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微信公众号:感官的享乐与心灵的愉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6:11

感官的享乐与心灵的愉悦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在童年的经历,必将影响他的一生。童年,既是一个人的历史,也是他的成长依据。

    每个初生的婴儿都是天使,造物主在赋予他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了他快乐的权力。天赋人权,自然也包括快乐权。然而,每个人的出生、成长,乃至老去、死亡,又都是一个不能自主的、缺少平等的被动过程。人们不仅要面对生与死这样的终极无奈,而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地域、国家、民族、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年届八旬的著名学者茅于轼先生才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快乐是一个社会问题”。

    人,是社会的产物。给人提供怎样的教育,为他们设立一种什么样的成长环境,不仅关系到这个民族性格的形成,而且直接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快乐指数。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在君主政体中,荣誉是教育的目的;在共和政体中,品德是教育的目的;在专制政体中,恐怖则成为教育的目的。”他又进而这样评价专制国家:“在这种国度里,教育的作用几乎等于零。它先将人们的一切全都剥夺了去,然后再一点一滴地归还给他们;它先从培养坏的子民开始,然后再培养好的奴隶:它必须得这样做。”(《论法的精神》22页,孟德斯鸠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中国是个有着漫长专制历史的国家。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连绵不断的灾变、饥荒、战乱、暴政,中国人长期挣扎在如何活下去的生存恐惧当中,并由此形成了扭曲天性、蔑视公理、臣服威权的成长-—驯化模式。

    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某个人偶然可能自我造就为士人、官僚,或者商人、富翁,但他仍然很难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快乐是一种能力。若想超越感官享乐的局限,实现心灵的愉悦,必须借助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双翼才能得以升华。

    快乐是一朵娇艳之花。若想让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绽放,必须营造出充满阳光的社会氛围。

    中国人的成长环境,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也反映了快乐的社会属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