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破解黑鱼产业提升瓶颈”自评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52:03

 

“破解黑鱼产业提升瓶颈”自评报告

市农科院

 

一、项目实施背景

1、黑鱼是我市重要水产养殖品种。水产是杭州市六大优势产业之一,2008年全市渔业产值达到30.93亿元。黑鱼(乌鳢)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目前全市养殖规模达到3.8万亩,总产量15000余吨,产值2.4亿元,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1/8。其中专养面积1.2万亩。杭州是浙江省黑鱼的主要产区,余杭运河镇更是“中国黑鱼之乡”,仅专养面积就达到2100亩。

2、提升黑鱼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传统的黑鱼养殖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黑鱼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是一家一户的苗种繁育模式,限于亲本筛选及其它技术方面的原因,导致种质退化,造成黑鱼生长速率下降,产量降低,黑鱼养殖的效益呈下降趋势。二是传统黑鱼养殖模式本身的缺陷,喂食冰鲜鱼后增加了鱼类病害传播的可能性,导致病害的大量爆发,为了防治鱼类病害,频繁使用药物,会造成药物残留,严重影响了产品安全质量。三是黑鱼传统养殖模式带来的水污染问题,这也是阻碍黑鱼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传统的黑鱼养殖模式都以冰鲜鱼为饵料,饵料利用率低,食物残留量大,水质易恶化,因此在黑鱼养殖期间换水十分频繁,尤其是夏秋高温季节平均15天左右即进行大量换水,在一个养殖周期,换水次数多达14次。排出的养殖污水对自然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余杭区黑鱼养殖比较集中的运河镇、塘栖镇都在运河边,直接向运河排放养殖污水,使本来就已经污染的运河水雪上加霜,污染更加严重,运河下游的嘉兴地区对此很有意见。据初步测算,全市1.2万亩专养面积将排放污水1.25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西湖被污染。

3、进退两难的“鱼水之争”。余杭传统黑鱼养殖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重视,农业、环保等部门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环保部门提出禁养,不允许象运河镇黑鱼养殖园区这样集中养殖,一纸禁令固然简单,也可以彻底解决污染问题,但是我们这样做又可能产生广大养殖户的就业、增收和社会安定等诸多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增大社会就业压力、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农业部门则设想引进污水处理厂,把黑鱼养殖污水纳污统一处理,但是经调研核算后发现,这个办法根本不可行,这个边污染边处理的办法成本非常高。黑鱼好吃水难清,黑鱼养殖因此成为一个进退两难的“鱼水之争”。

市农科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黑鱼产业提升的瓶颈,认为传统黑鱼养殖模式喂食冰鲜鱼是问题的根本。要提升和发展黑鱼产业,解决传统黑鱼养殖带来的污染等诸多问题,必须破解喂食冰鲜鱼的技术瓶颈。市农科院从改革黑鱼养殖品种入手,示范推广可全程喂食人工浮性饲料的杂交鳢新品种,改变了饲喂冰鲜鱼的传统养殖模式,并辅之以水质调控等多种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黑鱼养殖模式带来的污染问题。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我院党政班子对此十分重视,专门组织了创新创优目标实施工作班子,明确1名院领导分管这项工作;院党政办为牵头处室,负责创新创优目标的组织管理、协调、检查和总结考核;院水产所为创新创优目标实施的责任部门,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实施部门内分工协作,杂交鳢新品种的技术攻关、技术推广都有专人负责,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以点带面,示范引导。从2007年起在杭州余杭、萧山、西湖区等地逐渐建立多家杂交鳢养殖示范点,示范面积由最初的55亩增加到2009年的910亩。2009年在余杭、萧山和西湖区建立了8个示范点,示范面积910亩。其中余杭区黑鱼研究所、萧山区水祥黑鱼养殖场分别养殖杂交鳢110亩和300亩,平均每亩利润达到了8599.5元和7920元,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表一:2009年杂交鳢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情况

示范点名称

面积

(亩)

总产量

(吨)

总产值

(万元)

总效益

(万元)

亩效益(元)

余杭区

余杭黑鱼研究所

110

335.5

436.15

100.32

9120

养殖户李国叙

40

112.2

145.86

33.66

8415

华岑特种水产养殖场

30

82.35

107.06

24.38

8128

塘栖镇养殖户曹法泉

50

140.25

182.33

42.08

8415

萧山区

围垦养殖户徐国庆

30

96.45

125.39

28.94

9645

惠民特种水产养殖场

50

135.75

176.48

40.73

8145

水祥黑鱼养殖场

300

817.5

1062.75

245.25

8175

西湖区

翔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300

824.1

1071.33

247.23

8241

总计

1315

3697.53

4806.79

1095.44

/

3、措施配套,加快推广。一是提供优质种苗,保证杂交鳢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应用。2007-2009年共繁育杂交鳢苗种1791.90万尾,其中2009年繁育苗种1332.2万尾,确保了项目实施的种苗需求。二是规范养殖技术,推行标准化养殖。编写制定了杭州市农业地方系列标准:《无公害杂交鳢》并着手推广,便于农民学习、掌握和应用。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积极开展现场技术指导,面对面地向养殖户指导杂交鳢养殖技术,把实用技术直接送到塘头。组织开展水产养殖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工作,2007-2009三年间先后举办杂交鳢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15期,共计培训农民和养殖户口1320人次,发放资料3000余份。

4、加强联合,共同推进。一是成立了项目推广协作组,由我院牵头,邀请市农业局、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余杭区农业局、余杭区渔业渔政总站、运河镇人民政府(运河镇农办)、余杭黑鱼研究所、华岑特种水产养殖场、黑鱼养殖大户的领导、技术人员参加,院长朱时建亲自担任组长,负责项目推广实施的协调,以加快示范推广的速度。二是充分发挥余杭、萧山二地黑鱼养殖集中地区政府的作用,提高政府推广杂交鳢的积极性,余杭区运河镇为了加速提高杂交鳢,投入相当的资金,用于黑鱼养殖园区的池塘改造。三是发挥当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利用他们联系农民比较紧密的优势,建立广泛的推广网络,建立长效的推广培训机制,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

5、项目带动,资金保证。在市政府领导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院先后实施了杭州市科技重大创新项目“杂交鳢优势利用及配套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杭州市农发重大推广项目“杂交鳢示范养殖推广”两个大项目,争取到230万元的经费,保证了杂交鳢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大项目实施带动,杂交鳢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余杭、萧山、西湖等区县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三、项目完成情况及创新点

1、全面达成科学发展的共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既发展黑鱼产业,又保护环境,两者有机统一;按照“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以鱼治水”和“以鱼养水”;跳出 “养殖黑鱼必须饲喂冰鲜鱼”的传统思维定势,另辟蹊径,在品种和养殖技术上寻找突破口,破解黑鱼产业提升瓶颈。

2、成功培育“杭鳢一号”杂交鳢新品种。以本地乌鳢为父本、广东斑鳢为母本进行杂交,通过对杂交后F1代进行生长性能比较,筛选优异杂交组合,最终培育出适合浙江气候特点的杂交鳢新品种“杭鳢1号”。该品种具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病害少、成活率高等特点,特别是经5-7天的人工训食后,养殖过程可全程采用人工浮性饲料喂养,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黑鱼养殖需要饲喂冰鲜鱼的问题。在亲本方面,引进了洞庭湖、鄱阳湖、微山湖等流域的不同乌鳢群体,从中筛选更适合的父本;解决了母本斑鳢的人工扩繁技术,确保杂交亲本达到一定的数量。研究了杂交鳢杂交和苗种生产的关键技术,提高苗种生产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2009年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了88.7%、69.1%、67.3%,有效地降低了苗种生产成本。

3、开创了全程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模式。围绕杂交鳢新品种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包括苗种繁育技术、商品鱼养殖技术、配合饲料研制与应用、病害防治技术与药物安全使用等,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杂交鳢新品种和人工训食为主要内容,健康养殖和水质调控等多种技术相配套的黑鱼养殖新模式。为了便于农民学习和掌握应用,还配套制定了《无公害杂交鳢》系列标准,该标准已经通过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即将发布。

4、初步构建杂交鳢苗种繁育新体系。苗种供应是杂交鳢推广应用的前提,我院2009年生产杂交鳢苗种1332.2万尾,但远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求。市农科院具有比较好的繁育设施和较强的技术力量的优势,但苗种生产规模和能力受到限制。为有效解决苗种生产供应问题,探索建立“中心苗种繁育—苗种扩大培育—示范点养殖”环环相扣、有效衔接、分工明确的杂交鳢苗种繁育新体系。利用我院水产所现有设施,建立杂交鳢苗种繁育中心,负责杂交鳢亲本筛选和苗种集中繁育;在余杭、萧山等黑鱼养殖集中的地区选择有一定技术力量和相当黑鱼养殖规模的水产企业建立杂交鳢苗种扩大培育基地,负责苗种扩大繁殖。目前已经在余杭黑鱼研究所和萧山水祥黑鱼养殖有限公司分别建立1个苗种扩繁基地,形成了年产1500万尾的苗种生产能力。

四、项目实施的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增产增收。近二年在余杭、萧山区推广杂交鳢新品种,累计推广6413亩,生产商品鱼5461.38吨,实现产值7183.32万元,利润1690.25万元。其中:

2009年示范面积910亩,辐射推广杂交鳢养殖面积达到5128亩,包括专养1585亩、混养3572亩。经测产估算,可实现总产值6014.01万元,总利润1387.85万元。其中专养平均亩产量可达到2708kg,生产商品鱼4292.18吨,产值达到5579.83万元,实现利润1287.65万元,平均每亩效益8124元。和传统本地乌鳢养殖模式相比,亩增效益2167元。

2008年示范推广杂交鳢养殖285亩,池塘主养面积200亩、混养面积1085亩。生产商品鱼835.22 吨,总产值1169.31万元,总利润302.4万元。其中专养平均亩产量可达到2512kg,平均亩效益达到7536元,相比传统本地乌鳢养殖亩增产824kg,亩增效益1859元。

2、减少养殖成本投入。杂交鳢养殖系数1.1,按饲料成本4元/斤计算,加上苗种、药物、人工、水电等养殖杂交鳢每斤养殖成本在5.2元左右。而本地乌鳢养殖系数4.5,冰鲜鱼饲料成本在6.5元,加上苗种、药物、人工、水电等养殖本地乌鳢每斤养殖成本在7.5元左右。因此养殖杂交鳢相比养殖本地乌鳢养殖成本下降30.67%。

(二)生态效益

1、减排减污。采用杂交鳢新品种养殖后,整个养殖过程换水频率明显下降,从黑鱼传统养殖模式的换水12-14次,下降到1-2次。换出池塘的水质量得到改善,一个换水周期内本地乌鳢养殖对运河(TP、TN)指标水平的影响,TP、TN的平均浓度分别从开始的0.653mg/l和3.474mg/l,到换水周期结束上升到3.207mg/l和15.574mg/l),分别增加了391.1%和348.3%。杂交鳢一个换水周期内TP、TN的平均浓度分别从开始的0.832mg/l和2.654mg/l,到换水周期结束上升到2.469mg/l和6.906mg/l,分别增加了196.8%和260.2%。杂交鳢一个养殖周期内相比传统乌鳢养殖单位面积减少总磷污染物排放达89.3%,减少总氮污染物排放达94.1%,减少污水排放量达83.3%,2009年1585亩专养杂交鳢减少排放总磷污染物48.69吨、总氮污染物将达到230.25吨。

2、节约能源。2009年累计示范推广杂交鳢养殖面积5128亩,池塘主养面积1585亩、混养面积3572亩。以专养池塘为例,可节省换水用电39.63万KW。按农用电0.53元/度计算,可节省电费21.003万元。2008年杂交鳢池塘主养面积200亩,可节省换水用电5万KW。按农用电0.53元/度计算,可节省电费2.65万元。

(三)社会效益

1、水产品质量提高。杂交鳢养殖改变传统黑鱼养殖模式,开创了全程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新模式,一方面阻断了冰鲜鱼携带的病原菌的传播,同时由于养殖水质提高并应用健康养殖技术,鱼病发生率明显降低,从而减少了鱼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黑鱼的安全质量得到了保证。在营养方面,杂交鳢的粗蛋白、氨基酸总量的含量均高于乌鳢,而粗脂肪含量低于乌鳢。而且在口味上两者并无二致。

2、有效提升黑鱼产业。项目实施以后,破解了我市黑鱼产业提升的瓶颈,解决了传统黑鱼养殖模式带来的污染环境、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通过示范推广,加快了杂交鳢新品种极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治理污染、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节约能源”一举四得,既提升了黑鱼养殖产业,保护了农民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彻底改变了目前杭州黑鱼养殖污染环境的现状,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黑鱼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黑鱼产业的“两难”变成了“双赢”,农民和政府各得其所。

(四)政治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提升了黑鱼产业,使黑鱼养殖户的就业得到了保障,收入增加;因养殖传统黑鱼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缓和了养殖户和周边居民、上游和下游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五、项目实施的先进性与示范意义

(一)项目实施的新度

1、走出一条发展低碳农业的新路。以应用杂交鳢新品种为核心的全程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喂食冰鲜鱼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污染物排放大为降低;应用新模式后,养殖水质提高,减少了换水次数,由此降低了灌排水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减少鱼药等投入品的使用,提高了黑鱼产品的质量。通过项目实施,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新路子,符合低碳农业的发展方向,为杭州低碳城市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培育成功杂交鳢新品种并应用与生产。成功培育出杂交鳢新品种:杭鳢一号,该品种于2009年11月21日已经农业部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现场审查通过,同意提交年会审定;2009年12月22日,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议已经同意“杭鳢1号”作为适合推广养殖的全国性水产新品种(未正式发文公布)。该品种是我国首个经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查通过并应用于生产的杂交鳢新品种,也是我省首个国家审定通过的鱼类新品种。

(二)项目实施的难度

1、改变农民认识难。长期以来,农民采用传统模式养殖黑鱼,他们关注养殖的效益,对对传统黑鱼养殖的环境污染问题漠不关心。农民的一些错误认识根深蒂固,比如他们认为本地黑鱼味道好、市场欢迎,他们还是喜欢养殖本地黑鱼;只要本地黑鱼养殖的效益好,有一些污染也是难免的,而且一个养殖户排放的污水数量并不大。而且由于余杭运河、塘栖等地的黑鱼养殖户规模都比较小,涉及的养殖户比较多,从事养殖的又大多是年龄比较大的、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农民,要彻底改变他们的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品种技术推广难。农民认识上的不到位,又导致了杂交鳢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难,一些农民就是不愿意养殖杂交鳢。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影响了品种和技术的传递和扩散,一方面是技术推广面太宽,另一方面,市、区两级水产技术研究推广的力量又十分有限,只能是抓点做样,无法直接对一家一户进行培训、推广和服务,因此推广应用的难度比较大。

3、苗种生产供应难。杂交鳢苗种的生产供应需要相当的技术支撑和必要的设施设备。我院水产所不仅要完成各类研究推广任务,人手有限;还需承担三角鲂等其它水产品种的苗种生产,杂交鳢苗种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养殖的需求。我院支撑建设的余杭黑鱼研究所和萧山水祥黑鱼养殖有限公司等2个苗种扩繁基地,由于刚完成建设,2009年的苗种生产能力也十分有限。

(三)项目实施的广度

3年来,杂交鳢养殖新模式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到6413亩,覆盖了杭州萧山、余杭、西湖、建德、淳安、桐庐等区县市,涉及养殖农户1800余人。浙江的嘉兴、湖州、台州、金华、绍兴等地市已经开始引进推广杂交鳢养殖新模式;江苏苏州地区也已经有养殖户从我院引种进行杂交鳢养殖。

(四)项目实施的示范意义

1、领导肯定。市领导及市有关部门对黑鱼产业提升十分关注,充分肯定我院培育推广杂交鳢新品种的做法,市长蔡奇、副市长何关新分别作出批示,何关新副市长还专门到我院杂交鳢养殖示范点调研,听取汇报。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认为推广应用杂交鳢的做法非常好,专门约请浙江日报记者进行报道。市科技局设立科技重大创新项目资助对杂交鳢及配套技术的研究;市农发基金立项资助开展杂交鳢及配套技术的推广。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还专门组织现场会,推广杂交鳢新品种。

2、媒体关注。浙江日报今日关注专栏(2009-4-23)以“一条黑鱼的‘清水之旅’为题,以整版的篇幅报道市农科院培育推广杂交鳢,解决进退两难的“鱼水之争”,科学构建水中生态系统,实现“以鱼治水”和“以鱼养水”的情况。农民日报在12月16日报道了我院杂交鳢的情况。杭州日报、农村信息报、青年时报、杭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也从不同角度报道了我院选育推广杂交鳢新品种,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