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气动阀时好时坏:温州教会"堂会”模式的建构和刍议(二)/郑乐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19:59

温州教会"堂会”模式的建构和刍议(二)/郑乐国

(2010-01-05 23:32:49)转载 标签:

原创

分类: 颜新恩文集、郑乐国文集

第三节  “堂会”模式构建的刍议

 温州教会模式的实质特征符号是“义工”、“派单”制度,以及非健全的“负责人”管理机制体。而改变这些现状,需要厘清现存模式的困境,并认识构建新格局的重要性,继而实践一系列的具体运转方案才能构建堂会。

第一小节  认识现状“点”模式的缺欠

 温州教会缺乏“堂会”模式所必须具有的牧养和治理制。“派单”和“义工”机制正是“点”模式的具体表现,教会采纳“派单制”并非无优点,但作为健全的堂会结构以此单一模式运转数十年必定存在诸多的弊端。     

 第一、导致“义工”的闲散后果。据了解,在温州有许多“义工”半年只需要预备一篇讲章就可以在不同的教会轮流分享。每逢主日只要将过去在其他教会讲过的讲章重新拿出来温习一下就可以再讲了,反正听众是不一样的群体,温州同工称这种作法为“炒冷饭”。这种闲散的现象带来信息的匮乏,亦必将带来不思进取的弊端。

     第二、难以深入牧养会友。温州传道人大多是游走的“义工”仅作主日讲道,少有委身于堂会做牧养工作,使得牧养限于表面化,无法建立牧者和会友间的正常关系和互动,亦即牧人和羊群的认领关系。刘同苏在考察温州教会后亦指出“点”制度因缺乏深化牧养导致信徒生命枯竭的弊端。他说:

“区点式的教会结构难以触及人们生命的深层。传道人仅凭“派单”在各点巡回讲道,只能间断地在主日与会众接触……区点式的教会结构基本以维系主日崇拜为目的。若着眼点仅仅在主日,日常生活便遗留在教会生活的涵盖之外,基督徒就成为了主日的基督徒。温州商人中间有很高比例的基督徒,但温州商业作风却在全国为人垢言,这正是教会生活与日常生活脱节的一个证明。火红的教会发展却未能造就相应的文化更新,这种火红必定掩盖着虚的成份。”

第三、难以确认圣职的职份。现存的“派单”和“义工”制无形中替代了圣职人员的牧养和治理机制,使得圣职按立失去其重要性。虽有领袖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为了扭转牧养制度的缺欠,邀请资深牧者交流教学,甚至有人主张外聘牧师来温州牧会,然而这种短暂交流不能解决制度性的缺欠和整体水平提升。温州教会也认识到按立与治理制度的关联性,较独立的教会邀请资深牧者来按牧。但限于派单制和义工制在领袖和会友之间根深蒂固的影响,教会未能为圣职的按立达成共识,数位已按立的牧师和长老未能在会众面前公开宣告,甚至难能得到同工和会友的认同。

第四、为行政混乱埋下伏笔。介于温州缺乏机制性的堂会治理制度,在教会治理方面有赖于“负责人”的职权,导致教会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难以避免滥用权力而所致的腐败。此外,在面临行政权交接时,专制思想在作怪,一些教会深受教内外复杂因素的干扰,使得教会的治理机制难以运转,人事冲突的现实性在所难免。而对于重大的问题决策若非按照治理机制程运转,就有因行政混乱或个人要素过于浓厚而引发失策的风险。相比之下,健全的堂会均衡的治理机制则有助于这种危机的发生。

    有关“点”模式的缺欠在此仅作牧养和治理机制方面的介绍。这些缺乏只有在制度性的模式变革之后才会有新的突破,加强现状“堂会”要素的牧养和治理机制尤为重要,以弥补“派单”和“义工”制度所引发的缺欠。

  第二小节   认识堂会模式构建的重要性

在谈及堂会模式构建的重要性,许多领袖以现存模式同样带来教会增长不愿意寻求变革。不可否认的是现存模式与教会增长没有自相冲突,教会增长有多方面要素。温州教会注重家庭信仰传承,祖辈蒙医治的历程传给下一代,家庭同信仰的婚姻结盟,主日学的宗教道德教育,教会团契都吸引了不少人。这些因素与堂会结构相吻合,它并不意味着教会不需要变革,相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会增长的需要更显出“点”模式的不足,教会日益面临新的牧养挑战,现模式将难以应付新的局面。相比之下,堂会牧养制度有助于应对新挑战,培育信徒生命的成长。刘同苏说:“仅在主日于各点游走的业余传道人,只可能带出业余的基督徒。只有在固定的教会生活里面每日为父为母地牧养群羊的传道人,才会培育出成熟的生命……建立堂会制是温州教会继续深入发展的前提。”它作为制度性的牧养策略除了有充分的圣经和神学依据,也受到普世教会的采纳,堂会构建有利于教会的健康建造。

第三小节   “堂会”模式构建具体的实施方案

    堂会模式的转型不意味着排斥现有模式中的优点。现有模式中的优点有的正符合堂会模式的特征,且与之有重叠和交叉的部分。在强调弥补“堂会”模式的要素时,并非摈弃所有现存的资源,而是如何健全它的匮乏,使之转化为健全的“堂会”模式。只有健全和成熟的堂会才能带领其属下的聚会点,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堂— 点”模式。为此,至少有如下的几项具体刍议:

第一、认真查考圣经的教导。教牧当查考合乎圣经的牧养和治理模式。长老制就是一个非常合理和可取的治理模式。对于圣经中关于治理模式的教导就是温州教会变革的重要基础,也可以奠定教牧领袖的改革决心。

第二、 去海内外观摩考察机制健全的教会。在海内外均有许多堂会模式结构健全的教会,教会领袖可组织教牧去海内外观摩建制健全的堂会,并做深入的反思和研讨研究其模式的原理特征和形成过程等,反思自身变革的阻力和可能性,并拟定适切可行的方案和实施步骤。

第三、健全“堂会”的各项要素。领袖需要认识温州的堂会缺乏实质的堂会要素。要走向成熟和健康的教会,必须加强“堂”的实质要素建造,让“堂会”成为真正的堂会。在现有的“派单”制和“义工”制的基础上,融入牧师的牧养制度,并建立健全的治理机制,例如吸纳宗派教会的某种形式的治理制度。长老会的模式成立在牧师牧养的架构中,构建一个教会的执事会。加强牧养和治理两方面的要素正是堂会模式的要点之一。其实温州教会都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只要将之健全起来就成为名符其实的堂会了。

    为此,温州教会的部分“义工”可以被按立为牧师。若有不足之处,可借用各种专业的训练得以提升。在堂会的治理方面,只要“负责人”合乎治理长老的资格,可将部分“负责人”按立成为长老。并建立健全的堂会议会,协同牧师治理教会。由牧师和长老承担起新的架构责任,在运筹的开始可缓步进行,若可行性程序高,逐步边缘化以往的模式结构。

 第四、以植堂作为堂会模式建构的范例。堂会模式推广和应用可借以植堂方式作为试点。植堂是堂会栽植另一间堂会的模式。教会可将事先拟定好的堂会牧养和治理制度计划在植堂事工中落实下来。当然,所有的教会都有可能直接实施成功转型的可能。但是,植堂的自主性较强,这将可能减少变革中的包袱和压力,有助于堂会牧养制度的落实。若实施的成效明显有可能成为母会转型的典范,使现有的“堂会”转型成为真正的堂会。

 第五、转型与神学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温州教会当利用自身的各项资源去培育牧者。包括培育在职的“义工”传道,使之接受良好的神学训育。这也包括筹集神学教育的专款,专门用于神学生的培植,使教会后继有人。现今有为数不少的新一代牧者正在兴起,教会当在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培育他们成为未来的牧者,为建立牧养制度奠定基础。

从长远的眼光看,温州教会要向稳健的堂会模式转型,它必须具备雄厚的人才做基础。培育“堂会”牧师是温州教会必然的工程,神学院校是培育牧者的园地,神学教育将承担培育未来牧者的责任。没有牧者的专才,全面转型是不现实的。神学教育的普及和神学院校构建可培育合乎堂会要求的牧者,有效避开人才匮乏的局面。

近年来,温州教会在神学教育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这是可喜的现象。范亚峰赞扬温州教会在神学教育方面的重视,他说:“据我了解,在目前的中国教会中,还是温州教会抓到了问题的本质。温州教会对神学的重视,毫无疑问,是中国乡村教会里面最早的。但在神学建设上,无论是温州教会还是北京教会,都没有将其真正提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温州教会虽虽然始重视神学教育,但又介于神学基础的薄弱,温州教会的神学前路是一段漫长的探索之路。领袖必须意识到教会和神学教育的紧密连接,教会培育牧者是制度转型的关键所在。

结论

 对于温州一个庞大的教会团体,它具备良好的教会基础。无论是其历史传统,教会资产、堂会活动场所、信徒的信仰和事工热情等方面都有其可贵之处,但是温州教会亦面临自身建设和教会模式转型的困境和契机。

 温州教会将尝试在“以堂带点”的模式中寻求“堂”要素的强化,使之转化为成熟的“堂会”模式。 “堂会”牧养制度的形成不是替代“点”与“堂”之间的某些共同特质,或说构建“堂会”的模式可以吸纳“点”的某些特征。加强对“义工”和“负责人”的培育使之转化建立起牧养和治理的机制,也可借助“点”要素中家庭性的团契,祷告会、学诗歌,以及为信徒周间聚会和团体交流等活动所提供裨益,作为对堂会模式的佐助。

    堂会模式将有自己的牧者和长执,有秩序的教导和治理教会。这有助于牧养的深化,满足会友灵性的需求,使之生命得以更丰盛(约10:10)。这一模式挑战着牧师必须要有丰富的装备和训练,能按时供应信息给会友,从神的话中得到激励、滋润和安慰。并促使牧者敬虔度日,不住的祷告。这模式也弥补了堂会因为缺乏牧者牧养而致的各样灵性的匮乏。

     堂会模式有力的避开了许多现存制度的危机,然后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但教会历史传统经验告诉后世教会,堂会模式合乎正统教会的牧范模式。此外,温州教会由于教义理解的不同,人事沟通的张力以及领袖交接时所造成的各种不安,已经成为教会的伤痕久久难以愈合。故此教会的变革者在寻求教会模式转型的同时,当兼顾教会的大局,留意变革的进程。为了教会的和睦和合一,尽力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寻求模式的转型,而植堂事工亦是其中的一个选项。教会可以植堂的形式落实堂会模式的建构,进而将其变革的成果实践在不同的教会中。愿温州教会的结构格局早日成为健全的堂会模式的楷模,使更多的人享受牧者牧养和关怀的福祉。

 

(注脚参考书从略


分享

0

阅读(67) 评论 (2) 收藏(0) 转载(0)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温州教会“堂会”模式的建构和刍议(一)/郑乐国 后一篇:解经中被忽略的两个决定性因素/颜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