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stone capture7.9:翠微峰剿匪:解放江西的最后一场大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19:39
(根据文献资料汇编撰写,历史照片由宁都县县委宣传部、宁都县博物馆、原114师老战士提供。部分画面取自电影《翠岗红旗》剧照)

  纸媒专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字及照片。

 

夕照翠微峰

公元1949年9月23日,距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只有一周的时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8军144师的指战员们经历25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翠微峰剿匪战斗的全胜。共歼敌2150余人,活捉匪首黄镇中,被华中军区誉为解放江南战斗中攻坚战的最好范例,为新中国成立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1950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即以翠微峰剿匪为背景,拍摄了脍炙人口的经典黑白影片《翠岗红旗》,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肯定,并在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摄影奖,这也是中国电影首次受到世界影坛的褒赏。

史海沉浮,岁月沧桑,在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回首六十年前江西赣西南剿匪作战中最大的一次战斗,革命先烈们在峥嵘岁月里用生命和热血谱写出波澜壮阔的千秋史如在眼前……

 

翠微峰剿匪:解放江西的最后一场大仗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签发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角。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向尚未解放的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摧枯拉朽,解放大军席卷江南大地。

(历史照片)

位处江西赣西南的宁都县翠微峰,是赣南反共惯匪黄镇中最后抵抗人民解放军的据点。黄镇中又名黄才梯、黄辟疆,宁都县长胜乡青茅寨人。先后当过国民党的宁都保卫总团团长、江西保安三十团和十九团团长、独立三十三旅旅长、第三战区参议暨宁、广、石、瑞、雩5县联防指挥部指挥官。盘据宁都近20年,残杀革命干部和群众不计其数,群众对其恨之入骨,称之为杀人不眨眼的“黄老虎”。解放前夕,一身兼任豫章山区绥靖司令、江西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暨保安司令等要职的黄镇中,更是效忠“戡乱建国”,横征暴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1949年8月6日,国民党军政要员白崇禧、何应钦来到宁都,在翠微峰金精洞召集第八行政区军政要员开会,授意黄镇中修筑工事,固守翠微峰。

(《翠岗红旗》剧照)

1949年8月8日,当我军主力进攻克兴国后,黄镇中组织了500余人的“戡乱大队”、700余人的独立团、200余人的特务营、300余人的独立营,并聚集所部常备第八师、直属营、兴国保安队、特务队及反动地主武装共约2000余人拉上并盘踞翠微峰,积极经营金精洞周围诸山,妄图凭借翠微峰天险进行顽抗,以保存反动势力,伺机反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小道。

 

翠微峰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西北部5公里处,是个集风景、文化、宗教于一体的千古名山,自古为中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这里峰险洞幽,主峰及金精洞、黄竹寨、马脑寨、大石寨及观音山等,均属悬崖绝壁,除仅有惟一的石缝或一两条沿崖梯道可供攀登外,四周均无路可通。关隘险扼,险峰陡崖众多,易守难攻,自古为军事争夺之据点。数百年来,翠微峰一向为反对封建势力所盘踞,往往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便举家往这里躲避,带着民团,据险扼守。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军与据守在此的清兵激战,最后以太平天国军失败而告终;1932年2月,红军独立团围攻躲入翠微峰山区的地主武装靖卫团,经过10个月的长期围困,靖卫团粮食耗尽才向红军投降。宁都人、清初著名散文家魏禧在《翠微峰记》中写道:“就使于瓮口砌其闸,三尺童子折荆而守之,虽万夫谁敢进者。”可见,翠微峰的地形是何等险要,要想攻克谈何容易!黄镇中曾吹嘘这里有能“坚持两三年”的“永久工事”,并发出“有翠微峰就有江西全省”之狂言。

当年敌军修筑的战壕

当年敌军的暗堡。其实就是挖空的岩石,的确是坚不可摧,洞中有射击孔。

 

8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第48军144师占领宁都县城后,即令所属432团全部和428团之三营,以及附军山炮营、战炮营、144师山炮营,将翠微峰团团围困。8月30日起,解放翠微峰的外围战斗随即展开。与此同时,四野第48军完成追歼赣西敌军任务后,挥师赣南。9月上旬,48军奉命兼管赣西南军区,其中142师兼吉安分区、143师兼赣州分区、144师兼宁都分区。自追歼战后,各部均未停息,首先集中兵力,以最大敌匪或罪大恶极者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并立即投入剿匪作战。于是,攻打翠微峰,就成为当时一个很迫切的任务。

(《翠岗红旗》剧照,解放宁都)

电影中的塔,六十年过去,今天依旧矗立宁都江畔。

 时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在苏区时期就曾指挥攻打过翠微峰,深知这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因此对能否立即打下翠微峰,心里也存有疑虑。据说他当时考虑了好几天,最后指示说:“翠微峰就算不好打,我们也可以再围它两三年。但你们要努力攻下来,让我们的部队能够抽身出来,继续前进。”

但黄镇中一点儿也不把解放军144师放在眼里。就在宁都城解放后,他还经常派小股部队下山,骚扰村民,屠杀革命干部。因此,面对国民党黄镇中的守山部队,144师官兵义愤填膺。在师党委会上,师领导毅然提出“攻下翠微峰,迎接新中国”的设想,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会后,师长亲到武汉向中南军区请战,立下军令状,要在3个月内攻克翠微峰。

(历史照片,114师战前动员会)

8月30日至31日,114师432团四连连续二次夜袭菜子山,歼敌39名。9月2日,夜袭莲塘,歼敌兴国保安大队大部;9月10日拂晓,敌驻守大、小太阳山之宁都守备团一个排在洞口担任警戒时,向我428团三营投降,由投降人员带路,我军即趁机冲入,于凌晨4时攻克太阳山,歼敌常备团团部,毙伤5人,俘虏200余人。同日,三营八连夺取了太阳山机枪火力支撑点。全部占领大、小太阳山,歼敌199名。同日夜,我432团偷袭赤脚寨成功,俘敌19名;9月15日,432团某部占领猫尾坑,歼敌15名,截击母狮峰守敌退路;9月17日、18日,朝阳山敌特务连先后有12人向我428团投降。9月19日18时,我428团三营七连在山炮火力掩护下强攻朝阳山,激战1小时,全歼黄部敌特务连,俘敌37名。至此,翠微峰外围据点全部扫清,将敌人压缩在几个孤立的山峰和洞穴之中。敌军因据守面积缩小,士气低落,其主阵地完全暴露于我军火力封锁之下。我军则缩小包围圈,继续侦察,了解地形,改造工事,进行总攻准备。

贺晋年将军

 

身经百战的第48军军长贺晋年将军亲临前线指挥了总攻翠微峰的战斗!他亲自登上翠微峰外围所有的山头、峭壁,察看山路,探明山梁、暗沟,制定详细的作战方案。部队指战员士气高昂,表现出了必胜的信心。

(历史照片,解放军攻山)

9月23日上午6时30分,总攻开始!我432团以一个营兵力第一步夺取回子石,并以一路相机夺取三献峰;另一路同时向金精洞发展。一个营兵力沿莲塘北沟突破三段寨、大石寨间之石墙,伺机占领三段寨。428团3营由“一线天”突破,继向马脑寨、王竹寨攻击。

翠微峰主峰,巨岩中有名为“一线天”的缝隙,仅容一人通过,可直登峰顶。

 

7时许,428团3营占领“一线天”,敌军约一个班已完全孤立,立即投降。我军继续攻击,8时30分,占领母狮寨;12时,占领马脑寨、王竹寨。回子石、三献峰、大石寨、安仁山也相继攻克。担任佯攻的432团六连,动作积极、连续出击,乘敌混乱主动向金精洞猛插,直捣敌阵心脏,使敌人根本来不及整顿部署,便被一举歼灭!在“一线吊葫芦”上处的山凹里,活捉匪首黄镇中。

(当时的敌指挥部金精洞外景、内景)

(历史照片,中间戴手铐的是黄镇中)

此役,经7小时激战后,全歼守敌,无一漏网,共计毙伤敌250余名,活捉黄镇中及国民党江西七区专员、少将副司令官汤宗威,少将副司令官吴楚山、李馥斋,少将参谋长刘纪文、何平,国民党宁都县长兼豫章山区银行经理曾桂秋,国民党兴国县长许勋,国民党南城县长梅润霖,国民党宁都县副县长陈宏筹等校级官佐75名,活捉将校级以下官兵1825名(内有23人投降),累计毙伤、俘敌2150名。缴获机关炮2门、平射炮1门、迫击炮9门、重机枪8挺、轻机枪15挺、马步枪16224支、短枪35支、冲锋枪4、各种枪炮弹88972发、手榴弹2952枚、电台6部、电话机3部、单机20部、军用被覆线1万米、修械所和发电所各1座,及其他军用物资等。

(《翠岗红旗》剧照,攻克翠微峰)

(历史照片)

据宁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资料,在解放翠微峰的战斗中,共有116名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59名烈士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

攻打翠微峰,是解放军四野第48军在赣南的最后一役。四野、中南军区因此通令嘉奖144师,称他们为迎接新中国诞生,献上了一份厚礼。当年,四野第48军追歼赣西南敌军时,赣西南有大小股匪57股,共11600余人。而在1949年8月至12月前后近五个月的剿匪斗争中,我军各部队指战员都表现了“有决心、有毅力、有办法”,因此获得了歼匪7945名的辉煌战绩,全部解放了赣西南30个县份的所有城市与广大乡村,基本肃清了全军区范围内之残匪。这为赣西南新区建设工作扫清了最大障碍,奠定了新区建设的初步基础。1950年1月26日,宁都专署在县城体育场召开了万人公审大会,罪大恶极的反共惯匪黄镇中被依法处决。由此,使敌焰下降、民气大伸!同时,正义的枪声,也告慰了九泉之下的英灵。

 (历史照片)

1950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派出摄制组来到江西宁都,以翠微峰剿匪为背景,拍摄了脍炙人口的经典黑白影片《翠岗红旗》。影片由杜谈编剧,张骏祥导演,于蓝、张伐主演,项堃扮演了以贺晋年将军为原形的解放军军长。曾亲历翠微峰战斗第48军144师指战员们协助演出,为我们再现了那场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斗。

1951年3月,文化部在全国26个城市举行了“国营电影厂新片展览月”活动,映出故事片、新闻纪录片20部,检阅新中国电影事业结出的第一批硕果,其中就有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翠岗红旗》。

《翠岗红旗》主要描写的是1934年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翠岗的红军战士江猛子的新婚妻子向五儿,其父亲、妹妹均遭敌团长萧镇魁迫害,自己也被迫改换名姓流落他乡。为抚养刚出生的儿子,向五儿到地主封之固家当奶妈,她多次帮助游击队免遭敌人袭击。影片临近结束已是1949年,身为解放军师长的江猛子率队剿匪重返家乡,萧镇魁企图以险死守,被抓上山的向五儿设法让儿子小鸿下山汇报情况,将敌军一举歼灭,一家人终得团聚。

影片不仅再现了解放军翠微峰剿匪的战斗,更着力体现江西人民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对苏区红军的支持,以及红军北上后,相信共产党,经受住白色恐怖下最危险的磨难,迎来解放的艰难岁月。

在当时颇为集中涌现的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影片中,《翠岗红旗》堪称别具一格。它的主人公不是像刘胡兰、赵一曼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是向五儿这么一个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仍保持气节的红军家属,所着力表现的也不是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血肉拼杀,而是刻画了向五儿在逆境中坚定等待毫无音讯的丈夫、将幼儿抚养为革命后代的生活侧面,这正是该片的成功与独到之处;这在当时此类题材影片极易失之表面与概念的状态下殊显难得。

诚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该片为具有强烈政治指向性的革命历史电影,注入了一些人性内容,是刚起步的新中国电影为赢得广大观众理解革命、同情革命,进而支持革命的一种叙事策略,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根据电影《翠岗红旗》改编的连环画图书,1955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这是1964年重印的版本。

改编者文莽彦(1925—1983),是解放初至文革前,江西最著名的诗人。脍炙人口的江西名歌《请茶歌》的词作者就是文莽彦先生。文革期间,他惨遭迫害,身体健康严重受损,1983年去逝,年仅58岁。

 

《翠岗红旗》上映时,许多从苏区长征北上的将校观看影片后触景生情,失声痛哭。周恩来总理在看过这部电影后,专门指出:《翠岗红旗》这部影片使人很受感动,有的地方催人泪下。他还对该片主演于蓝说:“毛主席和我一起看了三遍,主席很称赞,并嘱咐干部不要忘记老苏区人民。”1984年,贺晋年将军重回赣州,谈到电影《翠岗红旗》,仍感慨万千地说:“许多情景历历在目,有些细节虽然经过艺术加工,仍使人感到真切,不能忘怀。”

1951年,《翠岗红旗》在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摄影奖,这也是新中国电影首次在世界影坛获奖。后来此片还曾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故事影片二等奖,每个主创人员为此获得一枚奖章。

六十年过去了,曾经弥漫着炮火硝烟的翠微峰,早已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成为一处融红色、古色、绿色为一体的著名风景区;而影片《翠岗红旗》也可以在宁都县的政府网上即点即看。徜徉在翠微峰的幽洞峭壁之间,满目苍翠。昔日的暗堡、工事犹在,山谷间似乎依旧回荡着战争年代的枪炮声……更令我们无限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