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嘉功率计算器手机版:【纵横165年 把脉全球相机工业(国产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45:11
纵横165年 把脉全球相机工业(国产篇)   中国的照相机工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照相机产业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至“辉煌”,引以“骄傲”到目前的逐渐退出,不断萎缩的过程。

  1956年1月15日,北京大来精机厂与永新合作社、荣炎合作社联合组成公私合营北京市大来照相机厂,开始试制仿西德“徕卡”的“大来牌”(后改成天坛牌)35mm焦平面快门照相机,共计10台,成为中国照相机生产的先驱。

  1956年4月18日,,公私合营天津市照相机厂成立。为向中国共产党诞生35周年献礼,试制120折叠式照相机命名为“七一牌”(又改为幸福1型)。据同年7月2日《天津日报》刊载:“我国自己制造的七一牌折叠式(120)照相机,1日在公私合营天津照相机制造厂试制成功了。这种照相机,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是年,京,津两地在缺乏技术,设备的条件下,制成的照相机总数不足100台。

  1957年,北京大来照相机厂试制成仿日本“理光”的“大来牌”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同年,经上级批准,该厂更名为北京市照相机厂,产品改名为“天坛”牌。天津市照相机厂的产品正式定名为“幸福1型”照相机。上海市钟表工业公司调集照相机修理部的老工人,成立照相机试制小组,于11月试制成功仿苏联“卓尔基”的35mm平视取景照相机,定名为“上海58-1型”。接着,着手开发仿西德“莱卡”的“上海58-2型”照相机。是年,京,津,沪三地试生产照相机共约200台,有少量投放市场。

  1958年2月,上海是在原钟表工业公司照相机试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照相机厂筹备处,后并入大明誊写用品厂、海通工艺厂、勤联文具制造厂、施鹤记电镀厂和中星工场等单位后,于3月17日正式成立上海照相机厂,并推出“58-1型”照相机,小批量投产。

  1958年4月,南京电影机械厂试制成功“紫金山”牌“z-120”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快门速度达1/500秒。

  1958年5月,上海市五一照相机厂成立,从事座机和外拍机生产。

  1958年9月,上海照相机厂试制的“上海58-2型”35mm平视取景照相机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同年,上海长城工业社和大明铁工场分别试制“上海58-3型”120折叠式照相机,和仿西德“禄莱”的“上海58-4型”双镜头反光120照相机成功。此外,上海还成立孔雀照相器材厂,开发120平视取景照相机,以及上海试制成“s-1型”小型曝光表。

上海58-2型

  1958年10月,轻工业部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全国照相机技术培训班”,参加学习的人员是从事相机制造及开发照相机生产厂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我国照相机行业的生产骨干。是年,天津市照相机厂由公私合营改为国营。北京市照相机厂在并入中百电镀厂、北京装订十厂、东单机修厂、东风工业合作社、地质仪器厂、东城刻字社、迈进合作社等七个小厂后,生产能力扩大,同时由公私合营改为国营,试制出仿“禄莱”的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样机。重庆市乐器厂试制成仿苏联“爱好者”的“长江”牌35mm照相机。西北光学仪器厂试制“华山”牌35mm简易照相机和“长乐”牌120型照相机成功。南京光学仪器厂(即中国人民解放军3304工厂)试制生产仿苏联“菲特-2型”的“南京58-1型”及“58-2型”两种35mm平视取景照相机,先后共计有600台投入市场。广州,福州二地在“社会主义大跃进”形式下,均先后成立照相机厂。广州照相机厂是以艺林照相器材修理店和大亚仪器厂为基础,又合并玉华电筒厂后成立。全国各地试制及生产照相机的总数约为2.1万台。

  1959年3月,南京电影机械厂开发“紫金山”牌“Z-135”型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功,同年9月通过批量生产鉴定。该机系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与国际水平相接近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59年4月,上海照相机厂一分厂和二分厂分别在上海长城工业社和新华电筒厂基础上改建成立。上海照相机厂又分出一个车间成立上海照相器材厂。

  1959年10月,上海照相机厂二分厂开发试制“上海201型”折叠式120照相机。

上海201型

  1959年7月,由北京,天津,上海等三个照相机厂和南京电影机蟹厂的技术人员组成的“照相机制造技术考察小组”,赴民主德国学习,1961年7月学成归国。这是我国照相机行业首次派遣到国外的考察学习活动。是年,北京照相机厂生产的“蓝天”牌120型胶木壳体和“星光”牌35mm两种简易式照相机;广州照相机厂试制仿西德“蔡司”的“珠江60-1”型120折叠式照相机成功。哈尔滨照相机厂在哈尔滨光学仪器厂和光学机械厂部分车间合并的基础上成立。杭州光学仪器厂试制“钱江”牌120型简易照相机成功。轻工业部组织全国部分照相机厂技术人员,在浙江大学的协助下,成立“全国照相机技术设计组”,开发设计由天津照相机厂生产的“晨光”牌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在“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口号推动下,全国照相机生产首次打破十万大关,达到10.4万台。

珠江60-1

  1960年2月,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照相机行业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经验交流会议”,京,津,沪,宁,杭,哈,沈,渝,榕等地近20家照相机生产厂与会,是我国首次全国性的照相机生产技术专业会议。

  1960年10月,杭州照相机厂从杭州光学仪器厂分离成立,着手开发匈牙利“猫迷他”35mm小型平视取景照相机。是年,上海照相机厂一分厂改名为上海照相器材二厂,二分厂改名为上海照相机二厂,“海鸥201型”120照相机投入批量生产。五一照相机厂改名为上海照相机三厂,大明铁工厂并入上海照相机厂。上海孔雀照相器材厂并入上海市照相器材厂。至此,上海市基本上形成了全市性的照相机生产体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加强了技术开发能力。 该年,上海照相机厂着手开发仿日本“米诺它SR-1型”的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并试制成“上海60-1型”和“上海60-2型”照相机,“201型”照相机并批量生产的同时,又试制出带有自拍装置的“上海202型”120折叠式照相机。北京照相机厂向市场推出“星光牌”35mm照相机。全国照相机生产持续“大跃进”,总产量共达17.31万台。

  1961年3月,上海照相机厂开发的“上海58-4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和上海照相机二厂生产的“上海202型”120折叠式照相机,形成批量生产。

  1961年4月,杭州照相机厂试制“猫迷他”35mm小型照相机成功,命名为“西湖牌”。是年,广州照相机厂生产“珠江60-2型”120折叠式照相机。北京照相机厂在全国照相机技术协作设计组的帮助下,试制成提高型的“天坛牌”和“长虹牌”两种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由于全国性“自然灾害”的出现,国民经济面临巨大困难,照相机生产量大幅度下降,许多照相机厂开始下马或转产其他产品,因此,全国照相机年产量降至7.28万台。上海市在照相机生产上做出重大贡献,仅“58-2”及“202”两款相机,投放市场量就近5万台。

  1962年,天津照相机厂开发试制成功的“晨光牌”35mm单镜头照相机,在小批量试制(120台)后,发现设计和工艺等因素尚不成熟,决定停产。上海照相机厂对产品进行停产整顿,针对市场需要,将原“上海58-4”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设计进行全面审查改进,并改名为“上海4型”照相机。全国照相机总产量降为2.05万台。

  1963年,上海照相机厂向市场批量投放“上海4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由于该型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规格适合国内消费者水平,因此,在尔后相当长时间里成为国内市场上的主流商品。广州照相机厂生产“珠江60-3”型120折叠式照相机。北京照相机厂停产照相机。改产胶片阅读器等微缩设备。全国仅沪,穗两地坚持照相机生产,总浪再度下降为1.22万台。

  以后,中国的照相机生产经历了十年徘徊,只有京、津、沪、广四大照相机厂在坚持生产,并有了各自创牌产品:即北京照相机厂的“长城”S-1型35mm发条输片镜头快门照相机;天津照相机厂的“东方”S-1型35mm镜头快门照相机;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4型系列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和“海鸥”F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广州照相机厂的“珠江”7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1969年成立的江西光学仪器总厂也开始生产“海鸥”205(后改成了凤凰205)35mm镜头快门照相机。

海鸥205

  七十年代前半期,中国的照相机工业开始复苏。1973~1975年,全国的照相机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或重建,它们有丹东照相机厂、杭州照相机厂(重建)、哈尔滨照相机厂(重建),常州照相机厂、武汉照相机厂、青岛照相机厂、福州照相机厂(重建)、苏州照相机厂、无锡照相机厂、军工系列的一些光学仪器厂也纷纷加盟照相机的生产行列。照相机的产量稳定上升,主流产品是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七十年代末,中国的照相机产品进入更新换代阶段,电子化、自动化的技术逐步进入中国照相机产品领域中。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照相机生产扶摇直上,产量迅速上升。

  八十年代中期,是中国照相机史上的黄金时代,35mm照相机取代了曾称霸一时的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彩色摄影的盛行带动了彩色冲扩设备行业的崛起,照相机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与此同时,中国照相机的电子化进程也迅速加快,自动化照相机成为主流。

  进入九十年代,国外主要相机生产厂家基本完成了照相机由工艺化向功能化的转变过程,相机自身的使用功能不断提升,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中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相机产品的发展同国外相机生产厂的产品差距越拉越大。其中,大部分国内独资厂家无法抗拒外来产品对市场的冲击,或倒闭、或以失自己品牌的合资方试生存。以至于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国产“洋货”,如三星、宝立来(即拍立得)、维达、柯达、理光等等,还有诸如尼康FM-10一类的名牌相机。国内老牌相机生产厂目前仅存江西凤凰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即原江光厂)和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即海鸥照相机厂、上海照相机二厂、有色光学玻璃厂、海鸥照相机厂销售有限公司、新海鸥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上海美能达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等联合企业)。其中,凤凰公司产品后来居上,在产品品种和质量方面一跃成为国产相机中的佼佼者。比如,这一时期受到消费者欢迎的“凤凰”牌135单反相机产品就有:1993年的DC838、1994年的DC818、1997年的DC828及858和1998年的DC500、700、900等等。此外,1997年“凤凰HP”普及系列在市场上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由于凤凰公司在相机制造领域里地位的不断提高,1998年日本发行商特别向该公司定制了一批供给收藏作的徕卡螺口试相机“安原一试”,这架相机的发表引起了国内相机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为回报国内的相机爱好者,今年凤凰公司将“安原一试”改版为“凤凰JG50”提供国内市场。该机同样是限量发行,共500架,亦属收藏版。另一架受到关注和欢迎的收藏机是海鸥照相机厂在40周年厂庆时限量发行的“海鸥4A-107”金机。此外,国内著名品牌产品“海鸥DF”族系还在不断扩大,新的DF400N亦已面世。

  1998年,海鸥照相机厂还展示了国产第一架数码相机,“海鸥DC-33”。该机具有最高640×480像素的图像分辨率、和24bit (即16777216色)的色彩还原能力,在4种可选图像模试下,利用2MB 3.3V的SSFDC存储卡能分别获得96张、36张、24张和12张的图像存储,并能用串联缆线将画面传输给计算机。虽然,“海鸥DC-33”数码相机总体指针仅达到国外几年前的水平,但它毕竟是中国第一架自己生产的数码相机,使中国在数字领域里迈出了第一步,且与国外在该领域的起步只不过也就十来年之差。虽然“海鸥DC-33”数码相机的总体指针仅达到国外几年前的水平,但它毕竟使我中在数码相机领域里迈出了第一步。

  应当看到,进入90年代以来,数码相机的发展势头很猛,技术更替周期不断缩短,在输出设备快速跟进的情况下,传统相机受到严重挑战。数字影像优异的多媒体运作方试不得不使世界各地的相机制造商腾出精力来开发数字产品。这就进一步加快了数字静像产品的发展。虽然数码相机的研究工作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能使影像数字化的扫描仪在中国却发展迅速。比如,“清华紫光”无论在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扫描仪产品中的名牌,它对中国家庭照片数字化和图像网络传递方面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相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发展到一定规模,生产过一批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在改革开放之前有过自己的辉煌。但是,要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漫长的道路。数字化时代是一个机遇,“紫光”的成功经验值得相机企业去借鉴。笔者以为,在世纪之交之际,中国的相机工业只有同IT业建立起联姻,倚仗中国宠大的人口基数和新一代消费群体,才有可能在21世纪走出低谷、步入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