可分两小段落。第一段落杜丽娘在闺房,小庭深院,她正更衣插戴。“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是她对春的感知与想像。借着对丝丝垂柳的感知,她正细细想像、捉摸、描摹春天的质感。第二段落春香说:天不早了,“请行”。到了园林,杜丽娘惊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现实的春景比深闺少女所能想像的丰富多了。但杜丽娘在观赏中沉醉,在沉醉中遐想,才有“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些诗句。从“袅晴丝”开始,杜丽娘展开了自己的游园赏春之旅,也展开了自己的青春情爱之旅。“袅晴丝”对杜丽娘意味着是春日一景,也是她自己青春生命的一种形象隐喻。
  这几句唱词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塡。可知我常—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羞花闭月花愁颤。”这几句唱腔优美,气韵悠长,历来受行家称赞。
  这让我们想到了红楼梦里的某些景象。《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面写黛玉听《牡丹亭》唱词一段,很有意思:
  “林黛玉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 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其实不管是前面的杜丽娘,还是后面的林黛玉,她们所出现的生活场景,或者说她们的居住环境,都是传统庭院,换句话说,没有她们所居住的庭院环境,就没有这样优美的故事发生。所以从温庭筠的“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柳丝袅娜春无力”,到王实甫《西厢记》的“东风摇曳垂杨线”、汤显祖《牡丹亭》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再到《红楼梦》里林黛玉读《西厢记》、听《牡丹亭》的意境,都仿佛有一脉相承、不绝如缕的内在意韵。
  温庭筠词中梦幻般温情、华丽、神秘、忧伤、飘渺的唯美主义词境,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审美情趣。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2 15:44:47 
回复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2 17:47:51 
回复 
  
  昆曲:<<牡丹亭>>


作者:Herong86 回复日期:2010-04-22 17:50:08 
回复 
  o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22 18:10:26 
回复 
  好文好图
  
  

作者:梅香相伴 回复日期:2010-04-22 19:25:04 
回复 
  如此品词,哪能不爱?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2 21:35:36 
回复 
  作者:Herong86 回复日期:2010-04-22 17:50:08 
    o
  --------------------------------------------------
  谢顶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22 18:10:26 
    好文好图
  ---------------------------------------------------
  呵呵,谢过  
  作者:梅香相伴 回复日期:2010-04-22 19:25:04 
    如此品词,哪能不爱?
  ------------------------------------------------------
  谢过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2 22:11:55 
回复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1 23:50:55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1 22:20:23  呵呵,还有人物分析O(∩_∩)O~
    ------------------------------------------
    刚去看,写了一半就断了
  --------------
  呃,因为时间不够了,没写完就断网了只好更新一半。。。
  
  
  作者:梅香相伴 回复日期:2010-04-22 19:25:04 
    如此品词,哪能不爱?
  ------------
  同感同感。。。。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4-23 08:50:24 
回复 
  从温庭筠的“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柳丝袅娜春无力”,到王实甫《西厢记》的“东风摇曳垂杨线”、汤显祖《牡丹亭》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再到《红楼梦》里林黛玉读《西厢记》、听《牡丹亭》的意境,都仿佛有一脉相承、不绝如缕的内在意韵。
  ————————————
  讲得好极!
  审美情趣的建立与传承具有绵软而持久的力量,它是个相互吸纳,彼此影响,又独树一帜,奇葩孤放的过程。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3 11:42:58 
回复 
  
  八,红尘万千重,风月无边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温庭筠《菩萨蛮》之八
  
  
  那天晚上,牡丹花都已经凋零了,春莺的叫声也渐渐沉寂。
  满院落里密密的垂杨好像水墨画出的写意,一片浓荫密影
  天上月华如水,在那满院团团黑影上,浮起一层轻烟般的银辉。
  那女子居住的庭院里格外安静,望着背窗处的烛台灯火
  一种凄清孤寂之感袭来,竟让她几番梦不成。
  
  翠玉金钿轻轻贴着脸颊,有种清凉的寒意;
  房门紧闭的深闺里,弥漫着一种无可名状的寂寞
  想起那远行久不归的人儿,她脸上满是泪痕
  清晨时听到了燕子飞时的几声啁鸣,
  等她开窗看时,那燕子却已扇动着翅膀飞掠而去
  哦,又一个春天快结束了,可人的一生又有几个春天呢!
  
  这首《菩萨蛮》通篇深深笼着一层深闺的寂寞与青春的感伤。牡丹花凋谢了,春莺鸣叫声也悄然消失。夜来时,只有满院子繁密的杨柳随风舞动,清寒的月光清凉如水,这样的景致让人深宵难眠,眼前只有烛火摇曳,光影恍惚。
  翠钿冰冷,闺门深掩,远人不归,燕去春残。在那古典的深深庭院里,花开花落,落叶飘零,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流走,逝去是生命中的红颜记忆,是岁月的痕迹。那深闺的女子也许是在伤怀人生:这生命中到底有多少的事自己能够把握?有多少红颜女子的青春能经受岁月的残酷雕刻与打磨?
  关于这首词,古今注家多有点评。清人陈廷焯《云韶集》卷一中点评道:“领略孤眠滋味,逐句逐字,凄凄恻恻,飞卿大是有心人。”又在《词则•大雅集》卷一中评道:“此云‘牡丹花谢莺声歇’,言良辰已过,故下云‘燕飞春又残’也。”而张惠言在《词选》卷一中评道:“‘相忆梦难成’,正是残梦迷情事。”
  笔者以为,这里的“牡丹花谢莺声歇”、“燕飞春又残”并不仅仅只是实指此时已到暮春将尽的时节,也是象征这词中的寂寞女子韶光渐逝,红颜渐老。这正是:“滚滚红尘,风月无边。”她想起了那些曾经拥有过的欢爱与深情:蓦然在某个天命注定的时刻,她和他终因一次偶尔擦肩而过时的惊讶对视,而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逢。从此,他们开始了一段情爱的传奇。那红颜女子的心灵中仿佛澄澈出一片天蓝,生命长河里被投下一抹绚烂的光影。从此在她生命的每一个渡口,在岁月轮回的每一瞬间,都是浅笑盈盈,心怀对上苍的感激。在那分手离别的时刻,杨柳依依,芳草萋萋,她和他执手相对,默默无语。望着他在骑马踟蹰而行的背影,那一刻她是那样伤感和痛苦,生怕自己轻轻的一个转身,那人便不在视野之中,而在关山千万重之外。
  到如今,欢爱已逝,伊人远行,音讯全无,只怕今生再也找寻不到已经远行的那个人。那种曾经刻骨铭心的相思情感却恰似一坛沉酒,浓香郁醇,久久挥之不去。在今天这个绿杨影动、月华如水的夜里,那份曾经美好的情感和回忆却成了惹人相思、催人落泪的源头与出处。在这样无助的时刻,当思念如潮水般袭来,当寂寞如烟雨般萦回不去,她的心便隐隐地痛起来。
  纵使岁月中红尘万丈,她也只是时间长河里一个匆匆而过的影子,只是这万丈红尘的匆匆过客。也许,在某个晨光闪动的瞬间,象她这样的红颜女子便会象露珠一样无迹可寻。那时,那个相爱过的男子,他会在哪里,会为她焚香祈祷吗,会在她的坟前洒男儿之泪,为她深情一恸吗?
  如果红颜已消逝,这满庭院的繁密绿杨,这中天的月亮,这些牡丹花、这些灯火、楼台,又伊于胡底?它们依然在,但已与红颜无关。也许,即便她明天死去,也不决会喝下那忘情水、孟婆汤。奈何桥上,她一定要留住那些前世的记忆,只为等着另一个人在九泉之下团聚。如果没有了那些生命中刻骨销魂的爱,如果没有那些牵挂和相思,仅仅复活一个肉体又有何意义?
  流光之中,老去的是只是红颜,不老的是曾经欢好如花的爱恋、曾经浪漫若梦的那些情怀。那些才是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所在。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3 13:03:02 
回复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2 22:11:55 
  ------------------------------------------------------
  阿绣的评点写得很好,女性的爱情与命运都点透了.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4-23 08:50:24 
  -------------------------------------------------------
  酒兄于传统文化寝馈甚深,更能随事而悟,随机化用,赞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23 13:20:42 
回复 
  温庭筠的要讲好久了……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3 15:08:07 
回复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23 13:20:42 
    温庭筠的要讲好久了……
  -------------------------------------------------------
  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词派的中坚,一华丽,一清雅;一浓,一淡.
  所以温庭筠,韦庄篇幅将较多,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3 16:20:19 
回复 
  
  这首《菩萨蛮》词中出现的“翠钿金压脸”,就是值得一说的女性化妆饰物。这“翠钿”究竟是何物呢?
  要知道,在《花间集》流行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唯美风气盛行的时代,文学上正承六朝宫体诗绮艳雕饰的风气。而女性的容止、服饰和梳妆也十分讲究和繁复。在服饰上,贵族女子的妆饰大都争齐斗艳,上行下效,影响了整个社会。同样,女性的面装也变得更大胆,更奔放,更个性化。女性的面饰有额黄、花钿、朱粉、眉黛、口脂、妆靥等。脸部的化妆用色有红色和黄色,可以涂在额上,或脸颊。额黄就是指一种“鸦黄”的黄色染料,蘸水画在额际。额间贴花细,花细由薄而轻的材料制成,颜色腻而艳,样式有鸟虫花叶等。花钿贴在眉宇之间,双眉自然不甘寂寞,女性画眉已经到了过滥的地步,浓浓的胭脂铅粉肆意的在脸上涂抹,花钿要用黄金制作,黛眉的画法要与众不同……她们与我们现代的女性一样,追逐着时尚的潮流,同时又不敢与人雷同。这些物什就给文学创作中表现女性之美提供了充分的来源。前面提到的温庭筠诸词无不是脂粉香浓,鬓云拥翠,衣袂飘飘,环佩丁当。这首词中的“翠钿金压脸”中的“翠钿”,就是上面所说到的“花钿”中的一种。
  在花蕊夫人的《宫词》中有这样的诗句:“翠钿贴靥轻如笑,玉凤雕钗袅欲飞。”“翠钿贴靥”,“靥”是在脸颊笑涡处,所以贴上翠钿后“轻如笑”。这说明翠钿是一种较轻较薄的贴面饰物。那个时代,一些爱美的红颜女性们用各种各样的小花片贴在脸庞和鬓发上,这些小花片就被叫做“花钿”,或者“花子”、“面花儿”等名目。南北朝时代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句子。后来风行贴绿色的“翠钿”。到了花间词时代,翠钿贴到了脸蛋儿上、额头上,乃至眉心间。
  比如温庭筠《南歌子》:“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倚枕覆鸳衾。隔帘莺百啭,感君心。”一位“眉间翠钿深”的美人,斜倚在枕上,覆盖着鸳鸯锦被,在帘外传来的呖呖莺啼声中,情思百转,感应着情郎的心思;
  再如张泌《浣溪沙》:“偏戴花冠白玉簪,睡容新起意沈吟,翠钿金缕镇眉心。小槛日斜风悄悄,隔帘零落杏花阴,断香轻碧锁愁深。”一位刚刚起床的美人,睡意未消,意态慵懒,头上用白玉簪固定的花冠都偏歪了,但是,此时的她“翠钿金缕镇眉心”,对着小庭中的斜阳轻风,杏花零落,一腔深深的情愁,无可诉说。
  当然,翠钿也可以贴饰在面颊上。就如温庭筠这首《菩萨蛮》词中,就是一位“翠钿金压脸”的美人,在“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的春残时节,在寂寞的香闺中,灯光烛影里,因为思念远人而泪水纵横;
  毛熙震《小重山》里,写了一个境况类似的女性,倚在屏风上独自哭泣,泪水顺着双颊流过颊上的花钿,把这小小的花细给打湿了:“谁信损婵娟,倚屏啼玉箸、湿香钿”。
  “翠钿金压脸”,一个“压”字说明这翠钿是用黄金箔制作的,贴面时有轻微的覆压感觉。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原来最早是梅花落在额上形成五片花瓣形象,用手抹不去,经三日洗之才脱掉。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是在唐朝。那么,花钿具体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3 17:17:27 
回复 
  
  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词派的中坚,一华丽,一清雅;一浓,一淡.
  
  王国维:《人间词话》:“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王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顾宪融《词论》:世以温韦并称,然温浓而韦淡,各极其妙,固未可轩轾焉。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温庭筠“密而隐”,韦庄“疏而显”。
  

作者:江上苇 回复日期:2010-04-23 19:34:28 
回复 
  写得很有味道,久不读花间词,顿觉那个啥……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3 19:39:03 
回复 
  
  那些美丽的古典红颜
  


作者:夏日雨林 回复日期:2010-04-23 20:36:01 
回复 
  强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24 08:20:54 
回复 
  飘红了哈!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4 10:40:18 
回复 
  作者:江上苇 回复日期:2010-04-23 19:34:28 
  写得很有味道,久不读花间词,顿觉那个啥……
  --------------------------------------------------
  多谢,呵呵
  
  作者:夏日雨林 回复日期:2010-04-23 20:36:01 
  强
  ----------------------------------------------
  欢迎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24 08:20:54 
    飘红了哈!
  --------------------------------------------
  惭愧,呵呵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4 10:51:30 
回复 
  
  这首《菩萨蛮》词中“绿杨满院中庭月”一句颇觉美妙,让人不禁想起了两句诗:“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这两句诗出自同为花间词派的南唐词人张泌一首诗《寄人》。全诗为:
  
  “别梦依依到谢家,
  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生卒年不详,字子澄,淮南(今江苏扬州)人。南唐后主时中进士,担任过句容县尉,后为监察御史、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南唐亡国后,随后主李煜降宋。诗长于七言,多为伤春思乡之作。他的这首《寄人》诗写得大是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离别后,“我”带着别后的思念,依稀来到了你家的庭院,回廊曲栏依旧,栏杆横斜。可你的身影在何处?万般无奈,“我”只有失望地在回廊阑干底下徘徊。“谢家”通常解作“外家”,即岳父母家。“小廊回合曲阑斜”等句皆为梦中所见景物。“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也是梦后所见。空寂的庭院,不见那女子的人影,“我”心中萦绕着无限的孤独与牵挂,陪伴着“我”的只有那一轮寂寞痴情的明月,它那多情的月光,依旧为“我”照着庭院中那些飘零的落花。
  显然,从这首诗深情蕴藉的内容看来,这是一首与爱人离别后的寄怀诗。应该是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爱人始终没有忘怀。所以诗人借用诗的形式,把自己的思念曲折而又深情地加以表达。诗人描写梦境及梦醒后的情景,写出了自己的相思之深切与苦怨。诗的首句写与爱人离别后心中一直思念着,乃至于梦牵魂绕,难舍难分。诗的后三句是诗人的想象,写梦中所见:周遭景象依旧,明月多情,落花有恨,慰藉无人,两人别后的相思之苦,一切尽在不言中。春月多情是因为诗人多情,诗人偏说春月多情,这就更进一步表明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之深。此诗写得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切,韵味悠长,动人心弦。
  其中“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成为传颂一时的名句,与温庭筠这首《菩萨蛮》词中的“绿杨满院中庭月”的意韵多有相似。与此相似的还有:“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宋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中庭的夜晚,月色一片清明,无数杨花从空中飞掠而过,不曾留下一丝花影。这两句描写乡野人家的景致,夜色清寂,意境幽雅而迷人。还有北宋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也依稀是眼前相似景致:烟雾笼罩着杨柳,深院里帘幕重重数不清。同样是写一个深闺思妇的愁苦心情,以曲折深远的意境与摇曳荡漾的情思撩拨着人们的心弦。
  其实,无论是庭院森森,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还是牡丹花谢,春莺声歇,绿杨满院,月光如水,静照落花,这些俱是自然界中常事。原本自无情,干卿底事?怎奈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者,则花鸟、明月、东风等遂俱成引人伤心断肠之物事。古人有云:“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所以况周颐在其《蕙风词话》中就曾说过“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在”。
  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正是人生之自有情痴,原不关于风花雪月。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诗心自是花引动,文思还由鸟啼来.多情如温庭筠,张泌,欧阳永叔者岂非人间情痴者乎?
  

作者:seperana 回复日期:2010-04-24 16:45:56 
回复 
  美文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4 17:50:56 
回复 
  作者:seperana 回复日期:2010-04-24 16:45:56 
    美文
  ----------------------------------------------------
  谢过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4 20:03:16 
回复 
  
  欧阳修诗云:“人生自是有情痴。”说到情痴,汉魏时期有个荀奉倩,真可谓是“情痴”。据《世说新语•惑溺》载:“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荀奉倩的妻子是骠骑将军曹洪的女儿,据说长得很美。荀奉情听说后特意登门下聘把她娶回家。一年冬天,荀奉倩的妻子曹氏生病发热,请来的医生束手无策,荀奉倩见妻子高热不退,便毅然自己脱了衣裳到外面北风劲吹的庭院里取冷。让自己身体变得冰凉后再回到屋内,用自己身体为妻子降温。此事传开,时人以荀奉倩行事乖张,多以讥评之。
  这荀奉倩本名一个“粲”字,字奉倩。其父亲就是鼎鼎大名的魏国首席谋臣荀彧。在当时之世,荀奉倩本人其实是位闻名遐迩的大名士。说起来还有个小故事。晋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时候很高傲,家中的门客轻视他是小孩子,王献之就瞪着眼睛地大声说:“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意思是我只与远的荀奉倩、与近的刘真长相比感到惭愧。说完这话就生气拂袖而去。可见身为世家名门子弟的荀奉倩当时是颇有清誉的名士。同时,荀奉倩也是一位玄学大家,谈玄论道,滔滔不绝,主张“言不尽意”。但最引起争议的是他对女性的议论。他说,妇人的才、德都不重要,要紧的只是容貌。(倩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不过,后来他在谈玄论道方面的名声渐渐被人忘了。后世人们说起这位荀奉倩,多是因为他那爱妻的痴狂之举。荀奉倩舍己救妻,虽有违医理,但用自己的身体为病妻降温以表达其焦虑与渴望,他对妻子不弃不舍、生死与共的感情,可称为“情痴”。
  妻子曹氏最终不幸病故后,荀奉倩思念过度而极度悲伤。友人傅嘏知道他一向不重女子才德只重容貌,便问其原因道:“妇人才色并茂为难。子之娶也,遗才而好色。此自易遇,今何哀之甚?”意思是你只想找个漂亮女人并不困难,为何如此悲伤?他回答说:“佳人难再得!顾逝者不能有倾国之色,然未可谓之易遇。”意思是象我妻子那样的佳人难以再得到了,她虽不能称得上是倾国倾城,但也不能说是容易遇到的。最后,荀奉倩竟然因为痛悼不能自已,一年后亦亡故,时年仅二十九岁。
  《世说新语》将这个故事编在《惑溺》一门。“惑溺”,就是神志迷惑、不能自拔的意思,明显地取批评的立场。但后世真性情的人并不作如是观。如唐朝李贺在《后国凿井歌》一诗中有云:“情若何?荀奉倩。”如纳兰性德追悼亡妻的词《蝶恋花》写道:“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意思是若你如皎月照我余生,我亦可不畏严寒,不辞辛苦地飞到那冰冷月宫,去温暖你的身体。这是表示愿以荀奉倩为榜样。荀奉倩在《世说新语》里是被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认为他惑溺于儿女之情,不足为世人所取。但容若却喜欢这个故事,因为世人虽然把荀奉倩斥为惑溺,容若却深深地理解他,只因为他们是一样的人,是一样的不那么“理性”的“情痴”。
  这首《蝶恋花》词全文是: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珏。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首词悼念的是纳兰容若结发妻子卢氏。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纳兰容若十八岁写过一首词,内有“吹花嚼蕊弄冰弦”的句子,这是他心目中红颜知己的娇憨模样,“吹花”,就是用树叶吹出音调;“嚼蕊”是口嚼芬芳的花蕊,使口中带有香气;“冰弦”是冰蚕丝做的琴弦。这些颇具情调的女子的诗意动作,和李清照与夫君“赌书消得泼茶香”异曲同工.可见卢氏也是一位解风情、识雅趣的“知性女子”,“吹花嚼蕊弄冰弦”自然不在话下。正如词中所言“无那尘缘容易绝”,偏在三年后,卢氏死于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相思之情和深情怀念。
  纳兰容若是清庭朝中重臣、大学士纳兰明珠之子,满洲正黄旗人,17岁进入太学读书,18岁时高考中举人,22岁即康熙十五年进士,随后被授乾清门三等侍、一等侍卫,并作为清宫侍卫侍于皇帝左右。从世俗的角度看,纳兰容若这一生够完美的,出身相门,父亲是皇上的大红人,他本人就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幸运儿,娇妻美妾,个个如花似玉,还相当有才,才华出众,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正所谓“情深不寿”,纳兰容若年仅三十一岁即因病去世.向以重情义著名的纳兰容若对发妻卢氏感情非常深。有一次他梦见卢氏淡装素服而来,拉着他的手,哽咽着说了许多情话,临行时写下这样的诗句:“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纳兰容若醒来之后无限悲伤。据统计,纳兰容若现存的300多首词里,爱情词有100多首。而有近50首是悼念亡妻的,颇有些“爱情至上”的味道,这些爱情词中,“愁”、“泪”、“恨”、“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词,更是比比皆是。纳兰容若骨子里是忧郁的,正如叔本华在他的《论天才》一文中,曾引西塞罗的话说:“所有的天才都是忧郁的。” 纳兰容若无疑是天才,但却是情痴般的忧郁天才。
  纳兰性德曾被曹寅称赞是“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故坊间长期有一传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原型就是纳兰性德。这话确否且不论,至少纳兰容若、贾宝玉的“惑溺”于爱,也正是荀奉倩“情痴”一路。从身世看,这二人可巧都称得上是人间富贵花,却偏生做了天上痴情种。只不过一个真实的存在于历史中,而另一个脱胎于曹公对现实的提炼,虽然相隔无法穿越的时空,却都是情深至真的人物,由不得人不爱。
  而后世的情痴就可谓数不胜数。北宋苏轼一生才华出众,诗词歌赋无一不精。他让人印象很深刻的却是对结发爱妻王弗的一生挚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曲《江城子•已亥记梦》悼念亡妻王弗,是写在妻故十年后、与继配王闰之结婚的第六个年头。词意极尽缠绵与怀念,令古今多少人读之感慨不已!此后苏轼虽常偶遇莺莺燕燕,却寄诗赋情却不入画堂。最后,他是与原配妻子王闰之合葬在一起,完成他对她“死则同穴”的誓言。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4 22:22:21 
回复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温庭筠“密而隐”,韦庄“疏而显”。
  ============
  当时看这书时候,觉得这句甚好。。
  恭喜飘红O(∩_∩)O~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4 22:25:33 
回复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3 13:03:02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2 22:11:55 
    ------------------------------------------------------
    阿绣的评点写得很好,女性的爱情与命运都点透了.
  =============
  如此夸奖,快脸红了^_^
  其实姐妹中更喜欢狐女。。。

作者:旧闻新忆 回复日期:2010-04-25 06:07:15 
回复 
  好文笔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4-25 11:36:31 
回复 
  我读纳兰容若词总是感觉太凄婉,缺乏刚性,透着那个时代的柔弱与无奈,这也许是天之将亡的征候吧。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5 11:45:53 
回复 
  
  (接前)
  
  早年读《钗头凤》,深为陆游和唐婉的动人爱情故事所感动。陆游的那些诗篇堪称咏情佳构,感人至深。“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对往日恋人唐婉的深情怀念,感动了古今多少痴男怨女!
  然而,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唐婉后来的丈夫赵士程同样是一位世间少有的情痴情种。当初读诗时,我只感叹陆游、唐婉命途多舛、身不由己,并不知道唐婉后嫁的丈夫赵士程是何许人也。他是一个史料记载少之又少的人。其实,赵士程与唐婉同郡,是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本人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可惜没有文章流传。他虽是默默无闻,却一心一意只爱唐婉。唐婉因不育而被陆家休弃下堂,身为皇家后裔的赵士程决心娶被休的唐婉为妻,说明他对唐婉的钟爱是何等至深!三年相识,十年相守。陆游遇事不顺,唐婉劝赵士程帮忙。赵士程鼎力相助,还给机会让陆唐二人相聚叙旧。以现代眼光来看,赵士程是位心地坦诚善良、形象阳光的真男子。赵士程一生只娶了唐婉一人为妻,唐婉病故后终身不续弦,可见又是一情痴!
  陆游、唐婉和赵士程的情感经历让我不禁想起了上个世纪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纠葛。其中,梁思成、林徽因是才子佳人,又是世家通好,自成人间难得的佳偶。而身为中国一流哲学家的金岳霖也爱上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为了对林徽因的这份爱,居然宁愿选择终生不娶。
  1955年4月2日,林徽因辞世,金岳霖悲痛万分。第二天,适逢他的一个学生到办公室看他,金岳霖先不说话,后来突然说:“林徽因走了!”一边说,一边就嚎啕大哭。他两只胳膊靠在办公桌上,几分钟后,才慢慢地停止哭泣。他擦干眼泪,静静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滞,一言不发。学生陪他默默地坐了一阵,这才把他送回家。三十多年后,年近九旬的金岳霖慢慢地回忆说说:“林徽因死在同仁医院,就在过去哈德门的附近。对她的死,我的心情难以描述。对她的评价,可用一句话概括:‘极赞欲何词’啊!”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岳霖为林徽因题写了挽联:“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将自己的一腔爱意倾泻无余。亲朋好友们送的挽联中,只有金岳霖的挽联别有一种炽热颂赞与激情飞泻的不凡气势。
  后来,梁思成和另一女子林洙结婚,重温二人世界。而金岳霖还是独身一人。每年逢林徽因忌日,金岳霖总是要去一趟墓地,默默地献上一束花。直到林徽因死后多年,六十年代的某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没说任何理由。大家都过去了。弄了半天,大家还闹不清今天是什么特别的日子,老金为什么要在今天请大家吃饭。直到开席的当儿,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此言顿使举座感叹唏嘘,有些老朋友望着这位终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地掉了眼泪。
  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近九旬的金岳霖教授在医院中苦挨最后的时光。当林徽因家乡来人因收集整理林生前的诗歌,找到了尚健在的金岳霖。他们将一张林徽因当年的旧照呈在他眼前时,老人忽然来了精神。他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似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却又一言未发。他紧紧捏着照片,仔细端详,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说:“给我吧!”后来,人们把冲印出来的照片送到金老手里时,他才高兴得象个孩子捧着照片凝视着,脸上的皱纹顿时舒展开了,喃喃自语:“啊,这个太好了!这个太好了!”他似乎又一次跟逝去三十年的林徽因“神会”了,神经又兴奋了起来。
  晚年金岳霖虽已衰残病弱,但精神一直有所寄托。梁思成过世后,他跟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一家住在一起。孩子们叫他“金爸”。他的心境没有独身老人的孤独。据说,晚年金岳霖不再开口说林徽因,有人央求他给林徽因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最后,他终于一字一顿、毫不含糊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了一下,“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垂下头,沉默了。
  大概他是想把心底的话,只说给天上的林徽因听吧。
  
  “人生自是有情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你与她刚好赶上,便留下了一段惊世传奇。
  

作者:123梦醒时分 回复日期:2010-04-25 13:23:00 
回复 
  好帖。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5 17:43:29 
回复 
  作者:旧闻新忆 回复日期:2010-04-25 06:07:15 
    好文笔
  ---------------------------------------------------------
  谢过
  作者:123梦醒时分 回复日期:2010-04-25 13:23:00 
    好帖。
  --------------------------------------------------------
  谢过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4-25 11:36:31 
    我读纳兰容若词总是感觉太凄婉,缺乏刚性,透着那个时代的柔弱与无奈,这也许是天之将亡的征候吧。
  ----------------------------------------------------------
  是的,有评者以为他"情发无端",以他的身世和好运不该作那种离乱悲音.也许纯属个性气质禀赋所致.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5 18:00:09 
回复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4-25 11:36:31 
      我读纳兰容若词总是感觉太凄婉,缺乏刚性,透着那个时代的柔弱与无奈,这也许是天之将亡的征候吧。
    ----------------------------------------------------------
    是的,有评者以为他"情发无端",以他的身世和好运不该作那种离乱悲音.也许纯属个性气质禀赋所致.
  
  ================
  这恰恰是世人不明白他的根由。。。
  正是因为太过好运,才有了常人无法理解之悲。。。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25 18:41:44 
回复 
  楼主博学多才、信手拈来。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2010-04-25 21:23:34 
回复 
  呵呵,顶起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5 21:35:47 
回复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4 22:22:21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温庭筠“密而隐”,韦庄“疏而显”。
    ============
    当时看这书时候,觉得这句甚好。。恭喜飘红O(∩_∩)O~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4-24 22:25:33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3 13:03:02 
     阿绣的评点写得很好,女性的爱情与命运都点透了.
    =============
    如此夸奖,快脸红了^_^
    其实姐妹中更喜欢狐女。。。
   ================
    这恰恰是世人不明白他的根由。。。
    正是因为太过好运,才有了常人无法理解之悲。。。
  -----------------------------------------------------------
  看过评点有些惊讶,现在的女孩子确实早熟,很多事儿也许还没有亲身经历过,却早已弄得明白透彻,讲得头头是道.也许过来人都得叹为观止.呵呵.
  纳兰其实和贾宝玉有点象,世人都羡慕他们,他们心里追求的却不是世人热衷的那些.掉句酸文叫"别有怀抱"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25 18:41:44 
    楼主博学多才、信手拈来。
  -------------------------------------------------------
  惭愧惭愧,寂寞才是文采斐然
    
  

作者:南门太守 回复日期:2010-04-25 21:55:44 
回复 
  来看望,来顶贴,来问候!

作者:heyboscolie 回复日期:2010-04-25 22:08:21 
回复 
  喜欢喜欢,期待更新!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5 22:09:10 
回复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2010-04-25 21:23:34 
    呵呵,顶起
  作者:南门太守 回复日期:2010-04-25 21:55:44 
    来看望,来顶贴,来问候!
  ---------------------------------------------------
  握手,问候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25 22:20:33 
回复 
  睡前一顶。多谢对拙著的垂青哈!
  

作者:今晚打1只老虎 回复日期:2010-04-26 00:55:07 
回复 
  突然看到“别梦依依到谢家”,几乎10多年前的回忆一下子就起来了啊~夏末秋初的晚上,冷冷的月亮,一直徘徊不定的感觉……
  花间词在正统眼里,好像是不太屑的。记得以前还在懵懂的时候读的花间集,敦煌曲子词,就喜欢小令,好理解好记,呵呵
  楼主说说韦庄嘛,怎么全是老温,韦庄那种明媚的感觉看着更开朗点。老温的太隐太密了,忧郁哦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6 09:19:15 
回复 
  作者:heyboscolie 回复日期:2010-04-25 22:08:21 
    喜欢喜欢,期待更新!
  -----------------------------------------------------------
  多谢,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25 22:20:33 
    睡前一顶。多谢对拙著的垂青哈!
  ---------------------------------------------------------
  你的文字不错,希望早日出书!
  作者:今晚打1只老虎 回复日期:2010-04-26 00:55:07 
    突然看到“别梦依依到谢家”,几乎10多年前的回忆一下子就起来了啊~夏末秋初的晚上,冷冷的月亮,一直徘徊不定的感觉……
    花间词在正统眼里,好像是不太屑的。记得以前还在懵懂的时候读的花间集,敦煌曲子词,就喜欢小令,好理解好记,呵呵.楼主说说韦庄嘛,怎么全是老温,韦庄那种明媚的感觉看着更开朗点。老温的太隐太密了,忧郁哦
  ---------------------------------------------------------
  后世对花间词评价还是不错的,花间词是宋词的正源.温词可能还要写一阵子,韦庄很不错.人称花间词的别调.我也想早点写他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6 09:33:07 
回复 
  九,满宫明月梨花白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温庭筠《菩萨蛮》之九
  
  
  皎洁的月光洒遍了宫室内外,一树树盛开的梨花洁白如雪,
  而那位远行的故人早已是在万里关山之外
  那女子手中正用金线绣着一双飞雁,
  凭窗远望中,却不禁泪水潮湿了眼睫,
  泪水滴落在绣衣上,正看到衣襟上那绣金大雁双栖双飞
  
  远方的人哪你知道吗,我们家小园子里芳草又绿了,
  若耶溪水弯弯曲曲地绕着家园流过,
  那溪边杨柳泛青的枝条随着东风飘舞,袅袅含情
  燕子已经鸣叫着飞回来了,而你却迟迟不见踪影!
  
  这首词写的是家住越溪村附近的一位女子对远行故人的思念。
  此词先以月照梨花起兴,“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是难得的佳句,也是非常清奇空灵、境界开阔的景象。此处的“梨花”即见梨花思故人之意。“梨”借作“离”,谐音双关,在汉乐府诗中常见。同时,“梨花白”也隐指眼泪,如“泪带梨花”。梨树在春末开花,其花色白而艳美,故古人常以梨花之飘落来形容女子楚楚动人的眼泪。关于“泪带梨花”最著名的诗句有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是形容唐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犹如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北宋欧阳修《渔家傲》有:“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宋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弹到离愁凄咽处,弦肠俱断梨花雨。”唐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以及宋李甲的《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故此处“梨花白”与下文“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有互文之意。
  这里的“关山” 原意是关塞和山岳,此处泛指途中的山山水水。因为相距万里,看不见、呼不应,所以思念之情格外殷切,以至于一夜一夜不能入眠。她只好绣着金雁双飞的衣裳聊度时光,而相思的泪痕却在远望关山的时刻沾满绣衣。关于“金雁一双飞”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指衣上的绣花。翡翠、鸳鸯、蝴蝶、鹧鸪,都是双宿双飞的,诗人往往用以象征生活在一处的夫妇或情侣。提到这些禽鸟昆虫,可以不点明“双”字。而雁是群飞的禽鸟,不是雌雄成对地双飞。如果用以象征夫妇同行,就要说“一双飞”;如果用以象征夫妇离别,还可以说“两行征雁分”(温庭筠《更漏子》)。
  此外,这里的“金雁”还有一说。宋代刘贡父《中山诗话》提出:“金雁,筝柱也。”古言见筝柱而思远方之人。今人浦江清先生对此也解注为:“金雁者言筝上所设之柱,筝柱成雁行之形,故曰雁柱,亦有称金雁者,温飞卿咏弹筝人诗云:‘钿蝉金雁今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与此词意略同。以此解为最胜”。浦江清先生与朱自清合称“清华双清”。治学严谨,从不轻易下笔。这里浦先生之解注也堪称正解。但依笔者品读之后,还是愿意从前面一说,即衣上所绣金雁双飞。因为前面数首《菩萨蛮》均是此种以服饰图案设喻的表现手法。 同时,因后文有“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之语,有农家景致,可见本词所咏是民间女子之家,此处“金雁”还是以女红刺绣为宜。
  下片则从近处着墨,如一首清新朴素的五言绝句。“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二句是对女子家居环境的描绘,也是对远隔万里的游子的呼唤:你知道吗?家乡越溪之水弯弯地流过,溪边小园里春草又绿,春光正浓。这里以“越溪”入词,除点明词中女子身处吴越之地,同时也隐以西施浣纱处的典故来表现相思女子的美貌与少女的纯情。“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门外杨柳又像你离去时那样已经抽条泛绿,依依含情,堂前燕子飞走一年后又飞回来了,而你怎么还不回呢?
  有人以词的开篇有“满宫”字眼而以为本词为宫词。其实据《经典释文》解释:“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所以这里的宫即一般住宅之意,非指皇宫。词中有关山、越溪之种种景象也说明本篇非宫词。所以这里“燕归君不归”的“君”就是所怀念的远在关山之外的“故人”,而非君王。此词乍一读过,感觉下片所写的情境和风格似乎转折较大,与上片情境似不相宜,难以衔接。上片的境界开阔,意韵清雅,情意绵绵,有宫体词风格。而下片的语言和意境都似乎更接近于乐府五言诗意或民间歌谣,比较通俗,明白如话,有点白居易的诗风。所以有人感到上下片的差异过大。但叩之温飞卿以往词作,惯于跳接意象,貌变实同,形断意接。故笔者以为词意还是贯通的。
  
  不过,明人汤显祖对这首词的点评还是很有道理的:“兴语似李贺,结语似李白。中间平调而已”。开篇“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颇有李贺那种清丽奇崛之风格。李贺《梦天》诗云:“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都是这类风光清旷、想象奇崛的句子。而李白的五言古体诗也多有平白如话的结尾:“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等等。本词首尾颇有此二人的特色。
  另有清人陈廷焯《云韶集》卷二十四中评道:“凄艳是飞卿本色。”这“凄艳”二字当是针对“满宫明月梨花白”而言。他的另一本著作《词则•大雅集》卷一评点:“结句即七章‘音信不归来’二语意,重言以申明之,音更促,语更婉。”其实不知读者发现没有,温庭筠最有名的十四首《菩萨蛮》也最能代表他的风格,但在其第七、九首的结尾分别是:“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可见意思和调子有些重复,象陈廷焯所说的那样,区别只是后面一首结语音更短促,语言更委婉而已。
  
  

作者:紫微破军 回复日期:2010-04-26 10:14:16 
回复 
  那个对子 对的好 顺便风流马之 持续关注中

作者:故园一席间 回复日期:2010-04-26 11:19:06 
回复 
  诗情画意,香车美女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4-26 11:38:07 
回复 
  是的,“满宫”即是满室,上下阕写了转换了两个季节,其思君不至之凄切心理犹见于纸端。

作者:陆续子 回复日期:2010-04-26 11:58:53 
回复 
  写的不错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6 12:28:30 
回复 
  作者:紫微破军 回复日期:2010-04-26 10:14:16 
    那个对子 对的好 顺便风流马之 持续关注中
  -----------------------------------------------------
  谢过,
  作者:故园一席间 回复日期:2010-04-26 11:19:06 
    诗情画意,香车美女
  -------------------------------------------------------
  谢过,香车美女是车展吧,呵呵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4-26 11:38:07 
    是的,“满宫”即是满室,上下阕写了转换了两个季节,其思君不至之凄切心理犹见于纸端。
  ------------------------------------------------------
  有不当之处请指教
  作者:陆续子 回复日期:2010-04-26 11:58:53 
    写的不错
  --------------------------------------------------------
  谢过,
  

作者:好猫不一样 回复日期:2010-04-26 13:48:32 
回复 
  留言

作者:墨采腾 回复日期:2010-04-26 15:14:49 
回复 
  值得慢慢品读

作者:林素微 回复日期:2010-04-26 17:53:45 
回复 
  是值得慢慢品读的文字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6 19:26:48 
回复 
  
  作者:好猫不一样 回复日期:2010-04-26 13:48:32 
  留言
  ------------------------------------------------------
  谢过
  作者:墨采腾 回复日期:2010-04-26 15:14:49 
  值得慢慢品读
  -----------------------------------------------------
  谢谢
  作者:林素微 回复日期:2010-04-26 17:53:45 
  是值得慢慢品读的文字
  ----------------------------------------------------------
  呵呵,不好意思.以前差点叫你素微兄了.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4-26 19:29:53 
回复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经提到,“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满宫明月梨花白”的“白”字下得好。正如王国维所说,仅此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这里的“白”字烘托出“明月照梨花”的那一派清旷、空灵、寂静乃至有些凄冷的境界。试看,宫室之内月光澄明清澈,点明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那位绣衣的女子走到窗前一望,只见月光下的梨花正在盛开,光色如雪。室内室外景色一派空灵、雪白,也有些凄清。举目远眺,关山重重,挡住了视线,而她心中的那位故人就在那看不见的万里关山之外。
  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中天一轮朗月,素辉映照万川,这景象不知激荡了多少诗人内心的潮汐。月亮在中国文化的苍穹里,可谓清辉长照。而痴男怨女的一脉相思也寄托那天上的明月一轮,在那关塞不通、音讯阻隔的时代,希望那远行的人儿也能千里共婵娟,在明月的清辉中分享亲密爱人的思念。
  纳兰容若有词云:“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珏。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这是纳兰性德追悼亡妻的词《蝶恋花》。这位痴情种子望着天上的明月,思念逝去的爱妻,心中怅叹:若你如皎月照我余生,我亦可不畏严寒,不辞辛苦地飞到那冰冷月宫,去温暖你的身体。
  而那爱妻的亡灵竟似也有了感应:有一次月圆之夜,书房深幽静谧,月光轻泻如水。纳兰容若手持一卷,竟在袅袅炉香中入梦。一缕袅袅的幽兰之香从窗外而来,他不经意间回首,却依稀见得一女子翩然伫立在窗外。她曳一袭白衣,着一身素装,面含微笑,不言不语,从那月光深处静静地走来,如一朵盛开的雪莲。
  “容若,我来了……”白衣女子一笑如梦。
  仔细一看竟是爱妻卢氏!这一刻,容若的呼吸有如被千年冰山霎那间冻结,脑海有如万古洪荒,一片空白……
  妻子象过去一样偎依在容若身边,带着容若熟悉的女性馨香。她轻轻拉过容若的手,低语幽咽,说了许多许多的情话。那时,容若心情一时竟是苍茫无际,只见西吹的凉风吹落了一地的梨花,露水打湿了妻子的削瘦香肩,她那水翦的双眸渐凝成一泓幽怨的秋波。那一刻,容若和爱妻默然伫立,持手相拥,好似琼枝玉树相依。身后江声遥遥,潮起潮落。彼岸有烟波无限,此岸则繁花三千。容若感到这一刻是生命里最完美最圆满的瞬间,灵魂载满了岁月的芬芳。
  今夕何夕?春梦迷离。良辰易逝,爱妻即将远行。两人犹如再经生离死别一般,持手相看,嘴角微颤,难出一语。临行时,爱妻卢氏泪花闪烁,指尖轻扬,在容若雪白的衣衫上写下诗句:“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然后,万千镜花水月化作轻烟一缕。纳兰容若一梦醒来,屋内景象依旧,心中无限苍凉。
  听了一夜西风寒凉,容若知道,沉溺在梦里的自己,只是在等待灵魂深处那一声遥远的回音,只是在无望地等候一双深深浅浅的莲足踏岁月的逆光而来。他知道,这只是与那心爱的女子在最深最美的梦境重逢,在万劫不复的光阴逆旅中相聚。
  有道是“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而生死阴阳之隔岂非更令人万般无奈、心恸欲绝?
  他是一块玉,前世原本青埂山下无力补天的一顽石;她是一枝花,原本是生长在西方灵河岸上的绛珠仙草。
  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她,则有两弯似蹙非蹙的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一见面的惊艳,牵一生的情缘。他看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她说他: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他住在怡红院,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
  她幽居潇湘馆,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斑竹一枝千滴泪。
  他和她,曾经一起读西厢,葬落花,一同吟诗作词,文采风流,也曾拌嘴吵架,枉自嗟讶,还曾经在那红绡帐里,茜纱窗下,“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她星眼微饧,香腮带赤,春困发幽情,他情切切,意绵绵,良宵花解语,静日玉生香……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如今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言。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到最后,只叹那“冷月葬花魂”一语竟成谶。可怜这世外仙姝寂寞林,咳血不止,大病不起,病弱而绝望的她以一炉火焰痴焚所有诗稿,湮灭了心中那段倾注一生血泪的深情苦恋。死前只是无比愁苦地呼叫一声:“宝玉,宝玉,你好……”
  这一刻的潇湘馆里,风过竹林,萧萧瑟瑟;月光如雪,静谧无声。
  而那边厢,怡红院内彩灯高挂,笑语喧哗,烛影摇红,一对盛妆新人正盈盈下拜,痴痴的宝哥哥欢喜无限,以为美丽新娘就是那成日价耳鬓厮磨、心有灵犀的林妹妹,
  ……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浮生如梦幻,咫尺成天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不过,那大梦终了时的景象却是这个样子:
  那贾政在停泊靠岸的船中写着家书,写到宝玉事时,却踌躇着,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
  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
  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
  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来?”
  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船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赶得上?
  只听得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那个作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眼见那金陵城里的雪越下越大。
  北风里,呼喇喇吹着一件大红袈裟,飘荡成一面孤独的旗。那孤独与生俱来。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现在那块玉,那曾随了一僧一道到红尘历劫的顽石,已经重归寂寞。所有的风花雪月,所有的裙衩鬓影,所有的欢笑与伤痛,美丽与哀愁,明媚与忧伤,都无一例外地远去了,了无痕迹,也了无牵挂。
  有道是生如夏花之绚烂,红尘万千重,风月自无边。
  雪,越下越大。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4-26 19:45:55 
回复 
  华丽丽的沙发
   他住在怡红院,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
    她幽居潇湘馆,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斑竹一枝千滴泪。
  多尊的桔子啊!
  啧啧

作者:虾与乐 回复日期:2010-04-26 19:53:19 
回复 
  慢慢品。。。从文字中得到快乐
  • 复制给朋友
  • 分享到外站 腾讯微博 嘀咕 新浪微博 豆瓣 搜狐微博 开心网 QQ书签 人人网 百度搜藏 白社会 雅虎收藏 MSN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