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普仕 艾睿: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80)阐明当今世界的人类状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35:17
                                 腾小松画      

      戈尔丁的获奖评语是:“以清晰的现实主义手法和变化多端、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的人类状况。”

                       阐明当今世界的人类状况

        译    名:威廉·戈尔丁
        生卒年月:1911、9——1993、6
        国    籍:英国
        代表作品:《蝇王》
        获奖评语:以清晰的现实主义手法和变化多端、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的人类状况。

          威廉·戈尔丁是一位一举成名的作家。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蝇王》一问世便迅速取得了世界性成功,并且长时间保持着这种地位。有评论家认为,《蝇王》是一部拷问人类道德的寓言。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一群孩子在核战争中因飞机失事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由于脱离了文明社会,使他们身上的野蛮本能被重新激活,生存的竞争使他们很快分成了两派,并陷入了残忍的相互厮杀之中,直到一艘巡洋舰救了他们,这座已成了人间地狱的孤岛上的噩梦才宣告结束。

         “蝇王”一词源于希伯来文,象征人类本性中的邪恶本质。戈尔丁认为“人类产生邪恶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容易”。很明显,他创作《蝇王》的意图就是想阐明人类本性中有着邪恶的种子,这些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带来种种罪恶,诸如专制与野心、战争与毁灭、杀戮与暴力、贪婪与自私等。

          戈尔丁的文学命题并不鲜见,我们的先哲们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句天启式的至理名言至今仍然散发的光芒。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确是极不清楚的。而人要认识自己,最深刻的莫过于认识自己的人性,正如被誉为“思想狂徒”的哲学家黎鸣所说:“自知者莫过于知己之人性,自胜者莫过于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抑制自己人性中潜在的恶念。”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定地信仰真;顽强地求知善;敦厚地仁爱美。”

          然而,要做到这些谈何容易?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人性本质的问题。西方先哲特别是宗教先知认为“性本恶”,意思是所有的人生来有罪,要用一生来忏悔、赎罪。中国圣人主张“性本善”,孟子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三字经》将其总结为:“人之初,性本善。”东西方在关于人性本质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方文化长期以来极其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命运。 

          翻阅历史发现,中国古代也曾有过“性本恶”之说,春秋战国思想家杨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本来一语道破人性本质,却遭到2000多年的唾骂。墨子讲“兼爱”,孟子却斥之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中国人历来是个矛盾体,比如杨朱,一方面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方面又强调“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孟子亦然,他既鼓吹“忠君孝父”又主张“民贵君轻”。

          有人抨击这种文化是一种悖论,认为中国人好讲假话,好讲漂亮话、好讲面子,而且讲的理直气壮。试想,在一个由原恶的人组成的社会中宣扬“克己奉公”、“清正廉明”、“大公无私”,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只能是恶人当道,好人受气,贪腐成风,任人唯亲,甚至有生命之忧。所以北岛戳破天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历史证明,圣人们的以儒教为代表的经典,不过是被统治者用来麻痹大众,奴役大众,且为所欲为的遮羞布而已。当今天的一些所谓的学者仍然热衷于弘扬所谓的“国学”的时候,我真为他们的腐朽感到悲哀。

          戈尔丁比我们的先哲聪明,他十分注意观察和研究人性“恶的一面”,并从人本身存在的缺陷中去探索社会制度缺陷的根源。所以,继《蝇王》之后,戈尔丁又陆续发表了揭示人性“恶的一面”的长篇小说《平切尔·马丁》和自白式长篇小说《自由堕落》。前者以海军水雷部队军官马丁在一种复杂的“考验”中受折磨痛苦而死为基本情节,抨击了海军的内幕,作者认为那里“简直是一座地狱”,小说通过马丁临死前的心里独白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渴望,但在那个环境里想赢得生活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后者则叙述了一个戈尔丁式的英雄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即社会的腐朽使他最后丧失了自己清白的故事。

          戈尔丁为何不厌其烦地描写人类“恶的一面”?目的是告诫人类避免一切生物性自残式堕落力量的侵蚀。从他的作品中我仿佛体味到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美狄亚》等悲剧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人类非理性情感所导致的恶果。正如戈尔丁所说,人类最大的疑难问题是“如何去懂得生命的无畏与自然生存的混乱”。

          为此,他又创作了剧本《铜蝴蝶》、长篇小说《金字塔》和《看得见的黑暗》等。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类在非理性情感支配下导致的生存混乱状态。

          1983年,由于戈尔丁创作的小说“以清晰的现实主义手法和变化多端、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的人类状况”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93年6月戈尔丁病逝于英国,享年82岁。


 

          戈尔丁部分作品年表
          1954年  出版代表作《蝇王》
          1955年  出版长篇小说《继承人》
          1956年  出版长篇小说《平切尔·马丁》
          1957年  出版剧本《铜蝴蝶》
          1959年  出版自白式长篇小说《自由堕落》
          1964年  出版长篇小说《塔尖》
          1965年  出版杂文集《热门》
          1967年  出版长篇小说《金字塔》
          1979年  出版长篇小说《看得见的黑暗》
          1982年  出版文学评论集《活动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