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系统自动泄压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变迁的玄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2:09:30

吴庆

从对外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贸易平衡的增长模式和贸易失衡的增长模式。贸易平衡的增长模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对外贸易的封闭经济(I),另一种是对外贸易平衡的开放经济(II)。失衡的增长模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先做大需求、再做大供给的进口替代路径(III),另一种是先做大供给、再做大需求的出口导向路径(IV)。

在过去50多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以上四种增长方式中的三种。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自力更生”的中国没有什么对外贸易,处于状态(I)。从70年代初开始“引进并利用外资”,中国开始向状态(III)转变。以1994年的汇率并轨为标志,中国全面向状态(IV)转变。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提出要向状态(II)转变。

尽管“增长方式转变”连续几年出现在政府文件当中,但真正的转变却进行得非常缓慢。2001年,吴敬琏先生的著作《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出版。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站在“大关”前面。未来中国会在什么时间真正开始“过大关”?我们也许可以从过去半个世纪里的三次转变当中总结一些规律,再基于规律预测未来。

笔者认为,过去三次增长方式转变虽然都需要政府扳动关键的开关,但是三次转变都不是政府自主的决定,而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第一次转变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进入“自力更生”的状态(I)。在官方用语里,“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这八个字通常连在一起说。“艰苦奋斗”并不是中国决策者的主动选择,而是在当时国际环境里“迫不得已”的选择。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在朝鲜半岛与美国开战;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与两个超级大国决裂之后,中国的贸易对象只剩下第三世界国家。而第三世界国家与中国处于类似发展阶段,没有多少贸易机会。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引进外资,之后逐渐进入状态(III)。这次转变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三年自然灾害”让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之后十年里几经努力,也没有彻底摆脱崩溃的危险。当时快速崛起中的日本连续出现了几届对华友好的内阁,中美关系也快速改善,中国可以从日美这样的国家以及从世界银行那样的国际机构借到钱,可以借助外部资源降低国内风险。

第三次转变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积累巨额外汇储备,从资本净输入国家变成资本净输出国家,即进入状态(IV)。促使这一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国际环境的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以世界银行为首的国际组织制裁中国,导致中国不能继续从外部大量借债,中国的外汇储备几近枯竭,而从外部世界借债是维持状态(III)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中国的增长方式被迫转变,被迫积累巨额外汇储备,远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式的危险。

基于历史规律观察现状:第四次增长方式转变之所以还没有真正展开,恐怕是因为在决策者眼里,“迫不得已”的时刻还没有来临。中国经济在出口导向路径(IV)上享受了18年的快速增长,各级官员和企业家对这条道路难免依依不舍,就像婴儿依恋奶嘴。而如果纵容婴儿对奶嘴的依恋,成年之后必将转变为吸吮手指头的坏习惯。

但下一个“迫不得已”的情形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离得最近的是美国国会正在审议的人民币汇率法案。如果这一法案通过,将强力推动中国增长方式转变。我相信美国议员们充分明白这一点,他们正在权衡的是中国转变对美国的影响,当然,算清这笔账并不容易。

中国政府不希望“迫不得已”的情形马上出现,可以看到,中国人民银行最近正在拉抬人民币汇率,且拉抬的幅度超过了市场预期。但即使这样有足够的诱惑力去阻止美国众议院通过汇率法案,也会遗留下一个后遗症:美国国会只要一揪人民币汇率这根辫子,中国就要做一些让步。这将鼓励美国国会经常性地拿人民币汇率做文章。因此,下一个“迫不得已”的时刻即便还没有马上到来,也正在逼近。

(作者吴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重庆农村商业银行(03618.HK)独立董事。著有评论集《见证通胀:动荡世界中的中国利益》。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或者搜狐微博和作者联系。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