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倒数 西瓜:精品推荐:《研经品典 启智取道》(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00:53

四、研品哪些经典

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人类经典形成史。站在今天这个时点上,回望人类经典,浩如烟海。囿于时间、精力、专业,不可能,也无必要读完这些经典。既然不能全都熟读重温,那就要精心挑选。不分不拣,抓着就读,不仅达不到开卷有益的功能,反而可能“开卷有缢”。这里的“缢”,就是自我束缚,甚至思想自裁的意思。因此,会计领军人才研品经典不能重数量,而应重结构,重质量。那么,我们通常需要品读哪些经典呢?对此,我专门请教了一些总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会计学教授及政府官员。这里,我再结合个人的心得,大致将须研品经典归纳为以下五类:

(一)政治、自然科学类经典。比如《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贞观之治》(吴兢)、《十六策》(诸葛亮)、《君王论》(利马基雅·维利);《九章算术》、《中国数学史大系》(吴文俊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科学简史》(丹皮尔)、《时间简史》(霍金)等等。

(二)人文经典。包括历史哲学和文学艺术等两个方面。前者如《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中国人史纲》(柏杨)、《圣经》、《沉思录》(古罗马马可·奥勒留)、《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对话录》(柏拉图)、《思想录》(帕斯卡尔)、《西方哲学史》(罗素)、《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哲学笔记》(列宁)、《论持久战》等;后者如《诗经》、《楚辞》、((古文观止》、《山海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笺注》、《红楼梦》、《鲁迅全集》、《围城》(钱钟书)、《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莎士比亚文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神曲》(但丁)、《约翰·克利思朵夫》(罗曼·罗兰)、《老人与海》(海明威)、《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及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和《飞鸟集》等等。

(三)经济类经典。比如,《资本论》(马克思)、《赋税论》(威廉-配第)、《论财富、货币和租税的性质》(布阿吉尔贝尔)、《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国富论》(亚当·斯密)、《人口原理》(罗伯特-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西蒙·德·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弗里德利希·李斯特)、《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恩格斯)、《经济学原理》(阿弗里德·马歇尔)、《财富的分配》(约翰·贝茨·克拉克)、《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福利经济学》(阿瑟·赛西尔·庇古)、《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琼·罗宾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价值与资本》(约翰·理查德·希克斯)、《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等)、《资本主义与自由》(弗里德曼)、《公共选择理论》(詹姆斯·布坎南)、《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税收经济学》(伯纳德·萨拉尼)、《财政学原理》(理查德·马斯格雷夫)、《财政学原理: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运用》(海曼)、《经济原理》(曼昆)、《蒙代尔经济学文集》(蒙代尔)、《摩根财团》(罗恩·彻诺)、《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风险价值VAR》(菲利普·乔瑞)、《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罗杰·迈尔森)、《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等等。

(四)管理类经典。比如,《科学管理原理》(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马克思·韦伯)、《经理人员的职能》(切斯特·巴纳德)、《管理决策新科学》(赫伯特·西蒙)、《管理的新模式》(伦西斯-利克特)、《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 E·西肖尔)、《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弗里蒙特·卡斯特等)、《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Z理论》(威廉·大内)、《总经理》(约翰·科特)、《追求卓越》(托马斯·彼得斯)、《领导者:成功谋略》(沃伦·本尼斯)、《企业再造》(迈克尔·汉默)、《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美国科索委员会)等等。

(五)会计、审计类经典。比如《光绪会计表》(清户部主事刘岳云)、《立信会计丛书》(潘序伦创办)、《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杨汝梅)、《会计原理》(杨纪琬、娄尔行、葛家澍、赵玉珉、吴诚)、《会计理论结构》(利特尔顿)、《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佩顿、利特尔顿)、《现代会计手册》(西德尼·戴维森)、《会计理论》(埃尔登·亨德里克森)、《会计史》(郭道杨)、《会计思想史》(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实证会计理论》(罗斯·瓦茨)、《高级管理会计》(罗伯特·卡普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蒙哥马利审计学》(蒙哥马利)、《现代内部审计学》(布林克)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类只是粗略的,没有穷尽,各类之间还可能存在交叉。因此,具体到在座的每位领军人才,要使学习经典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整和选择。就此,我想谈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要拓宽领域。重专业亦重其他门类经典。通常情况下,大家会习惯于偏重专业类或与工作有密切关系的经典。比如,从事财务工作的,偏重财务类会计类经典,而担当管理重任的,则偏重管理类经典,并精读细研。对于专业以外或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经典,则往往较少顾及。我认为,这需要做出调整。诚然,对于非专业经典或与工作无直接关系的经典,具体到某个人,不是都重要,应择善而研品之;但有的旁类经典却很重要,品读这些经典将有助于领悟专业经典,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有助于全方位提升能力。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一味“偏食”,只顾本专业经典,则很可能还会有害处。有一个森林生态规律让人很受启发。在森林生态中,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践表明,种植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锐减,林下缺少自然性的灌草覆盖,腐殖层很薄,土壤肥力低,涵养水源能力差,林下难以分散的针叶层干燥易燃,单一纯林还会导致严重病虫害的发生(天牛曾因此使“三北”地区约77%的新植杨树防护林毁于一旦),而且,单纯天然林无法靠萌生繁殖,它们成了“小老头林”。这似乎在印证一句常言,即博采众长,才以和谐且长足发展。事实上,许多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往往就在于既汲取专业经典的精华,又博采非专业经典的“蜜”,将专业与非专业融为一体。比如哈耶克,他的经典著作《自由秩序原理》堪称煌煌巨著,上册通篇讨论的是“何为自由”的哲学命题,下册才生发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由于“土壤肥沃”,所以“树木参天”。

我想特别强调一下研品人文经典。人文经典,无论是历史哲学巨著还是旷世文学作品,其立论的根基必然是人性,其指向必然是人类的幸福和解放,因而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内涵,具有永恒的价值,称得上是永恒的经典。《易经》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经典可以使我们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生活的智慧,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从而确立一种理想的人格、目标,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人文经典确有必要熟读重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创作经典的人物就是这方面的表率。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说:“这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所谓巨人都是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文学修辞上有一种手法叫“通感”,是指突破视、听、嗅、味、触觉的界限而使其彼此沟通,以形象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如朱自清在其《荷塘月色》一文中,将荷花的“缕缕清香”描写为“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巨匠,我们似乎可以称之为“通才”,他们打破“门类”的束缚,在多个领域均有不俗的造诣,且彼此交互推动。那时侯的巨人像达·芬奇等(编者注:历史上最多才多艺的人),不仅会四五种外语,而且在美术、建筑、工程、哲学、音乐、数学等好几个专业上都同时发出灿烂的光辉,且交相辉映。恩格斯说:“他们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这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完整、全面的发展。可以誉为“中国文艺复兴”的“五四”时期,情况也大抵如此。我国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自然科学家,大多除在本学科、专业方面造诣很深外,在其他领域的作为,也常常令人叹服。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写的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的赞扬,成为近代中国文学经典的组成部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缺乏人文精神将会是怎样呢?民国时期潘光旦先生说的好科学好比是一把刀,如果掌握科学知识的人缺乏人文精神,就会导致“童子操刀,其伤实多”。由此引申,我们搞会计的人,如果不能通过研品经典铸就以诚信为根基的时代人文精神,会计技术越精,作假、舞弊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会计人更应在注重读财务、会计、审计专业经典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人文经典的研品,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二是要精心挑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培根说:“有些书可以品尝,有些书可以吞食,少数书则需要细嚼和消化”。从相对意义上讲,正如只有极少数伟大的作家被称为“作家的作家”、极少数的诗人被称为“诗人的诗人”那样,也只有极少数的经典可以称得上是“经典的经典”。这极少数的经典是无以计数的经典的核心,围绕着它们的那些经典,吸取它们的光辉和热量,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浩瀚星空。我们要重点研读的就是这些经典中的“恒星”。这些经典通读了,读通了,接下来就会越来越容易。比如,要了解西方文化,就应研读《圣经》,因为它不依傍其他而被其他依傍,也只有读懂了它,才有可能读懂公元以后的西方宗教和哲学经典。又如,要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不去理解经典人物鲁迅恐怕不行,而要理解鲁迅,就要去读鲁迅的经典著作。需要留心的是,研读“核心”经典,一定要读“核心”经典的原典,而不仅仅是各种形式的解读本。对此,恩格斯有过精辟的阐述。1884年8月,他在一次给朋友的信中谈到该如何读书时说:“要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要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那么,如何来确定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的经典中的“恒星”呢?这就要学会给经典“看相”,如还能兼有图书馆员和报馆编辑的本领就更好。通过“望气”而知经典的“格局”、经典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看,经典中的“恒星”非挑不可,非访不可,那过程那感受,和寻觅恋人无甚差别。寻寻觅觅,曲径通幽,轻叩门儿慢卷帘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自己挑的经典、访的经典,朝夕相处,随时可用,可把酒成欢,可相拥而眠,那是一种情意,更是一种缘分。挑得经典中的“恒星”后,就可以“略览群典”、“博览群典”了。

三是要制定计划。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对读书的需求、读书的感觉、对经典的领悟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对于特定的个人而言,读哪些经典要看我们是处于求学阶段,还是处于学术研究阶段,还要看我们是从事具体业务工作,还是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等等。比如,处于求学阶段时,许多方面尚未定型、领悟能力还有待提高,但这个时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宜广泛涉猎但不必急于追求精通;处于学术研究阶段时,则宜围绕既定的学术方向,通读、精读专业领域古今中外、近现代的经典,并以此为基础触及、延展到专业以外的经典。其次,随着人生阅历逐渐增加、经验不断累积,在年少时读过的经典,成年后仍要重读、深悟。正所谓“有的书要翻破,有的书要读破”。比如,年少时,我们读《论语》,由于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读懂”的年龄,只能背之;到中年,再研读它,必定会有新感悟。再者,有些经典则宜在成年以后读。比如,读集百家学术于一身的《易经》就是如此。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即《易经》)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就是说,四十岁时读《易经》是一种味道,到了五十岁经历更多的人情世故后再去学《易经》,则又别有一番滋味,更能领悟其深意了。现代社会进步了,节奏快了,体验外界事物的机会增多了,途径便捷了,能力增强了,我觉得学《易》的时间可以略微提前些了!也就是说,大家都处在四十岁左右的年龄,是最好的时间段了。

四是要坚持“自读”。经典自读是与当前通过电视等媒体蜂拥而至的经典“代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经典代读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产物。在人类文化传播从口授时代、印刷时代迈入电子时代之时,经典代读既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阶段,同时又综合了三个传播时代各自的优势。但是,正如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和葛永海同志研究指出的那样,这种“精神代乳”式的经典代读具有明显的不足,“一是在文本重释方面,重在形而下的人生感悟,忽视形而上的哲学思辨;二是在精神领航方面,重在世俗世界的人生解惑,忽视理想世界的精神升华,未能达到与经典相应的精神高度与深度,未能复原经典本身应有的精神含量”。说严重一点,经典的这种世俗化或形而下化,容易将原本厚重的经典片面化、肤浅化,甚至有可能出现对经典本义的误解与消解。作为会计领军人才,一定要自觉超越经典代读而走经典自读之路,尽可能直接从经典中获取第一手的营养,亲近经典、拥抱经典、研品经典、感悟经典。

总之,要处理好专业与非专业经典的关系;要通过自己的摸索形成适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经典书目;要拟订好阅读经典的中长期计划。让读经典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同学们,以上谈到的是有“字”的经典,但当思绪越过这些有字经典、抬头注视远方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多无“字”的经典。这些经典虽然无字,却往往是有着更多、更深内涵的经典。对于某些无字经典,你可能只能通过参观一段遗址、欣赏一幅图片、观看一段史诗般的影像资料去“读”它;而对于另一些无字经典,你可能近距离贴近它,甚至置身其中,因而可以“读”出更多、更深、更有意义的“道”来,而不“读”反而失之交臂。比如,成功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那是100年的追随、29年的重返、11年的申办、7年的筹办!这其中又有多少东西值得总结、体味、反思、完善、评判啊!我把它粗略地概括为两个字:哭笑。然而,又何止此两字了得!置身其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的感觉来,每个人又可以从别人的感觉中读出新的感悟来。我到现场参加过开幕式,当奏响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要一往无前,追求梦想,追求完美,追求卓越,也猛然反省自己,以后不要为前进道路上遇到一点点事情就评短论长,而应在大事面前以战略为重,不应患得患失了。又如,面对“5.12”汶川大地震这种特大“经典”自然灾害,我们读到生命的脆弱,但更读到中华民族用爱心凝聚成的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读到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最可依托的力量,同时对鲁迅先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有更多的领悟!再如,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我们再一次“听”到伟大祖国飞天路上唱响了壮丽凯歌;读到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成现实;读到广大航天人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读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和综合国力提高有多么重要!2008年9月25日,全球聚焦中国,世界仰望星空,深邃太空中出现了龙的传人的身影,留下了中华民族的脚印。我为飞天而轻狂,我因中国而骄傲!然而,面对无垠的太空和发达国家航天科技的发展水平,我们仿佛又读到了中国在太空探索的未来进程中,仍将任重而道远!如果再将“神七问天”与“5.12”汶川特大地震、奥运会,以及“三鹿奶粉”、“襄汾溃坝”等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事故联系起来,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掌声、鲜花、喜庆,还有鲜血、泪水、悲痛。古人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从这些“经典”事件中,我们应该读出一份心境:既不怨天怨地,妄自菲薄,更不骄傲自满,妄自尊大,而是坚定、沉稳、从容地走自己该走的路,办自己该办的事。“张飞卖秤砣,人强货也硬”。说一千,道一万,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办成事才是硬道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从美国逐步扩散到世界其他地方、以次贷危机为起点的金融“海啸”,既是热点,也是“百年难遇”的经典。我们如能细细研品,既可以学到无数知识,也可以启智取道。无字经典胜似有字经典。走近、读入、融汇、感悟而又顽强地走出这些无字经典,我们从中收获的将与从有字经典收获的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