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孔子语录翻译:"末代总统"李宗仁弃蒋回大陆的最后岁月(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25:33

"末代总统"李宗仁弃蒋回大陆的最后岁月(2)

http://book.sina.com.cn  2011年01月20日 14:04  新浪读书[ 微博 ]新浪文化读书   文章摘自《人民大会堂往事追踪报告》
  作者:马祥林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简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有一座宏伟的建筑,它就是人民大会堂。与共和国命运相关的无数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带有神圣和神秘色彩的厅堂之内。他不仅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的神圣殿堂,而且是中国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的见……[连载内容]

  1964年1月27日,戴高乐领导的法国政府断绝了同台湾的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并在两国之间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在外交领域中,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震动。

  同年秋,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一枚原子弹。

  出于一个政治家的敏感,1965年2月12日,李宗仁在美国《先驱论坛报》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劝告美国政府不要再沿着错误的路线走下去,应该效仿戴高乐将军的法国政府,迅速调整对华方针。

  1965年3月,李宗仁给程思远写信,表示急于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愿在美国再碌碌无为地虚度残年。

  程思远立刻把他这个愿望,汇报给了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决定:李宗仁多年的夙愿,可以如愿以偿了。

  4月22日,李宗仁来到了美国移民局,办理了到瑞士休养的护照。6月13日,李宗仁乘飞机离美飞往瑞士的苏黎世。

  1965年7月13日凌晨,李宗仁偕夫人郭德洁,与程思远一起,乘飞机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国际机场降落了。班机在这里稍事停留,它的目的地是香港。

  他们3人的机票是买到香港的,但那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在周恩来的安排下,3人在卡拉奇机场下了飞机,由巴基斯坦的军警护送,被中国驻巴基斯坦的大使亲自接往中国大使馆。原来,蒋介石已经在机场大厦的楼梯下,布置了要暗杀他们的特务,中国大使馆请巴基斯坦政府帮忙,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才动用了保安部的警车来接他们。

  李宗仁平安回到祖国。作为中华民国的“代总统”,他在经历了几乎整整一生的奋斗、思索、痛苦、挣扎之后,在桑榆暮景之时,选择了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7月13日晚间,周恩来总理接到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报告,得知李宗仁已到达卡拉奇,便通知邀请人大副委员长张治中、国防委员傅作义、当年国民党政府到北京的和谈代表团成员章士钊、人大常委邵力子、政协常委刘斐、屈武等有关人士,到中南海紫光阁便餐,宣布了李宗仁即将到北京的消息。因为在座的诸位都是李宗仁的熟人,或者与他有历史上的关系,所以先给大家通气,并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到飞机场参加欢迎仪式。

  这几天,香港的《快报》已经报道了李宗仁将返国的消息,美国《纽约时报》已经证实了李宗仁夫妇飞离了纽约,以3.6万美元的过低价格卖掉了房产。

  要绝对保证李宗仁先生安全归国。平安到达卡拉奇,只是做完了一半的工作,还要从卡拉奇平安飞回中国。

  7月17日深夜,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李宗仁等由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亲自陪同,坐上了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的一架飞往广州的波音707客机的头等舱,离开卡拉奇。为了他们的安全,头等舱已经被全部包下。在巴方的严密配合下,在7月18日凌晨5点,从云南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

  周恩来专程飞到上海迎接李宗仁,在上海与李宗仁交谈后,再公开地在北京举行正式的欢迎仪式。

  7月18日上午11时,在广州白云机场稍事休息之后的飞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叶剑英元帅、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市长曹狄秋等都来迎接,并一一同李宗仁握手。李宗仁一行到锦江饭店住下。

  18日下午,周恩来到锦江饭店看望了李宗仁;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李宗仁夫妇。

  “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当时北伐军一共有8个军长。现在李德邻先生回来,我们就有4个军长在祖国大陆了。”作陪的陈毅副总理风趣地说。

  留在大陆的这4个军长是第4军军长李济深,第6军军长程潜,第7军军长李宗仁和第8军军长唐生智。

  席间,几位解放军高级将领向李宗仁敬酒。周恩来幽默地说:“你们从前是打过仗的,现在你回来了,大家欢迎你。”

  李宗仁表示,这次回来就再也不走了,愿将有生之年,报效祖国。

  周恩来表示,还是要重申来去自由。现在想出去,我们欢送,在外边住不惯,还可以回来。

  7月20日上午,周恩来同李宗仁夫妇一起乘车到了上海虹桥机场。

  “我先飞20分钟,在北京欢迎你们。”

  周恩来临上飞机时,对李宗仁说。

  李宗仁的专机由上海飞抵北京机场,周恩来率领国家及各部门领导人、民主党派负责人及著名的民主人士已在舷梯前边等候,有北京市市长彭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国务院副总理贺龙、陈毅、罗瑞卿,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冰、高崇民、李四光、沈雁冰,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叶剑英、傅作义、蔡廷锴,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新亭等海陆空三军将领。

  欢迎的人群中,还有李宗仁所熟识的国民党进步人士和当年参加国共和谈的代表团成员:王昆仑、朱蕴山、卢汉、刘仲容、邵力子、刘斐、屈武,以及被特赦的杜聿明、宋希濂、范汉杰、廖耀湘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末代总统’回归社会主义祖国”,这个话题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中心。

  知名人士纷纷发表谈话,称李宗仁先生深明大义,认清历史潮流,顺乎人情,应乎天理,是位识时务的俊杰。

  7月26日上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新落成的游泳池边休息室里,接见了李宗仁夫妇。

  李宗仁表达了海外的许多人士,都怀念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他们都渴望回到祖国来。

  毛泽东说:“跑到海外,凡是愿意回来,我们都欢迎。他们回来,我们都以礼相待。”

  在谈到李宗仁曾与蒋介石合作的时候,毛泽东指着李宗仁说:“你是误上贼船啊。”

  李宗仁一时无话可答。机智的程思远立刻接下来说:

  “我们又乘坐这条贼船,到达了我们想要到达的彼岸。”

  毛泽东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李宗仁归国以后,频繁到祖国各地参观。

  在东北,李宗仁参观了抚顺、鞍山等城市的工厂、矿山、学校和海港。在参观抚顺露天煤矿时,李宗仁在听了有关工人生活情况的介绍后,感慨地说:

  “现在工人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了。”

  在鞍山钢铁公司,李宗仁观看了高炉出铁和平炉出钢,并且仔细看了轧制钢材和生产无缝钢管的情况。李宗仁说:“百闻不如一见,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我的想像。”

  在黑龙江,他访问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油田,倾听副省长陈雷关于各项建设事业发展情况的介绍。李宗仁对记者说:

  “人民站起来了,只有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李宗仁在长春参观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参观了吉林化工区的肥料、染料、电石三大化工厂及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6年9月30日晚,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庆祝建国17周年的宴会。

  此时,已经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程思远见到了李宗仁。李宗仁告诉程思远,自己也受到了红卫兵小将的冲击,是周恩来总理派人将他保护起来,就连这一次到人民大会堂出席宴会,也是由周恩来亲自派人来接的,宴会之后,又派专人把他送回去,为的是不让别人知道他藏身的那个地方。

  10月1日国庆节的晚上,毛泽东主席邀请李宗仁登上天安门城楼,安慰他说,这一次“文化大革命”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今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还需要加强,要他安下心来。

  1968年的国庆节前夕,李宗仁接到了两张请柬,一张是邀请他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庆宴会,另一张是邀请他登上天安门城楼的。

  此时,李宗仁刚刚作完直肠癌的切除手术,身体非常虚弱。

  9月30日,李宗仁的身影最后一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国宴一直持续了两个小时,李宗仁支撑着病体,也坚持了两个小时。回家以后,已经是疲惫不堪,第二天就病倒住进了医院,最后终于没有能登上国庆的天安门城楼。

  事后了解到,负责拟制名单的周恩来总理本意是要李宗仁10月1日到天安门城楼亮相一下,立即回家休息,不必参加国宴。可是周恩来的指示没有能够清楚地贯彻下去。

  这一次住院,经过详细检查,发现他因为晚年长期患肺气肿,有一支气管的功能完全消失,必须以氧气筒为伴。李宗仁的心脏也呈老年衰竭症候。后又改用中药治疗,但虚不受补,成效甚微。

  1969年1月17日,李宗仁自知不久将于人世,要人到医院为他处理后事。

  1月25日,李宗仁又患了肺炎,由于青霉素发生抗药性作用,抢救未能成功。

  1月30日上午,李宗仁的心脏跳动已经非常衰弱,医院使用各种医疗器具帮助他呼吸,在器械的维持下,李宗仁在病床上挣扎了20小时,于午夜12时溘然长逝,享年78岁。

  李宗仁临终前,给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在他回到祖国怀抱以后给予他的关怀和照顾,表达了感激之情。

  我在1965年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所走的这一条路是走对头的。

  我们祖国的潜力是举世无双的,我们祖国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一分子是一个无比的光荣。在我快要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我还愿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和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前途为念。他们目前只有一条路,就是同我一样回到祖国怀抱。

  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李宗仁遗体告别仪式中说:李宗仁的这一封信,是一个历史文件。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点儿)

文章摘自 《人民大会堂往事追踪报告》 作者:马祥林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