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华纳经典默片: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37:00
坚持自主创新 推动科学发展——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2011’年度报告经济日报自主创新调研小组

2011年3月8日,“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展。“神舟七号”返回舱、“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下潜深度可达7000米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反映我国高端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突破性进展的65纳米刻蚀机,运用量子力学原理研究开发的光纤量子保密通信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轿车和混合动力轿车,利用微生物和膜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国际上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适合缺水无土岛礁环境的蔬菜无土栽培技术……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模型、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视频,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的科技实力再次令世界惊艳。“神八”与“天宫”完美对接,蛟龙号潜入深海,超级计算机问鼎世界,铁基超导、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使我国在前沿部分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电动汽车的试运行、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世界首个获准上市、一批创新药创制成功,民生科技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盘点“十一五”科技进步的诸多收获,梳理“十二五”开局之年自主创新的精彩之笔,增强了人们对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的信心,展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广阔前景。

新成就孕育新起点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已经进入重要跃升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创新在服务国家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油气田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京沪高速轨道列车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钢铁、石化等重点产业的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三峡工程、西电东送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中,科技创新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自主创新还在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了支撑作用。

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正在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推动力,在发光二极管照明、光伏发电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了“十城万盏”、“金太阳”等一批科技应用示范工程。目前,21个城市开展了半导体照明试点,160多万盏发光二极管灯具得到示范应用,节电超过1.64亿千瓦时。天津成为兼有航空与航天两大产业的城市,产业规模达到170亿元;贵州建成国内最大的反渗透膜材料及组件生产基地;内蒙古建成世界首个108万吨/年的煤直接制油生产线;盐湖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循环经济成为青海发展最具活力的亮点之一。

2.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理念不仅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而且已经渗透到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层面。“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各地也纷纷将自主创新上升为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并立法予以保障和落实。2011年11月30日,我国第一部促进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审议通过,标志着自主创新进入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已经研究制订了78条实施细则,各地出台了500多条相关政策,内容涉及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教育与科普、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军民结合等各个方面。随着《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出台,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形成了包括科技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许多含金量高的创新政策。比如,企业研发费用150%抵扣所得税的政策在许多省区已得到落实,江苏、上海、广东等省市的减免力度都达到数十亿元,激发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2010年,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浙江、安徽、江苏、山东、广东、青岛、四川、辽宁等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市)。

3.创新要素日趋完备,结构更加合理,创新条件更加成熟。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2010年,我国研发人员数量达到255万人,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才大国。尤为可喜的是,从国家的“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到深圳市的“孔雀计划”、杭州的“5050”计划等人才计划,把着眼点放在培养造就和引进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上,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正值创新创业盛年的领军人才加入到我国自主创新的队伍中,使我国科技领军人才紧缺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缓解。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裔科学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有“中国最年轻院长”之誉的深圳光启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和他的“80后”海归博士团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新型科技中介组织和科技服务形式不断涌现。实验室经济、工业设计企业、整体方案服务商、合同研发组织、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科技创新活动中,资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风险投资在过去5年增长了约3倍,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了2万多个项目;创业板的出现,使风投对企业前端创新活动的投入变得更加积极。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离不开持续的投入。“十一五”以来,全国R&D经费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达到7062.6亿元;2010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到4114.4亿元,是2005年的近3倍。

4.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布局。随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科技创新不仅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意味着对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抢占。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了对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高速铁路装备技术等数十项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了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油气田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等一批有基础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对于拉动和扩大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应用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未来竞争优势产生了积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发布,描绘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线图”,各地纷纷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江苏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提出用5年时间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广东省制订高端新型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航天航空和太阳能光伏、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湖南省提出“753”实施战略……点燃未来经济发展的火种已经播撒,一些领域的良好前景已初见端倪。

5.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明显增强。科技部、财政部等组织实施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前,这一工程的3大载体——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型企业成为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标杆。国家和地方分别支持550家和5000家左右的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2010年,55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约占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36%,实现增加值4.6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1.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力打通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已认定的56家试点联盟布局在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多数重点振兴产业,集聚了11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了流化床甲醇制丙烯工业技术、虎符TePA技术标准(我国第一个基础性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等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带动了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的作用,构建了一批以中小企业为对象、支撑服务区域优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6.民生科技投入不断加大,成果不断涌现,为改善人民生活发挥重要作用。科技以人为本,科技改变生活。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力量,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民生活带来福祉。

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超级杂交水稻等创新成果,标志着我国农业育种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粮食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通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十一五”时期共计增产粮食4000多万吨。2011年,在原有杂交品种基础上,最新培育出的超级杂交稻,亩产突破了1800斤。科技为我国粮食连续8年丰产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国家实施了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了全民健康科技行动,使我国重大疾病防控和药物研发能力大幅提升。河北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脑卒中治疗领域的全球领先药物丁苯酞软胶囊;宁夏的生物医药发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红霉素、盐酸四环素系列原料药规模占据世界首位。

在生态环境方面,国家实施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了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科技进步在改善生态退化、节能减排、垃圾与污水处理、蓝藻水华暴发等应急处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重庆建成国内首台万吨级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装置,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方便人们出行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中低速磁浮列车正在北京建设示范运营线;各类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研制和推广成果显著,不仅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了风采,而且逐渐进入城市的日常交通服务,预计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年产量将达到100万辆。

7.从追赶者到合作者,国际地位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究与开发人员数跃居世界第一位,国际科技论文数跃居世界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跃居世界第三位,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四位,研究与开发经费跃居世界第三位。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11年6月30日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11》排名,中国从2010年的第四十三位跃居到第二十九位,成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三十个国家(地区)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自该报告2007年首次发布以来,中国首次进入前三十位。

与此同时,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在350多个国际科技组织中,有200多位中国科学家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使我国与发达国家成为平等合作的伙伴,在伽利略计划、热核聚变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国际大科学合作工程中,中国正成为重要的成员。

新课题期待新突破

在盘点自主创新丰硕成果的同时,不能不看到,我国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原始创新能力偏低、科技资源分散重复、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虽有好转,但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总体上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尚未完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质变,我国的自主创新还面临着许多瓶颈。

1.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的问题并存。目前,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投入在国家发展规划中没有稳定渠道,科技投入管理与调控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科技投入资金管理较为粗放,政府科技投入资金来自不同部门,往往项目重复和支持不足同在,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

“十一五”时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的比重虽已从1.3%提高到1.76%,但仍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目标,更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平均2.5%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规模很不相称。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为0.7%至0.8%,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2.4%的水平。特别是基础研究经费在全社会R&D经费中的比重和人力资源成本开支(俗称人头费)在科研经费中的比重都明显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影响了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

2.原始创新能力偏低,重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在原始创新方面的差距依然较大,特别是提出先导性研究方向、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较弱。重点产业的核心专利技术明显偏少。目前在高技术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占10%左右。我国制造业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仍然需要进口。

我国现有高层次、领军人才的状况也远不能适应自主创新的需要,尤其是国际顶级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奇缺。调查显示,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和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

3.科技和经济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制度障碍。产学研难以形成完整和高效率的创新链条。一方面,每年高达数万件的科技成果仅25%得到转化,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则更低,只有5%,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高达80%。另一方面,产业技术水平偏低,对外技术依存度为41.1%,远高于国际公认的5%至30%的合理区间,导致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长期处于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层次。

4.商业模式的创新严重滞后。商业模式创新,核心是价值创新。美国的苹果公司能从小众的“酷”产品提供商摇身变为全球最大市值公司,中国的海尔集团能在全球家电业盈利能力普遍下滑中逆市上扬,靠的不全是“技高一筹”,而是商业模式,前者是“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后者是“零库存下即需即供的人单合一”。以互联网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之所以在美国快速发展,与其1998年开始对商业模式(商业方法)创新授予专利有很大关系。据统计,当今美国企业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40%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之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已把知识创造、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摆到了战略高度,但对商业模式创新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企业虽然拥有很先进的技术,甚至是“独门绝技”,产品却在市场上“叫好不叫座”,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从客户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在构成要素、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等方面创新商业模式,开发用户潜在需求。我们如果不能尽快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有较大突破,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很可能仍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5.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目前,我国科技管理职能分属不同政府部门,如何统筹协调各项科技政策和科技资源,推动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合力;同时在科技投入上,如何加强在国家整体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在一些战略方向和关键共性领域,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以强化国家科技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加强顶层设计,以推动有限的科技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新目标昭示新跨越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十分重视。2011年3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观“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时指出,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最根本的是靠科学技术,最关键的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7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求是》发表文章指出,科技要更好发展,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点和路径。

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挑战,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增强科技长远发展能力作为战略重点,坚持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自主技术,打造自主品牌,不断推进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城市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1.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要以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政策协同,建设和完善由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构成的国家创新体系。

加快以研究机构和大学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在源头上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要依托,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整合资源,加强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为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源。

以促进军民科技资源统筹配置、有效共享为重点,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以组织实施重大专项为突破口,统筹军民科技计划,加大民口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防科技计划的力度,促进军民科技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各环节的有机衔接。

根据综合协调,分类指导,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以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推动区域紧密合作与互动,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区域科技能力。整合分散在政府、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企业的各类资源,建立“协作、共用、服务”的保障体系,搭建专业型的大型研发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共享平台,实行科学数据等信息资源的共享。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构建一套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信贷模式,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制,通过建立多渠道的风险投资融资体系,以及灵活运用组合投资和联合投资的策略,以分散资金投放的风险。

2.增强主体地位,推进协同创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各类企业应该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企业经营者要有自主创新的紧迫感,真正把自主创新当作企业的第一生产力抓紧抓好。认真做好自主创新战略的谋划,明确自主创新的定位、方向、产品、技术。政府要积极发挥经济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励和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牵头承担,或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要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培育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科技经济金融协同推进的机制,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

3.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在新的国际竞争态势下,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和市场,是我国提高创新效率、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的基本路径之一。要顺应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平等互惠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加大参与国际科学计划的力度,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的领导工作,发挥我国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交流和交易,支持海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以推动先进技术转移和应用为重点,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援助。

4.创新育才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核心。要抓住贯彻实施“科技”、“教育”、“人才”3个规划纲要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合力,以高端人才为引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培养造就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体系,转变“功利化”的评价机制,淡化各种以论文数量、项目经费、技术创收等为标准的考核与奖励。在遵循科学规律、尊重科技人员兴趣与选择的基础上,建立符合科学技术本身发展规律的、体现学科特点的、分类导向的成果评估与评价体系。提高科技人员的基本待遇,全方位保障科研人员收入、福利和基本科研服务,为其科研活动提供充分资源条件,为科研人员的自由探索、后续的开发转化等提供稳定支持。

5.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文化是自主创新的灵魂。要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自由探索,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鼓励科学家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献身科技事业;坚定不移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学普及工作,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为自主创新奠定深厚的社会基础。

我们正处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夜,机遇纷至沓来,挑战相伴而行。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持自主创新不动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创新篇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语音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