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离线翻译软件下载:论政治社会化及其功能发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7:46:41
政治社会化及其功能发挥 【原文出处】《甘肃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兰州 【原刊期号】200005 【原刊页号】33~35 【分 类 号】D0 【分 类 名】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101 【作 者】王宗礼 【作者简介】王宗礼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系 甘肃 兰州 730070 【内容提要】政治社会化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个人和社会分别通过何种途径,使社会成员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从而适应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政治社会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教化和社会成员接受这种政治教化的双向互动过程。任何政治体系要维护并巩固其政治秩序就必须设法提高其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 【关 键 词】政治社会化/功能/优化
    一、政治社会化及其功能
    尽管政治社会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的延续和传递现象古已有之,并且也是中外历代统治阶级十分重视的问题,但对该问题形成一种专门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大批移民人口的同化是一个突出的社会政治问题,因此,一些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公民培训问题,由此开启了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先河。此后,政治社会化研究就在美国社会学和政治学界广泛开展起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研究路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格林斯坦简练地归纳了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路径。“第一条线路可以追溯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时期,当时查尔斯·梅里亚姆等政治学家都把注意力转向了公民训练方面。第二条线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10年内围绕个性和政治以及国民性研究进行的研究(英克尔斯和莱文特1954)。第三个取向是在50年代末进行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行为研究的时候发展起来的。”(注:〔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著,高xiān@①、潘世强译:《比较政治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第243页。)20世纪50年代之后,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主要研究以下10个方面的问题:(1)生命周期中的政治社会化;(2)政治学习过程;(3)政治社会化对不同人的影响;(4)特殊人物尤其是精英人物的政治社会化;(5)跨代的政治社会化;(6)跨文化的比较;(7)教育内容;(8)亚群体和亚文化的多样性;(9)政治社会化因素和政治社会化机构;(10)社会化过程与制度的关系。(注:参见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148页。)和心理学家研究个人社会化时注重个体心理倾向的形成过程不同,政治学家“研究政治社会化的最基本理由是,早期获取的态度最终会在政治体系中产生某种结果。”(注:〔美〕格林斯坦编,储复耘译:《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页。)从这一研究角度出发,政治社会化也就进一步扩展到对成年人的研究方面,也就是说政治社会化被看成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阿尔蒙德等人进一步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注:〔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第29页。)任何政治体系要维护并巩固其政治秩序,就必须设法提高其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培养和造就合格的政治角色。具体来说,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功能有:
    第一,传播和传递政治文化。按照阿尔蒙德的说法,“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种政治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注:〔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第29页。)政治文化对社会政治系统和政治生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赋予政治制度以规则,给予个人行为以社会意义,使政治体系具有价值取向,维护和保证政治体系的运转。但是,“政治文化的巨大作用又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方式来实现的。社会内部的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和代际传播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才能得以维持、传播、继承、和发展、改造。”(注: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243页。)可见,“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运行过程的目标,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政治社会化是传播政治文化的手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2页。)
    第二,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政治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政治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特定政治社会要求的政治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过程就是政治角色学习的过程,社会成员按照强制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学习特定社会的政治价值观、政治权利和义务、政治行为方式等,从而成为符合特定社会的政治成员。评价一个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否成功,关键就看他承担政治角色的情况。而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政治角色,关系到社会政治生活能否正常运行。
    第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社会成员形成和具备被现有政治体系所接受和认可的态度和信念,是社会政治体系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如果社会成员和现有政治体系所接受和认可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不相一致,甚至离心离德,就会对社会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任何政治体系要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就必须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政治态度以及政治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化,使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接受社会的价值标准,承担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二、影响政治社会化功能发挥的因素分析
    根据政治社会化理论的有关内容,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影响政治社会化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导向是否符合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一般来说,社会成员是按照其利益的实现程度来选择和接受某种政治价值观的。尽管人们政治价值观的确立,还要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一种政治价值观及其体系能否被人们所接受和能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最终还是受人们利益实现程度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2页。)如果被现存政治体系所接受和认可的某种政治文化及其政治价值观符合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则这种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就容易被社会成员所接受和掌握;如果某种政治文化及其政治价值观脱离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则政治社会化就很难取得成效。
    第二,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亲和性。政治社会化实际上是特定政治体系将其认可和接受的政治文化向社会成员传播和扩散的过程,对社会成员来讲,实际上是政治文化的内化过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个人在学习和接收某种新的观念和态度时,总是受到自己过去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受到文化积淀的影响。如果一种新的观念和态度,与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一致性程度较高、则个体就越容易接受这种新的观念和态度。文化学的研究也表明,一种文化本身是一个整体,构成这一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一种相互平衡和保持协调的内在张力。一种政治体系所倡导的政治文化,作为民族整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有一种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其他部分保持平衡和协调的倾向性。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政治社会化之所以成效显著,是因为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政治文化本身就是整个儒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成功经验也表明,特定的政治文化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越契合,则政治社会化效果也越明显。可见,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亲和性程度越高,则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发挥就越充分。
    第三,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如果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社会成员从发展过程中普遍受益,则社会成员就容易接受和认可政治体系所倡导的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就容易取得成效;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速度较慢,收入分配不公,失业现象严重,政治社会化就不容易取得成效。西方著名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很有说服力和想象力地描绘了经济安全对各代人价值观念的影响。”(注:〔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第93页。)他发现由于美国、西欧、日本60年代的经济呈现繁荣景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更看重自我表现、美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价值。
    第四,各种政治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家庭、同辈群体、社区、学校、工作单位以及大众传播媒介都是执行政治社会化的机构。“如果公民们从各种不同的社会化机构那里得到的是同样的信息,那么,他们的态度极有可能按照某一特定方式形成。”(注:〔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第93页。)“如果社会或社会中某一特定的机构想要有意识地来塑造其年轻公民,建立各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注:〔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第93页。)相反,如果公民从各种不同的机构中获得信息存在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公民就会无所适从,进而影响公民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专门政治输出结构的政治输出活动。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是专门的政治输出结构,它们的政治输出活动,直接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它们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法律、以及它们的各种具体行为,与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如果上述政治输出结构的政治输出活动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公道正派,廉洁自律,公民就越容易形成政治体系所要求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相反,即便是政府进行了多少宣传教育,政治社会化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优化
    (一)明示的政治社会化与暗示的政治社会化相结合。在政治社会化研究中,通常将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区分为明示的方式和暗示的方式两种。明示的政治社会化即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包括公开交流有关政治对象的信息、价值观和感情等;暗示的政治社会化也叫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它指的是影响人们对政治体系中政治角色和政治对象的看法的非政治态度的传递。这种类型的政治社会化存在于个人生活各个领域,它通常是明示政治社会化的基础,规定和制约着明示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和程度,对人们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形成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考察我国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就会发现,在政治社会化方式上存在着重明示的(直接的)方式而轻暗示的(间接的)方式的倾向。我们往往对公开交流和传递的政治理论、政治信念、政治情感等信息给予了较高程度的重视,而对有可能影响公民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及政治行为的诸如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行为方式的养成等非政治性的教化重视不够。由于这一倾向的存在,往往使明示方式的作用大打折扣、事倍功半。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实际上主要是通过暗示的方式进行的,它首先注重对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化,着重培养社会成员“孝”、“悌”等品行,由“孝”、“悌”等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的养成而达致“忠君爱国”这一基本政治人格。撇开这种政治社会化方式的价值意蕴不说,单就它的作用来说,其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美国也很注重这种寓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政治社会化。例如,美国人很注意培养儿童对自己周围的一草一木,以及民族音乐、绘画等有一种珍惜爱护的感情。另外,美国人还通过从小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秩序观念等来逐渐养成对其所倡导的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观念的认可和遵从。(注:参见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1-152页。)他们的这种做法在实践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可见,在进行明示的政治社会化的同时,重视暗示方式的作用,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之重要途径。
    (二)正式的政治社会化与非正式的政治社会化相结合。从政治社会化的实施途径来看,可以将其分为正式的途径和非正式的途径两种,前者如通过政府、学校、工作单位、党团组织、大众传播媒介等机构进行的政治社会化,后者如通过家庭、社区,同辈群体等进行的政治社会化。正式政治社会化途径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非正式途径在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父母、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在个人政治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经验研究表明,父母的政治价值观及政治态度与其子女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保持着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不仅如此,在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中养成的儿童的自爱心、自尊心、正义感、荣誉感等社会心理情感也会长久地对公民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社区则通过其亚文化,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综合地影响着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同龄和社会地位大致相同的社会成员构成的同辈群体,则容易在思想上相互交流,情绪上相互感染,行为上相互模仿,从而深刻地影响公民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及政治行为方式。但从我国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看,则存在着重视正式途径而轻视非正式途径的倾向。一提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似乎只是政府、学校、党团组织、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等正式结构的事情,很少认真研究和发挥非正式结构的作用。因此,尽管上述正式结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采取了各种途径,想了很多办法,但由于我们没有加强对家庭、社区,同辈群体等非正式结构作用的重视和规范,这样,不仅正式结构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而且,正式结构的正面引导和教育作用还有被某些非正式结构的自发作用抵消之虞。“法轮功”现象的蔓延,就是非正式结构自发作用的一个突出例证。
    (三)专门政治输出结构的政治输出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就我国来说,各级党的组织和各级国家政权机关,承担着专门政治输出结构的政治角色。它们与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加强它们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树立其公正廉洁、高效务实的自身形象,对政治社会化十分重要。但就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则存在着重宣传教育而轻专门政治输出结构政治输出作用的倾向。一些党政领导机关及党政领导,仅仅把思想政治工作理解为宣传教育活动,一提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似乎主要是宣传舆论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和团组织的事情,忽视了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事实上,无论一个公民在大众传播媒介和学校里受到了多么积极的有关政治体系看法的教育,只要它遭到了党政机关不公正的对待和冷遇,他就不可能对政治体系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如果一些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公众的心目中是一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形象,则无论宣传舆论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及思想政治工作者怎样耐心说服,怎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个体学习和社会教化相结合。如前所述,政治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发挥个体和社会的两个积极性、能动性,是政治社会化取得成效的缺一不可的动力源泉。但从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来看,则存在着重视社会教化的作用而轻视个人学习作用的倾向。似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社会总是居于主体地位,而个人只能是被动的客体。这就限制了个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能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事实上,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学习过程都是以个体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的。只有当个体居于主体地位时,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动机、持久性和能动性,才能使其自觉地将社会教化的内容内化于自己的观念结构和行动结构中。即便是对社会教化而言,它的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必须以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为前提。因此,在当前我国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应当在改革和加强社会教化的内容、方式等的前提下,进一步注意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把社会教化与个体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钅加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