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专业报告:见证中国交响乐发展的上海交响乐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8:06:38

      

 

 

上海交响乐团成立130周年

 2009-09-27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 许晓青9月27日报道:当动人心魄的柴可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奏罢,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在新中国60周年华诞之际,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专业演奏团体——上海交响乐团,27日迎来130周年庆典。就在庆典前夜,这支乐团以崭新的阵容首次亮相,在一片喝彩声中步入新的音乐季。

    上海是中国交响乐的起航之地。从1879年始创的“公共乐队”一路嬗变而来的上海交响乐团,跨越了三个世纪。这在亚洲交响乐史上也是罕见的。曾有“远东第一”美名的上海交响乐团,在中国几代音乐人眼中,并非垂暮,她且青涩、且激越,正一步步超越自我。

    跨越三个世纪的交响诗

    “谨以已故著名音乐家黄贻钧先生改编的一曲《良宵》,向中国音乐界老一辈艺术家致敬。”26日晚,曲终谢幕时,45岁的余隆站在上海大剧院的指挥席上感慨万千。

    “每当我想起萧友梅、黄自、贺绿汀、聂耳……还有我的外祖父丁善德,我总觉得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必需对得起他们。”2009年初,余隆与陈燮阳完成交接,出任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接过的不只是指挥棒,还有一座城市与一支交响乐团130年的文化记忆。

    最初,这是一支几乎由外国人组成的乐队,岁月流逝,她一步步成长为汇聚中国优秀演奏家的乐团。她在中国创下多个“第一”,最早广泛普及西方音乐知识,最早演奏中国原创管弦作品,最早培养中国现代音乐人才和交响乐听众。

    上世纪20至40年代,曾担任上海交响乐团前身“工部局乐队”指挥的意大利音乐家梅百器(Mario Paci),为中国人的交响事业奔走呼吁。1925年上海工部局董事会最终同意中国人参加音乐会。至1938年,中国乐手才被允许正式加入乐队。在中国交响乐史上,人们记住了谭抒真、黄贻钧等人的名字。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力排众议保下了这支乐团。长期担任上海交响乐团首席的潘寅林说,据老一辈乐手回忆,当时这支乐队中的外国人占相当高的比例。但陈毅坚持:无论演奏员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交响乐团是个好东西”。

    130年来生生不息的上海交响乐团,累计演出近万场,并一步步走向世界。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柏林爱乐大厅、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华彩乐章,为电影《卧虎藏龙》录制的音乐及唱片荣获奥斯卡和格莱美大奖。

    与乐团一同成长的中国著名指挥家韩中杰说,上海交响乐团是中国的骄傲,养育了中国的第一代和一代又一代的演奏家、指挥家;相信新一代会继承保持好传统。

    最充满活力的乐团

    26日晨,当张欣手持双簧管提前来到上海大剧院为正式演出热身时,距离这支中国“老字号”交响乐团的新阵容亮相,已不到12小时。

    就在5个月前,上海交响乐团启动了一轮前所未有的全球招聘考试。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是中国国内交响乐界首次。经过全球顶尖乐团多位声部首席的严苛评判,一路过关斩将的张欣继续出任双簧管首席。

    乐团团长陈光宪说,在保持原有实力的基础上,整个乐团103名演奏员中,“新鲜血液”占1/5,其中有不少是“海归”。

    从柏林、纽约直至上海站的全球招聘,世界各地600名音乐佼佼者竞逐约100个演奏员席位。乐队长宋国强说,对国内中青年演奏员而言,全球招考是一次“自我实现”的过程,他们的活力得到释放,以往默默无闻者也脱颖而出。

    “这样大规模的招聘,在美国音乐界也几乎是闻所未闻。”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在美国深造多年的武汉小提琴手黄娜说。在这个“80后”乐手眼中,上海是一个能够实现音乐梦想的神奇之地。

    作为管乐声部负责人,40岁的张欣脸上并没有写着太多沧桑,相反是一脸渴望。已在乐团服务17年的他说:“我们迫不及待希望参加演出。”

    “各声部都很年轻、有朝气!”“演出充满活力。”130岁的上海交响乐团不断创新,获得新老乐迷认同。新一季开幕演出和乐团130周年庆典的入场券早在9月上旬就告售罄,至12月底的各档演出票房也反响不俗。

    “她是最美丽,最年轻、最充满活力的乐团。”曾与该乐团合作《卧虎藏龙》等作品的著名作曲家谭盾说。

    亮丽的城市“名片”

    “希望这令人兴奋的城市,有更多、更好的音乐会。”与上海交响乐团完美合作德沃夏克作品的著名大提琴家王健说。他希望,通过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使上海成为一座真正的世界都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一般。

    在上海交响乐团130周年之际,除了王健受邀成为“驻团艺术家”外,自海外归来的华裔“客席首席”阵容也是名人荟萃。人们看到洛杉矶爱乐乐团副首席王冰;“上海四重奏”的李伟刚、蒋逸文、李宏刚等;芝加哥交响乐团中提琴副首席张立国;德国广播爱乐乐团圆号首席韩小明;新加坡交响乐团圆号首席韩小光……他们中大部分都与上海有着渊源关系。

    “我出生时,我的家就在这乐团排练厅的楼上。”风尘仆仆的王冰说,作为从上海走向世界的音乐人,对上海总是充满眷恋。“以往我们每次回国演出,是以小时来计算行程,而今我们将会以‘周’来计算,尽量为家乡的乐团奉献力量。”

    “很多人只把上海看成一座商业城市,我却希望全世界能看见上海、看见中国为世界文化所作的贡献。”音乐总监余隆说。乐团团长陈光宪则认为,一座城市经济的起飞,也必然伴随着人们对文化的再认识,上海交响乐团的新发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令中国几代音乐人欣慰的是,上海交响乐团新址已在施工中,2011年下半年有望竣工。新址毗邻上海音乐学院,即中国现代音乐的启蒙之地——上海复兴中路一带。恰巧这“复兴”二字,也寓意着这支“老字号”交响乐团对未来的憧憬。

    上海市市长韩正说,每一个为上海交响乐团发展努力的人,都是“最亲切动人的音符”。他表示,交响乐团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名片,具有指标性意义,上海交响乐团历经风雨、执着前行,期待她能创造新的辉煌。

    130年,流逝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文化,凝聚的是迈向新跨越的豪情。(完)

 

上海交响乐团历经百年将迁一流排演厅换新颜

2008年07月15日11:22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伍斌)申城爱乐者们心向往之的交响乐大本营———上海交响乐团,5年内将以全新的容颜伫立于市中心。日前在上交理事会的成立大会上,一个既可满足乐团排练、演出、行政等事业、事务需求,又能承担供公众享受音乐艺术的地标式音乐建筑群,其蓝图得到了首次展现。从见证上海交响乐发展的元老级艺术家,到新进乐团的20多岁弦乐演奏家都表示:这将是最能代表上海水准的爱乐者之“家”。

  曾经,团内排练街上闻音

  作为一个拥有129年历史的老团,上交一直缺乏一个音效一流的排练厅。一位曾久住湖南路的老资格乐迷记得,只要乐团有排练,走过湖南路100号上海交响乐团现址,就不难听到琴声、号声、鼓声从院内“漏”出。前年,法国指挥大师迪图瓦前来上交排练歌剧《卡门》,上交排练场溢出的乐音,竟然与相邻的居民区域的日常生活声混杂。有几次,指挥棒一起,隔壁院落里就传出狗吠声。“团里排练,街上听音”的尴尬,困扰了乐团多年。而随着乐团新址落成,这将成为历史。

  新址,“白金地段”顶级设施

  出于对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和市民文化需求的长远考虑,在市委市府全盘统筹,市领导多次现场调研,海内外专家悉心参与规划后,上交新址选定“白金地段”的复兴中路1380号原上海跳水池,占地是原址三倍。新址上将建造起最专业的排演厅,最标准的录音棚,最好的音乐教育和普及基地。

  上交新团址总建筑面积为16700平方米,将建设6000平方米的大排演厅和录音棚。可供排练和正式演出的排演厅预计拥有1200座,目前已邀请日本、德国的世界顶级音响设计师进行初步勘查,建设重心将首先向达到世界顶尖音乐厅音效倾斜。上交录音棚也将着力打造成国内音效最佳的交响乐专业录音棚,成为国内乐团录制唱片的首选。另外,还将建设1200平方米的室内乐排演厅、6个分声部排练琴房。

  约定,普及演出保持低价

  上交排练厅大楼原是一栋建造于上世纪50年代的平房,20多年前改造成两层楼。“屋外下大雨,屋内水淋淋”,让团庆120周年时设立的团史陈列室难以为继,不得不择地另藏乐谱、乐器、图片等见证远东第一团悠久历史的珍贵史料。告别这幢C级危房后,上交也将在新址建起约2000平方米包括乐谱库、博物馆等在内的交响音乐博览、展示和教育中心。

  目前,2400万元专项拨款已落实,上交着手包括购买一批价值上百万元的欧洲名贵提琴在内的乐器采购工作。上交当家人跟乐迷们约定:未来新址中展开的普及和公益演出,仍会保持现有低价,使其成为乐迷们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