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排名如何做: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闲云野鹤的日志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21:43:49

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崭新的科学命题,学术界、理论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这一个问题的学习,我也是初步的。在这里仅仅是把对这个问题的学习体会汇报给大家,理解不深入、不准确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我们知道,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命题。这个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把握要跟道路联系在一起,因为它毕竟是在我们开辟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所以,在这个题目下,我汇报的第一个内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曾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句话表明,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既然道路问题具有极端的重要性。那么,中国应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或者说这条道路的开辟,是与社会主义在20世纪下半期所遇到的几次危机分不开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危机,而总是在危机爆发的时候,把原有的弊端给暴露出来,把原有既得利益的各种观念和那种体制给冲破掉;只有在危机爆发的时候,才使人们更多地思考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寻找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有的学者对危机有一种解释,危机就等于危险加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就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几次危机分不开的。其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遇到的第一次危机,促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初步探索。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一个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苏联作为欧洲落后国家,最后发展成为欧洲第一号强国、世界第二号强国,肯定有它的合理性。所以,我们当时的设想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我们没有经验,我们就学习苏联,按照苏联的模式建设社会主义。

但是,当我们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正当我们准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时候,苏共二十大召开了。在这次会议上,赫鲁晓夫做了一个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和对他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对斯大林和苏联模式全盘否定。这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随后,波兰爆发了波兹南事件,匈牙利布达佩斯发生了罢工游行。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不安定的情况,发生了群众暴动的事件,据当时统计,全国城市有10000多工人罢工,10000多学生罢课,农村有许多农民闹退社。

我们知道,二战之后,由于苏联是战胜国,而且社会主义由1国发展为15个国家,所以,“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英国工党在二战后宣布建立大不列颠式的社会主义,法国戴高乐宣布建立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绝大多数按照苏联的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可是,苏共二十大之后,特别是秘密报告之后,赫鲁晓夫把苏联模式的盖子给揭开了,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第一次退党高潮,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内部闹分裂,许多党员退党。当时,面对这样一次危机,我们面临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顶住国际上否定苏联模式的逆流,继续走苏联的道路。苏联模式毕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连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也是承认的。实际上我们在八大前,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等等都是按照苏联学的。

第二种选择,走斯大林之后的路,向赫鲁晓夫学习。

第三种选择,“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在50年代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等等,这些对中国国情的都做出了基本符合实际的判断,也制定了比较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探索的成果以至于到今天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统筹好各方面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三个“永远铭记”时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著作《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邓后。

这种初步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没有继续下去。其中的原因,一是没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冷战时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的时期,两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很长时间内我们缺乏正确的认识。我们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完全对立的。我们没想到,资本主义在它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比以往几千年创造的文明成果还要大得多得多。

二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把中国古代的理想,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空想甚至于都搬到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我们甚至把贫穷当作社会主义,把平均主义当作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也没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甚至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样的一些口号。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讲过,“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不是完全清楚的,不是完全清醒的。”(1984年6月)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体的制度安排,具体的措施等等,我们并不是完全清楚,所以我们走了很多弯路。

三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苏联模式是在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为了实行赶超战略而实行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有过辉煌的成就,但是有过深刻的教训。在战争与革命时期,这种模式是管用的,而一到和平与发展时期,这种模式的潜力就没有了。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到这种弊端,所以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后来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犯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

“文化大革命”虽然有许多事情做错了,但是也给我们后来改革留下很多突破口,所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才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正是基于这样的意义,有的同志才说:“没有文革,就没有改革。”

以上就是第一次危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还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的第二次危机后实现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文化大革命”无疑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次非常严重的危机,它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日本大体相当,而日本是战败国,中国是战胜国。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日本的1/4,而我们人口还增加了一倍,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亚洲四小龙成功走向了现代化道路。所以,这10年,实际上是我们失去的10年。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再一次面临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继续走“文化大革命”的道路,坚持“文化大革命”的路线不动摇,具体地表现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就是要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进行到底。邓小平复出之后,首先批“两个凡是”,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1978年12月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和思想僵化的状态,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正是在这些基础上,1978年12月18日,我们才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们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批“两个凡是”,把这条路给堵死了。

第二种选择,向苏联否定斯大林那样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批判“两个凡是”的过程中,否定“文化大革命”。当时许多人认为,因为文革是毛泽东发动的,否定文革,必然要否定毛泽东。但是,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邓小平在1979年3月的中央理论务虚会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中一条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起草的过程中,邓小平多次同起草组的人员谈话,强调要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分开,要坚持毛泽东思想。这一点我们确实做得比苏联好的多得多。苏联不尊重自己的历史,否定自己的历史。所以,当苏联解体的时候,人们以为是很自然的事情。面对这一次危机,当一些人要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时候,邓小平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二种选择也被否定了。

第三种选择,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才是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召开的6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或关键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个字,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3页)“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是目前国内宣传媒体和学术界引用率最高的一句话。这次会议,邓小平开始点题,点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题,之后才开始破题,开始解题。

五年之后的十三大,报告的题目叫《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纠正了十二大确立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因为在初级阶段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十三大报告明确论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十三大还把这一时期理论创新过程中,形成的若干论断归结为12个方面,认为我们初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也正因为如此, 十七大报告提出第二个“永远铭记”时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

十三大之后,正当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了第三次危机。国外发生了苏东剧变,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开始走入低潮,原来社会主义国家15个,现在变为5个;原来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国际上说,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现在剩下的5个社会主义国家,除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外,那4个是越南、古巴、老挝、朝鲜。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国际范围内出现了第二次退党高潮。全世界原来有9000万党员,到这时只剩下7000万,而中国就有5700万。

苏东剧变之后,面对这次危机,我们又面临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再次以俄为师,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执政74年,都垮台了,回到了老路上去,我们为什么不能走这条道路呢?邓小平说,这只能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这是死路一条。

第二种选择,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去,再一次以阶级斗争为纲。我们知道,1989—1992年那一时期,由于双轨体制并存,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有很多人讲,为了避免走苏东的道路,必须清除党内异己分子,必须对私营经济加以限制,对市场经济加以限制,凡事都问一个姓“社”姓“资”的问题。邓小平后来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第三种选择,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了一系列判断、一系列决策。首先是1989年6月和11月,确立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再就是,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从1989年到1992年,中国一直在追问我们向何处去,邓小平已经完全退下来了,他非常忧虑,88岁的高龄,手都颤抖了,发表了一个谈话,澄清了我们思想上的一系列困惑。比如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主要是防止“左”,还要警惕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经济发展要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计划和市场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资本主义也不是没计划;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的发展要经过几代人、10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身上的担子重、责任大,等等。“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

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党的十四大报告的题目叫《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这个报告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概括,概括了9个方面的科学体系。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并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四大后,或者说冷战结束以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在多极化中曲折发展,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一枝独秀,出现了一超多极的格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文化的多元化导致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国内由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执政党建设方面,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一些与党的性质、宗旨相违背的东西,像党的先进性弱化啊,有些地方党的纪律涣散啊,腐败现象滋生啊。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后来才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当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一时期,有人趁机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也有人借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失误,否定改革开放,还有的人对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认为我们在许多方面违背马克思主义,否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上也在讲,我们到底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在这种情况下,在邓小平逝世100天的时候,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了“5?29”讲话,江泽民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9月12日,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政治报告,再一次强调了旗帜问题的重要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且这次会议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称为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在报告中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大家在学十五大报告时,对这一句话印象肯定特别深。这句话后来成为一些人攻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理由。十五大刚刚讲完这句话,怎么又出来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呢?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必须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确实实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问题。所以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个字仍然在标题里面,题目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未来20年的奋斗目标,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全面部署。我们把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创新叫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它的定位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也正是因为如此,十七大报告,讲了第三个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

十六大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虽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之后,局部战争和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影响国际局势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我们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国内方面来看,我们正处于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承前启后的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还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同时这也是人均GDP1000—3000美元敏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既是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矛盾的凸现期。我们面临着城乡差距矛盾、区域差距矛盾、人与自然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国内改革与国外发展的矛盾,存在着很多的社会问题。这一时期,我们也面临着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主张走新自由主义之路。

第二种选择,主张民主社会主义,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

第三种选择,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胡锦涛“6·25”讲话、十七大报告里都强调了这一问题。并且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因此,通过对这条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回顾,我们认为,这条道路的开辟,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所以,它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那么,这条道路的内涵是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的很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包括领导核心、基本国情、基本路线、根本任务、总体布局、奋斗目标等6个方面。

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富裕。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07年的15973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国家走向了富强。中国经济在近30年间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2.1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这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时,第一次对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有机整合,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崭新的科学命题。这个科学命题的提出,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这个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为我们今后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余地。

“一段时期的思想史,是这段历史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最近我又学习了习近平在《求是》第7期发表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这是2008年3月1日他在中央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又看了其他一些研究成果,比如,《人民日报》4月8日发表了《凝聚在伟大旗帜下——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等等,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丰富,全面把握这个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习近平的这篇文章,是在十七大闭幕之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论述中最权威的一篇文献。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为什么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等方面谈了学习体会和认识。通过学习,我想我们至少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理解具体的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它的旗帜上。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注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命题,最早是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里所说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提到第二次飞跃,我又想起来一个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不久,特别是十六大之后,学术界理论界有一些学者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后来,中央主管宣传部门的领导说,就不要在讲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了。开始大家都不大明白、不理解,怎么飞着飞这就不让飞了呢?现在回过头来看,近代以来啊,中国就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解决第一个历史任务,要靠革命的办法,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个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要用发展的办法,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解决第二个历史任务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第三次历史性飞跃,那么,现在正第四次飞着呢?这个问题,也能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两者时代主题、理论主题是不同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能包括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其中许多内容,被作为主要观点被后者继承和发展了。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十三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

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所以我今天汇报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先汇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道路的内容,刚才已经提到了,包括6个方面的内涵。

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早在1920年,毛泽东就在给罗章龙的信中强调,要改造中国的坏空气,“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所以说,江泽民在5?29讲话就强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那么,怎么高举这个旗帜呢?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习近平说:“旗帜”,体现了“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高举这面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那么,这三个成果,在理论体系中是怎样的定位呢?

其中,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那么这三个成果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说一脉相承,

一是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

二是它们都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理论主题上一脉相承;

三是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品质上一脉相承;

四是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在理论基点上一脉相承;

五是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理论目标上一脉相承。

说与时俱进,

是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

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

科学性体系、

阶段性成果和

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这是第一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为什么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些表述与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是一个科学体系的表述,几乎完全一样。

那这个理论体系具体解决了什么问题?

它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那怎么探索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呢?文章又按照这三大理论成果分开说,

邓小平理论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重点等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那怎么探索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呢?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三代领导人的贡献。

邓小平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要是出问题,首先是共产党内部出问题。

江泽民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文章又按照这三大理论成果分开说,

邓小平理论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之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总之,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这是第二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这里面也讲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主要是跳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外,讲它与老祖宗的关系问题。

前面,说的那三个理论成果的关系,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视野下,讲三者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这个重要论断,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规定了一系列原则。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没有丢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那么怎么丰富和发展的呢?

比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强调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思想,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强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等等。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这个“进”,主要就体现在提出了以上这样一大批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在文章中还谈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等问题。中央对这项研究很重视,中宣部已经把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任务,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选题方向。如何深化研究,是一篇大文章,理论工作者,也包括我们高校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理论学习必须跟实际联系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8个字,结合高校的实际工作,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社会主义办大学,旗帜问题至关紧要;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我想最重要的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异、效益显著”的办学方针,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抓牢质量这个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联系我们学校的实际,就是要找准定位,形成特色、发展特色、彰显特色,走特色兴校之路。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其中肯定有不深入、甚至错误的地方,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政法学院  刘振清)


如何理解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胡锦涛提出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增长的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特征、形态和目的。 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科学体系? 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知识经济,你的理解和认识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试评述当前的某些文化现象,谈谈文化建设方面的认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一脉承的科学理论体系 叔本华的理论中心和理论体系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出现和兴起 对三个代表的深刻认识 如何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六个基本要求? 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应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的四个重要关系是什么? 加强高等学校教育工作应深刻认识和处理的四个重要关系是 如何理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泽东,终于邓小平”?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及其功能、作用 通过学习法律,谈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谈对道家艺术含蓄的认识和理解 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目前的民主现状 对党现行路线方针的理解和认识 谈谈你对毛泽东词的理解和特点认识~~ 请问怎么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谈谈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理解和认识 谈谈你对心理咨询原则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