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屏幕亮度怎么调w10:前言 有关顺德的一些细节(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6:19:0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顺德这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什么样的人?

先说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有关喝喜酒的。在顺德喝过喜酒的客人常常感到奇怪,顺德人为什么不收红包?在中国大部分地方的喜宴,客人送红包,主人收红包,都是很正常的事。红色请柬也因此被人称为“红色炸弹”。我在顺德10年,参加过无数喜宴,有城里老板的,有政府官员的,有农村农民的,但无一例外是两种情形:要么就在我送的红包上撕一个口子,马上还给我,说收到了;要么只收其中的10元钱,把剩下的钱退还给我。

对这种风俗,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我也曾经问过几个顺德人,回答我的人大部分是这种意思:“既然是我请人家吃饭,怎么能让人家出钱,如果人家出钱,那不是成了人家请吃饭了。”

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顺德人比较实在,此外也因为有钱了,所以不收红包。

我却认为,这种风俗体现的是顺德人的诚信。

试想一下,以办喜事的名义,说是请人家来喝喜酒,行的却是收钱之实。这是中国礼仪的最大不诚信!而顺德人却以自己的朴素情怀,还原了人间礼仪的本来面目。

这种发自内心、来自乡土的诚信,也许是顺德人为什么会成功的一个细节。

第二个故事和顺德人的职业取向有关。

在全国大部分的县域,总会有人在县以外的市、省或者北京的国家机关做官或做公务员,但顺德又是个另类。在北京的国家机关基本找不到顺德人,在省机关的处长、科长甚至科员中,恐怕也很难发现有顺德人。即使有一些在顺德之外做官的,也都是因为在顺德做得不错,或者被提拔,或者被交流。

是不是顺德人不重视教育,没有人出去读大学?也不是。顺德每年上大学的人数还是很多,2007年,顺德考上本科以上的人数就超过4000人。但大部分顺德人在外面上完学就回到家乡,即便上的是清华北大,他们毕业后的选择还是回到家乡。

对这种现象,有人同样认为顺德人太实在了。细想一下,即使很多地级市,其财政收入也抵不上顺德的一个镇,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在外为官?

我难以评判顺德人做法的对错,但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到顺德这个地方浓厚的商业文化和创业意识。自古读书是为了做官,而顺德人读书是为了创业。“官本位”在这里找不到市场,顺德人“官”的意识相对淡薄,而“管”的意识强烈。我所服务的是一个政府机构,顺德人和我谈起时,总是口口声声地“你公司,你公司”。是的,在他们眼里,只有公司,只有商业规则。

这种根植于本土的创业冲动造就了顺德人良好的生意禀赋,而这,也许又是顺德人会成功的一个细节。

顺德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这里没有任何矿产资源,并不靠海,区位优势不是非常明显。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20世纪以后的中国,却数度引人注目。

早在20世纪初,顺德就萌发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云集了100多家机械缫丝工厂,有6万多名产业工人,超过了当时上海和天津产业工人数的总和。在那个时候,顺德是广东多年的首富县。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这块似乎特别适合产业生长的土地,又“野蛮”生长出一大批乡镇企业。什么是乡镇企业?我认为乡镇企业就是土生土长的企业,一个地方自己生长起来的企业。顺德就是在这种没有国家投入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力量搞起了工业。在当初投入主体主要是国家的体制背景下,这绝对是一个另类。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顺德企业数量已达到6000多家,产值过百亿元。1991年全国评选的10大乡镇企业中,顺德竟占了5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顺德的发展更是快马加鞭。产权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功,宛如给顺德这匹快马插上两个有力的翅膀,让它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一骑绝尘。

从1991年开始,财政收入一直居全国县级首位。

从2001年开始,连续4年居中国百强县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