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异地取款:回应“中科院院士质疑新华字典“粳”字音标错了”,解答错在哪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34:04

中科院院士质疑新华字典“粳”字音标错了

[编者按]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张启发先生质疑新华字典“粳”字音标错了。本文作者认为:是的,错了。“粳”读jīng,一不符合历史汉字的读音,二不符合中国农民对其种植和生产的这种作物及其米的称呼,三不符合这个形声字本身所标示的读音,此字分明是从米更声,读若更。之所以出现“粳”读jīng,除了有某种“事实依据”以外,主要是曾受“拼音化思潮”的影响,对汉字的改革和注音,曾有不尊重汉字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化,甚至不承认汉字也有其自身的表音功能的态度和观点,导致改革和改注后的汉字其形与音不一等情形的发生。以下引新著《说文检字》(未脱稿)支持院士的观点。

     “粳”字,篆体写作秔,或作稉,俗作粇。

            《说文解字》曰:“秔,稻屬。从禾亢聲。

            古行切  秔或从更聲。

     注: ,从禾更聲,隸變作稉,音“古行切”。今注音“jīnɡ”者,源於對“古行切”之“行”字的誤讀。因“行”為多音字,一讀xínɡ,二讀hánɡ(行,徐铉注音戶庚切)。只要讀准hánɡ,“古行(hánɡ)切”就切近“更聲”,如0890哽、9707庚,與稉同音,皆為古行切,“哽”和“庚”注音皆作ɡēnɡ, 為何唯独“稉”字注音是jīnɡ?只有将古行(hánɡ)切誤讀為“古行(xínɡ)切”,並且根本不熟悉這種水稻者,才會給“稉”誤注jīnɡ音。現代漢語注音者既不尊重古音“更聲”,也不聽聽農民和水稻專家對這種水稻的稱謂,就以誤讀“古行(xínɡ)切”為依據,注上jīnɡ音,从而改變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對這種水稻的稱呼。不過,至今,“稉(jīnɡ)稻”只種植在紙上,在田間,老農們只知道種植的是“稉(音更)稻”,從來不知道它已經“進化”為“稉(音精)稻”了。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但如此注音的漢字,怎麼能真實的記錄語言?

附:同音(古行切)字,以佐证院士质疑的有道理:

0890哽ɡěnɡ

語爲舌所介也。从口更聲。讀若井級綆。古杏切

2579骾ɡěnɡ

食骨畱咽中也。从骨?聲。古杏切

【按】?,隸變通作更。見2013更。

2013更ɡēnɡ

改也。从攴丙聲。古孟切 又古行切

4111郠ɡěnɡ

琅邪莒邑。从邑更聲。《春秋傳》曰:“取郠。”古杏切

3526梗ɡěnɡ

山枌榆。有朿,莢可爲蕪夷者。从木更聲。古杏切

7617鯁ɡěnɡ

魚骨也。从魚更聲。古杏切

8679綆ɡěnɡ

汲井綆也。从糸更聲。古杏切

9069埂ɡěnɡ

秦謂阬爲埂。从土更聲。讀若井汲綆。古杏切

9707庚ɡēnɡ

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象人??。凡庚之屬皆从庚。古行切

注:“古杏切”之“杏”字,古音近“行(hánɡ)”,如鯁ɡěnɡ 古杏切 此“杏”不读xìnɡ。现在江南老百姓称银杏树仍叫“银杏(hang)树”。

《说文》云:“杏,果也。从木,可省聲。何梗切” 今“杏”注音xìnɡ,也是外行所为(外,特指喝了点洋墨水后就来搞汉语拼音化的十足崇洋媚外之外)

 

够了吧!征求反驳。若能提供相反证据,证明我错了,我将尊之为师。

有位**大学语言文字学专家万教授认为:“一个字的读音,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就'粳’来说,念(gěng)或(jīng)都有道理,但念(jīng)更合乎时代发展。”但他未能提供具体论据。这很象一个官员的秘书对待平民上访的口气,哪象一个专家所作的专业答复。

“合乎时代发展”,这什么都可以证明,真是万教授的万能答案!时代发展真需要万教授这样万能的人才,所以请改姓为“万能”,叫万能教授“更合乎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注:此文中的古文字在发表时都“跑”了或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