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借呗1000划算吗:西游记好玩吗f43《西游记》的真谛_西游记专题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8:51:03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西游记 >

西游记好玩吗f43《西游记》的真谛

时间:2010-05-14 13:03来源:[http://www.51da.net] 2009年06月04日

   作者:一天 转自国粹网

  *//我以为自己很懂汗青,很懂传统文化。看了这篇文章,我发现其实我什么都不懂。似我一般无知的中国人,已被欺骗过久了。天下必生大变!//*

  中国昔人在写小说合创作文学作品的时辰,到尽头是如鲁迅师长教师所说的"好玩"、"滑稽" 呢?还是要"文以载道"?由于昔人的文学传统就是"文以载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以是一定有其"志"和"道"。

  经由过程我们的研究,元明清小说,尤其是四台甫著,每一部都有自己所承载的"道",而这个"道"往往是我们此刻的文学攻讦家们很少涉及的。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甚至化身为作者,然后才能弄懂作者到尽头懂什么,想抒发什么,有什么阅历,对于文化知道多少,体验认识多深,境界多高,

  明白了这一点,当我们在读书的时辰,一定会跟作者有亲近的觉得,受益也自多多。几十年来,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我的导师们,包括高健、罗元贞、靳极苍、姚奠中、程千帆、卞孝萱、霍松林、李德顺等师长教师,都几回再三夸大我们要读好一部书。

  这部书应该怎么读呢?先不要挑人的糟粕,不要戴着眼镜去看书。由于此刻人读书,包括专家读书,都有一个特点或者弊端,就是先挑人的弊端,叫做"去其糟粕,取其英华"。老抱着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居高临下的气势,怎么可能步入作者给我们塑造出来的妙美境界,与之发生共鸣和震撼呢?这本身就与作品造成了隔膜,使我们的学者与传统割裂。

  那么,《西游记》这部出名著作应该怎样去读呢?美猴王的传说,流传在古今中外;《西游记》的故事,感染着男女老幼。正由于其中的妙美无穷,以是吸引了古今中外的数以万万计的男女老幼。正是人们的喜欢,要得浩繁的学者介入其情节与形象的加工与创造,后出转精,日臻完美。

  "诗无达诂","形象大于思维"。有一万个读者,就会有一万个孙悟空。不同的读者,心中的《西游记》自然也各不相同。这就是《西游记》的魅力,也是美猴王形象的领会艺术品的美意义地点。究其泉源,是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可以自由填补的想象空间,也是小说的乐成之处。

  尽管读者或者文学攻讦家们可以演绎出万万个版本的《西游记》、亿万个标准样式的孙悟空,但无论怎样,在最后写定者的眼里,只有一个孙悟空,只有一个《西游记》。

  可赞叹的,是《西游记》近乎完美的太空、人生、生命的运行标准样式;可遗憾的,是读者的心中的形象远远小于了作者的思维。作为文学攻讦家,我们有责任去掘客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安然平静鉴赏能力、感受程度,真正领悟《西游记》这部千古出名著作所带给我们的审妙美乐。

  稀罕的是,在上个世纪初,就有那么一批人,自己得益于传统文化,得益于汉字、汉语、汉文化,成了名、立了业,却就是要让旁人毁汉字、汉语、汉文化。这就令人想起过去的帝王,自己靠着谶纬之术得了天下,却畏惧旁人也用谶纬之术得天下,以是上台之后一定先要覆灭术士。无独有偶,这些后人嘴里嚷着革命、笔下拆除毁坏长城,却不是让天下人成为精神贵族和具备高尚觉悟的人,而是要人成为没有文化、不识汉字、不懂汉语、成没完名、立没完业的痞子和流氓。云云一来,她们作为文化贵族日文学大师的地位便稳如泰山,而泛博的读者只能对她们奉若神明、百般供养。

  风气之下,除开四大发明以外,其余都被焚之一炬。实在被抹不掉的,便加以洗面革心,肆意扭曲,《西游记》便在此列。它的一切妙美,都被淡化和丑化;所有与儒、道、佛、易、医、金丹大道、生命学问有关的人生智慧,都被去势殆尽,只剩下了一个"滑稽"、"诙谐"、 "好玩"而已。她们不允许中国有一部旷世绝伦的文化载体,由于只有外国洋鬼子那里才有光辉的文明。中国人的眼中已经没有"圣人"和《圣经》了,提到"圣人"便再也不是孔子,而成了西方的救世主;提到圣经则再也不是《论语》,而成了天主教的"Bible"。西方八国联军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文明,但却险些毁在了那一些自称是大师且数典欺祖、忘祖的人的手里!

  时至廿一世纪,文化正待复兴。四台甫著之中,《西游记》被歪曲得最利害,说明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完备,以是最需要收拾整顿、挖掘、研究,从而使泛博读者真正感受到小说所给我们带来的,远过于所谓的"滑稽"、"好玩"的领会艺术品的美体验认识。

  起首,我们不赞成凡似的说法,认为"传统"就是过去,一齿及"传统文化",人们总是将其与掉队联系在一起。其实,根据造词法,"传统"应该是动宾结构的名词,"传"是动词, "统"则是名词。一个独立的物质是不能够称为"统"的,从空间上说,不同的部分如东西南北中被总合在一起,就是"统";从时间上说,不同的阶段如过去、此刻和未来挨整合在一起,就是"统"。也就是说,过去、此刻和未来经由过程"传"的过程而形成了一个"统","统" 是割不停的。一个宗族或者国家的传统,一定是包含着她的过去、此刻和未来的。当一个"统" 被终结的时辰,也就是这个宗族或者国家死亡的日期。谁把"传统"只界说为过去,其实就是想覆灭这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此刻和未来。

  《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然归属中华民族,也包括着过去、此刻和未来。作者总结、抽象了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所成立起来的文化传统,将其演绎开拓,为华夏民族儿女的保存和壮大指了然一条大道。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作者

  在学术上没有是与不是,没有准禁绝。只准你说是,禁绝我说不是,这是没可能的。学说与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各种学说百花齐放、万家争鸣的条件下,才会培养学科的蓬勃昌盛。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作者的理由有五个方面,同时要说他是作者也必须先解决这五个问题。

  熬头点,从《西游记》降生,到上个世纪二十年月,作者的署名一直是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截至目前,道门之中仍然奉丘真人为作者,绝不承认吴承恩。只是到了鲁迅、胡适的手上,才将吴承恩的名儿标了上去。而把吴承恩拉上去惟一的一条所谓证据,就是《淮安府志.淮贤文目》的一条记录: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囗卷、《春秋传记序》、《西游记》

  这里明明讲的是"淮贤文目",即淮安贤人文章的目次。《射阳集》是个诗、文集子,自可列入"文目"之下;《春秋传记序》是一篇几百字的叙言,并且收在《射阳集》第二卷熬头篇;那么紧列其后的《西游记》会是什么性子的呢?三岁小孩也应该知道那是一篇文章啊!怎么能够看成是一部洋洋八十万言的百回本小说呢?

  什么时辰你能把《淮安府志》的这条记录由《淮贤文目》下挪到同书的《淮人书目》下,那就可以算做是铁证了。因此,作为一个大学者和一言九鼎的文化大师,鲁、胡二氏这样做,对吴承恩的故乡或者"花果山"确实做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对于汗青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讲,却是掉之草率,甚且"酒徒之意"!

  二十年来,我一直不明白鲁迅、胡适为什么执著地要让吴承恩做《西游记》小说的作者,近两年我才恍然大悟。本来,那个时代的潮流就是覆灭传统文化!钱玄同1918年4月在给陈独秀的信《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揭晓为《中国此后之文字问题》中说: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惟,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录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陈独秀在《答书》中说道:

  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惟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胡适在《跋语》中说道:

  独秀师长教师主张"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的办法,我极赞成。

  鲁迅师长教师则在《关于新文字的答问》一文中提出: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暗藏在内里,倘不起首祛除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瞿秋白则提出"汉字掉队论",痛骂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毛坑"。《瞿秋白话文集》二,第690页

  上个世纪二十年月之前,《西游记》一直是证道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却被鲁迅、胡适等人给它彻底打翻,说它只是诙谐、滑稽、好玩而已。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非要拿出一个不懂道教、佛学,只会诙谐、滑稽、开玩笑的吴承恩来做作者呢?道理长短常清楚的,就是要把中国的所有传统文化全数打垮,硬把中国人的心灵史、文化史、思惟史贬得狗屁不比,毫无价值,成为只有儿童能够读的童话、神话、儿童读物。其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废孔学、灭道教并且覆灭汉字。

  这熬头个问题就是说,你要把吴承恩定做《西游记》的作者,必须解决"文目"与"书目"的问题,不然必须把吴承恩从《西游记》的作者地位拉下来。

  第二个问题,让吴承恩做《西游记》小说的作者,合不合他自己的意愿。他写过一篇《禹鼎志序》,说自己:

  余年少即好奇闻。……迨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尝爱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懒未暇也。转懒转忘,胸中之贮者消尽。独此十数事,磊块尚存;日与懒战,幸而胜焉。于是,吾书始成。因窃自笑,斯盖怪求余,非余求怪也。

  他所汇集的"奇闻",是与牛僧孺的《玄怪录》、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相类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且想写恁地一部书,即《禹鼎志》,而不是如百回本《西游记》同样的白话小说。即使云云,十几则故事也不过万把字,却让他绞尽脑汁,"日与懒战",说是"怪求余",而不是自己的创作。这足以说明他自己都没有说写过《西游记》小说,而我们却非要逼着他说: "你就是写过《西游记》,谁说你没有写过《西游记》呢?"我们如果尊重吴承恩师长教师的意愿,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第三个问题,是"杂记"。鲁迅、胡适之以是认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淮安府志.近代文苑》上说:

  吴承恩,……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声誉鹊起。

  淮安当地人吴玉搢、阮葵生以及鲁迅、胡适等,都认为《西游记》即"杂记"之一。《西游记》洋洋八十万言,却成了"杂记"之一,那么"杂记"之二、之三、之四又是什么呢?《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吗?所谓"杂记",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记录了三五百字的鬼魅故事《禹鼎志》,一个就是一种。

  "杂记"到尽头是什么?刘知几的《史通.杂述》早有界说:

  史氏流别,其流十焉。……八曰杂记,祖台之《志怪》、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刘敬叔《异苑》,此之谓杂记者也。

  这才是"杂记"。鲁迅师长教师恁地大的学者,连"杂记"的界说都搞不懂,是难以想象的,除非他酒徒之意。

  第四个问题,就是有人几回再三夸大吴承恩是"八公之徒"。明代最早关于《西游记》作者的记录,是陈元之的《西游记序》:

  若必以庄雅之言求之,则险些遗《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

  这里提出三个推测,其实是一个出处。"天潢"即"天皇","何侯王"即某位侯王,"国" 即领地;"八公之徒",即如淮南王刘安的八位神仙老师;"出王自制",即这位王爷自己所创作。吴承恩与"王爷"是无分了,可是否"八公之徒"呢?

  淮南王刘安善养士,好儒学方术。据葛洪《神仙传》载:有八公诣门,皆须眉皓齿,门吏白王,八公皆变为孺子。王迎,烧百和香,八孺子复为白叟,授王丹经。药成,雷被、伍被共诬安谋反。八公谓安曰:"可以去矣。"安爬山,白日飞升。人传,去时余药器,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也。尤其是这"八公"的本领,《太平广记》卷八《刘安》条引《神仙传》有具体记录:

  吾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画地为江河,撮土为山岳;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豺狼,诱致蛟龙,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隐藏六军,白日为暝;一人能乘云步虚,越海凌波,出入无间,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冻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变万化,恣意所为,禽兽草木,万物立成,移山驻流,行宫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铅为银,水炼八石,高潮流珠,乘云驾龙,浮于太清之上。

  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就有"八公捣炼,淮南调和"的说法,王充的《论衡.道虚篇》就讲过《八公之传》的书。请问与这"八公"的特别高明的本领比拟,吴承恩能够配上哪一条呢?要想让吴承恩合乎这"八公之徒"的名称,除非把他说成神仙。可立论者却都要起首否认作者的神仙、道士身分,即使如她们说的吴承恩曾经做过"荆府纪善"的官职,那也只是王子的一个儒学老师,怎么能够配上王师、神仙身分的"八公"称号呢?

  以上四个问题目解释题决没完,吴承恩作《西游记》就不成立。固然,我也希望吴承恩是作者,希望肯定派们能够找出证据来讲服我,说服我们各人,说服吴承恩自己。

  "美猴王"的出处在《易经.坤文言》

  "美猴王"的出身,不是胡适主张的印度哈努曼,不是鲁迅主张的中国巫枝祁,也是哈努曼,也是巫枝祁,更在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坤文言》中的六句话:

  正人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尤其是"美在其中"四字。这位石猴步入水帘洞中,遂把"石"字儿隐去了,称做"美猴王"。"水帘洞"为心洞,为心为中;石猴为阳为"一",由于"大圣"就是"一",可他没有弟弟。杨二郎被称作"二",但却没有哥哥。杨二郎的部下是"梅山六弟"、"一千二百喽啰",这"杨"、"梅"、"草头"全是生火放炮之物,意在完成丹道修炼中的"火逼金行"、"金丹入顶",以是才叫做"二郎显圣真君","显"的是孙悟空这个"大圣"。大圣是一~为阳,二郎是二为阴,这《易经.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果然孙悟空与杨二郎打仗的时辰,道祖太上老君就出现了,代表道的"太极圈"就会滴溜溜打中孙悟空的天灵骨,正是惟宽禅师说的:

  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可见,《西游记》中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有来历和出处。

  当"一"步入"中"字,就成了"申",在十二属相中配猴。于是,"美在其中"便成了 "美猴"。至于"王"字,则出自《礼记.礼运篇》的"王中心无为也"。当大众都在抢夺石碗、石桌、石凳的时辰,他却"端坐"无为,正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心神安定祖窍翕聚先天》说的:

  夫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心中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谓"天君" 者是也。

  拙文《美猴王探源》已经揭示了这一点,过载在《新汉文摘》1993年第3期上,《西游记奥义书.美猴王的门第》也讲清楚了。

  孙悟空是人的总称心灵最完美的意味

  《西游记》写"心猿牢拴"、"意马收缰"、"金蝉脱壳"三句话,孙悟空是"心猿",二字在小说中出现过33次。第七回《伏羲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有首诗赞美"美猴王":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说得很清楚了,孙悟空就是心,就是你我众生的心。

  既是是心,自然会有心理活动,那就是七十二般变化。七十二般变化是人的总称的心理活动,《楞严经》谓人的"心相"有六十种,最后一种是"猿猴心";道教经典《云笈七签.混元天子圣纪》云:

  一念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

  说明法身也是七十二相,七十二种心理特点。

  心理活动就会形成动机,跟头云就是动机云。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十万八千里,而东土西天也是十万八千里。唐僧要走十四年,孙悟空却是一个动机即到。可见,一念善就在天堂,一念恶就堕地狱;一念迷即在东土,一念觉即登极乐。六祖慧能《法宝坛经.决疑品》: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心肠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惩恶常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十直,到如弹指,便亲弥陀。

  可见,十万八千乃是你我心中的十恶八邪,以是孙悟空一路覆灭之妖魔鬼魅都是我们心中的私念杂念。佛魔之间,也是一念,以是在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不雅世音收服熊罴怪》中:

  尔时菩萨乃以泛博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心,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作凌虚仙子。……行者看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

  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行者心下顿悟,回身却就变做一粒仙丹。

  可见,佛魔仅只是一念之间。恁地简单。这是他的第二大本领。

  还有第三大法宝,就是他的那根"一万三千五百斤如意金箍棒"。什么是"如意"呢?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小之则如绣花之针,藏纳于耳,巨细随心,变化如意呢?那是"元气",以是《孟子.公孙丑上》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弥纶于太空之内。之以是要"一万三千五百斤",是由于《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诸真圣胎神用诀.海蟾真人胎息诀》云:"凡一昼一晚上,一万三千五百息,常常口鼻中泄了真气。"为了不让真气泄露,两头才用金箍将其箍起。这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就代表的是元气的流布。

  由此可见,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心理活动,十万八千里跟头云是意念跳跃,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既是心灵主张,又是元气流布。这心、意、气三者完美的结合,便是人的总称心灵最完美的意味,是《西游记》作者对人的总称心灵学史、文化学史、人的总称学史、意识学史、思惟史的最大贡献。截至目前,世界文学史、文化史、思惟史上,还没有一个人、一个学派能够把人的总称的心灵意识提高到心、意、气三者圆融的高度来认识。很有可能,这将是人的总称认识自身、自心的一大突破。其意义的确无法估量!

  《西游记》文化原形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是道教全真道的经典,相传出自全真掌教尹志平门生之手。我的《西游记奥义书》第五卷《李世民的解脱》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瓜葛。

  众所周知,真正存眷和研究生命学问的宗教,是道教和佛教的密宗。尤其是道教,数千年来,从外丹到内丹,从以铅汞为金丹,到以心性为金丹,反应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和对人的总称生命关怀的伟大贡献。《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便是一个集中的体现,主要研究人的总称心灵、生命的完美原理、途径与境界。文字柔美,意境雅致,形象生动,为进一步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原形与结构、线索与原始素材。

  《西游记》以儒家积极用世的朝上进步精神,借助道家取法自然的长生智慧,达到佛家四大皆空的无为境界,演绎了《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生命真谛,表现的是人体生命艺术与内在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并非外在的现实。所有想从现实中找到《西游记》的人物、主题、结构、事件、宝贝的原形,并且对号入座,都将是徒劳。"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在哪里呢?"隐雾山折岳连环洞"又在哪里呢?"福陵山云栈洞"又在哪里呢?"马流"、"促狭"、 "艾叶花皮豹子精"、"白骨太太"是谁呢?张紫阳是宋朝人,却跑到了唐朝;文殊菩萨的狮子同时能够出此刻不同的时空;印度人也姓中华的姓;佛子须觉悟的境界却披上了道袍,金顶大仙跑到佛祖的灵山麓下,这能到现实中找得到吗?

  其实,我们只要按照作者给我们指示的门径,自然可以领略到《西游记》的妙处:"灵台方寸"是心山,"斜月三星"是心洞,"须觉悟的境界"便是心山心洞里的觉悟的境界心。孙悟空不远千里十数年奔忙,从心山心洞中拜见了觉悟的境界祖师。一念觉悟,就是觉悟的境界,以是王重阳有两句诗曰: 莫问龙儿与虎儿,心头一点是明师。

  本来他的老师就在此心,莫向外求。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要害在于两个字"性命",《西游记》的主题词也是"性命"。须觉悟的境界祖师在传授的秘诀中说过: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夸大的就是"性命"二字。性是心性,命是身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是孙悟空,命是猪八戒,以是《西游记》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孙悟空和猪八戒,也即是猴和猪、性和命、金和木、水与火、心与肾等之间的矛盾与调和。

  还有一幅《倒映图》,天堂就在人的头部,地狱就在人的屁股,这是规定好的。《西游记》中关于天堂、地狱的名词专门用语都在这里;前边一幅《普照图》,其中四句话:

  三藏之窍,窍中有妙。妙窍齐不雅,是为普照。

  这"三藏"就是那个"唐三藏",藏的是哪三藏呢?也就是《西游记》中三个主人翁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所代表的心、肾、脾。孙悟空就是心脏,以是"心猿"二字在《西游记》中出现过33次。

  不雅音菩萨在哪里呢?不雅音菩萨其实是你我心中的"妙不雅察智慧",绝不是说孙悟空打不过仇敌了,便到外边去请人,以是被鲁迅等人判断成是三流小说。当我们面临危险的时辰,请闭上眼睛。这孙悟空屏气凝神,闭目内不雅,便有妙不雅察智慧油然而生,邪魔外道倏然而退。不雅音与觉悟的境界祖师也是同样,住在心林心洞。"普陀落迦山紫竹林潮音洞","普陀落迦"谐音"普脱罗枷",让一切众生都得解脱,以是才能慈航普度;紫色意味心脏之色,竹子中空如心脏;潮音乃是心脏跳动之声,如海潮之弘大。可见这位不雅音菩萨除开妙不雅察智慧的角色外,还负担着慈悲心的意味。

  固然,也有不雅音菩萨解决没完的问题,就得靠"灵山大雷音寺"的如来。"灵山"是心,《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孙悟空引用了《性命圭旨.涵养本原救护命宝》中的一首诗曰: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大雷音"也是心跳的声音,由于"大音希声",以是人们听不到。

  这一切都在人体之中。天堂在人的头部,"千里眼"是眼睛,"顺风耳"是耳朵;"九霄雷府"是鼻子,三十六员雷将就住在这里,守护着通亮殿;"瑶池"就是嘴巴,舌头两旁有两个穴位"金津"、"玉液",以是瑶池中有的是"玉液琼浆,千醪佳酿"。正是《黄庭内景经》中说的:"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泉灾不干。"为了包管全身体和精神理、心理因素的调和,王母娘娘才会每一年召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神仙来赴蟠桃会,就是要安心定志,祛除灾殃。"玉帝" 的"灵霄宝殿"是"紫巍巍、明晃晃、圆丢丢、亮灼灼大金葫芦顶",这在医学叫做"丘脑",像个土丘,道家叫做"小泥球"。

  至于"地狱",自然在于屁股。尾巴骨又称弦乐器骨,上有九眼,丹道学称做"九灵铁鼓"、 "九要地狱"、"九幽";"奈河恶水"是男性生殖道,"血盆苦界"是女性生殖道;"枉死城" 便是肛门,丹道学将肛门称做"魄门",乃是七魄出入之地。"魄"字从"白"从"鬼",白白地做了鬼,岂不是"枉死"!唐太宗还阳,必须要相良匹俦所存的十三库金银,结果只用了他的一库便过了桥还阳。这"十三"即是十二地支的下一轮起头,为"子",子时一阳生,就凭这阳气所搭起的"下喜鹊搭桥",才步入周天轮回而还阳世。

  孙悟空既是是我们的心脏,叫做"心猿",为火;那么唐僧则是你我的肾脏,叫做"玄奘" 玄奘,"江流儿"水,肾则主水;猪八戒是你我的肝脏,故称"木龙"、"仁龙"、"木";沙和尚是我你的脾脏,脾为土,以是称做"黄婆"、"刀圭"、"土母";白龙马是肺,肺色白,主呼吸,为金。这一行五众,心、性、情、意、神五性,金、木、水、火、土五行,心、肝、脾、肺、肾五脏,是谁的呢?都是李世民的。这"李世民"即是"南赡部洲"木之子=火=南边"东土大唐"木=东方的世俗人民,也即凡夫俗子,是你我各人。

  可见,这李世民才是《西游记》的真正主人翁,但绝不是现实中的唐朝太宗天子李世民,而是所有阅读《西游记》小说的人,是你、我所有的读者。这才是《西游记》的妙处,将所有的读者都当做主人公,让小说中的人物在我们的心灵中和身体内修炼翻滚,调解觉悟。这是《西游记》作者的匠心独运,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这一切,都是对于《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自觉积极、艺术的演绎和敷写。

  唐僧81难文化原形是宋朝石杏林《还源篇》81章

  这一段各人可以参看我的《西游记奥义书》的第二卷《唐三藏的患难》、《不雅世音的圆照》以及拙文《〈还源篇〉81章是唐僧81难的文化原形》等。

  《还源篇》有81章,《西游记》有81难,从数字上就可能得出其中渊源相通。道教、孔教乃中国本土的宗教,都重视《易经》。《易经》有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卦由爻组成:爻有阴、阳两种,阳数九而阴数六,故有阳九阴六之说。《乾》为三根阳爻,故称纯阳;两个《乾》叠在一起还是《乾》,称做"重阳"。九月九日就是重九或重阳,是一个好日期,以是道教修炼全讲九九;而根本原因是由于《老子》有八十一章,为九乘九所得。

  《黄庭内景经.五行章》云:"五行相推返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梁丘子注云:"三五者,天地之枢带,六合之要会,九宫之情操,九九八十一为一章耳。"从此后,丹道学歌诀多有用八十一数的。除开石泰的《还源篇》,还有元代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其中收录了七言绝句八十一章。《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戋刂尽"中说,不雅音菩萨从头至尾把唐僧灾难簿子看了一遍,只有八十难,便急传声说:"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这里的佛门即是全真道化了的佛门,九九归真要成仙证真,讲的是火候,差一节都不行,以是有诗曰: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西游记》自降生一来,读者千万万,却很少有人发现其中的秘密。就连那一些修道炼丹的,也知道《还源篇》八十一章,《西游记》八十一难,可就是没有找到二者的源渊瓜葛。原因在于二者之间并非纯粹的对应瓜葛,而是一个是八十一,一个是八十二。后者的熬头难演绎的是前者的第二章,以是才要再生一难以满足八十一之数。小说自觉积极地演绎和发展了《还源篇》,以是给人们造成了错觉,乃至没敢去判定二者的瓜葛。

  熬头章云:

  铅汞成真体,阴阳结太元。但知行二八,即可炼金丹。

  说的是太宗朝陈光蕊考中状元,与殷温娇结成匹俦,往江州上任,买金色鲤鱼放生,后被刘洪所杀,殷太太含辱从刘,生下江流儿,应了"金蝉遭贬"、"出胎几杀"熬头、二难。从此以后,就起头了每一章与每一难的对应瓜葛。直到第八十一章云:

  采药并交结,进火与沐浴。及至脱胎时,九九阳数足。

  谓修丹的过程当中,起首要采药,即采取真阳气,然后加以交合凝聚,使神情相抱。并且还要进火烧炼,使其更加坚忍纯粹;沐浴是洗澡,或称淬火,即金丹炼成后便放入水中一激,去掉杂质,标明成就。金丹一成,即可弃壳而脱胎。

  固然,这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节,使成重阳之体才行。这对应的是第八十难"直上云霄渡脱胎"一节。唐僧一行来到灵山,却见一个"道童"立在山门前叫:"那来的难道东土取经人么?" "取经"就是"采药","采"即"取","药"即"经"。《西游记》认为经是精,"金经"即"金精",便是大药。悟空认得他是:"灵山麓下玉真不雅金顶大仙,他来接我们哩。"即是"交结",以"脚接"二字来谐音。正是为了照应这首诗,小说才特意塑造了恁地一个"道童""大仙" 来。按照情理来讲,佛教的国度里是没可能有道士的。

  大仙接她们牵马进不雅,让小童儿烧香汤,"与圣僧沐浴了,好登佛地。"还有一首诗说: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天性合天真。……涤荡尘垢全无染,反本还原不坏身。

  这里说的就是"进火与沐浴"。马为午,属火,牵进不雅是进火,然后才能烧香汤沐浴。在直上云霄渡口,唐僧坐着一只无底船,"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各人说那是唐僧,正是所谓的脱胎登此岸,肉体死而元神活。而"还原"二字,正照应了书前的"会元"和《还源篇》的"还源"。一朝还源归正,便会得到正果。其实,取经并非她们的目的。经由过程取经来完美自己的人格,才是真正的目的,以是下面有一首诗曰:

  脱却胎胞骨肉体,相亲相爱是元神。

  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

  这是说的"及至脱胎时"。后来取了经,不雅音却发现少了一难,必须完成九九之数,补够一难,即是所谓的"九九阳数足"。

  为了达到九九八十一难,以是再生一难,以照应"九九阳数足",那就是"通天河遇鼋"。《还源篇》认为脱胎之后就是步入空虚而还源,《西游记》终究是小说,总要给人指出还源的形象和境界来,于是便摆设在通天河上遇到老鼋。元、源、原与鼋音同,以是这个大白鼋正可以用来作意味,会元、还源、归元就是要见到它。老鼋驮着她们向东岸奔去,有诗曰:

  不二门中法奥玄,诸魔战退识人天。

  本来面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

  秉证三乘随出入,丹成九转任周旋。

  挑包飞杖通休讲,幸喜还元遇老鼋。

  这里果然用了"还元"二字,这老鼋就是"本来面目"。它住在"水鼋之第","水鼋"即 "水源"。水由金生,水鼋即意味金丹,昔人认为金色白,以是它是大白鼋。金虽生水,但却隐在水中,即《周易参同契》所讲的:

  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好像大渊,乍沉乍浮,退而漫衍,各守其隅。

  "大渊"即"老鼋",金在水中沉浮,随顺自然,若有若无,在万物生生化化的过程当中"乍沉乍浮",不执不泥,便是本来面目。还源要成仙佛,仙佛何在?就在这三界万物之中,不生不灭,无地点而无所不在。这是一种断灭了看待概念的境界!

  《西游记》的主题是表现道教全真道的教义

  由于钱玄同、瞿秋白、鲁迅、胡适等人的破坏以及上个世纪教育的标准样式,我们根本就接触不到本土的道教文化,更不知道全真道的妙处。只是我家离供奉全真道祖师爷吕洞宾的永乐宫不远,小时辰常去那里玩耍,稍稍有些相识。后来,读《道藏》的时辰,竟然发现《西游记》中的三十多首诗词韵文都出自这里,出自全真道大师之手,才使我有了道教主题说的不雅点。其中有位宋朝的紫阳真人张伯端,被小说引用过六首诗,并且被搬到了唐朝,还让孙悟空把他的诗从口中念出。

  再说《多心经》的问题,鲁迅等人都说作者不懂佛学,把《心经》说成了《多心经》。然而,作者明明在第十九回的回目当中说"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作者并非不懂啊。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让乌巢禅师说"我有《多心经》一卷,半百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呢?其中一定有深意,只是鲁迅等人不愿意挖掘并去弄懂罢了。

  其实,《心经》在《西游记》中共出现过15次,有五种称呼:《心经》、《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密多心经》、《般若心经》,直到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里孙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的《心经》。只要唐僧在念《多心经》的时辰,一定会出现魔难,就是由于他"多心"了。而作为"心路历程"的《西游记》,自然写的是修心的路,那就是将"多心"修成"二意",将"二意"修成"一心",将"一心"修成"智慧心",最后达到无心而成佛。

  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便有七十二条命,也即是七十二条心。这就是"多心",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朝正主救婴儿》中,代表多心的妖鹿心头鹿撞要吃唐僧的黑心,孙悟空便变做唐僧:

  假僧孙悟空接刀在握,解开衣服,忝起胸膛,将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响一声,把腹皮剖开,那里头就咕嘟嘟的滚出一堆心来。唬得文官掉色,武将身麻。国丈在殿上见了道:"这是一个多心的和尚!"假僧将那一些心,血淋淋的,一个个检开与众不雅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 不管有没有黑心,恁地多的心怎样能够修行,以是才要让寿星的鹿下界来捣乱,就是要孙悟空覆灭这些鹿撞的心。真是亏他作者能够想得出来!

  可见,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地名、事件都有其原形和出处,我在书中都已经揭示出来了。这就是李安纲这些年来所做的贡献,证了然《西游记》真如杜甫的诗同样,"无一字无来历"。

  有人说,西天路上,孙悟空杀的险些全真道的道士,这是在讽刺道教。其实,《西游记》中的好道士多得很,太上老君、镇元大仙、黎山老母、南极仙翁、赤脚大仙、金顶大仙、太乙救苦天尊,就连孙悟空的老师也是一位神仙道士啊!他打车全真全是假全真,只有假的打了,真的才会出现。这就叫做"打假",是在"整风",真的全真必须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要有孔教入世度人的精神、道教修心炼性的要领、佛教色空不二的境界。我们此刻的整风,缺的就是孙悟空的这双火眼金睛、这根金箍棒,来识破妖魔、打扫邪道儿。也只有《西游记》的作者才有云云的气魄,不能凭我们自己的狭隘心理去猜度昔人!

  再说,孙悟空覆灭的道士,都是烧茅炼丹、有作有作为的邪魔外道,比如虎力、鹿力、羊力、凌虚子等,而真正代表生命因素的黑熊精、文殊狮、普贤象、红孩儿、青牛怪等是不能覆灭的,必须转识成智,让其进步而超越,完美自身。红孩儿是赤子之心,要做不雅音菩萨同样的大人,必须常葆其赤子之心。青牛怪是老子的坐骑,还有牛魔头、罗刹女等,要转化收服,而不是一棒子击毙。

  人们往往会问,《西游记》到尽头是写佛教,教还是道教?如果是道教,那么为什么要去西天取释典呢?《西游记》中惟一的一部释典,便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全文录在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本来是佛教上乘般若部的核心经典,但《西游记》却将其看做是人的总称修心的"心经"、"心径"。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的一开篇,便有一首词曰:

  义结孔怀,法归天性。金顺木驯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共登极乐世界,同来不二法门。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剪除六趣,即赴大雷音。

  说得极为明白,也应该是《西游记》的主题地点:取经的"经",乃是行径的"径","心经"即"心路",那么"西游取经"就是"心路历程",决不要到现实的世界当中去对号入座,找什么"玉华州"、"花果山"。固然,为了所谓之处利益,那也不妨。成佛的"佛"也并非外在的,而是自家的天性"元神",这是道家的专门用语,与佛教无关。"三契"即"参同契",为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个兄弟,合同相契,才能真正修行大道;所有妖魔鬼魅、一切物色都照应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以是《西游记》回目、诗词中才会大量出现五行专门用语,决不比鲁迅所说的"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中

  即使是佛教里的佛菩萨,也已经道教化了。比如孙悟空的老师须觉悟的境界便由佛教化成了道教,做了神仙;到西天取经以及佛的丈六金身,就由于张伯端《悟真篇》绝句说道:

  释氏教人修极乐,只缘极乐是金方。

  大者色相惟金实,余二非真谩度量。

  翁渊明注:

  极乐净土在西方,西者金之方。此中惟产金丹,一粒如黍,其重一斤。释氏饵之,故有丈六金身,妙色相身。盖亦由金丹而产化也。丈六亦按二八之数,西方即金也。……古仙明有歌曰:

  借问瞿昙是阿谁?住在西方极乐国。

  其中二八产金精,丈六金身从此得。

  若人空此幻化身,亲授圣师真轨则。

  霎时咽罢一黍珠,立化金刚身顷刻。

  由此一来,佛教被道教化,化在了人体上、心灵中。马湘《还丹口诀歌》云:

  玄微妙诀无多言,只在眼前人不顾。

  内有金丹十六两,送在西南坤地上。

  谁知此物是还丹,只在小泥球宫里养!

  "丈六金身"即"金丹十六两",由于老秤一斤便是"十六两"。

  《西游记》是东方文化的自觉载体

  《西游记》不是如鲁迅、胡适等人所说的是什么神魔小说、童话小说、神话小说、讽刺小说、滑稽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惟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是文化小说。虽则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文化的载体,但如果从内容到形式,从人物、结构、主题、事件、地名、文字都在成心地自觉地承载表现着文化的话,那就只能将其命名为"文化作品"了。

  《西游记奥义书》五本,是我的博士论文,囊括了这些年来我的所有研究成果,是我贡献给文学攻讦界和泛博读者的一份礼物。我这些年所做的,就是把每一回的回目、诗词、韵文中的名词专门用语等,都找到了它们的出处。

  《西游记》写了三句话:"心猿牢拴","意马收缰","金蝉脱壳"。"心猿牢拴",孙悟空头上戴着"紧箍","紧"即"牢","箍"即"拴";"意马收缰",白龙马一直骑在跨下,一步也不离开;"金蝉脱壳",唐僧叫做"金蝉子"是在百回本中,照应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唐僧一路有心求佛,佛皆是魔;无心礼佛,魔皆是佛。只要跪下磕头,上边坐的佛一定是魔,即是"佛魔";等到了西天,却没有佛想了:

  忽见一带高楼,几层杰阁。……三藏举鞭遥指道:"悟空,好去处耶!"

  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像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像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

  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了那楼阁门首。

  可见真佛不在求,放下心肠,便至佛境。

  下面再说说"人事"的问题。有人说阿难、迦叶要人事,这是小说在讽刺佛教。我们只想到"人事"是钱,却没有想到"人事"便是人间的事务。只有把人的事务交出去了,佛的事务才能得到。其中有很多多少奥妙在里头。固然,佛门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有善就有恶,有佛就有魔,总是相看待而成立。佛魔一念,善恶不二。东土西天,十万八千里,也只是一念之间;走十四年,是由于有的是私念杂念;孙悟空一个跟头即到,就是去掉了私念杂念。所谓 "人事",就是人所从事的工作。她们并没有要什么钱,而要的是"人事",可见是要人事尽而佛事得。人事纷繁,怎样能够没有打扰自心,得到佛事呢?让她们交出"人事",是要去掉凡人的执著,而步入佛菩萨的境界,心无其心得解脱。

  还有一个原形,那就是《西游记》演绎《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到了这个地方,恰恰是第七节《乾坤交媾去矿留金》,由东方到西方,就是"乾坤交媾";取回有字经卷,留下真金钵盂,就是"去矿留金"。本来白手取白经,是无言语文字的"无字真经",但东土着土偶不识其妙,只好再取有字真经,这是"矿渣"。有人问释典怎样,一位禅师答道是魔说的。那人万分惊恐,释典怎么会是魔说的呢?他答道:"怎么不是魔说的呢?如果你执著于其中的任何一种法门,都会堕入魔道。"由于佛不可有心求,道不会有作为成。"无字真经"才是好的,但我们拿自己的"人事"换归来的自然只能是"矿"而留下的却是"金"。正是云云,才会有后来唐半偈领着孙履真、猪一戒、沙致弥和小龙马别的一行五众,再去西天求取真解。

  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孙悟空杀了"六贼"。我小时辰总想,孙悟空你本领再大,去杀妖魔得了,为什么要去杀人呢?及至学了佛法,本来这六个叫做:眼看喜、耳听怒、舌尝思、鼻嗅爱、身本忧、意见欲。她们代表的是佛家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六尘,在修行者来讲,是必须先祛除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里,那个白骨精为什么要三打呢?是由于"尸魔"有三个,或者叫做"三虫"、 "三彭"、"三姑",其目的就在于"欲人速死",以是必须三打:"进退天机明六甲,打杀三尸道可期。"由于杀的是唐僧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觉得器官和三个尸魔,以是唐僧不高兴,才会把他赶走。

  既是有两个心,真心和假心,便是真假美猴王。赶走了真心,假心自然而来,以是第半百八回《二意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真心打不过假心,假心打不过真心,叫做"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不雅音菩萨分不清,是由于有心,还有慈悲心,自然会有与之相看待的心。当如来佛给四大菩萨、八大金刚及众阿罗汉讲法时说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意竞斗而来也。"如来能识得真假,是由于他无心无佛,无人无我,无所起根,无所从去。还有首诗曰:

  人有二意生灾祸,海角天涯致疑猜。

  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

  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转载自:西游记专题网 [http://www.51da.net]
    本文链接地址:西游记好玩吗f43《西游记》的真谛
    本文TAG: 西游记好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