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保卡密码找回:中国摄影史上值得阅读和收藏的40本书(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0:48:44

中国摄影史上值得阅读和收藏的40本书(二)

 

11、《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1988年,龙熹祖编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这是一本被近乎“遗忘”,但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摄影理论书籍,它对中国摄影理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的作用。由龙熹祖先生历时20多年时间收集和编撰完成。书中汇集了蔡元培、康有为、胡适、鲁迅、俞平伯、丰子恺、刘半农、徐悲鸿等近70位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艺术家、摄影家关于摄影美学的言论、专著、题辞等。书中的很多言论至今仍然经常被年轻一代的摄影批评家们所引用。本书在市面上已很少找到,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献和收藏价值。

12、《当代摄影艺术思潮》(1989年,游棣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摄影这个媒介告别传统政治宣传摄影,开始产生深刻观念性变化的时代。各种新的社会思潮都从各个角度投射到摄影中来,新闻与艺术,抓拍与摆拍,是中国摄影界持续争执的话题。与此同时,一些新的社会科学理论方法也渗透到摄影的理论与批评之中,被中国摄影理论批评界人士的重视和运用,尤其是这个领域之内的年轻一代。1989年游棣主编的《当代摄影艺术思潮》一书,正好是这个十年内这种状态的全方位呈现,是年轻一代理论批评工作者思考成果的一次集成,在当时具有鲜明的先锋前卫性。所以,这本书是研究八十年代中国摄影文化观念最重要的文献。

13、《胡同壹佰零壹像》(1990年,徐勇著,浙江摄影出版社)

拍摄于1989年初夏后,出版于1990年的徐勇摄影集《胡同101像》,是当时中国摄影圈、美术圈及很多文化人关注的一本书。其中作者自序“百花深处的故事”。100张空无一人的胡同照片,和唯一一张人像即第101像一家八口老少三代沉默以对望向镜头的照片,是作者藉由这本画册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表态。它突破了当时摄影艺术集体趋同的风光摄影、社会人物摄影的题材局限,触及历史人文、北京平民百姓生存状况,隐喻“89风波”后的作者心境,成为弥漫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破灭后,伤感揭示批评现实和体制的摄影先锋之作。这本影集在国内再版过六次。台湾淑馨出版社、日本新潮社、日本平凡社也先后出版了这本影集。

14、《上海一日》(1991年,杨绍明主编,中国摄影出版社)

《上海一日》画册是著名的“上海一日”摄影活动的作品汇集。1999年7月1日举行的“上海一日”摄影活动堪称是中国当代“政治摄影”再难企及的最高峰,它汇聚了当时中国近300名摄影“精英”参与。由于杨绍明当时独特的身份和巨大的人脉资源,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破例出任组委会主任,副主任是中宣部部长朱穆之、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等人,整个活动规格极高。《上海一日》画册由1万多幅作品中选择编辑而成,香港凸版印刷公司印制,208幅作品,大8开,精装带函,由百岁老画家朱屺瞻题写书名,由书法家以小楷书写序和跋,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息。

15、《人民摄影十年作品选》(1994年,刘阳主编,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4年1月出版的《人民摄影十年作品选》是一本看似普通,被埋没和忽视,但却非常重要的一本画册,它是《人民摄影报》创刊10年的经典作品集,汇聚了从李振盛、罗晓韵、胡武功、贺延光、王文澜到陆元敏、解海龙、黑明、袁冬平等80年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纪实摄影家的作品。浓厚的“中国特色”的“纪实风格”构成了这本画册的基本格调,对于研究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发展的学者们来说,它应该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

16、《波黑人:战火浮生》(1995年,曾璜著,中国摄影出版社)

虽然用作者曾璜的话讲:他并没有赶上战争,也没见到一个死人,但这本黑白画册还是让人感到一股浓浓的“战地意味”。1994年出版这本《波黑人:战火浮生》是曾璜的第一本个人摄影画册,也许还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本正式出版个人的“没有战火”的“战地摄影集”。这本画册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表明中国摄影师的在场(在以往的国际重大战事以及重要事件中,很少见到中国摄影师的身影,也鲜有中国摄影师拍摄的战地图片发表在国内报刊上);也表明了中国摄影记者在国际战事中也同样可以拍摄出具有个人立场的,带有人性光辉的照片。

17、《中国历史影像(1935—1970)——中央社馆藏老照片》(1996年,徐宗懋编,黄永松、吴美云策划,台湾汉声杂志出版)

《中国历史影像》分为上下两册,分别是《中国人的悲欢离合(1935—1949)》和《大迁徙(1949—1970)》。照片全部来自台湾“中央社”馆藏。“中央社”全名“中央通讯社”,辉煌时曾经与路透、美联等并列世界“五大通讯社”。抗战时期,“中央社”也如同“国军”,身处新闻报道的“正面战场”,他们记录战乱时期中国人的悲欢离合,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瞬间,成为真正的“可见的近代史”。从这部震人心魄的画册中,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另一片曾经被遮蔽的历史影像。

 

18、《九七影情——当代香港之视觉探索1990—1996》(1996年,伍小仪主编,香港摄影画报有限公司、香港艺术中心出品)

这是一本1997年香港回归前关于“香港纪实摄影”的画册,也是一本研究香港纪实摄影发展的重要文献。香港艺术中心在1990年开展了名为“当代香港之视觉探索”的摄影计划,由专业摄影师及影像艺术家以纪实的方法,在“97”将至的大前提下取材,用影像报导香港回归之前的民生轨迹。这个计划从初始的4人,最后发展到有31位香港优秀的纪实摄影家参与拍摄,从老一辈的麦峰、邱良,到新一代的高志强、余伟建等,并最终集结出版了这本画册。这本画册以“变迁中的香港”为主题,除封面为彩色照片外,其余全部为黑白影像。各种风格类型作品在画册中纵横交错,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可读性。

19、《走过青春》(1997年,黑明著,中国工人出版社)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已经基本告别文革的阴影和计划经济时代,开始走上了经济改革开放的振兴之路。在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个人和集体的命运都经历了痛苦和沉重的变迁。在文革高潮时期被政治运动推到农村“广阔天地”经受锻炼的一代知识青年,其命运更是大起大落。他们从城市走进农村,又从农村回归城市。他们的青春和理想与激情,都被国家政治生活无情的裹挟。他们的命运是一个悲剧时代的缩影,充满了无奈与辛酸。黑明拍摄了一部份这样的返城知青,为这一代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
这本画册采用图文一体的方式,每张照片都附带一篇被采访者的自述。照片朴实真诚,文字简洁感人,毫无做作之感。画册一经出版便引起很大轰动,一举奠定了黑明新写实摄影家的地位,也开创了此种图文画册出版流行的先河。

20、《黄河百姓》(1998年,朱宪民著,朝华出版社)

《黄河百姓》收录了朱宪民创作的以“黄河人”为主题的纪实摄影作品四百八十幅,展示的是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整个流域七十五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黎民百姓的生活风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他大量的“黄河人”摄影作品不断问世,可以说是最早意义上的表现黄河两岸人民的生存姿态的纪实摄影作品。这些作品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现实主义“宏大叙事”的影响,但较为开阔的视野与凝重的画面,有力地表现了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与人民生活,同时也努力冲击了一直以来存在于中国摄影中的粉饰太平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