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志排气管:特别推荐曹勇军老师的一篇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13:53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我和学生的高考故事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曹勇军

2006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和高三下午最后一节课同时来到的是学生高三学习的疲惫、沉重和麻木。望着讲台下学生疲倦的面容、麻木的神情,我觉得很沉重,也很悲哀,高三的路还很长,我担心他们用这样的心态能不能坚持到最后。我推开窗户,问他们:“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十三中的树很多,谁能告诉我校园里有多少棵树?”一片沉寂,“你们有的在这里读了两年书,有的读了五年书,校园里这些茂密的大树,注视着你们,陪伴着你们,和你们一起成长,你们却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些树,用心去打量这些树。放了学,你们好好地去数一数树,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放学后,大家争着冲下楼,在其他班同学诧异的目光中,在暮霭渐起的黄昏,认真地一棵一棵地数了起来。结果有三种版本,一种是92棵,一种是98棵,还有一种是104棵。我告诉学生,到底有多少棵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数树,让我们从庸常的生活中惊醒过来,获得生存的精神高度,怀着感恩、期待的态度,去过好我们高三的每一天。在人生的渡口,向时间河流的对岸,呼唤理想的渡船。我让学生写了高三的第一篇作文《母校的树》,和他们一起收获沉重苦涩生活中沉甸甸的思考。

“校园有大树,数载共为友。今日细细数,始明人生理……”在一位同学的作文后我写下几句评语。我用这个多少有点仪式意味的课程为的是给我学生高三学习生活“去魔”,去掉人们对高三学习生活的妖魔化的想象和评价,去掉他们自己添加在其中的被刻意放大的困难、劳顿甚至苦难,恢复它平凡与朴素的美好,让学生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高考,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开始明白,高三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特殊。它的头,是自己熟悉不过的小学、初中、高一高二,它的尾,是一个人基础学习生活的结束。它的长度,300多天;它的重量,可能重了点,承载了渴望和现状,努力和进步,疲劳和欣慰。它的内涵,它能给你带来的正面价值很丰富:心态的锻炼,品质的锤炼,意志的磨砺,精神的提升,早年生活的完整和远处不能掩盖的希望。和生命中任何一段一样,我们前进着,辛劳着,丰满着,越来越接近终点和更新的起点。

高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分数化的环境和技术化的课堂对学生灵魂的压榨、漠视和扭曲。于是我想方设法用思想的扳手松一松课堂技术的螺丝,用丰富的个性和教育的智慧让学生从单向度的生存困境中解脱出来。在作文素材课上,我让学生介绍马寅初的风骨,探讨蔡元培的理想,我告诉他们,一个知识分子不仅要有知识,更应该是分子;在现代文阅读检测之后,从现代文阅读训练题中选择震撼人心的佳作诵读品味。筱敏《山峦》的思想磨砺着年青的心,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境界让学生思绪飞扬……还有种种个性化的举动,至今为学生津津乐道:我曾因为晚自修取消语文读课文的时间和分管主任拍桌子发脾气,也曾因为教室的投影仪迟迟没有修好而率领弟子们抢占学校的报告厅……

我不知道我的做法是不是比其他老师的高明,但肯定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是我从来不把高考当作沉重无奈的宿命。一个合格的高三老师,应该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农夫。岁月给了我人生使命的神谕,我把自己的教育理想深埋在现实贫瘠的土壤中,用汗水和心血浇灌我的田地里禾苗和花朵,用智慧和信念擦亮每一个生命的细节,让黯淡平凡的生活闪耀神性的光芒。我的讲义里有对各项的知识梳理、归纳和提炼,我的进度表中排满了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规划与设想,我的备课本里夹着各种各样的黑名单、红名单,而我的心里则装着对班级每一个同学的要求和建议、期待和祝福……

孙国伟同学,你在中国科技大还好吗?你告诉我你最喜欢的课文是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当着老师的面你大段背诵这篇课文,为语文课即将结束而黯然神伤;张婧同学你在南大还好吗?你把曹老师奖励给你的毕淑敏散文选《千头万绪知多少》翻了许多遍,仔细咀嚼着扉页上我的题词:享受语文,追求卓越;成风毅同学你还是那样张扬,被人称为“成疯子”吗?曹老师真佩服你小子的自信,“二模”作文你失了手,高考中你一下子爆发,作文中得了个满分!事后你告诉我,那篇作文写的是我们师生交往中的三次对话,写出了你对精神成人的理解和渴望;还有你马力同学,你还是一上课就瞌睡、被老师发现后还一脸无辜的样子吗?高三复习那么紧张你居然还有闲心看闲书!这件事你瞒得过班主任,却瞒不过我老曹,不要以为我不知道,那次上晚自修你是不是在下面偷看金克木先生翻译的《简明天文学史》?还有你龙翔,你一直克服着病痛坚持复习,现在你还好吗?那天你专门来我的办公室,让我站直站好,就像我平时要求你们的那样一丝不苟,你给我深深鞠了一躬……你给我的留言保留在我的手机中,让我每读一次内心就充满感激和力量:“山中有师,巍巍德荣。文出紫英,名士之风。桃李满园,深涧卧龙。今我别师,泛泛而逝。陟彼冈兮,瞻望尊兮。……”哦,差点忘了你高嵩,平时你语文学习刻苦认真,高考语文成绩却不理想,但你不气馁,不自卑,假期中你与同学共同起草了给07届全体语文老师的文章《感激语文,感谢老师》,你感谢高中语文对你学识、人格、修养的锻造,你感谢老师给了你的人生的财富,“一路走来,有泪水,有挫折,有悲伤,但我无怨无悔……”文章在校报上发表后所有老师都很激动,为能教出你们这样优秀的学生而欣慰和自豪……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把这句最美丽的教育格言演绎成了我和学生的高考故事的起承转合与跌宕起伏。

转眼到了六月初,离高考还有两天。高考前紧张而又焦灼的心情弥漫在高三的教室,弥漫在2007年炎热的初夏。经过精心准备的最后一节课,承载了太多的叮嘱和期待。我一题一题地提醒着我的学生,告诉他们成语解题的“慢三步”,病句题解题的“慢四步”,小阅读推断题的“脑筋急转弯”,诗歌鉴赏题的“四看三答”,还有默写,还有大阅读,还有语用题。班上很静,寂静的如同黑夜即将过去,太阳即将升起的黎明。我告诉他们,要放慢速度,注意节奏,不要像失了火一样拼命往前赶,得第一卷者得天下,打好语文第一枪。我和他们一起背七言十二句的写作顺口溜,最后,让他们带上三颗写作的“救命丹”。不知不觉,下课的时间到了,我让所有的同学站起来,发给每个同学一页纸,上面写着俄罗斯白银时代天才诗人巴尔蒙特的诗《为了看到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我最喜爱的诗句,也是我的学生最喜爱的诗句。我起了头示意一下,年轻而又响亮的声音响了起来,冲出教室,回荡在校园里:“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连绵的群山……”

天亮了,我们要上路了。

 

(后记:这篇文章是应《中国教育报》而写的,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7日第7版。编辑自作聪明对文章作了删改,不仅使内容不完整,有的地方更是“点金成铁”,让人恼火不已。这里给大家看的是完整的原稿。)