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氧机止逆阀怎么安装:私募教父赵丹阳:投资和人生很近 离市场很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9:59:42

私募教父赵丹阳:投资和人生很近 离市场很远

2010年12月10日02:44上海证券报弘文我要评论(1) 字号:T|T

他已经离开了江湖,但江湖依然留有他的传说。

2010年,赵丹阳在内地的投资业务平台深圳赤子之心投资公司被正式注销。在没有开展业务2年后,赵丹阳“告别”了A股市场。此次离去,他没有接受媒体采访。

对于股民而言,赵丹阳和其他明星投资经理一样,头顶上有着神秘光环。他在2004年初市场一片哀鸿之际投身A股市场预言牛市来临;以及2008年初,市场掉头前夜果断清盘旗下所有信托,成为他“独具慧眼”的象征。而其2007年间业绩平平和遭遇的市场奚落则已无人记得。

不过,在他的朋友看来,赵丹阳最大的特点是“特立独行”。这个身体壮实、穿着随便、戴着金丝眼镜、喜欢思考问题的中年男人很少接受采访,也甚少出席行业内的商业活动,甚至很少和市场其他机构有过一致观点。无论是上证综指3500点处卖光股票,还是在雷曼危机之后宣告投资机会来临,赵丹阳做起和市场共识不同的决定来完全没有障碍。

来自实业的阳光私募

在私募基金经理中,赵丹阳的经历十分奇特。

上个世纪90年代,赵丹阳毕业于厦门大学自动化系,获系统工程学士学位。1994年赴南非从事贸易和实业,2年后回国,继续从事实业的投资和管理工作。较长的实业投资经验,成就了赵丹阳日后投资理念的一个清晰特点用实业投资家的眼光审视证券投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赵丹阳退出实业,进入港股市场,开始证券投资生涯。据说,其时他在香港的一个“据点”就是君安(香港)公司。这成为后来有人传说的,赵曾加入君安的由来。而实际上,有人士证实,赵当时更多的是以客户的身份在君安打理自己和朋友的资产。

2002年,赵丹阳正式介入资产管理业,开始其投资神话。他先是出任赤子之心(英文名pure heart)中国成长投资基金(香港)基金经理,后在深圳创立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2004年赵丹阳的深圳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和深国投成立 “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开创了中国阳光私募信托的先河。

即便今天来看,这种由信托公司担当投资管理人,而私募资产管理公司担当投资顾问的阳光私募模式仍然具有很强的创新意义和智慧。在当时的政策框架内,这个模式使得私募资产管理人得以曲线获得一个“阳光”的身份,光明正大的从事资产管理行业。这一举改变了此前民间资产管理业十多年徘徊于地下的灰色境遇。

今天,这样的模式已经成为数百家民营资产管理企业、近万名从业人员投身的事业平台。截至2010年11月末,业内阳光私募行业已拥有上千只信托产品,资产规模上千亿元。这一切的起点正是赵丹阳的信托产品和他“尽量守规矩”的事业初衷。

某种程度上,这样的选择也和赵丹阳的投资理念相印证,既无券商、基金等“投资正规军”的工作履历、也无金融财经的专业学历。赵丹阳这个“草莽”的身份,恰恰使得他得以跳出一些旧有机构的思维窠臼。

2002年,在整个市场主流机构还陷于强烈的“庄股思维”不能自拔的时候,赵丹阳鲜明地提出了“以实业眼光看待投资”,“寻找长期确定的投资机会”等投资理念,成为业内价值投资旗号的倡导者之一。

在投资中,赵丹阳也是较早采用草根调研方式的一批,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他通过调查企业每月的用电额度核实公司业绩是否造假;蹲点公路收费站前,计算实际车流量,以核对高速公路股票的内在价值等做法。有些如今已成为行业调研的经典操作,但在当时却有开一时投资风气之效。

远市场近人生

对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痛苦是在熊市里的感受,但赵丹阳的压力却是在牛市中达到顶峰,

2006至2007年的大牛市,A股市场连续大涨两年,股市成为诸多投资者心中赚钱的圣地。但对赵丹阳和他管理的赤子之心系列产品来说,牛市中持续落后的业绩,已经成为他投资生涯的重大考验。

在2006年前,赵丹阳管理的产品屡屡跑赢市场,好评无数。2004年其管理的首只阳光私募产品,年收益率达到13.98%,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了26%。2005年赵丹阳管理的信托产品再次跑赢市场31个百分点,并被一家机构评选为2005年度中国表现最好的投资产品。

但进入牛市后,赵丹阳的投资业绩排名开始后移。2007年初,他发行成立了两只信托产品,当年仅录得20%出头的收益,远低于同期70%的指数涨幅。这个业绩,不仅无法和大部分公募基金、私募产品相比,也无法和其旗下产品两年前的辉煌纪录相比肩。

而赵丹阳在2006年末的致投资者信中所称的“2007年我们最重要的事情依然是风险控制,在适当的时机有些估值偏高的股票,我们会考虑套现”的策略和当时火热的市场氛围也完全不合。他在3500点一线就保持轻仓、重点申购新股的做法,被一些投资者认定为“不合时宜”、“顽固”、“不肯认错”。

据当时其产品所在的信托公司人士透露,有一些客户在敦促赵丹阳加仓不成后,最终选择在2007年下半年赎回其的产品,转投其他公司。这样的压力在上证指数向上突破5000点后更是达到最顶峰。

不过,赵丹阳并没有改变他的看法,在市场一片非议声中,他坚持轻仓近一年。2008年初,赵丹阳再出惊人之举,宣布清盘旗下所有内地信托产品。“今天,就我们的投资能力,已找不到既符合我们投资标准又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经过慎重考虑,并和两个信托公司沟通后,赤子之心作为顾问的所有信托将尽快清盘。”

这段文字,成为了当年的经典,在此后被反复引用。尤其是当年年末,在A股市场暴跌50%、部分基金亏损70%后,人们恍然大悟赵丹阳话语的真正所指。

但对熟悉他的人,更钦佩的是赵丹阳的言行一致,看空就能做空。“在当时的氛围下,大部分机构都被迫做多了,只有他。”他的一个友人日后感叹。

事实上,“人生”、“做人”一直是他投资语言中的关键词。他曾经邀请一位年逾花甲的老记者,给公司员工作讲座,讲座的内容无关股市,而是“人生的坎坷”、“对人生和财富的理解。”

那顿天价的午餐

2008年6月,赵丹阳再次成为焦点。在6月末的一次网络拍卖中,赵丹阳以211万美元的代价,获得了次年和巴菲特共进一次午餐的权利。这个天价也刷新了巴菲特拍卖午餐价码的历史纪录。

以时价1600万人民币,比前一年度多2倍的价格竞标得中,显示了赵丹阳的志在必得,但也迅速引发了极大关注和争议。

网络上的评论一时铺天盖地,有人认为这是他为了理念一掷千金,有人认为他应该把钱捐做慈善,甚至有网友认为,此为赵丹阳打造“中国巴菲特”品牌的做法,“在和巴菲特午餐后,赵会迅速推出其的最新一只信托产品,大笔圈钱。”有人在网络上言之凿凿的预言。

赵丹阳再次选择不回应。直到次年午餐后,他在一次采访中才简略透露他的收获:“我今年37岁,在中国没有经历过很多经济周期,但巴菲特经历过很多经济周期,我向他问一些关键的观点之后,就不需要等到下一轮周期来确认这件事,这个太值了。”

在每年岁末,赵丹阳致投资者信的结尾,他也都会提到:“我们需用一生的时间去完善自我的投资理论体系”、“做好的投资人,是需要用一生去努力的事情”。

这或许就是赵丹阳,对他来说,投资是个跟人生更紧密连接的东西,至于市场和其他人的观点,则无足轻重。从他的很多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巴菲特理念的影子。某种程度上,这是整整一代投资经理的精神印记,他们举着巴菲特的投资大旗起步,随后慢慢走出自己的步伐,渐渐地,渐渐地,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