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球阀与截止阀的区别:立向斜阳说孔明——从保山文物古迹谈“和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22:36

保山,地处云南边疆,史称“永昌郡,古哀牢国”。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土地沃腴,物产丰富。然“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也。”①“秦徙吕不韦子弟宗族于蜀,汉武帝时开西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曰不韦县”。②自此,保山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并发展成为中国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各地商道上的重要城镇。一九八一年十一月至一九八二年二月,云南省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在保山展开,在相传为当年武侯屯兵之所的诸葛营,发掘出一座古城遗址并汉代砖瓦。八二年二月中旬,在离诸葛营不远的汪官营小学内,又清理出一座汉蜀风格的墓葬。出土了与“诸葛营”相同的砖瓦,其中还有纪年砖(据推断年号为“延熙”),以及大量铜器、陶器。③从出土文物看“诸葛营”与汪官蜀汉墓,风格相同,当为同文化时期遗存。若以纪年砖断代,应为三国蜀汉墓。

 

 

 

 

汪官营蜀汉墓出土的大量陶器中,有摇钱数座、罐、仓、牛、鸭、鸡、狗等,这些随葬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山(永昌郡)与蜀汉的文化渊源。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营”与汪官营蜀汉墓均在大海子(史籍载为诸葛堰上堰)的下方,是此项水利工程受益地。附近还有不少与诸葛武侯有关的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在不同程度上记载和反映了保山的历史,为探讨诸葛亮“和抚”政策的深远影响提供了线索和资料。

 

 

 

诸葛营,据《永昌府志》载:“在城南十里,昔武侯屯兵之所,及还,汉人有遗留于此者,聚族而居,至今呼为旧汉人。”明人曹遇诗曰:

 

 

 

孟获生擒雍闿平,永昌南下一屯营;

 

 

棘人也解前朝事,立向斜阳说孔明。④

 

 

 

诸葛堰,据《新纂云南通志》载:“诸葛堰有三,武侯所筑,俱在。”《重修大海子碑记》曰:“汉,武侯驻师永昌郡,即其垒西南氵睿为堰,周遭八百九十余丈,引沙河水注之,灌万余亩,厥功伟哉。”⑤大海子即为诸葛营之上堰,在诸葛营西法宝山下。其中堰与下堰均在诸葛营东,又称东海子或小海子。在中堰中有一土台,传说为诸葛亮竖旗之所,清人刘彬诗曰:

 

 

 

遗迹犹堪向,旗台小海中;

 

 

波流溧不尽,长对夕阳红。⑥

 

 

 

今天若去诸葛营,仍可以见到诸葛堰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灌溉蓄水作用。人们“立向斜阳说孔明”不是没有来由的。

 

 

 

在保山,不仅有诸葛营、诸葛堰,还有诸葛“覆粮以示蛮人的粮堆”,“运鬼工一夜而成的诸葛城”,“右军屯兵之地的右军台”,“以铁物镇之防蛮叛的保山断脉,”“火烧藤甲兵的盘蛇谷”,“关索岭”等等古迹。⑦

 

 

 

 

史学界认为诸葛亮不曾到过保山,保山遗迹乃附会而成。⑧为什么后人附会出这么多的诸葛亮遗迹呢?

 

 

 

 

诸葛亮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及和军事家。公元二零七年,在《隆中对》中,他就制定了又名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公元二二五年南征时,又根据“和抚”政策颁布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站为下“的用兵十六字方针。”南中平,皆即其渠帅而用之。……不留兵,不运粮,⑨争取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头领和大姓为蜀汉政权效力。同时,还把一些先进的耕作技术传授给少数民族,使之“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⑩,南中地区出现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稳定局面。

 

 

 

 

诸葛亮的“和抚”政策与其他汉族统治者实行的“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的歧视政策完全不同,对改变和改善南中少数民族落后的风俗与生产方式、方法起了积极作用。故其病卒后,“百姓巷祭,戎夷野祭”,⑾从南征至今的一千七百多年中,他为人们所敬畏,乃至视若祖考。关于他的传说与“遗迹”在南中犹盛,威德最远。“犹人祠而家祝之。其遗迹故址,散见诸郡,不可殚述”⑿。仅保山历史上就有三座武侯祠。

 

 

 

 

保山最早的武侯祠建于唐代,在霁虹桥旁。清嘉庆年间曾重修,现仅存残墙断壁。还有一祠清代建于诸葛营处,惜毁于兵火。另一祠在大保山顶,清康熙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光绪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年)所修,规模尚可见。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⒀。诸葛亮推行的“和抚”政策促进了民族和睦,推动了南中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联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东西。“蒲人敬诸葛公特甚”,⒁“畏之如天地,爱之如祖考”。⒂后来治滇者,无人可比。保山有关他的“遗迹”如此之多,与他的“和抚”政策深得民心不无渊源。

 

 

 

 

注释

 

 

①《华阳国志 南中志》

 

 

②《三国志 蜀书 吕凯传》

 

 

③见《保山汪官营蜀汉墓清理简报》,云南博物馆:《云南文物》十二期,一九八二年年十二月。

 

 

④⑤⑥⑦⒁清光绪《永昌府志》

 

 

⑧参见宁超:《诸葛亮南征的若干问题》,载《云南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二期,《从诸葛亮在云南的遗迹,试谈他的民族政策》,载《文物》一九七六年四期

 

 

⑨《诸葛亮集 文集 南征教》

 

 

⑩《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⑾《诸葛亮集 遗事篇》

 

 

⑿⒂《滇略》卷五

 

 

⒀《列宁全集》第二集,《评经济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