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增速和同比增长率:台山市华侨中学 → 教学教研 → 语文 → 论 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53:08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发布时间: 2008年4月23日     人气: 847 ℃   责任编辑: tsqz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台山市华侨中学  刘燕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定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语文教学不能由于“应试”的缘故,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教学模式来妨碍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语文美的魅力,进行美学知识渗透,进行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既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有效应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大多文质兼美,适用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析文、明事、阐理、怡情中提高思想感情和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又在说读写能力方面获得扎实的提高,这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美。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因而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渗透着美育因素,都可以进行审美教育,像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都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画面和美丽的大自然图景,汇集了古今中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物典型。其作品的美也是多姿多彩的,且不说《沁园春·雪》等诗文具有激发学生情感,影响意志言行,催人奋进向上的崇高美;《药》《阿Q正传》等小说笔锋凌厉、嘲讽深刻的凄厉美;也不说《苏州园林》《故乡的榕树》等散文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的风景美;《英雄潇洒走苍穹》《喜看稻菽千层浪》等新闻报道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向往英雄的境界,遨游科学天地,传递向往美、热爱美、创造美的意念;就那些历史长河里沉积的瑰宝如《赤壁赋》《过秦论》等或繁星闪烁般的唐诗宋词,也往往蕴涵深刻哲理,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充沛的激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鼓动作用,使人或明理怡情,或动情而悟理,感受到一种气魄恢宏的壮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形象或崇高,或坚强,或豁达,或贫贱不能移,或富贵不能淫,或威武不能屈的美好品质和积极情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爱其所爱,悲其所悲;或者带领学生翱翔于诗人艺术家所描写的苍山雪海、青山碧水、奇花异草之间,返朴归真,流连忘返;或者启发学生感受作品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语言等。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受到情感的陶冶,提高精神境界。

此外,客观世界丰富多彩,审美对象也往往具有多层面多角度的美。同一审美对象,人们可以从不同方位、角度去欣赏和感受,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捕捉美,提炼美,欣赏美。如同是咏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欣赏和赞美的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雄伟壮阔的雪景以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磅礴气势,体现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志向和雄伟气魄。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严寒奇美的雪景,表达的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封建土大夫的离情别绪。由此可见,作品题材虽然相同,其表现美的层次和角度则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反。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辨别、感受这些语文中所蕴含的各种各样的美。

2、善于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好的文章,一般都是情文并茂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直观的形象、浓烈的情绪氛围,把文章负载的作者的情感真切地传送给学生,变为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欢欣、兴奋、激动的情绪,促使他们进入教学情景之中,在喜悦、积极的情感中获得知识。

①视听结合,再现情景,悟神入境。

于漪老师说,语文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通过 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把学生带入文章美的意境中,从而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因此,语文教学要达到审美的效果,宜采用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录音机、幻灯机、电脑多媒体等电化手段,使学生通过视听与文章描写直接联系,进而悦目、悦耳、悦心,形成美感,进入课文的情景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通过那绘声绘色优美悦目的录音播放,引起学生神驰于春草软绵绵,春风轻柔柔,春雨细密密,春花娇艳的境界中,又借助幻灯和多媒体放演,展现春天小草勃发、春风送暖,唤醒大地,吹绿枝头,催开了花朵的种种美景,情景结合,让学生真正领悟散文中所表现的优美境界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境之中,感受到春的生机,春的温柔,春的优美,陶醉其中而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②品文析句,凭借情景,赏景司情。

教学中宜采用紧扣课文词句、篇段及各种表现手法,使学生赏景悟情,很快地理解课文。如梁衡的《晋祠》以生动、流畅、优美的语言描绘晋祠的山、水、树,体现了晋祠的美。巍巍的山如“屏障”,而绵延的山又如“伸开两臂将晋祠拥抱在怀中”,拟人化地写出了晋祠依偎在悬瓮山中的情态,读了令人平添了一股喜爱之情。晋祠的水,清柔多姿,“古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间碧波闪闪如锦如缎”。阅读这些文字,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在心中描绘祖国山河的美景。学生通过词句感知河山美丽,产生愉悦之情的同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能不由然而生吗?

③指导朗读,感受情景,深化情感。

指导朗读,使学生感受到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实践。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弘的感染力。如在诵读《白杨礼赞》时,在把握全篇高亢劲拔文调的同时,还要揣摩作者情感变化的波澜。在议论白杨树不是好女子,却是伟丈夫时,一抑一扬,诵读的语调应由沉稳低缓转为昂扬刚劲。之后的四个“难道”以排比的句式,反诘的语气,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诵读的语气由较为缓和开始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盘旋向上、愈演愈烈的气势。教师要加强指点、点拨、示范,让学生准确把握,感受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着的巨大情感魅力。

④触发情感,激起共鸣,陶冶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百合花》中,塑造了小通讯员这一美的形象,更描绘了新媳妇这一美的化身。教师通过借被子,两声“啊”“补衣洞”,“用新被子葬通讯员”等细节描写,逐步展现了新媳妇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品质,再使学生对新媳妇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品质理解,引导学生对新媳妇产生敬意,使学生认识到“人美在于心灵”,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真谛。这样学生的美从尽灵中铸造,美的行为也由此萌发。

3、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联想、审美想象以及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能力。

①培养审美联想及想象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②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情感是审美积累的体现,是美的感受的迸发;只有丰富的审美积聚于心,到了一定的程度,一定的阶段,才产生表现出来的欲望。它又是审美创造的基础。而审美创造是审美想象的高级阶段,也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审美创造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依据现成的积累的意象去再造艺术形象,也是主体对头脑中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创造性的艺术形象。十八世纪英国作家和评论家艾笛说:“我们想象里没有一个形象不是从视觉进来的,可是我们有本领在接受了这些形象之后,把它们保留、修改,并且组合成想象里最喜爱的各式各种图样和幻想。”(《外国作家理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这意味着创造凭借的是现实对象或记忆表象,但要对它们进行修改、重组,使之形成新的各具特色的幻象。莱物兄弟从飞鸟的启示发明飞机;白居易由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经历创作出具有艺术魅力的长篇歌行《长恨歌》等,就是审美创造的结果。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样的高度,语文教学就不是“工具”那么简单,而是功在“素质”,功在“人才”了,特别是在讲究创意时尚的今天,“素质”“人才”何其重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美,让渗透审美教育的语文教学熏陶出懂得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人才吧。

 

参考文献:

1、《外国作家理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

3、《谈艺录》1979年版

4、《罗丹艺术》1996年 新疆出版

5、《美学概论》2003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6、《于漪与语文教育》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