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面包店注意事项:中国国学网-- 汉唐信仰研究的新视角(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14:39
汉唐信仰研究的新视角
发布时间: 2010-8-17 10:15:40         来源: 光明日报
汉唐信仰研究的新视角
——《汉唐间中国信仰世界的变迁》成果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刘屹承副教授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唐间中国信仰世界的变迁》(项目批准号为05BZS026),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这项成果选择从中古道教的视角来观察汉唐间的中国信仰世界。
本土信仰与道教神格地位的变迁
这项成果选取的代表性个案是太一神格的变迁。本土信仰以“敬天”为信仰核心,“天帝”的崇拜自商周以降一直延续。到汉代,南方楚地的太一神,一度取代周秦传统的天帝信仰。在汉代信仰世界中,承担开辟天地、创生万物的大神,是太一而非盘古。太一在汉代信仰中具有多面性的表现,不同地域文化中对太一的认知和接受,以及表现形式都会不同。这项成果还尝试从汉画像中辨析太一的形象,并考察了汉末以后太一神格地位的升降变迁。
元始天尊是在道教独有的气化宇宙论的前提下,超越汉代的太一神和天帝地位而形成的道教新的主神;天师张道陵在中古道教中是一个重要的辅神;窦(豆)子明是南北朝唐初经教道教中的一个听法仙人,其原型是汉晋仙道传统中的陵阳子明。从元始天尊、张天师和子明这三个道教神格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中古道教在建立自己的神格体系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路径:其一是对传统宗教的神格进行不断的经教化,如子明;其二是将道教的基本信仰核心与佛教教义糅合出超越以往一切众神的新的至尊神格,如元始天尊。而张天师就是在道术传统和经教传统居中转承的一个象征性人物。
从地域关系看中古道教历史
首先是早期道教史上的“东部传统”和“西部传统”问题。早在永嘉之乱前,江东地区就应该有“天师道”组织的存在。而其时其地的“天师道”,未必是从巴蜀汉中传来的“西部传统”五斗米道,很可能是东部滨海地区旧有的太平信仰的传统,即“东部传统”,也是汉代本土信仰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果进而重点分析了晋宋时期所谓“奉道世家”的材料,推测高门士族的“天师道”信仰,应是来自战国以降东部滨海地区的仙道传统,而江东土著士族和晚渡伧荒士族的道教信仰,则应来自东部地区既有的基层民间信仰。中古经教道教就是“西部传统”和“东部传统”融汇形成的。
考察六朝道教时,最重要的地域视角则要转换为南方传统与北方传统的关系,亦即南方经教道教的传统是如何影响和改造北方道教的。《姚伯多碑》是著名的关中道教造像碑,属于北朝道教的产物,但碑文却反映出在5世纪末、6世纪初,关中道教已明显受到南方道教经教的影响。成果通过对碑文所载姚伯多家族历史的重新考察,提出姚氏家族并非以往学者认为的是后秦羌人姚氏,而很可能是从南方迁来北方的汉人。这对于解释碑文中的南朝经教因素的来源,是一个新的思路。
道教与本土信仰、佛教关系的界定
通过考察晋宋的天师道如何继承汉代《太平经》的传统,可知在东晋时,天师道对汉代的太平传统有一些排斥。从刘宋开始,道教对《太平经》的态度逐步转好,乃至到南朝后期成立“四辅”时,还单独为《太平经》设立了“太平部”。汉代《太平经》应该被看作是传统宗教信仰的代表,而非纯粹的道教经典,经过六朝时期的排拒与容纳,最终成为经教道教体系中一种对汉代传统的象征性继承。成果通过考察汉晋宋时代的“化胡经说”,阐明道教如何看待与佛教的关系,也是道佛关系“由合到分”的开始。通过对中古道教“中国”观念变化的讨论,则可看出受佛教影响,道教的“汉地”与边夷、外道观念的转变,这也涉及到中国历史从中古向近世转变而带来的中国人世界观与天下观的转变问题。
专家点评:
这部著作的优点是把研究重心放在几个重大问题上,而不是笼统地描述大的历史轮廓。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批判参考了国内外同行的研究特别是最近的新成果,这使他的研究从出发点上就具有高屋建瓴之势,讨论的都是学术界的前沿问题,从而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联阅读】
汉唐间中国信仰世界的变迁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  作者:刘屹承(首都师范大学)
由首都师范大学刘屹承担的《汉唐间中国信仰世界的变迁》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一。目前,这项研究的最终成果已通过专家鉴定,并获得优秀等级。研究成果共分为上、中、下三篇,总计五章、十七节。
上篇《主神与辅神:信仰世界的神格研究》,分为两章:第一章讨论的是传统宗教的主神。本章对传统宗教神格进行研究,主要围绕曾经作为天帝之一的太一而展开的。作者认为要准确理解太一在汉代信仰世界中的主神地位,首先要辨析太一与盘古的关系。该成果利用史源学的方法,对盘古神话的一些关键性史料进行辨析,因此本章实际上是排除盘古神话对太一神格的影响,确立太一在汉代无可动摇的神格地位。同时利用汉代文本与图像的资料,试图说明太一在汉代信仰中具有多面性的表现,不同地域文化中对他的认知和接受以及表现形式都会不同。另外对延续汉末以后太一神格地位的升降变迁,主要体现为太一从汉代的北极星神变为六朝的道教修炼身中神。第二章讨论的是中古经教道教的主神和辅神。中古道教有“三清”尊神,该成果只选取了道教经教中比较固定化的主神元始天尊来讨论。
中篇《东西与南北:中古道教历史的地域视野》,分为两章。作者以自己观察中古道教史的独特视角对道教文化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其中第三章专讲早期道教史上的东部传统和西部传统问题。这是道教史上研究的新命题。本章节主要讨论的是五斗米道“传入”江东的几个问题。作者认为早在永嘉之乱前,江东地区就应该有“天师道”组织的存在。而其时其地的“天师道”未必是从巴蜀汉中传来的“西部传统”五斗米道,而很可能是东部滨海地区旧有的传统,即“东部传统”。同时重点分析了晋宋时期所谓“奉道世家”的材料。可以明显看出:那些高门士族的道教信仰与次等士族的道教信仰具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从而推测高门士族的“天师道”来自战国以降东部滨海地区的仙道传统,而江东土著士族和晚渡伧荒士族的道教信仰则应来自东部地区既有的基层民间信仰。这两节的内容再结合上一章关于张道陵的研究,可以想见六朝时,早期道教的东部传统与西部传统应该是在江东地区实现融合之后,才逐渐造就了“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的观念。第四章讲的是道教史上的南方传统与北方传统问题。该章节以姚伯多碑为例,对碑文的内容,特别是姚伯多家族的历史,和姚伯多碑所反映的南朝经教因素的来源提出的自己的看法。提出姚氏家族并非以往学者认为的是后秦羌人姚氏,而很可能是从南方迁来北方的汉人。这对于解释碑文中的南朝经教因素,是一个新的尝试。本章还对《笑道论》引用道典的真实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本际经》来反映南北朝末年到唐初南北道教混融的一个侧面,这对于了解南北道教的融合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下篇《中心与边界:早期道教与传统宗教和佛教的关系》,只有一章,重点讨论早期道教如何界定自己与其他宗教信仰和传统的边界,晋宋的天师道如何继承汉代《太平经》的传统。
这项成果的研究,是以历史学的角度和方法进行的,对任何一个专题所涉及的史料,都首先进行史源学的辨析,然后再尽可能深入地探寻史料中所蕴含的每一个历史信息。每个具体研究的最后,都力图将个案研究的特殊意义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结论。
该成果对于探寻中国本土宗教信仰世界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将直接有益于对“中国本土宗教”理论的探索。其中具体讨论到的诸多论题,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已有的研究,或者是提出的新命题,具有广阔和深厚的研究前景。该成果对相关领域学者和一般文史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首都师范大学刘屹承担的《汉唐间中国信仰世界的变迁》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一。目前,这项研究的最终成果已通过专家鉴定,并获得优秀等级。研究成果共分为上、中、下三篇,总计五章、十七节。
上篇《主神与辅神:信仰世界的神格研究》,分为两章:第一章讨论的是传统宗教的主神。本章对传统宗教神格进行研究,主要围绕曾经作为天帝之一的太一而展开的。作者认为要准确理解太一在汉代信仰世界中的主神地位,首先要辨析太一与盘古的关系。该成果利用史源学的方法,对盘古神话的一些关键性史料进行辨析,因此本章实际上是排除盘古神话对太一神格的影响,确立太一在汉代无可动摇的神格地位。同时利用汉代文本与图像的资料,试图说明太一在汉代信仰中具有多面性的表现,不同地域文化中对他的认知和接受以及表现形式都会不同。另外对延续汉末以后太一神格地位的升降变迁,主要体现为太一从汉代的北极星神变为六朝的道教修炼身中神。第二章讨论的是中古经教道教的主神和辅神。中古道教有“三清”尊神,该成果只选取了道教经教中比较固定化的主神元始天尊来讨论。
中篇《东西与南北:中古道教历史的地域视野》,分为两章。作者以自己观察中古道教史的独特视角对道教文化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其中第三章专讲早期道教史上的东部传统和西部传统问题。这是道教史上研究的新命题。本章节主要讨论的是五斗米道“传入”江东的几个问题。作者认为早在永嘉之乱前,江东地区就应该有“天师道”组织的存在。而其时其地的“天师道”未必是从巴蜀汉中传来的“西部传统”五斗米道,而很可能是东部滨海地区旧有的传统,即“东部传统”。同时重点分析了晋宋时期所谓“奉道世家”的材料。可以明显看出:那些高门士族的道教信仰与次等士族的道教信仰具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从而推测高门士族的“天师道”来自战国以降东部滨海地区的仙道传统,而江东土著士族和晚渡伧荒士族的道教信仰则应来自东部地区既有的基层民间信仰。这两节的内容再结合上一章关于张道陵的研究,可以想见六朝时,早期道教的东部传统与西部传统应该是在江东地区实现融合之后,才逐渐造就了“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的观念。第四章讲的是道教史上的南方传统与北方传统问题。该章节以姚伯多碑为例,对碑文的内容,特别是姚伯多家族的历史,和姚伯多碑所反映的南朝经教因素的来源提出的自己的看法。提出姚氏家族并非以往学者认为的是后秦羌人姚氏,而很可能是从南方迁来北方的汉人。这对于解释碑文中的南朝经教因素,是一个新的尝试。本章还对《笑道论》引用道典的真实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本际经》来反映南北朝末年到唐初南北道教混融的一个侧面,这对于了解南北道教的融合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下篇《中心与边界:早期道教与传统宗教和佛教的关系》,只有一章,重点讨论早期道教如何界定自己与其他宗教信仰和传统的边界,晋宋的天师道如何继承汉代《太平经》的传统。
这项成果的研究,是以历史学的角度和方法进行的,对任何一个专题所涉及的史料,都首先进行史源学的辨析,然后再尽可能深入地探寻史料中所蕴含的每一个历史信息。每个具体研究的最后,都力图将个案研究的特殊意义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结论。
该成果对于探寻中国本土宗教信仰世界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将直接有益于对“中国本土宗教”理论的探索。其中具体讨论到的诸多论题,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已有的研究,或者是提出的新命题,具有广阔和深厚的研究前景。该成果对相关领域学者和一般文史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