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流量信息记录:转载:我的读书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7:44:39

转载:我的读书技巧

阅读技巧 :读书优点, 读书技巧, 阅读效果

这篇文章中的习惯,跟我现在的习惯相类似,我要比作者做得更深入一些,比如经常有意识进行的主题阅读,然后把所有读过的书,都汇总到一个总的知识库中。

出处: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879723/

大概两年前的时候,进入职场一段时间的我,逐渐有了很多困惑,于是想方设法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找的过程中渐渐喜欢上了读书。以前也读书,但是当时是在学校里,为了考试而读,是被动的。而现在读书,则目的性更强,是主动的。这两年读了有7、80本书,于是对读书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今天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没有对错,仅作交流。

市面上的书种类非常多,内容也良莠不齐。我把书大体上分为两种:休闲类和学习类。

休闲类,顾名思义主要是为了消遣看的,比如《不生病凭什么》《求人不如求己》等,当时主要想买了送爸妈看,没想到我闲着没事也看了一遍。一些小说也可划在这类里面,如《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这类书看起来不用讲什么技巧和方法,随意地看就好。

学习类,是指带着很强目的性去看的书,一般是对某方面比较感兴趣,有针对性地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去看。比如商业管理、市场营销、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财务、税法等等。读这类书往浅了说是希望自己能了解一些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而更深一层的目的是希望提升能力,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完善自己的性格,养成良好的习惯。

伟大是管理自己,不是领导别人。(冯仑语《野蛮生长》)

一、读书的效果问题


既然是学习类的书,读完就有个学习效果问题。人们都希望读完一本书能有很大的收获和效果。但是非常不幸,读书是各类学习方法中效率最低的一种。美国教育学家艾德格 · 戴尔(Edgar Dale)1969年在他的报告中提到了不同学习方式的效益,也叫“学习金字塔”(The cone of learning)。见下图。

(原图可看上面的连接)

这幅名为《学习金字塔》的图片很直观的告诉我们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会得到不同的平均学习保持率(两周后还能记住多少):

我们说过和做过的事情记得90%;如:实际做事;模拟实际经验;做一场引人注目的演讲;

我们说过的事情记得70%;如做正式的演讲;参与讨论;当场看到事情完成;

我们听过和看过的事情记得50%;如观看示范说明;看展览示范;看电影;

我们看过的事情记得30%;看图片;

我们听过的事情记得20%;听讲;

我们读过的事情记得10%;阅读;

“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和听讲是效率最低的两种学习方式。(题外话:美国人1969年就明白的道理,反观我们的教育今天还在以这两种教学方法为主,真是可悲啊)

注:学习金字塔这篇文章我发过: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金字塔


所以,除了金庸武侠小说中黄蓉她妈等个别能过目不忘的特异人士外,大部分人通过读书来学习的效果其实是非常低的。2周后只剩下10%,时间再长点估计书的内容都忘了,只记得书名了。我就有过这个亲身体验,一本2年前看过的书一点内容都不记得了。不信,想想大学里学的内容,有多少还记得?大部分连书名都忘了!

二、读书的优点

但效率低并不是不可取,并不是说就不读书了。因为读书相比其他的学习方法(从实战中学习(Say and do, See)、贵人指点(Hear、See))还是有它的优点的:

1、 老师好找;市面上的书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几乎涵盖所有方面。现在只要是个角色都想出书,甭管自己有几斤几两。三人行必有我师嘛,书再烂,总能学到点的。况且有些书出自大师之手,确实能提供给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人生中的贵人可不容易碰到。而且有些时候,老师还不想教你:“教会学生饿死师傅啊!”;

2、 时间自由;你想学的时候,就拿起来看,不想学的时候或者没时间学的时候,就把书合上,找个犄角旮旯一扔。最好放床头或者书架上,千万别想看的时候找不到了。

3、 门槛低;从实战中学习是效率最高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那样的好机遇,老板也不会发慈悲让我们去尝试,从失败中学习。而读书就简单了,花上十几二十几块钱就可以了解别人的经验教训了。虽然体会没有人家深,但总是有点收获的。而且如果自己有了意识,就会有主动地找机会实践,时候多了一样有收获。

三、读书的技巧

从前面的学习金子塔我们知道,读书的效果很低,如何提高呢?我自己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常复习,多看几遍便记得牢。如同背英语单词一样,反复的复习。第二种就是用更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前面不是说了吗:do/say/see效果更好,那就用这样的方法,例如,看完书后和大家交流(say)按照书中的做(do)等等。下面我就讲一下这些方法。这些方法最好能都用起来,因为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1)关注书的逻辑结构


我们读一本书,不但要关注他的内容,同时还要了解它的逻辑结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书所讨论问题的理解,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想法。另外,也可以通过读书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中国的教育缺少这方面的锻炼,只好自己学习了)例如:冯仑的《野蛮生长》开篇第一章的名字是<原罪>,当时看目录的时候非常不解,等看了几张后,渐渐就明白了作者把它放第一章的原因,因为类似冯仑这些80、90年代利用社会变革和灰色手段挖到第一桶金的人,如果不把这个说清楚,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就会被定义为用不法手段取得的,他的话就不能算正确的了,出书就更不可能了。原来这一章是本书的基础。

如果有时间,可以学习一下思维导图,看完一本书,用MindMapper或者其他类似的软件把书的思维导图划出来,那这本书你就可以说完全读透了。这种方法既学习了内容,又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真是一举两得,一般这么做后,书的内容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这相当于我们read后,去say and do,效果自然要比单纯的read好很多。另外,对于后面的两个技巧,“讨论”和“写读后感”也会有帮助。

2)做标记


大部分人看书,喜欢保持书的干净,基本不在上面做标记。我想说的是,看休闲消遣类的书这样没问题,但是看学习类的就不能用这样的方法了。原因同样在于前面说过的效益问题。我看书时身边会准备两根笔,一根粗荧光笔,一根蓝色圆珠笔。荧光笔用来划书中经典的句子,段落,标记重点。蓝色圆珠笔用来记录自己的心得、感悟、灵感等。例如,看到一段论述人们生活习惯变化的段落,我会用荧光笔标注重点,然后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想法,或者在其他书中看到的相同或相反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这本书的做一下对比,或者灵光闪现的创业的点子都会记下来。这么做可以让你渐渐梳理出本书的主线,方便抓住逻辑结构,另外对后来的复习有很大帮助。

读一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而不能因为保持书的干净漂亮就忽略了读书的目的,本末倒置。 (如果书是借的,最好别这样做,尤其是图书馆的书,这样做其他人看时会很不方便,也不道德。)

所以我一般不爱在电脑上看书,一方面是累眼睛(上大学都不带眼镜的我,这两年用高分屏的笔记本,结果却看东西越来越不清楚,只好配眼镜了。),另一方面是无法做标记,不方便。

3)常复习


做标记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方便复习。从学习金字塔中我们知道Read的学习效率是非常低的,要想克服它,一种方法就是不断地重复阅读,加深记忆。做好标记后,复习时就非常快了,就像上大学时考前老师给划的重点。复习时不用全书都读,只快速浏览标记的内容,一般半个小时就能重看一本书。次数多了后期可能更快,甚至10-15分钟就够了,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

4)多讨论


和别人讨论或者把书的内容讲个别人(Say)也是非常好的技巧。要想讲给别人,需要我们自己先能吃透记住内容,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讲出来,否则内容不熟、逻辑结构不合理,别人听的效率就会很低,甚至会听不懂。这种对原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可以显著提高我们的逻辑思考和表达能力。《逆向法学英语》中就用到这个技巧。相信如果能很好的讲给别人,自己也会记得很牢。再进一步,如果朋友有人读过同一本书,互相交流一下,效果也会很好,我有时会主动推荐自己觉得不错的书给朋友,看完后大家一起交流。既可以加深内容的分析理解,又能了解到别人对问题的看法,一举两得。

5)写读后感


相比较前面几个这是最难的一个。我不太建议看完一本书后马上写读后感,除非你思如泉涌,不写出来不足以发泄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读后感一般建议在上面几个技巧都完成后再写。因为通过反复的阅读、讨论交流和对逻辑结构的把握,对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另外,对于像我这样语文从小就没学好的人来说,写一篇读后感难度要超过跑一个马拉松,需要仔细的酝酿和反复的修改。读后感关键是要能理解后结合自己来写,这样才能让学到的,真正变成自己的。

这里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也是用更高的学习方法(say)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加深学习效果。

当然读书的技巧还有很多,以上是我自己觉得比较好的方法。而且除了第5点,其他的都很简单,不用投入太多的精力。但方法归方法,关键的是实要能实际做起来(do),纸上得来终觉浅,知易行难,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另外,别忘了推荐几本你读过的比较好的书给我,要是附上读后感交流一下就更好了。

最后,用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一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在新世界懒于求知的人将没有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