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诗词:文庙在当代社会的利用对策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8:03:26

文庙在当代社会的利用对策研究

柳雯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23期)

    【摘要】文庙作为一种具有珍贵价值的文化遗产,应当引起当代社会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在当代社会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庙应坚持公益性质为主、市场化运作为辅的原则,以传统功能的延续和拓展为主要方式,各地方文庙应以自身的资源特点为基础,积极探索多种利用方式。

    【关键词】文庙  文化遗产  利用对策

    文庙在中国历史上又有孔庙、至圣庙或宣圣庙等称法。历史上首个文庙出现于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改孔子的旧宅为庙堂,将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车书”进行陈列,并加以奉祀(见《史记·孔子世家》),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间,伴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逐步增强并被历朝历代奉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正统,孔子的地位也得到不断提升,与之相适应的,是各地以祭祀孔子为主要功能的文庙不断涌现。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文庙数量超过了1500多座,并遍布各地,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富特色及代表性的建筑群体。

    在中国历史上,文庙的性质最初较为单一,只是用以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文庙的功能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始于“庙学合一”的制度。该制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代形成定制。伴随这一趋势,文庙承担作为官方学校教育功能的性质开始占据了重要地位。伴随着文庙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很多被上层统治者加以褒扬的名儒先贤也不断地被请进文庙进行祀奉。因而文庙的内涵得以不断扩大,从一种单纯的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筑,逐渐成为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的一种物化体现,集中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定义为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发展,可以认为,凡是具有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突出价值的人类文化遗存,都可将其归入文化遗产的范畴。将文庙纳入文化遗产的视野进行考察可以得知,文庙是一种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在当代,如果一种文化遗产无法融入现实社会并与之产生互动,就无法使其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得到体现。就目前现状来看,各地都对文庙采取了一定的保护和开发措施,如将文庙列为各级文保单位进行保护和修复利用,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文庙面临困境,甚至难以维持自身生存。如何使文庙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得到有效利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文庙的利用原则应坚持公益性质为主、市场化运作为辅

    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对于自身所属的文化都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一直被认为是具有很强公益性质的社会资源,政府应该作为主体承担起对其进行保护和支持的责任,公众则应主要作为受益者出现。将文庙纳入文化遗产范畴进行考察可知,文庙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公益性质很强的公共社会资源,对其经济效益的追求在利用过程中不应占主导地位。但从客观来讲,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单纯依靠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行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这往往使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一定困境。因而文庙可以适当寻求其文化遗产价值与现代社会需求在市场开发领域中的结合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除了可以解决自身生存的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质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此过程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即公益性质应为主而市场化运作应为辅,不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否则将严重背离文庙本身所应具有的公益性质。

    目前,各地文庙在修复和日常维护方面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非常有限,而通过开放文庙进行参观收取门票等方式所获取的收益也往往无法维持文庙的正常修复和维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应抓紧制定和完善文化遗产工作中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因而应积极探索多种资金投入的渠道,发动全社会力量关注文化遗产保护这项公益事业,才是解决当代社会文庙所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

    文庙的利用应以传统功能的延续和拓展为主要方式

    纵观中国文庙的发展史可知,文庙传统上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祭祀孔子及历代名儒先贤,二是作为官方认可的学校行使教育功能。文庙作为官学的文教功能伴随着清末科举制度的废止渐渐不复存在,其传统的祭祀功能也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意义。尽管文庙的两大传统功能渐渐式微,但其影响依然存在,一个重要的表现即为,进入民国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逐渐丧失了原有功能的文庙都曾经相当普遍地被用做各地中小学校的驻地。

    如前文所述,文庙因其具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使得它成为一种中华文化传承的集中载体,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文化整体认同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社会,对于文庙的保护和利用,则不能忽视对传统功能的延续和传承。这既符合保护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其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以求能找到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从而能与时代进行和谐互动的必然要求。

    传统祭祀功能的挖掘、延续和拓展。祭祀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民众中的深厚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天,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将文庙作为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历史上的先圣先贤进行祭祀的场所,主要体现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尊崇之情,其意义已经与传统上作为宣扬封建纲常礼教手段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以保证文庙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原则为基础来恢复其传统的祭祀功能,既不背离历史,又能够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

    传统学校教育功能的挖掘、延续和拓展。文庙在历史上作为官方学校,曾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播乃至科举取才都有过深远的影响,但在当代社会,这种功能早已不复存在。但其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承载中华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价值的教育功能则不能被忽视。对于公众而言,文庙这种珍贵文化遗产能够起到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修养,提升个体乃至整个社会人文素质的作用。因而必须重视文庙传统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延续,使文庙最终能够成为进行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地点。

    各地方文庙应以自身的资源特点为基础,积极探索多种利用方式

    积极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事业,将文庙作为各地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规划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各地已有很多相关实践,主要是利用文庙开展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是为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以期实现文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并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发展旅游事业应将文庙作为城市文化遗产旅游线路中的一环进行整体规划,通过对相关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联合及整合,提高文庙作为旅游资源的关注度和利用度。同时,还应注意文庙的周边环境应与文庙本身建筑风格及文化氛围相适应,并保持文庙这种传统文化场所的严肃性,不能无原则地进行旅游业开发,以降低消极因素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

    发展既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又符合文庙自身资源性质的博物馆化利用方式。目前,各地将文庙作为各级博物馆及文馆所的馆(所)址的做法也相当普遍。文庙因其丰富的殿、堂、亭、庑等建筑模式,适于举办各种类型的历史文化陈列及展览。将博物馆设在文庙内,也对文庙的保护工作起到了加强和推进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大而全的综合性博物馆这一单一建馆模式已经被打破,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博物馆建设成为趋势,这也是文庙实现馆庙结合利用方式的良好契机。各地文庙博物馆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具有自身资源特点又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应使博物馆的展品内容、陈设方式与馆舍的整体氛围相和谐,既要充分实现博物馆的功能,又不能使文庙自身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被淹没。

    以文庙为场所,打造城市传统文化艺术中心。在中国历史上,文庙曾经作为各地礼乐教化的中心而长期存在。在当代同样应对这种传统加以延续和拓展,一个可行的方式即为将其打造成为城市传统文化艺术中心。应充分挖掘文庙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各地文庙场所为依托,着力开发高品位的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如组织进行传统艺术的展示和演出;举办诸如国学讲堂、传统文化讲座等文化普及活动等,使文庙真正成为公众接触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场所。同时,积极面向青少年,承担起青少年人文素质养成培养的责任,开展各种励志教育及有利于青少年自身道德成长的相关文化活动。如可深入发掘传统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的内涵,采取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各类活动引导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同时可将多种高品味传统文化仪式如开笔礼、成人礼等项目引入文庙,积极吸引青少年参与其中,使文庙的文化遗产价值能够更好地贴近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并使之从中获得收益。

    其他相关利用方式。在当代中国,如何对文庙的文化遗产价值加以有效利用,各地都已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也为我们研究文庙在当代社会的利用对策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与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相适应,各地的文庙实践也始终处在一个持续发展变化的进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庙在当代社会必将会有形式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的利用方式出现,不断丰富我们的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