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万用金怎么还:美国人眼中的中国舰队防空[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6:19:18
伸向远海的防空圈--中国海军舰队防空观念的演化
    
    胡迪.诺克斯(美)
    
    编者按这是美国学者发表在《舰队防空》上的文章。在此刊登并不代表本刊赞同或证实,其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海军舰队防空是整个海军作战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在中国海军发展历程中,防空系统和作战观念的变革,是最艰难曲折的。中国国内曾经普遍认为,1996年中国引进965型驱逐舰最大的成效是获得了“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从而具备了-种打击航空母舰的有效手段。实际匕在美国海军看来,这种被媒体称为“杀手锏”舰只,从来没有真正有效威胁过航空母舰战斗群。航空母舰400至600公里的防空圈,不是这种最大射程120公里的导弹能有作为的。引进965型舰的真正意义是加速了中国海军舰队防空作战观念,甚至战略思想的转变。在最近两年中国海军造舰高峰期间,新型舰艇的设计,进步体现了这种巨大转变。
    

    战略前沿的伸延
    
    海军舰队防空包含战略与战术两个紧密联系的层面。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军事顾问小组曾经向中国提出了一套国家防御战略计划建议。这个建议包含很多内容,其中提出中国应扩大国家滨海防御纵深,部署防御系统。核心思想就是在国家战略防御、濒海方向战役行动等情况下,将海军舰艇作为早期预警体系,引导岸基航空兵和海岸防御兵力协同,遂行战略防御作战。这包括在领海线外的公海建立全天候的防御识别圈,对任何进入这个范围的船只和飞机,都进行监视和跟踪,对空中和海面入侵目标作出早期预警和执行拦截作战。海军舰队作为战略前沿延伸,首先需要建立舰队防空体系,才能具备遂行这种战略的能力。按照当时典型的战术战役准则,在防空作战中,海军编队的地位主要作为延伸的战略雷达哨和远离海岸的对空引导指挥所,形成对大片海域的有效控制,其中岸基航空兵和警戒引导舰队构成的防空圈,能够向海外前推伸200公里以上。
    
    苏联顾问小组提出的战略规划建议,在中国沿海建立4个这样的控制海域。据推测包括辽东和山东附近黄海海区、上海附近的东海海区、广州附近的南海海区,形成对这此主导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地区的战略屏护。福州和厦门附近海区主要由航空兵和小型舰艇遂行防御,原因是海峡中部纵深不足,战斗机完全在岸基雷达和指挥系统作用半径内,无需海军舰艇前出引导。这是典型的近海防御战略,但却非常符合中国当时的情况。
    
    近海防御战略计划中,执行防空作战的主体是海军舰艇和航空兵作战飞机。这个体系化的战略规划建议,要求建造装备中远程雷达的舰艇,编队必须拥有全天候的对空和对海警戒能力。同时这些舰艇可以根据战备等级,以单舰或编队形式在岸基雷达和作战飞机的作用半径内的任何海域进行部署,同时承担对空和对海警戒与防御作战。舰队既是战略预警雷达哨,又是战略防御体系中第二线的作战力量。因此必须具备抗击敌方相当规模攻击的能力。美国和欧洲海军将这种方式称为舰队节点防空,即为舰队充当雷达哨和外层防空,而中国舰队则是屏护大陆本土。这种战略思想决定了海军发展方向是建造能够适应在近海充当这种角色的舰艇和相应装备体系。这个计划当时是否被中国高层采纳不得而知,但是对中国海军作战思想的影响却是十分深远的。
    

    中苏签订的四协定中,海军舰艇引进的种类和数量配比都与建立这种防御体系的战略方针相关。50年代中国海军舰艇的引进,以及航空兵沿海地区的空军基地建设等,在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建议产生的影响。当时中国海军从苏联直接引进和许可证建造的大型水面舰艇中,护卫舰与驱逐舰的搭配都呈2比1的比例。根据当时国家战略研究机构的米哈伊.科涅斯科夫回忆,中国提出利用当时在役的舰艇,编成2至3艘大型舰艇编队,优先在上海和浙江沿海部署舰艇对空警戒线。采取护卫舰和驱逐舰2比1的编成,可以最大限度地兼顾防空队形与舰炮防空战术的要求。驱逐舰配备的岸舰和舰空电台,依靠电键莫尔斯电报或语音报文保持通信。其中对空引导通信主要依靠口头报文。当时在中国海军大型舰艇上备有对空通信密语手册和引导战术手册,战时可能在雷达舰上派驻空军指挥人员。不过50年代至60年代后期,中国海军的所有舰艇几乎没有中远程对空雷达,直到60年代末期,在引进的04型驱逐舰上才安装515对空雷达。可见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中国虽然向这个方向努力,却并没有实现这个配置。
在1954年“瑞金”号和“兴国”号被台湾国民党航空兵击沉事件发生后,中国海军对大型舰艇的使用变得非常谨慎。l 954年以后,大型火炮舰艇在靠近台湾飞机作战半径海区活动时,通常时间非常短暂,且会出动大批作战飞机进行掩护行动。海军警戒线主要在上海外海至浙江北部的东海海区,为这个中国最大的[业基地提供早期预警和海上防御。这个体系对于上海空防是否有效尚无确切资料证实,但是对于舟山群岛以北的海上防御无疑是卓有成效的。引进的舰艇服役后,国民党海军就很少在舟山以北海区活动。在中苏关系因意识形态问题恶化后,中国海军建造大型水丽舰艇前推战略防御纵深的计划进程徘徊了数年,直到60年代中期才真正开始实施。
    
    在1954年“瑞金”号被击沉后,中国海军将舰队防空问题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不过这种防空作战的目的,是保障海军编队在濒海海域进行封锁和反封锁作战。但是发展防空舰艇,与战略性的防御并不矛盾,研制防空舰被提到了优先地位。这个时期中国海军需要兼顾制海作战和舰队战术和战役防空,因此迫切需要具有较高防空作战效能的制海舰艇。
    

    在一五”计划时期,中国海军就提出建造配备防空导弹的护卫舰的计划,并在摸索中实施。60年代中期开始着手研究设计编号≯J053K型防空护卫舰。之所以选择建造防空护卫舰,巳因为中国有较大把握设计和建造完成65型护卫舰,这也是中国在60年代前期唯一掌握了设计和建造技术的舰型。在该型设计基础上变更为舰空导弹防空护卫舰符合当时中国造舰技术水平,同时大大降低了研制成本,并且缩短研制周期。而驱逐舰虽然更适合安装复杂的舰空导弹武器系统,但是中国当时没有配套的动力设备。护卫舰是执行海上巡逻的主要舰种,排水量足够安装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和大口径舰炮,配备舰空导弹使其能够部署到台湾海峡附近等海区,在空袭威胁较大的条件下执行任务。
    
    为实现前推战略前沿的近海防御战略,中国付出了至少30年的努力却没有任何进展。缺乏有效防空手段的中国海军舰艇,主要执勤海域没有超出领海线,而且并没有技术手段为航空兵提供空情保障。50年代至60年代与台湾国民党海空军在海峡附近的军事冲突中,海军舰艇防空手段有限,也难以通过引导战斗机达成区域防空作战目的。()53K舰的设计建造的首要目的,就是完善海军舰队防空手段。在1353K进入东海舰队后不久,中国海军大型编队前往南太平洋执行卫星回收任务时,完全没有将05 3K列人参试编队。这很可能表明了()53K没有完成调试,根据后来的资料,其设计目的和性能都不足以执行远海任务。
    
    早期的近海舰队防空
    
    虽然053K从来没有正式被海军定型和列装,经历了将近304:的舰炮防空时期后,1978年053K型护卫舰首舰53 l“鹰潭”号进入东海舰队试验,使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舰空导弹防空舰,能够在军事态势复杂的海区进行部署。原本计划建造两艘,但由于系统不成熟,且稳定f生太差,最终只有一艘进人海军试验。舰空导弹武器系统、雷达系统等相关分系统暂停装备,以便完成进一步的改进。这导致另一艘编号为532的053K舰体完成后,由于缺乏配套设备而闲置多年,随后被改作其他用途直至报废。
    
    根据当年参加研制的人员回忆,053K型舰的初衷之一是为了能够在不动用或减少动用航空兵的条件下,承担台湾海峡附近海区的战斗巡逻和引导作战飞机。今天可以自由航行的台湾海峡,在制定053K发展规划的60年代中期,却是两岸战争状态的最前沿。两岸进入任何‘方对海搜索雷达视距内的作战舰艇,都可能遭到对方的袭击,尤其是高价值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大陆方面认为,海军舰艇在通过台湾海峡及附近海域时,最容易遭到台湾方面航空兵的袭击。航空兵袭击的特点是如同闪电股陕速,完成攻击后即行撤离。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主要作战飞机都是短航程的前线轻型战斗机,没有一种型号能够持续伴随舰队活动,这使得对海军编队空中支援和护航巡逻将需要动用庞大的机群,而且成本和代价高昂。053K护卫舰主要考虑抗击小规模空袭,并不能完全离开战斗机而独立遂行防空,舰空导弹火,At乜较为单薄。在遂行近海作战行动,以及充当早期预警使命防空舰时,这并不成为致命缺陷,其舰空导弹同样作为岸基防空体系的延伸节点,主要抗击从航空兵警戒带漏出的目标。
    

 中国重要的经济和工业中心几乎全部分布在沿海省份,尽管在60年代开始,很大部分迁往内地山区所谓的“三线”,但是沿海地区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因此改变。在国内形势和国际局势动荡时期,保障沿海重要地区的安全,是维系国家政权稳定的关键。50年代初期,台湾空军对上海的袭扰活动,曾导致短时期内中围物资生产计划落空,以至于引起了全国性工业产品和日用品的短缺,造成国民对经济状况的恐慌。政府在付出巨大的努力后,才遏制了囤积风潮。可见沿海国防安全对中国的重要性。
    
    海军防空舰艇沿重要地区领海部署,建立导弹防空带,可以将陆基防空系统杀伤远界向大海前推数十公里,可以赢得更多的预警时间和更大的战役缓冲地域。这对于当时技术水平不高的中国空军以及防空部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技术进步。尽管70年代后期海峡局势已经缓和,而拖拖拉拉的研制进度,使得这艘唯一自8053K护卫舰进入舰队时的使用环境与当年计划的大不相同,台湾海峡逐渐平静,南海冲突危机四伏。根据1983年的美国海军例行飞行侦察情报,053K舰在1987年之前,常在东海活动,与053t{型、0l型和65型护卫舰混合编队,有时也伴随驱逐舰。
    
    在2000年后的中美军事交流中,中国海军‘蟛人员声称,设计053K t包是出于对南海的考虑。这种观点显然是对当时设计初衷的种解释。60年代中期,南海问题并没有成为中囡海军迫切任务,应对台湾海峡的军事对峙,才是海军最主要的方向。尤其是053K首舰53l号一直在东海舰队,并没有在下水完成栖装后直接派往南海舰队进行试验,直到1988年南沙军事形势恶化才南下。这并非否认053K设计没有考虑部署在南海,而是当时中国舰艇设计般不严格区分在中国海区南方或北方使用,通常临时按照部署要求配备相应设备来应对南北方海区气候差异。但是仅仅计划建造两艘053K护卫舰不会优先考虑部署在南海,航空兵战斗机作战半径也到不了南海。缺乏航空兵区域防空环节,不成熟的053K没有能力单独掩护舰群作战。
    
    在奉行近海防御思想的时期,中国的I)53K与其说是海军编队防空而建造,还不如看成海军为国土防空和濒海防御而发展的平台。在80年代初期的海军演习中,尚未完成调试的I)53K护卫舰曾经与1353H型护卫舰、051型驱逐舰进行编队防空科目的演练,以检验技术和战术。对于这类军事活动美国历来非常关注,即便是在中美建交初期,美国侦察机也没有停止紧贴领海线外的例行飞行。这些侦察机收集到了中国海军舰艇雷达信号,其中连续波和单脉冲两种制式雷达信号特征中,最可能包含舰空导弹的跟踪特征。这种海军防空编队依靠中低空近程舰空导弹和舰炮混合防空,在离开岸基航空兵的掩护后就显得非常单薄。1 988年在南沙群岛的军事对峙中,中国海军采取的防空作战编成和部署最能体现早期的舰队混合防空作战特点,也使体会到了中低空近程混合防空完全承担全部空袭压力的局限。
    
    由于红旗一61舰空导弹射程有限,而且(153K型舰仅有一艘,这使得当时前往南沙的编队规模受到限制。遂行防空作战时,能为整个编队提供舰空导弹火力掩护的舰只般位于编队中央位置,而舰空火力杀伤界限小的舰只,则被配置在空袭威胁轴线方向,并且各舰杀伤火力界限相互重叠,构成严密的阻于兰火力带。这种配置的思想是以舰空导弹火力为主进行交战,舰炮则拦截穿透舰空导弹火力的目标。然而中国海军053K型舰红旗61导弹射程只有10至13公里,使得掩护范围偏小。要将编队内的所有舰只置于导弹掩护半径内,且保持防空队形间隔,整个编队不能超过3艘舰。当时053K型531号“鹰潭”号成为编队的中心防空舰,另外编人了502和556号护卫舰。
    

    在以往的长僚舰编成中,往往仅为053K点防空舰空导弹护卫舰配备艘制海型舰。两舰舰炮建立5()00米以内近进防空杀伤区,红旗61舰空导弹构成1000至12000米之间防空杀伤区。出于对南海空袭压力的手日心,因此采取2艘制海舰与I)53K混合编成。在无法增加点防空舰空导弹舰有限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舰炮防空火力,有助于提高编队的防空作战效能。而保持整个编队在防空间隔阵位时,舰炮防空间隔通常在6千米左右,全部舰只都处于最大射程仅10公里的红旗61掩护界限之内。在脱离航空兵掩护圈,并且没有足够的近程舰空导弹舰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制海舰数量,也就是增加舰炮防空单元。
    
    在3月14日战斗之前,越南侦察机曾经进行过数次空中侦察。中国海军护卫舰编队一直保持两艘制海护卫舰间隔3海‘型左右,横亘在面临威胁的方向,而导弹舰在两艘舰后3海里处,形成后三角阵位。由于存在防空压力时,531舰位置通常保持在靠后位置上,保持这种三角形阵位的编队在赤瓜礁和印度支那半岛之间进行巡逻机动,形成阻塞半岛方向空袭轴线的舰空防御。3月14日053K型531舰雨165型的502舰“南充”号较接近礁盘,在岛礁战斗爆发后,能够及时炮击挑衅的目标。在1艘舰空导弹护卫舰、1艘053H型556舰“湘潭”号制海导弹护卫舰,以及l艘舰炮护卫舰如此强大的编队面前,越南海军的挑衅活动的确有些不识  处于防空态势下,中国编队无论是巡航和在礁盘附近驻泊,一一直保持防空间隔和队形。对'F抗击越南方面的空袭,这支编队防空火力还是相当单薄。整支编队的导弹火力通道有4个,但是导弹目标通道却只有两个,因此只能同时用舰空导弹火力射击两个闯入的目标。编队舰炮防空火力通道共有18个,其中6个为100毫米炮。这些舰炮都具有独立的简易目标通道,理论上能够射击18个目标。然而可悲的是,舰炮自动化程度、弹道性能和简易瞄准装置的局限,毫无可能实现类似“密集阵”或“守门员”系统那样的单炮命中率,只有在各舰射击指挥仪控制下进行集火射击,才能勉强达到一定的拦截效能。舰炮火控问题,使得编队各舰只能以整舰作为一个火力单元遂行对一个目标的射击。
    
    如此组织对空火力,编队最多能组织对空火力拦截5个左右的目标。而越南航空兵能够组织至少3至4个战斗轰炸机编队进行反击,使得编队有可能遭到10至36个目标的攻击,大大超过531编队的防空作战能力。最大的问题是越南航空兵的作战飞机投弹圈大于中国海军红旗61导弹杀伤远界,因此战斗机可以在不进入红旗61杀伤区发动攻击。当时越南苏22和米格一23战斗机携带C一25重型火箭弹能够在舰空导弹有效射击斜距外开火。
    

    中国海军设计防空舰的作战环境是与战斗航空兵协同条件下抗击空袭,而驻扎在海南岛的中国战斗机驰抵达战区支援最快需要40分钟以上,当时没有航空兵机群在附近海区执勤,这使得战斗爆发后的40分钟内,531编队需要依靠薄弱的舰空火力独立支撑。这显然是风险极大的战术抉择。因此在交战后中国舰队不得不迅速后撤,同时进行反空袭机动航行。当天美国海军侦察机截获到了中越双方猛增的电信,都显得异常紧张。所幸越南空军虽然基地很靠近交战海域,反应却更加迟钝,直到战斗结束小时后也没有作出任何反应,而中国海南岛方向的航空兵战斗机已经赶到南沙北部海域上空,并开始搜索后撤的舰队。这就是配备近程舰空导弹系统的舰队,在脱离岸基航空兵保障环境后,面临冲突和空袭威胁时的战术局限之处。
    
    战略思想变革的基础
    
    80年代中期的中国海军发展规划中,计划更新海军舰艇,建立至少4个配备有舰空导弹的驱逐舰和护卫舰编队。每个编队至少需要配备1艘装备中远程对空警戒雷达的驱逐舰和2艘通用型护卫舰,以作为国家防空体系的延伸雷达哨,并且舰队本身需要具备相当的反潜和反舰作战能力。80年代后期开工建造的052型通用驱逐舰就是这种思想的最新发展产物,为此在舰上配备了518远程对空警成雷达,与此配套的是053I-13护卫舰计划,建造6艘配备舰空导弹的通用型护卫舰。由1艘052驱逐舰和2艘053I-13护卫舰组成的舰群构成具有强大舰空导弹火力的雷达警戒和引导编队,能够部署到更远的位置遂行作战使命。而此时中国空军已经计划改进歼一8II型重型战斗机。采用大航程的全天候战斗机遂行区域防空,装备舰空导弹的海军编队遂行对空引导和近程防空的节点任务。当时中越边境冲突正处f交战状态,中圈力图尽快建立南中国海的有效威慑力量,遏制东南砸各国对南海主权岛屿几乎失控的侵占态势。这个造舰计划的技术瓶颈是舰空导弹系统技术。
    
    自从中低空近程导弹项目立项后,中国在雷达半主动制导技术上直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当时中国军方希望这种被称为红旗41的系统与红旗2构成全空域防空体系。由于文革和一系列问题的影响,红旗61项目进度一拖再拖。中国军方对科研状况极端不满,无奈之下改进红旗2系统来进行中低空作战。虽然空军改进后的红旗2系统垂直杀伤区最低射界可以勉强达到50米,但是水平近界限制过大,根本不能满足近程防空的战术要求。空军防空部队可以在近2公里的近界内,部署小口径高射炮弥补红旗一2导弹近界限制。而海军却无法使用红旗一2这样的系统,护卫舰或驱逐舰都难以安全配备庞大笨重的系统,50米的最小低空射界也不可能有效拦截超低空目标。在1972年以后,包括中l技术,仿制的相应系统最终并没有被海军选国在内的各国反舰导弹飞行高度都降到了20 I中,在1992的053H3 JI~JN护卫舰上,安装米左右,此外,红旗一2系统跟踪天线对于有I的是利用“NNNg”系统技术改进定型的效反射面仅0.1平方米的反舰导弹跟踪精度l红旗61A型舰空导弹。这些近程舰空导弹系大得无法接受。
    
时务。
  I统的列装,使得中国海军舰队整体防空作战
    
    冷战形势和中国务实的外交政策,终于l能力大幅度提高。这批新NNNN舰和护突破了西方武器禁运的坚冰。中国与法国和l卫舰的服役,导致战术改变最早反映在编队意大利在近程中低空舰空导弹领域内展开了I的演习中。1998年刊登的中国海军护卫舰和技术合作:引进了法国的汤姆逊CSF公司l驱逐舰演习的照片显示,舰艇之间的防空航的“海响尾蛇”8M型,以及意大利赛莱尼亚I行间隔已经拉大。根据美国海军经验,面临“阿斯派德”近程舰空导弹系统。“海响尾蛇”l空袭威胁的外层防空舰只问距约为5至9海系统在80年代后期曾经安装在051型驱逐舰l里,相当于近程舰空导弹最大杀伤界限的一的后甲板室顶部进行试验,并分别在90 flz代l倍-ha,使得对空射击不受安全界限的限制。初期和后期装备新建造的052~1051B型驱逐I 尽管在1996年之前,@NNg舰队中,装舰。而中国引进“阿斯派德”偏重于解决红l备海红旗一7和红旗一61型舰空导弹的通用驱旗一61和霹雳10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l逐舰和护卫舰已经达到了7艘,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军方舰空导弹作战使用的思想。这些舰只的防空作战使命与当年053K相同。但是舰空导弹火力,以及武器系统效能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达到了80年代欧洲海军的水平。装备技术的进步,没有马上对中国海军的近海防御思维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些新型驱逐舰和护卫舰不过是用来在近海形成防空能力更强大的战略警戒哨编队。053H3护卫舰的设计吨位体现了这种指导思想,由于按照近海任务标准设计,使得053H3吨位偏小,自持力和续航力不足,虽然作战能力并不逊于英国皇家海军22型护卫舰,然而且却缺乏22型护卫舰的远航能力。90年代以来,中国海军编队多次出访活动都没有这型护卫舰参加。从60年代以来,中国海军舰队的防空作战理论,都是基于依托岸基战斗航空兵防空体系。在1999年版的(《海军作战数学模型》一书中,舰队防空作战章节与反潜和反舰作战章节相比相当简短,而且依旧在强调防空作战中。由此推断,在90年代中国海军舰队在防空的作用地位没有发生改变。佃是协同岸基航空兵与舰队协同进行防空作战的技术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后,在使用中体现出来的潜力就是导致整个防空作战观念变革的基础。
    
    岸基航空兵的作战飞机采取机场执勤和截击方式为主,由战区防空指挥所指挥拦截。在如编队回航、以及遭遇攻击等情况下,才保持在海军舰队空域的持续巡航掩护。这是由于当时中国空军只有短程的前线战斗机所致,这些战斗机应召唤支援,难以持续巡航。中国航空兵采取对批次轮番升空,接续巡航掩护。1974年这种舰队防空作战体系第次在西沙群岛战斗中发挥作用。西沙海域的猎潜艇和扫雷艇编队告急后,海南岛起飞的米格1 5最先赶到战区上空。为掩护受创的舰艇回航,至少1个团以上的轻型战斗机轮番出动,才保持了持续空中掩护。在80年代中期,遂行掩护个雷达警戒舰群的任务至少需要动用1个战斗航空兵团。在90年代新型舰艇服役后,可以将执行同样任务规模所需轻型前线战斗机的数量降低分之。而采用歼8B大型战斗机,数量可以减少到一个大队。
    
    技术进步对指挥和作战样式的影响
    
    按照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指挥体系传统结构,由于海空军所属兵种司令部不同,因此作为最底层战斗单位的舰艇请求空中支援时,需要逐层上报至海军司令部,然后由兵种司令部上报军委转往空军司令部,再由空军司令部逐层下达到相应地区的战斗机团才能完成协同作战指挥。为解决海空协同、减少指挥层次,中国海军航空兵成立后,一直保持装备大量的战斗机,并且部署在沿海基地。而这支应该由海军直接指挥控制的岸基战斗航空兵力量,在80年代却并没有直接隶属于海军舰队,而是隶属于北京的海军司令部。对海区空中支援的指挥层次有所减少,却远没有满足海空作战所需要的效率。这个战略指挥体系结构层次过多,处处显得笨拙和臃肿,而且运转起来懒洋洋的。
    

    海军近海防御战略模式非常牢固地发挥了半个世纪的深远影响。直到90年代初期,中国海军舰队发展都是朝努力组建2至4个2至5艘舰组成的、能够部署在领海线或主权海域边缘,保持在岸基雷达和航空兵的作战半径内活动的编队。在052和053H3等新型通用型驱逐舰和护卫舰服役前,中国海军主要采用051型驱逐舰羽105311或01型等护卫舰执行此类任务,雷达哨主要依靠051舰上的515型或517型两座标米波远程雷达,依靠岸舰通信网进行指挥控制和半自动传输空情与海情。在80年代初期(《解放军画报》上的图片最能体现这种编成的情况。有趣的是当时037型猎潜艇、21和24型导弹艇也常替代05311护卫-舰的位置b051驱逐舰混合演练,作为近海防防御节点编队的舰空力。053t{型护卫舰有时被作为雷达哨舰节点中心舰。中国海军所有大型水面舰艇似乎都配备了执行防空节点雷达哨舰的相应装备,护卫舰安装517中程雷达,驱逐舰安装515中远程雷达。节点雷达哨编队在90年代之前似乎完全依靠舰炮防空,作战效能与拦截成功率与舰炮火力密度密切相关,需要靠增加舰艇数量才能提高防空火力密度。而基于防空作战的编队对空火力组织与舰艇防空间隔存在相矛盾之处。
舰炮防空要求舰艇之间的航行间隔不能超过舰炮杀伤区半径的2倍,超过这个距离的舰艇对编队防空火力将毫无作用,会成为所谓“掉队的绵羊”,容易遭到作战飞机的打击,并且难以得到友邻舰只的支援。两舰之问的舰炮防空杀伤区也会出现空隙,容易被敌方战斗机穿透,使中央防空雷达哨舰暴露在空袭之下。因此舰炮防空时,编入4艘舰组成的编队就已经显得相当拥挤,很难依靠增加节点编队舰艇数量的措施提高杀伤区对空火力密度。 般采取在节点编队附近部署额外的防空编队。组成多层次的舰空拦截火力。但即便是新型的76A型37毫米舰炮也终究作战效能低下,只能承担抗击小规模空袭的战斗。因此需要战斗机构成区域防空空域拦截大部分来袭目标。90年代初期,052驱逐舰和053t_13护卫舰陆续服役,使得组建节点编队防空火力杀伤区半径比舰炮扩大2倍以上,而且效能大大提高,不仅具备了在近海遂行战略防御的能力。也有能力在远离航空兵作战半径以外的海域,独立遂行防空作战。尤其是舰空导弹和舰炮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作战效能远远超过了80年代末期053K和053t{舰群。
    
    电子设备技术水平和性能的飞跃性进步,使中国海军舰队防空能力大大提高。早在设计053K.防空护卫舰时,中国研究机构设法努力提高全舰雷达和火控系统技术水平,使之达到或接近60年代末期的西方同类系统水乎。然而由于缺乏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导致全新系统各个环节都需要从空白的基础理论昔手。这致使进度不断拖延,研究历程逶迤近20年。中国国内对此评价并不公正,认为拖延是片面追求在个项目上堆砌新技术造成的恶果。在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看来,防空型舰艇本身就是种不同于以往中国建造的任何型舰艇,对于中国科研机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国家战略方针导致必须克服防空舰的相关技术问题,没有其他捷径可循。无论是否刻意堆砌,项目都必须使用这些新技术,除非中国退缩和放弃发展舰队防空技术。尽管这种努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取得重大进展,但所培养的一大批技术人员,以及积累的成果和经验,使中国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消化了欧洲的引进系统。这就是053K项目早期工作的最大收获。
    

    技术进步对战术的影响,使中国海军开始考虑有必要重新深入研究舰队防空问题。中国军方力图通过提拔专业人员来带动全军的知识结构的改革,通过思想变革来适应即将服役的新装备带来的战术革命。1988年中国海军从航空兵部队中,抽调一批飞行员进入首期飞行舰长班学习.毕业后留在海军服役。最初普遍认为这个舰长班是为了培养航空母舰指挥人员,而当时中国航空母舰并没有纳入国家计划,所谓建造航空母舰更是遥遥无期。倒是当时在建的新型舰艇将普及舰空导弹和舰载直升机,那些只接受过传统制海战术内容培养的舰长们显然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这批飞行舰长班更确切的目标是打破传统战术思想禁锢,加强海军舰队防空作战的专业力量。用中曰总参谋部军训部门人员的描述就是“飞行员最了解怎么对付飞机”。后来这批飞行员出身的学员多数成为了驱逐舰和护卫舰舰长,这是中国海军战略思想重构的开端。
    
    舰队防窄作战的最初的理论和经验除来自053K型防空护卫舰以外,80年代末期改进了l艘051型109“开封”号驱逐舰,全部安装法国的“海响尾蛇”8M舰空导弹系统,并且76A型37米舰炮。在引进630系统前。中国海军缺乏近防系统.主要以37毫米舰炮作为近程防御。该炮射击杀伤模式采用意大利60年代末期提出的双重命中体制。用米幕381或518型三坐标宙达替代515或517两座标雷达。这使得中国海军获得了半主动雷达近程舰空导弹,和指令制导的“海响尾蛇”近程舰空导弹的两类系统使用经验。相比之下,法国系统更可靠和简便。1991年053I-13服役时,装备的是已经较为成熟的红旗61A舰空导弹,而中国海军并不以为然。因为这种导弹没有采用折叠弹翼,导致发射装置过大,不仅发射架联装只有6发,而且难以在护卫舰上安排备用弹库和机械化装填装置。而仿制法国“海响尾蛇”的系统不仅可以达到8联装,并且能够在相同型号和排水量的护卫舰匕布置备用弹库和装填设备。护卫舰采用红旗一61A很可能是因为开始05 3t{3计划早于引进“海响尾蛇”,而052驱逐舰的建造在引进之后,因此安装的是“海响尾蛇”系统。
    
    —个更值得注意的是()52型驱逐舰设计了全舰作战控制中J心。虽然最早珀7.053t{2护卫舰上首次设计了作战指挥中心,但这是型制海型护卫舰,因此该作战指挥中心没有综合舰空导弹系统。052驱逐舰具有指挥整个编队引导战斗机和控制编队遂行防空作战的能力,这表明中国海军终于接受了高技术装备为主的海军作战体系,这是—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有种非常顽同的惯l生思维,总是毫不犹豫地认为高技术设备等于不可靠,这也是中国新技术应用推广最强大壁垒。甚至可以理解成中国科技落后西方的根本原因之一。实际上在中国不合理的企业体制下,哪怕是最简单的产品,也不会比两方复杂高技术同类产品可靠。而不假思索将这种中国特色现象作为衡量世界科技的准则,则是中国舆论不负责任的评论造成的后果。最简单的例子是中国人都了解西方生产的外观小巧,且具有完备功能的微机控制装置,远比由—大堆继电器和接触器等笨重电器组成的中国产功能简陋的同类装置可靠得多。海军舰艇复杂系统的列装,表明保守的观点正在被迅速摒弃。
 自动化的作战指挥中心能够自动完成战斗机区域防空作战引导,以及对舰队的防空作战指挥。早期利用米波雷达和语音通信很难完成复杂空情下的高强度的引导战。05 1改进型驱逐舰开始使用火控台实现半自动指挥,但是由于分系统普遍落后,且分散在各舱室,很难寒现设备信息共享。052型舰的作战指挥中心研制经验就来自这些指挥系统型号研制和使用。
    
    为进行对空警戒和引导战斗机防空,052舰上配备了518型对空远程警戒雷达。这种两座标的L波段远程警戒雷达精度和性能远远高于051和053t{系列舰只的515或517型米
    波雷达。作为国家战略防空体系的早期雷达预警舰只,缺乏测高坐标并不是很严重的缺陷,但是对于舰队防空却带来不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米幕38 l三坐标雷达改进项目进展缓慢,使用518是权宜之计。初期型号的米幕381在053K舰使用情况非常不好,糟糕的人机设计和不可靠,导致系统使用不仅繁琐,而且误操作和损坏情况极多。1997年下水的051B型167号舰建造时,米幕381改进工作已经完成,因此没有再采用5 1 8或(REL一2)雷达,而是在加强的后桅上安装米幕38l宙达,这种雷达比318雷达更重。二坐标远程对空警戒雷达兼顾了舰队防空和战略预警,能够提供完备的目标用要素和精确位置,大大缩短了向制导跟踪系统的交班时问,提高了舰空导弹系统的反应速度,167舰的作战效能明显高于052舰。技术进步动摇了中国海军保守的战略思想,但是在1988年至1996年短短的几年中,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来形成新技术下的战略思想体系。
    
    技术与战术的差距
    
    战略和战术思想演化的基础是相关技术领域的进步,以及使用这类技术取得的经验。舰队防产作战思想的转变,尤其是建立全空域舰产导弹防作战体系,首先是打破长期使用老式技术装备基础上,形成的禁锢思想的坚冰,海军装备技术进步是促进思想破冰的根本动力。70年代后期,当中国海军舰队开始建立现代舰队防空体系时,发现国内技术差距之大,几乎没有技术基础来完成这项艰巨的庞大[程。从6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海军已经开始建立全空域的舰队防空体系,在70年代已经初具规模。欧洲和苏联在60年代中后期也开始装备这类系统。而此时中国海军舰空导弹系统,以及作战理论体系都处于初级阶段,建立全空域舰空作战系统更无从谈起。整个国家的科技和工业基础,对于发展舰空导弹系统几乎需要全部更新。巨大的差距最早体现在当时的觇载系统装备上。
    
    中国海军早期驱逐舰和护卫舰安装的探测系统主要是雷达和光学装置,而且还没有自动联接成系统。在遂行舰队防空作战时,很难完全保证执行战斗巡逻的岸基战斗机不出现空隙,尤其在远离大陆的南中国海主权海域更是如此,水面舰艇编队本身的防空能力十分币要。在1983年之前.虽然有所改进,佃是中国海军并不具备有效的系统技术手段支持舰队单独遂行防空作战的能力,主要依靠与一次大战传统模式相同的系统设备遂行舰队防空作战。
    
    70年代中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艇全天候对空射击指挥保障存在严重的缺陷,当时所有的舰载雷达都不具备跟踪空中决速目标能力。在65型护卫舰上,使用的是放大了天线尺寸的35l型鱼雷攻击雷达,这种雷达仿制于苏联的“烈雅”囱雷艇攻击雷达,方位角分辨率能够勉强满足对战斗机、水面舰艇的射击要求,04型驱逐舰的人工装填舰炮以及大型光学指挥仪。但同样不能提供目标垂直仰角,需要射击指挥仪进行辅助精瞄。而在1353t{型护卫舰,以及初期建造的05l型驱逐舰上,安装的同样是仿制苏联的对水面目标的343炮瞄雷达,主要靠测量弹着点水柱来对舰炮射击水面目标校射。这种雷达是两座标雷达,只能提供目标方位和距离,并不能测量目标高度。与光学射击指挥仪组和安装在半球形壳体内。由于雷达波束呈垂直扇形,有一定的仰角,因此能够探测低空和超低空目标。由于缺乏高度要素,在组织舰炮对空射击时,需要采取光学设备进行精瞄辅助。343雷达与大型光学射击指挥仪组合,因此能够在截获目标的同时,使光学测距装置对准目标方位,进行精瞄跟踪和解算射击诸元。
    
    在早期的65型和I]53H型护卫舰上,射击指挥仪解算诸元后,并不能自动控制舰炮对空射击,需要枪炮军官用舰上通话器,以广播方式向各炮位炮长报送射击诸元,指挥控制射击。在后期建造的护卫舰和05l驱逐舰和()53H l型护卫舰上,才装备有指挥仪自动控制的76型舰炮。1988年南沙海战中,“南充”号502舰就是经过改装的65型护卫舰,已经换装了343型炮瞄雷达,却没有跟踪空中目标的舰炮火控雷达。
    
    7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海军服役的05l驱逐舰和I]53系列护卫舰都大量装备半自动的76型37毫米舰炮,这是当时中国海军最主要的舰用防空武器,基本实现了射击指挥仪控制的半自动作战。美国海军在战前建造的驱逐舰,以及战时建造的“弗莱彻”级等,已经采用指挥仪半自动舰炮。实际上在19世纪末期,指挥仪控制已经应用在战列舰的主炮控制。二战期问开始普及到了中小口径舰炮。而且二战后期,雷达小型化后,炮瞄校射雷达也安装在指挥仪上,作为全天候目标通道。当时所谓对水面目标的炮瞄校射工作模式,与中国海军后来的343雷达相似,部是测量弹着点水柱。
 在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美国海军的舰炮炮瞄雷达已经开始采用圆锥扫描制式,这种制式的优势是能够跟踪空间运动目标,而不仅仅能够对水面目标跟踪瞄准。圆锥扫描制式的炮瞄雷达有个抛物面的圆形天线,而仅能对水面目标的炮瞄雷达天线是平放的一瓣西瓜皮。由于圆锥扫描的炮瞄雷达无需光学射击指挥仪辅助,就能直接对空中目标跟踪和控制舰炮射击,因此在夜间和气象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其截获目标的距离不受影响。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海军舰艇最大的威胁来自空中目标,因此海军舰炮火控系统必须具备较好的对空射击控制性能指标。圆锥扫描体制的炮瞄火控雷达的普及,正是这种战术需求的体现。5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对抗技术的发展,圆锥扫描体制的雷达容易遭受干扰和角度欺骗,因此开始发展单脉冲的空问角跟踪体制的雷达。在50年代后期这种单脉冲跟踪雷达在西方海军舰艇上已经大量普及。中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艇上,直到70年代才刚刚普及了光学指挥仪和对水面目标校射雷达的组合系统,对空火控雷达系统还在研制中,到80年代初期,绝大多数护卫舰和驱逐舰还在使用水面校射田达。
    
    1967年海军舰艇防空作战发生了非常重要的转折。埃及导弹艇击沉了以色列的驱逐舰事件表明,水面舰艇的空中威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反舰导弹成为了其今后主要的空袭威胁。这种转折使得舰队防空变得更加复杂,以往水面舰艇和作战飞机,以及海岸炮兵阵地,都可能成为导弹发射阵地,这使得以往的目标威胁分类不再明确。小型作战舰艇,或者可疑的海岸阵地对舰队都可能形成空袭威胁。尽管在50年代后期,一些舰队防空作战专家已经对此提出了警告,并且开始着手进行了相关防御体系的研究。此前海军舰队防空作战从理论到系统,都在以打击作战飞机为主,这对于防御反舰导弹是完全不同的作战模式。从反舰导弹出现到大规模着手发展水面舰艇对抗反舰导弹威胁的相关系统,西方似乎滞后了10年。而中国海军早在5 0年代就认识到了反舰导弹的巨大潜力,然而在发展大型水面舰艇的过程中,却由于技术储备和基础研究的欠缺,直到80年代才刚刚普及50年代初期的全天候自动火控系统,不仅根本不能适应抗击喷气式战斗机的空袭,更难以防御反舰导弹的威胁。
    
    70年代开始.反舰导弹对水面舰艇的威胁出现了质的飞跃。早期苏联反舰导弹基本都是大型弹,乇尺度与一战时期的螺旋桨战斗机或侦察机相近,飞行高度在300至400米。1967年埃及导弹艇击沉以色列驱逐舰的兀l 5型导弹在苏联海军反舰导弹序列中,已经是外形尺寸较小的小型弹,但其弹长依旧达6.5米,弹径达780毫米,接近_二战期间的F4F战斗机。水面舰艇组织对这种尺度的300至400反舰导弹拦截作战,与当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护截日军飞机类似。由于导弹飞行弹道死板,配备雷达和光学射击指挥仪的舰炮对其杀伤概率尽管误差很大.命中率相对较低,但却高于一战时期的美国海军驱逐舰。
    
    343炮瞄雷达一类的探测装置,对小尺寸反舰导弹截获信号非常不可靠。美国海军试验表明,“小斗犬”.“标准”等型号的空地空舰导弹,在定高度七能够被圆锥扫描制式的炮瞄雷达截获,佃是信号非常不可靠。1964年对掠海飞行小型靶机测试时,没有动目标指示的雷达都难以捕捉信号。西方第一种装备水面舰艇自控段掠海飞行弹道的是法国MM 39“飞鱼”反舰导弹。这种小型弹有高精度的无线电高度表,巡航高度为15米,使得早期雷达无法从杂波中分辨其微弱的信号。为克服超低空目标杂波问题,西方和苏联在50年代就开始进行动目标探测技术研究,60年代后期开始装备水面舰艇。而中国海军在70年代末期在这方面进展十分有限,没有种装舰型号。053K护卫舰在研制之初,其火控雷达信号处理同样为海面杂波所困扰,对超低空目标探测直没有彻底解决,这也是中国海军迟迟不接收053K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053K舰服役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处F科研和调试试验状态。
    
    这种落后状况,使得中国海军在80年代中期的作战指导思想,只能基于装备落后现状。正是这种长期的装备技术水平,造成了整个海军人员素质和作战思想的问题。在海军舰艇学院,以及水兵培训中心,教材和设备都是基于老式装备技术。从上兵到军官,很少有人了解发达国家海军装备水平究竟是什么情况,也想象不出如何用当时的现役装备作战。文革期间,很多海军院校停止招生,即便招收学员,也很少传授现代化的海军战术和技术。更多的是政治思想学习。这批提升的]二部在文革结束后,不得不送入海军院校深造,或着调离主官岗位,或复员。然而即便在海军院校,同样没有相应的现代化培训体系和教材。70年代后期053K护卫舰调试时,这个问题严重程度开始显现。
    
    基于设计之初的技术水平和舰队防空作战思想,053K舰上安装的红旗61导弹主要承担打击作战飞机。这类目杯乜行高度较导弹高,相对信号强度高,特征很明显。为此配套的三坐标对空警戒雷达,制导雷达和舰炮火控雷达是各自独立的装置,分别对应于相应的装备。这套系统是中国第一次尝试独立设计,因此不仅性能不稳定,而且包括操控台等方面非常不符合人机工程。加七素质不高,缺乏基础的人员,这艘舰使用状况十分糟糕。其中很大部分所谓故障,是人员使用不当造成的。然而部门之间,以及人员素质造成的不同理解,最后被归结于设计不合理或技术问题上报,导致海军逐渐失去了耐心,最终勉强同意进行导弹系统试验。这种状况很难从【)53K使用经验上取得舰队防空作战的技术战术经验。真正使得中国海军了解现代舰队防空作战的,从70年70年代中后期,中国海军人员曾经考察多个欧洲国家的海军装备。当时意大利的“海靛青”和“阿斯派德”、法国海军的“马舒卡”和“海响尾蛇”、以及英国的“海蛇”、“海猫”和“海标枪”舰空导弹都在考察之中。1978年中国军方对英国军事装备表示兴趣,这更多是由于英国军事装备体系成本低廉,以及老练的服务和后续技术支持。而此前与法国公司的接触,远没有如此顺利。法国人自视清高的传统,使得他们往往在推销产品时处下风,然而法国人却顽固依旧。在与中国打交道过程中,法国人的秉性同样没有多少改变,使得中法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进展缓慢。
    
    在053K项目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中国海军计划引进成熟的舰空导弹,以改变国产舰空弹系统研制久拖不决造成的海军作战能力缺陷。1978至1979年与欧洲诸目的接洽,目的在于试探引进‘种舰空弹的可能性,以及考察导弹的性能指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海军人员深深体会到了中国海军的差距,以及现代海军舰队防空武器系统的庞大和复杂。1980年,中国海军为计划中的05l驱逐舰选择舰空导弹系统时,英国的“海标枪”舰空导弹系统中标并非偶然。中国海军非常中意其轻巧和紧凑的系统结构,以及70公里的最大射程。相比之下,法国的“响尾蛇”和意大利的“阿斯派德”导弹射程只有12至14公里。由于中国海军并没有多少水面舰艇编队防空作战的经验,更多的防空作战经验来至于空军地空导弹和高炮对飞机的作战。红旗一2地空导弹系统与85毫米至37毫米口径的各种高射炮构成的防空杀伤区之问,一直存在很大一段空白,大约在5至20公里之间。在这个空白区,一旦首批开火的红旗2号导弹射击失的,目标将在后一批导弹发射前,闯入这个范围,却又处在高炮杀伤区外,对于中国海军来说,这种隋况十分危险。5公里以外正是作战飞机反舰作战武器的最小投弹圈边缘,装备瞄准系统的现代战斗机在这个范围内投射动力制导武器,或者一次投下全部常规炸弹,命中率将非常高。在当时技术水平下,中国海军水面舰艇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更糟糕的是当时中国海军在战术思想和条令,没有系统的抗击反舰导弹的指导理论,还在沿用50年代反战斗机常规炸弹和鱼雷的战术条令。70年代初,中国海军开始采用无线电遥控靶机。然而这种靶机在训练中,通常模拟携带常规炸弹空袭的战斗机,却很少模拟反舰导弹航路。还有很多组织打靶训练的部队长,只会按照早期的训练条令设置靶机飞行航路。这些航路不伦不类,根本不符合任何威胁水面舰艇的飞行器航路规律。尽管如此,在那个时代很多舰艇对空射击考核成绩依旧很差。这种落后现状使得中国海军对新体制的系统和舰空导弹需求非常迫切。
    
    “海标枪”的遗憾
    
    1980年,由于多种因素,中国海军直接引进英国42型“谢菲尔德”级驱逐舰方案被否决。第二年确定选择英国的“海标枪”导弹配备后继建造的05l型驱逐舰,当年6月达成了正式协定。“海标枪”实际上是.种典型的区域舰空导弹系统,然而中国海军当时仅计划引进这一种舰空导弹。当时有观点认为,中国海军引进“海标枪”系统安装于驱逐舰,作为舰队区域舰空系统,而护卫舰将采用红旗一6l弹作近程舰空导弹。然而从红旗一6l系统研制情况看,由于053K系统当时尚在调试之中,海军并不看好。在后来的项目最后的试验中,仅批准了一发实射弹。由此可见,海军当时并没有计划大规模装备当时的红旗6l系统。由此可见中国海军在80年代初的实际情况是以“海标枪”遂行中远程和中高空,直至37毫米舰炮杀伤远界的边缘的防空,而将红旗6l系统继续研制完善。这表明当时中国海军舰队防空体系依旧计划采用中远程舰空弹和舰炮。这种舰队防空体系武器搭配非中国海军对于研制时间长达30多年的红旗一61舰空导弹性能不满意,体现在90年代中~y,--J 053F12G的改进上。I-EI~90年代初期装备红旗一61系统的0531—12Go。FEI:用海红旗一7替代红旗一61系统的053型护卫舰。由此可见红旗61性能不足。
    
    常类似空军防空部队的武器系统搭配,也是中远程导弹与火炮搭配。对于当时的中国海军来说,尽快为大批大型水面舰艇装备舰空导弹是当务之急。
    
    早在1980年中期.英国宇航公司在与中国海军探讨为05 l型驱逐舰安装“海标枪”系统问题时,提出按照中国原有的设计,根本无法安装这些系统,芒要原因是05l系统的总体设计并没有考虑为舰空导弹系统预留任何改进余地。这种原始设计指导思想造成的问题包括甲板下舱室空间与梁桁结构、隔舱结构影响弹舱和发射驱动装置的安排,以及上层建筑对射角,以及雷达和光电系统安装的影响。在引进协定签订后,中英双方开始着手改进05 l型驱逐舰,改进设计后的编号为05 ls型。
代中期开始,与欧洲海军,尤其是英国皇家海军。
按照英国方面的总体思想,05ls型舰方案之一是去掉前甲板室顶部的57毫米炮,加固后安装“海标枪”系统发射装置。前甲板室的几个舱室改为“海标枪”系统的动力设备舱。前主甲板下的士兵舱室部分和低舱改为“海标枪”弹库,以及输弹系统。根据当时参与设计的英国工程师布朗.德利姆回忆“我们第-次看见05l的舰体分舱图时,就感到改动将会遭遇结构变更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避免改动主要结构是最简单的方案”,“然而中国人设计时,从来没有考虑舰空导弹系统有多占空间。他们中很多技术人员最初认为只需要简单地在原57毫米舰炮基座上,稍加调整,换成发射架就行”,“在最初的接洽时,我们听到过一些令人目瞪口呆的观点。有人振振有词地提出町以将备用导弹存放在走廊的弹架上,以节约空间和为现役05l型舰都装上‘海标枪’系统。甚至还有在甲板室顶部安装滑轨和葫芦,用半人工将存放在各处走廊的‘海标枪’弹转运到输弹机,再进行扬弹装填。这种想法,显示中国人对舰队防空作战完全没有认识”。
    
    布朗.德利姆所提及的这些奇陉的观点,在当时在中国各个科研机构并不少见,这就是当时科研部门的现状。相比之下,那些刚刚被从禁锢中解放出来、满怀热隋的科技人员对先进的西方技术,却比那些无知无畏的人谨慎和谦虚得多。曾经有观点认为,80年代中国对军工投入减少是-一个错误,实际上这正是邓小平的英明之处。那个时代,一些院所提出的科研项目不是缺乏基础的高指标,就是综合指标落后,真正有能力完成,且能扭转类似装备落后面貌的并不多。类似情况的项目非常普遍,因此,在当时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减少对这些项目的科研投入,而将有限的经费用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或较为先进的技术,才能真正有效改变中国海军装备落后状况。
    
    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皇家海军曾经一度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境地,不过英国人最终还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对于这场战争,中国军方和科研部门都进行了研究。不过很多迹象显示,中国当时的观点依旧非常保守,而且也较为肤浅。这或许是由于当时很多领域研究欠缺,极左思想在军事和技术研究中的负面影响。
    
    在那场战争中,皇家海军作战舰艇总共损失了两艘42型驱逐舰,以及2艘2l型护卫舰。按照美国海军的分析结论,主要是由于舰队预警距离不足,导致非常小的协同失误就造成重大损失。不仅并没有证据表明“海标枪”系统的胜能不足,而且这个系统在作战中表现十分优异。42型“考文垂”号驱逐舰与22型“大刀”级护卫舰在马尔维纳斯海峡北口进行的节电伏击战非常精彩,造成了阿根廷航空兵严重损失。最终却因为皇家海军战斗机介入该海域,却又没有很好地协同,才最终导致了“考文垂”号的损失。皇家海军整个体系的效能,以及局限所在,在战争结束几年后,却很少得到正确的评估。在中国最流行的观点就是被简单地归结为“海标枪”系统无效,以及42型驱逐舰作战能力低下。当时美国海军研究中心的凯.米尔斯女士曾经指出“很多国家对马岛战争的研究结论,似乎不是来自研究部门,而是来自小报记者”,这个尖刻的措辞,用来形容当时中国一此部门似乎非常恰当。
    
    1983年初,引进“海标枪”系统合同被否决。此前,中国有科研关部门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用以表明基于本国科研水平,完全能够在相同的时问内研制成功相似的系统。今天看来,这个表态成功地逐走了“海标枪”系统,却使中国海军舰队区域防空系统拖延到90年代中后期,凭借引进俄罗斯“现代”驱逐舰才得以实现。
    
    中国并不缺乏精英,文革f年耽误了他们,因此在有机会接触先进装备时,往往会表现出像干枯的海绵那样,贪婪地吸取切知识和经验。布朗.德利姆认为“这种对先进技术的贪婪和渴望,使我们欣慰和敬畏”。德利姆的观点并非没有理由,因为在那个时代思想教育体制下,对国际交流激情与狭隘共存,在很多时候非是好事,在80年代初,是导致中国海军引进“海标枪”系统的努力流产重要原因之。
    
    进步的动力
    
    军事技术和理论进步的动力,通常来自于潜在的战争危机。1993年以后,李登辉“两国论”恶化了正在走向和解的两岸关系,台湾海峡危机初现,促使中国加强军备。作为中国大陆前伸防御的海军,刚刚开始装备新型作战舰艇和新型系统。此时的海军新型的052型驱逐舰、1353I{2G护卫舰,以及少量05l改进型驱逐舰装备r海红旗一7近程中低空舰空导弹。但这些舰数量仅r气中国海军驱逐舰和护卫舰总数的百分之卜,显然当时中国海军不得不主要依靠大量性能落后的老式舰艇。然而1994年的老式舰艇上,很多系统性能经过了改进,或加装了新系统。尤其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批采用引进技术和新科研成果的雷达、光电传感器和火控系统配备各型驱逐舰和护卫舰,以及当时现役舰艇,使得海军在防空和反潜作战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这些进步,实际上都是1977年以来,将近18年厚积薄发取得的成效。中国海军花了将近30年的努力来建立舰空导弹体系,尽管如此,直到1994年海军舰队防空能力却依旧难以适应台海作战。

 在台海危机初现之时,中国军方曾经公开丧不,封锁是绞杀台独势力的最有效手段。当时中国海军能够投入封锁作战的兵力,主要是常规潜艇和水面舰艇,此外,空军作战飞机能够在‘定程度已采取摧毁台湾港口设施和台湾i丘海船只构成对台湾的封锁。然而这些军事手段是否能够取得成效,都仰赖于中国空军是否能够取得台湾海峡附近的制空权。
    
    中国海军的封锁战略之 是派遣大量潜艇进入台湾东部西太平洋海域,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对台湾航运进行破袭战。而遂行这种战术的要素,就是建立保障潜艇出入西太平洋的安全通道。根据1998年以前的实际隋况,中国海空军没有能力持续保持这些通道附近的绝对制宅权,但完全有能力保持短时间内的相对制空权。因此,中国海空军,以及地地导弹部队完全可能采取在潜艇群通过期间,发动大规模空战和火力战,将台湾海空军逐出通道附近空域,使之在一定时问内不能遂行反潜,从而掩护潜艇进入西太平洋。美国海军认为,尽管代价高昂,但是这类战役行动往往能够同时削弱台湾防御体系,因此即可能作为掩护潜艇通过,又可以引诱台湾军队进行决战,对其实施决定性打击。然而战略设想的实施,需要强大的装备技术基础支持,中国的作战体系却相对薄弱,并不足以支撑进行这类规模的联合作战。海军装备上体现的问题之就是舰队防空能力不足。
    
    海军在中国近海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使命之就是作为国家远程预警。这种战术地位决定了配备综合系统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将被部署在岸基预警雷达网作用范围的边缘。而这个边缘区域是最容易遭受空袭的威胁,只有建立有效的舰队防空体系,以及陕速反应的作战指挥体系,才能有效地在这类海域保持舰队存在。90年代初期,中国海军遇到的问题就是舰队防空体系杀伤范围不足,并不能有效地伸延到水天线距离。这使得台湾作战飞机能够在水天线视距内,舰空导弹杀伤火力远界外从容发动攻击,中国海军舰队陷入只能对发射的导弹进行拦截,而无法有效打击台湾作战飞机。因此必须建立战斗机、中远程舰空导弹和近程舰空导弹构成的舰队防空体系,舰队才能有效地遂行战略防御和战术使命。有资料显示,中国海军在1992年至1994年期问,对舰队防空体系认识已经非常清晰。
    
    90年代初期,中国中远程防空导弹项目已经在进行,其舰用型已经立项,不过这些项目并不能在很短的时问内完成。94年以后台湾问题恶化,中国海军提出必须尽决地形成有效地舰队防空能力。然而这期间中国军方主要大量引进空军装备,战略性地拓展中国的防空作战能力。海军曾经提出引进“光荣”级巡洋舰,并且与乌克兰和俄罗斯方面进行了初期接洽。海军的思想是在获得远程反舰装备和技术的同时,获得强大的舰队区域防空能力。根据乌克兰方面的消息,当时中国海军初步设想采用“光荣”级巡洋舰作为舰队区域防空舰,。而配备中近程舰空导弹的052和053H2G作为内层点防空舰,构成由l艘中央区域防空舰和多个近程点防空舰组成的编队,控制上海与台湾之间的东海海域游弋,为上海和周边重要地区提供战略防御纵深,以及为潜艇进出海区提供掩护。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一个编队部署位置,以及相关系统技术。
    
    第一岛链以西是很难展开大型水面舰艇编队的海域,尤其是台湾海峡附近更是如此。“光荣”级和巡洋舰(152驱逐舰、I?53H2G护卫舰构成的编队中,区域舰空火力全部仰赖“光荣”级上的“暗礁”系统。这种编成结构却存在巨大隐患。水面舰艇的有效探测半径依旧在雷达水天线距离内,不超过45公里,各舰雷达组网探测半径很难超过70公里。而“暗礁”远程舰空导弹对3【J(】米以下低空目标有效杀伤半径不足50公里。这使得舰队防空阵位中,前出水天线提供低空补盲的驱逐舰和护卫舰虽然能够提供预警,却并不能得到中央阵位区域舰空火力的掩护。在前苏联的舰队防空体系中,“暗礁”导弹没有涉及接力制导体制,中国当时的科研技术状况,没有能力研制这类系统的能力。“暗礁”系统l【J(】公里的射程指标,主要为了打击防空火力杀伤区外,进行目标指,下、投射远程导弹的敌方飞机,将其赶到低空,迫使其进入节点驱逐舰和护卫舰编队的防空杀伤区。
    
    美国、英国皇家海军和前苏联的海军体系中,节点编队通常由装备区域舰空导弹和近程点防空舰空导弹的两艘舰只组成,因此能够在诸如“暗礁”这样的系统杀伤区边缘,构成全空域防空体系。1996年以前,中国海军则缺乏配备区域舰空导弹的驱逐舰,仅能部署装备近程舰空导弹的驱逐舰和护卫舰。这使得台湾作战飞机能够有效地从打击外层节点舰开始,向内层逐层攻击,最终瓦解大陆舰队。这使得引进“光荣”级巡洋舰,变得并不能解决舰队防空体系中的关键问题,加上乌克兰方面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出售倾向,使得这个方案不了了之。
    
    1996年美国得到了中国与俄罗斯洽谈引进“现代”级驱逐舰的相关『青报后,海军研究机构认为,中国的舰队防空能力将在“现代”级交付后,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项引进是在建立所谓“航空母舰杀手锏”的名义下进行,中国很多媒体声称“现代”级驱逐舰的“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使中国海军获得了打击美国海军,似乎引进“现代”级的主要目的在于“日炙”导弹。而美国海军研究表明,“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在与美国海军这样的舰队体系对抗时,根本不能成为有效的威慑,只不过使得“现代”级反舰导弹射程增加到与“捕鲸叉”导弹像同时,发射制导过程变得简单,对整个作战体系没有实质J胜的影响。而“现代”级匕的“无风”舰空导弹系统,却对中国海军舰队防空体系完善,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风’舰空导弹系统是苏联海军’70年代装备的中程区域舰空导弹。其主要与近程的“波浪”、“黄蜂”、“刀刃”系统构成全空域舰队防空体系。中国海军则是与海红旗7、红旗_6l近程系统结合,构成舰队全空域防空体系。美国海军详细研究过引进数量问题,结论表明确定为4艘并非没有根据,正好能在平时和低等级战备状态下,出动两个“现代”级编队在台湾两端形成舰队预警节点,这两处海区正是海军潜艇出入西太平洋的通道。台湾海空军作战半径在300至600千米之间,很难列旦危机态势进涉恶化,将出动全部四个“现代”级编队,在东海构成延伸到大陆架边缘的舰空预警体系,引导岸基战斗机进行防空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