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剪字体:精品推荐:《研经品典 启智取道》(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47:53

五、如何用经典

研品经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经典,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经典的学习,不是为了装门面、图卖弄,不是为了学学句、发发言、表表态,不是从讲话到讲话、从文章到文章的“空转”,而是要着眼于个人素养和能力的“突升”,着眼于以经典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着眼于提高工作效率,着眼于重塑工作作风,着眼于创造经典。要让经典为我所学、为我所思、为我所用,使之成为人生的导师、生活的益友、事业的帮手。“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这是出自唐朝吴兢的《贞观政要·慎终》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并不是说懂得某个道理就是难得的,而真正难得的是在实践中运用这个道理;也并不是说会运用某种理论就是最难得的,最难得的是能有恒心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在30年的会计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科学谋划,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各项会计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会计改革和行业发展仍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会计信息技术手段落后、促进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高端人才短缺、会计监管观念和手段滞后、会计的社会经济辐射效能亟待扩大、中国会计的国际话语权有待增强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我国会计事业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在经济利益多样化、价值目标多元化、行为取向功利化的时代面前,急功近利的知识需求已严重损害了会计精英们的成长与发展,会计精英的“象牙塔”精神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清除这些障碍和掣肘不会是轻而易举、一朝一夕的事,而经典作为人类知识的结晶必定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充分的理论根据和力量源泉。我们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作为会计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新时期会计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不仅要学好经典,更要用好经典。为此,我也讲一些体会。

(一)学会引经据典。引经据典一词,出自《后汉书·苟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意为引用经典作为论证的依据。引申开来,就是用公认的道理、原则、方法作论据来印证现实世界,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规律,进而明确和引导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在干事情、想问题、做文章甚而述大理时,为了把问题分析得更透彻,把道理讲述得更充分,把观点论证得更确凿,概言之,为了增强思想和行为的科学性、准确度、可信度和说服力,往往需要引经论点、引典论势。经典话语,具有高度浓缩性、概括性和说服力,引用得当,会起到“事半而功数倍”的效果。

用好经典,必须先正确领悟经典,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信手拈来”,恰如其分地加以引用。东西方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孕育出无数的经典,像一座艺术的百花园,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营养,一代又一代经典大师们的成功之路,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启迪和发展创造的空间。只有静心专注于消化、吸收、反思这些经典,坚持不懈地深入挖掘经典所蕴含的本质和精髓,才能做到心到手到,用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给人以出神入化之感!谈到这点,相信大家会生出许多联想。比如,温家宝总理在引经据典方面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相信大家对他任总理以来的历次“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还记忆犹新。他每次都是胸有成竹,思如泉涌,回答问题时妙语连珠,各种佳句、名言、典故、诗章信手拈来,画龙点睛,每次总有新内容、新意境,让人耳目一新。以2006年的那次记者招待会为例。记者招待会开始时,温总理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其中,“兢慎”引自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一个开场白,引用了两个典故,既简明扼要又不失鲜明厚重。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问题时,温总理引用了《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的一首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更为精妙的是,他把民歌最后一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改成“同胞兄弟何不容?”。这是感慨,也是期盼,是劝导,也是启发,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在谈到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时,温总理引用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的一段名言;在谈到关于中印关系的问题时,温总理又借用了印度古籍《奥义书》中的诗句,大大增加了回答问题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赢得了满堂喝彩。温总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与他酷爱读书、读典有关。2003年年底,温家宝总理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的采访时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培育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让引经据典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

引经据典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要讲求方法和技巧。选取经典文本的眼光、切入的角度、创变的形式和方向,对不同的经典作品如何实行“嫁接”、“改造”等,所有这些都是对我们运用经典能力的考验。同时也要意识到,引用经典在本质上异于研读经典,读典可择其对味者飨之,据典则必须打破门户偏见,站在时代的高度,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作品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之内。自己学得多,才可能在众多领域中引经据典说给众人听。以经济学经典为例,不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不论是奥地利学派还是芝加哥学派、瑞典学派还是弗莱堡学派,只要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规律,在社会经济理论的“底线”之内,都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对象。说到财务会计理论,无论是决策有用论,还是受托责任论;无论是信息观还是计量观,我们都应广泛研品,博采众长。如果仅仅认为某一个流派、某一种风格的作品才是经典,在引用时重此而薄彼,那就无异于陷入“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可悲状态,就会剑走偏锋,极大地限制经典的运用效果。

听说现在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要求有充分的文献回顾。的确,我们所做的研究大多数是在既有基础之上的拓展或跟进。此时,能不能找到和掌握前人的经典文献,是能不能把我们的研究构筑在科学、合理、坚实基础之上的先决条件。当然,这是更狭义的、针对性更强的引经据典。我在此仅提一下,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了。

(二)培育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主体更倾向于用情感判断代替认知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形象化的思考过程。它作为一种直觉思维,一种观物取象的方法,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整体性,即着眼于整体把握而不过分注重细节的分析推理;直接性,即直接而不是通过一步一步的逻辑中介来获得某种认识;经验性,即不断地组合老经验,形成新经验,从而逐步提高直觉水平;或然性,即思维结果形成突然,不易作出逻辑解释;创新性,即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思维总是超越以往,等等。运用意象思维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可以让人顿悟、灵感涌动,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看透事物本质,直接体认事物奥秘。意象思维自古便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或潜意识之中,存乎于浩瀚的历史文化经典中。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中,人和宇宙万物都来自于道,主体自身就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人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儒家提出的人“与天地参”以及“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道家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都显现着意象思维的特征。魏晋时期王弼总结得好:“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经典的创作也十分推崇意象思维,强调无象不含意,无意不借象。比如中国画讲究“形神兼备”,中国诗讲究“情景交融”,中国音乐讲究“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中国书法讲究“书者抒也”等,意象始终起着灵魂、统帅、总摄的作用。用经典,就要在研品经典而广泛受到意象思维熏陶的基础上,不断培育意象思维。

一要重视意象思维。意象思维将“意”(通常是指人的意识、意志、意念、主观等)与“象”(通常是指客观事物、宇宙万物等)看成是一种互通共识的有机体,将事物人格化,寻求人与事物感应式的认识法则。文学艺术创新离不开意象思维,管理科学创新离不开意象思维,数学发现和数学能力提高离不开意象思维(最近,英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数学能力与其在早期教育阶段对数字的直觉意象密切相关),自然科学发明离不开意象思维。近代著名数学家米勒教授说:“听觉模式、感觉模式和视觉模式的心理意象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中心地位。莫扎特基于听觉意象,听到了一部新交响乐的整体效果;法国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庞加莱的感觉意象引导他一眼看出数学证明的全过程爱因斯坦的创造性思维则产生于视觉意象,而用词语形式表示这种创造性思维则是‘第二阶段艰难的任务’”。爱因斯坦对意象思维更是“情有独钟”,他曾经指出:“我相信灵感和直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自然科学和艺术需要意象思维,会计作为管理学科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想象力、需要直觉、需要丰富的感觉思维。要真正成为会计领军人才,成为推动新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就应重视和加强意象思维的培育。进行意象思维,要求将“意”和“象”对立统一起来。就会计专业特别是高端会计人才而言,或许囿于专业限制的影响,往往显得太生硬、太重细节、太过封闭,一定程度上存在意与象不协调的情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突破原有思维模式,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努力挣脱这种束缚。

二要夯实意象思维基础。意象思维虽有或然性的特点,但决非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更不是胡乱猜想,而应以扎实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水平。在这方面,我们应多向艺术家学习。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用艺术感受人生”的讲演中谈到的一些观点很有启发性。他说,文化是无数艺术家、作家的感性、美感为我们消化了的人生与自然,它让我们很容易地用他们的眼光来体验人生、观察自然。也就是说,可用艺术的眼睛感受世界。其次,由于人生许多经验不可能由每个人亲自去体验,尤其是某些艺术主题根本由不得你去观察,更不由你去切身体验,比如宗教题材的艺术,因而可用间接的经验体验人生。再者,正因为有些艺术主题是出自传说、神话,从而无法体验,所以须用你的了解、智慧、想象力去诠释才能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得美。也就是说,可用想象填补经验的空白。最后,因为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知识、经验和想象等基本条件,而想象力实质上是将知识跟经验调和组织起来,是一种广泛的认知,因此可用想象捕捉经验。要夯实培育意象思维基础,也可以像诗人、艺术家那样,“艺术”地感受经典蕴含的丰富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艺术”地感受当下经济社会的各种现实情况。当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厚积”了,才有可能“薄发”,才有可能从容面对客观世界产生“顿悟”之灵感。

三要不断寻求意象思维新突破。意象思维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将初步形成的意象思维积极运用于实践中,不断调整自身的意象结构,或捕象炼意,或因意造象,或立意尽象,以求得意象的和谐、统一,使象与意达到完美的契合状态。要注意抛开细节去进行概括、抽象、夸张,取本舍末,取要旨舍细微,悟出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道”,致力于创造自身发展的大气和大势。

(三)取道化助领军。对于行业精英而言,不仅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要闯出开拓一番事业的独特方法与路径。这有术的问题,更有道的问题。道,很多蕴藏在前人所留下的不朽经典著作之中。经典原本不是死板迂腐的教条,只要深入阅读和反复思考,就有可能悟出隐含其中的深刻哲理、智慧、方法论,并内化为我们领军人才的“内部机制”,既表现在气质、气度、日常生活与行为举止中,更表现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引领团队开拓事业上。这个话题内涵丰富,这里我想仅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就如何取经典之道化助领军作些讨论。

一是以“智”谋局。“智慧(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只有智慧之人,才能引领会计事业。“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从经典及经典人物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智慧。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从全局、战略高度分析了当时整个形势,为刘备指明事业发展方向,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其中的智慧,就在于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类似的智慧从伟人毛泽东身上也可以“读”到。l937年,当日本侵略军进犯我国时,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分析形势,摒弃“速胜论”和“亡国论”,果断而明确地提出“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的著名论断。1948年12月,当解放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和谈要求,希望划江而治,毛泽东联想起《史记》中提到的楚汉所订立的“鸿沟协定”,审时度势,果断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此外,我们还要运用经典智慧去谋势、借势、用势。《孙子兵法》曰:“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也就是说,木头和石头之类的物体,放在平坦地势上因为没有“势”而不会动,只有放在地势倾斜的地方才能滚动起来;同时,方形的东西容易静止,而圆形的则容易动。又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就要用“势”的智慧。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时期,会计事业也必将会有更大发展。如何分析形势、把握形势、借好势、用好势,值得引起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军人才深思、再深思。

二是以“信”立威。在《孙子兵法》中,“信”的本意就是要赏罚分明,诚实不欺。有“信”,团队就有战斗力。“信赏必罚,其足以战”(《韩非子》)。也就是说,只有做到诚实不欺,才能让手下人信任你,服从你,跟随你,如此这般,你带动的团队难有不取胜的道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经典案例,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三是以“仁”聚人。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仁”字就是两个以上的人相互间亲爱。在《论语》当中,孔子将其解释为“爱人”,其意就是要用爱心处理人与事。如果能悟出经典中“仁”的丰富涵义,广施“仁”心,仁人志士就会聚合我们身边,助我们成就事业。孙子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就是“仁”的力量!将“仁”的深意引申运用,还要求“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和以“仁”揽才。正所谓“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墨子》)。意思是说,没有贤士,就不能解救急难,就没有能够共谋国事之人。怠慢贤人,漠视人才,却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事,还没有听说过。而以“仁”揽才要的是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矣”的气度和胸怀,并深悟“得一凤则百鸟归”之要领。“群蜂拥蜂王而迂东西;大雁随头雁而飞南北;雄鸡一唱,百鸡共鸣;一马当先,万马奔腾”。要想引得“百鸟归”,就要先得到“头鸟”。诸葛亮在《心书》中曾经说,“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即揽才必先宽以待人,施以仁义,将心揽住。领军人才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要想得“头鸟”聚人才,也应遵循这个道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尤其强调注重“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论语》就是“仁爱”之篇。重温、深悟“仁”之真谛,并在实践中有效运用,将有助于凝聚人心,成就各位领军人才的事业。

四是以“勇”致胜。勇敢历来就是高端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孙子兵法》中所讲的“勇”是“大勇”而非“小勇”,是“精神的勇敢”,是以谋略为基础的勇敢,而非“匹夫之勇”。要带领好团队,引领行业潮流,要的就是这种“勇”,要能在关键时刻,果断做出决策,并敢于承担决策后果。而要具备这种“勇”,就要先具有“谋”。何以求“谋”?重要渠道之一就是向经典取“道”。面对今天纷繁复杂、飞速变化的情况,将从经典中读出的“道”运用于实际,注重发现实际工作或学术理论研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准确地把握其本质。实践中,由现象到本质的发现,是一个质的飞跃,非“道”深者所不能及。读诸子百家经典之一《管子》中的一则小故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故事讲,齐恒公某日对大臣管仲说:前几天,我去围场打猎,突然跳出一只猛虎,与我骑的马对视片刻后,不知为何就悄悄溜走了,你说怪不怪?管仲回答说:相传,有一种专吃老虎的猛兽,叫作骏。骏的样子很像马。当时大王是不是背着太阳啊?齐恒公说:对,正是这样!管仲说:此时的老虎面对的是太阳,把马看成了骏,假象不辨,真相难明,所以老虎只好把自己吓跑了。自然界是这样,处理政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啊!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说出了深刻的道理。我们如果能够透过复杂的表象,把握其本质,看出许多常人看不出的东西,悟出真道,长此以往便会变得睿智,尽展领军人才的风采。

五是以“严”领队。严明的纪律永远是任何组织保持正常秩序、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没有了严明纪律,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就会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失去方向。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经典中对此早有表述。《尚书》曰:“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日:‘……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这是夏王对军队首领的训话。其大意是,如听从夏王的命令,就会在先祖神位面前得到赏赐,否则就要得到惩罚,或被杀,或妻女被贬为奴隶。美国历史上个性最强的军事经典人物代表巴顿将军,也深知纪律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作用,他曾经说:“纪律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士兵们发挥最大潜力的基本保障。所以,纪律应该是根深蒂固的,它甚至比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死亡的可怕性质还要强烈”。在军队中,没有个性,只有纪律,这是巴顿将军的警告,同时也是他成就事业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也无不以铁的纪律作保障。井冈山时期,伟人毛泽东就亲自制定和颁发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部纪律宝典,今天仍在向我们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吸收这些经典及经典人物基于生命代价总结、传承至今的“严律”精华,并用之管理好团队,必将无往而不前。

经典之于领军就像一座永远挖不完的金矿。俯首拾之便是金,便是智慧,便是财富。苟子在《劝学》篇说得好,“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会计领军人才也要善于“假”经典,全面提升能力、强化道“力”,让经典之精义真正内化为心中优良的“种子”,最终成为将将之人的帅才,更好地引领行业发展,将会计行业打造成经典行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立志创造经典。吸取经典的精义,培育科学思维,拓展发展路径,可以形象地喻为用经典的“一般形式”,用经典的最高境界是发展、重塑、创造经典。而经典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本身具有不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值得后人去补充、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经典。

一要“仿效”前人。重点是仿效前人重塑、创造经典的经验和做法。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传承下来的经典,绝大多数都是在领悟、借鉴、批判以前时代或同一时期众多优秀人物的各种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他十分注意总结、领悟、批判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成果,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一生创造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不朽经典,像《物理学》、《论天》、《气象学》、《政治学》、《修辞学》等,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仍为人们传诵。又如人们熟知、被尊为“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完成科学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化的代表人物”的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尼古拉·哥白尼,在仔细研究、领悟当时能够找到的所有哲学经典著作后,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创造了世纪经典《天体运行论》,不仅摧毁了代表经院派哲学思想的托勒密理论,还对人们思想和信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哥白尼创造的经典,后来又让其追随者意大利无神论学者布鲁诺得以完善。中国当代伟人毛泽东也是灵活运用经典、重塑经典的经典代表。他深入研究、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又顽强地走出这些经典,结合中国革命面临的实际情况,继承和发展了这些经典,创造了毛泽东思想这一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有重要影响的红色经典。我国近代会计大家、著名会计师潘序伦先生,早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1927年创办“潘序伦会计事务所”,1928年创立我国第一所会计学校“立信会计学校”。潘序伦先生从实践中深深体悟到开展会计业务,必定要取信于社会,故吸收《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精义,创造性提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立信”准则,树我国会计行业诚信之风范,成为当今我国会计行业所推崇的经典。经典人物运用经典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经典人物重塑经典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我听说国内一些领先的会计学博士培养单位,非常注重博士生对经典文献的掌握。对于某个领域的问题,往往要求博士生阅读十几篇甚至数十篇经典的中外文献,理清脉络,掌握精髓。我觉得这种培养教育方式很好。从熟读经典、模仿经典开始,才能真正参透经典、超越经典,进而自己创造经典。

二要审时度势。正确认识历史、认识时代,把握时代、社会和会计发展规律,明确研究方向。今天,我们会计领军人才有着前人所无法具备的优势。学科建设的发展、研究方法的进步、国际间交流的密切和频繁,互联网的得天独厚,使我们更容易认识和把握会计的发展规律,从而运用它为时代、为社会服务。各位会计领军人才乃至我国全体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只有扣准时代脉搏,把握时代需要和会计发展规律,同时又有鲜明的个性风格,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成为引领潮流的会计大家。

三要博采众长。要兼收并蓄,树立“大会计”观。要立足于实践发展、技术进步、国际趋同的时代背景,把一切古今中外优秀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都纳入研究视野,打破作茧自缚的门户偏见。只有具备这种吞吐八荒,驰骋天地,俯仰万物的气魄,才能成就中国会计的博大精深,成就一代会计大家。

四要自觉担当。最近,我看到报纸上摘登了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谈“学术研究的承担”的短文,很受启发。钱教授认为,搞学术研究要秉承“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也就是说,要把自己在学科中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包含了很强的责任感、使命感,也就是自觉担当。这种自觉担当的精神,实际上是“以学术为生命,学术本身就构成生命中自足存在,不需要加其他什么东西;学术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创造会计经典,就是要有一批这样以会计学术研究为生命的学者,让“读书、思考、研究、创作”成为其生命的存在方式,渗透到其日常生活,使研究者本身沉浸在学术的恒久、欢悦状态中。同时,也只有随着这些独具性格和魄力的会计学者群体不断壮大,真正的会计大师才有可能诞生!

五要勇于创新。培育创新的潜质,掌握创新的方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愿望,还取决于创新的各种条件是否具备,包括时代的条件和个人的条件。我们正处于千载难逢的会计大发展机遇期,能否实现创新与突破,能否成就会计经典,关键看个人是否具备创新的潜质以及是否掌握和正确运用创新的方法。在创新潜质中,关键之一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洞察力是指心灵对事物本质的穿透力、感受力,是人们对个人认识、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是捕捉和发现你所期望事物的能力。洞察力完成的过程是要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因而往往意味着结合了智力、知识、心态、情绪、经验、视野等各种要素,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观察,能够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财务会计问题,始终保持深刻独到的理解和切中肯綮的把握。在创新的潜质中,关键之二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头脑中创造一个形象、意象或思想画面的能力。不论是逻辑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也无论是现实中的事物移植进大脑,还是在通过综合重组进行了创造,想象力都是一种在头脑中虚拟运行的思维过程,也是最不需要硬性成本、最不能估值的头脑试验。想象就是智慧的“核反应堆”。要创造会计经典,就须充分发挥想象力,注重将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会计核反应”,让想象成为创造经典的翅膀。在创新的潜质中,关键之三是要有决断力。决断力是一个人及时果断做出决定和判断的能力。一个不敢担当、不敢坚持、不敢冒险、没有主见的人,注定不会取得任何事业的成功,更遑论创造经典。决断力是创新的重要保障。观看过北京奥运会后,我觉得在创新潜质中,关键之四是要有“冠军思维”。这里所说的冠军,既包括叱咤体坛的冠军,也泛指在各个领域中登峰造极的人物。这些伟大的运动员、艺术家、科学家乃至政治家,尽管所处的领域不同,但是他们都具有相近的品质,这些品质背后则蕴藏着一种共通的思维方式,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冠军思维”。冠军们都有始终秉持着他们心中的梦想,并会放弃世俗的享乐、竭尽全力为之不懈地努力;冠军们都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甚至与常人一样,时常失败,但不同的是,他们不会被失败击倒,而是越挫越勇;冠军们都有敢于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他们不会因循守旧,而是喜欢独辟蹊径,勇闯一片新的天地。关键之五是要有高超的文字表现力。

谈到创新的方法,近几年来我由于工作关系接触了一些大学会计院系的领导和老师,他们普遍反映目前国内会计教育中存在严重的方法教育滞后的问题。因此,我们学术班第一期前半段的培养中,就很重视国际通行会计研究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一点很重要。我希望每一位会计领军后备人才都能从学习经典的过程中加强创新资质的培养,加强创新方法的训练,为创新、为创造经典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要摒弃功利。远离喧嚣,超越现实功利。要禁得起诱惑,耐得住孤独寂寞;不要患得患失,计较名利,要反复磨砺,守得住精神家园,铸就超乎常人的自由探索精神。由此,我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们会计领军人才只有经过前两境界的辛苦和探索,才能达到“第三境”,才能不断有新发现,有新启示,有新创造,才有可能达到创造会计经典的山巅。

会计经典是一个时代会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一部会计经典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胜过几十部乃至几百部一般性专著。现在,我们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十分活跃,但公认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却还鲜见。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繁荣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意味着质的提升和突破,意味着会计经典的不断涌现。作为会计领军人才,用经典就要致力于重塑、创造会计经典!

同学们: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当前,我国正处于蒸蒸日上、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期。希望大家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领军使命,共同行动起来,努力去研品经典、感悟经典、运用经典、创造经典,启智取道,不断积累,不断成长,用我们的双手去开创中国会计事业美好灿烂的未来,誓将会计行业铸造成“经典”行业,在会计发展和改革的大业中,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尽显英雄本色,成就一代风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