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信用卡的积分兑换:万教归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29:36
万教归一    

    人类社会是由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信仰所组成,不同的宗教、学派、传说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人类相信的是实证科学,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使人类修正自我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类的智慧将得到升华,宇宙真性将得到验证,人类最终将回归宇宙本原。  

  (一)佛教之法  

    佛教诞生于东方,是释迦牟尼佛祖涅盘之后其弟子及后代世人相续而形成的宗教派系。之所以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就是因为当年释迦牟尼佛祖探索了宇宙真理实相、并传导于世间。人们根据释迦牟尼佛祖在世时不同时期的语言形成经文,形成文字般若以度化众生。

    1、什么是佛 

    佛是觉者、智者。既觉悟了的、智慧了的、解脱了的人的一种状态。当现实生活中的人能够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间,德行能做到真俗无碍、悲智相应、没有彼此差别、愉悦放下,正觉、正信、正念、正行,适应当时、当地、当机、当下的人和事,无不恰到好处、而自身既有我又无我,达至究竟圆满既为佛! 

    2、佛教涅槃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佛教并非宗教、并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法而已,实则是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是学佛的学校,是沿着佛陀之路了知宇宙真理实相,开启智慧人生的通达之道。佛教是弘扬宇宙自然之法的道场,其正法精髓可以让众生达至天人合一、通过思辨证悟解除无明之烦恼,  

    涅盘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也是佛教众生所追求的境界。涅盘意喻着不生不灭。通俗理解为来去增减心无相、是非对错状无异;虚空实有非绝对、相融相对观智慧;生死轮回乃物质、究竟法界觉万事;真如静寂涅盘智、慧启通达灵现时。

    涅盘原是印度语, 梵语 nirvā?a ;巴利语 nibbna,涅盘包含了寂灭、寂静、灭度、圆寂、真谛、彼岸、解脱等多种语义。 

    涅盘于当下是现实社会中世界观、价值观、自我修行达至觉悟、智慧、解脱的状态体现;涅盘于清净无我静寂观空是修行过程的次第;涅盘于生命终结是圣者庄严之法相的示现。       

   3、诸佛世尊  

   (1)如来佛祖

    “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āgata)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ābhū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佛陀所代表的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并且使他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德行为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界)。

    如来佛祖代表了宇宙真性;如来佛代表了诸佛世尊;释迦牟尼尊者便是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全名悉达多●乔达摩(Siddhārtha Gautama)。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国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佛陀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                             

    最初佛陀以《华严经》直畅本怀;又说《阿含经》观机逗教;以大会式的宣讲《方等经》、《般若经》、《法华经》和《涅盘经》;而对于个人各别的教化,说过无量数次。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改恶修善,得大解脱,乃至了悟无上菩提。如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这次说法,佛教称为初转法轮。与此同时,度拜火教外道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以及令外道领袖舍利弗、目犍连皈信佛教。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国王,及王妃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社会下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波离、挑粪工尼提。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慈悲的佛陀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归依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团)。                         

    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贤圣不肖的种种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向大家说明持戒的意义与功德。正是依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民主自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佛陀在度生的过程中,也曾受到外道的迫害及种种灾难的折磨。根据《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佛陀历经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盆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被提婆达多掷石出血、被木枪刺脚、食马麦、受苦行、患头痛、患背痛、患骨节疼痛等十次灾难。到了晚年,佛陀仍然孜孜不倦地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并指示弟子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临入涅盘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为最后的弟子。佛陀的即将入灭,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理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有违于法性和自然规则“。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不能违背法性。”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导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聚合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佛陀最后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关键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年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

(2)、阿弥陀佛

                                      

    阿弥陀是佛的名号,名号来源于梵语音译,“阿弥陀”在梵语中为“无量”或者“无穷大”的意思。梵语阿有不生不灭意,阿弥陀佛含有祝福和醒觉,祝福无限光明、智慧、长寿;醒觉含有自觉和觉他,提醒自我和他人心地良善、正大光明、修行圆满。

    阿弥陀名号是法界大密咒,是阿弥陀佛万德的载体,是圣凡同构呼应的媒介。其中包括无量密义,可译成无量寿、无量光。念佛是在求佛接引,无异于持咒。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为梵语“昄依”的意思,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濒临死王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灵魂可回归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统称。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住持佛,观世音、大势至两位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教化不退转菩萨,并接引十方一切众生到他的净土去继续修行以致成佛。

    (3)药师如来              

      

    药师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率领着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二大菩萨等眷属,在东方净土化导众生。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所说,日光遍照菩萨与月光遍照菩萨同为药师佛的二大胁士。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以次递补佛位,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
    在久远的过去世,电光如来行化世间时,有一位梵士,养育二子,因苦于世间之浊乱,乃发菩提心,誓愿拯救病苦众生。当时的电光如来甚为赞叹,劝梵士改名为医王,二子改名为日照,月照。这位蒙受电光如来咐嘱的梵士,成佛之后就是药师如来。两个儿子也就是两大胁侍。当时的日照、月照,就是后来的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东方三圣也称药师三尊,是药师佛与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的合称。
  药师佛是梵文Baisajyagurvaiduryaprabhasa的意译略称。能除生死之病,故名药师;能照三有之暗,故云琉璃光,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人称谓大医王佛,医王善逝或消灾延寿药师佛。药师本用以比喻能治众生贪、瞋、痴的医师。在中国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灾延寿。东方净琉璃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是相互辉映的佛国,着重为众生求得现世的安乐。

    (4)弥勒尊佛                         

     弥勒尊佛即未来佛,介由人心所向,寄望于将来弥勒降世世人皆享有自然乐园,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乱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

    传说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弥勒将化度显世,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以三会的说法,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4、菩萨道

    菩萨是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 梵文是 Bodhisattva, “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 或 “有情”,全译是“觉有情”,它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
    菩萨道是以利他而完善自己,为了使众生解脱,而使众生
和自己都达到涅槃境界的过程,也是行持菩提心的内容。行使菩萨道圆满的人,或是正在行使菩萨道的人,都称为菩萨。

    菩萨道是修佛过程中的自自渡与普渡众生的行为体现,发慈悲心、立修行愿、证菩提果、学菩萨行。

   (1)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以其智慧功德成为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辅助佛祖教化众生。        

      华严三圣寓意着智慧与愿行是成佛的必经之路。文殊执掌佛的智慧宝藏,普贤推展佛的广大行愿。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狮子是表示智慧犹如狮子吼能降伏一切烦恼;普贤乘白象侍右侧,六牙白象中的六牙表示六度,白象表示大行。

    文殊菩萨,本居佛位,在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座下有位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常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灯佛。而然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当时的妙光菩萨,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不仅是释尊本师,亦是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著,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而文殊菩萨本门的深远,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即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更是无上智慧的化身。

    文殊菩萨于公元前六世纪,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一婆罗门家,父名梵德。文殊菩萨,带果行因,本其无上智慧,广作无边佛事,于十方佛土中,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度种种众生。

    (2)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之胁士,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

                                     

    普贤十愿:

    一、礼敬诸沸;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

    普贤十忍:  
    ①音声忍:菩萨对佛所说一切教法,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向,专心忆念,修习安住。
    ②顺忍:菩萨能于诸法思维观察,平等无违,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正住修习,趣入成就。
    ③无生法忍:菩萨不见有少法灭。何以故?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垢,若离垢则无差别,若无差别则无处所,若无处所则寂静,若寂静则离欲,若离欲则无作,若无作则无愿,若无愿则无住,若无住则无去无来。
   ④如幻忍:菩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生。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菩萨了达诸法如幻已,则了达国土、众生、法界、世间,悉皆平等,了达佛出现平等,了达三世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菩萨虽成就佛国土,知国土无差别;虽成就众生界而知众生无差别;虽普观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动,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法;虽成就蕴处而永断所依;虽度脱众生而了知法界平等,无种种差别;虽知一切法,远离文字,不可言说而常说法,辩才无尽;虽不取度化众生事而不舍大悲,为度一切众生转于法轮;虽为开示过去因缘而知因缘性无有动转。
    ⑤如焰忍:菩萨知一切世间,同于阳焰。譬如阳焰,无有方所,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断非常,非一色非种种色,亦非无色,但随世间语言显示。菩萨如实观察,了知诸法,现证一切,令得圆满。

  ⑥如梦忍:菩萨知一切世间如梦。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非生非灭,非染非净,而有示现。菩萨观一切世间,悉皆如梦,无有差别。

  ⑦如响忍:菩萨观如来说法声音,悉同于响。虽非内非外,非内外出,而能示现善巧名句,成就演说。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而于法性,无有相违。菩萨观察一切众生,以广长舌相而为演说,其声无碍,遍十方土。菩萨虽知声无起而普现音声;虽知无可说而广说诸法。妙音平等,随类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达。

  ⑧如影忍:菩萨非于世间生,非于世间没;非是世间,非出世间;非修菩萨行,非舍于大愿;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不随世间流,亦不住法流。譬如日月、男子女人,于明镜等清净物中而现其影,影与明镜,非一非异,非离非合。菩萨亦如是,于无二法中,分别二想,善巧方便,通达无碍。菩萨成就此忍,虽往诣十方国土,而能普现一切佛刹,亦不离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现,所行无碍。

  ⑨如化忍:菩萨观世出世间法,一切如化。观世间染法如化者: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化,言说所现故;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观出世间净法化者:清净调伏化,无分别所现故;于三世不转化,众生平等故;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转法轮方便化,智慧无碍,辩才所说故;菩萨行如化忍,能不住世间,不离世间;不住于法,不离于法。菩萨安住如化忍时,悉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利益众生。
    ⑩空忍:菩萨了知一切法界,一切世间界,一切法犹如虚空,以无想、无起、无二故。一切众生、一切佛、一切佛力犹如虚空,以无所行,无分别,无差别故。一切禅定,所说一切法,一切佛身犹如虚空,以三际平等,不可言说,无著无碍故。菩萨修空忍,能证知一切诸法而无分别;严净一切佛国而无所依身。通达一切波罗密,普坐一切金刚之座,普发一切随类之音,为一切世间,转于法轮,未曾失时。

    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普贤之愿海、之大行为众菩萨之师表。

   (3)观世音菩萨 

                      

            

    据《悲华经》的记载,观世音无量劫前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宝藏如来给他起名叫观世音。

    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

    观世音菩萨的意思,可有两种解释:1.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赞叹或诽谤等所动,生起贪、嗔、痴、爱、恶等烦恼,促成杀、盗、淫、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若能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不受一切歪境干扰、影响,就能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2.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过观世音菩萨,并能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即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

    观音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众生,现菩萨身,助佛教化,以其三十二种因应众生苦难的随类应化身,十四种布施众生无所畏惧的无边神力,四种不可思议无作无为的胜妙德用,具足一切无碍神通,广修种种善巧方便,在《楞严经》、《法华经》中多有所述。

    在佛经中还有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韦驮菩萨……等诸多菩萨;在生活中众生效仿诸菩萨,普行菩萨道,人间佛国观自在,真性回归秉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